第一篇:《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打麦号子》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听 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情系江淮》 唱 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动 歌表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感受一领众合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从中感受到浓郁的靖江民歌风格。
2.技能目标:能用一领众合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情感目标:通过听赏《情系江淮》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听、唱《打麦号子》,学生能对江苏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重点:
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教学难点:
21—22小节的节奏,16小节和24小节的变拍子的节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展示平台,长绳一根,钢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号子。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今天老师就请几个同学来进行拔河比赛!其余同学做啦啦队,随着老师的指挥节奏,为他们一起喊加油!
1.拔河比赛。
老师和学生啦啦队用师领生合的形式喊加油。2.让学生讨论加油声所起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他们的已知经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到号子这一领众合的形式。)
3.课件出示画面,引入号子的概念
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一般分为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理解号子的概念)
二、新歌教授,学唱号子。师:同学们,朴素的人民,正是在一声声高亢的号子声中播种着理想和希望。让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喊一喊劳动号子吧!
1.师带领学生用一领众合的形式按节奏朗读前八小节。2.出示歌谱,第一遍完整听赏
(1)听前提出要求:说出歌词语言特点、演唱形式以及演唱情绪(2)引入靖江民歌这一主题。课件出示歌曲中的方言字,并读读。3.第二遍听赏 提出要求:找出不同的拍号处,并划拍唱出3/4拍处的两句旋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听辩模唱中顺利解决变拍子演唱这一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乐谱的习惯。)
4.出示打麦图片,引导学生做一做齐唱部分的表演动作。如:“接过你号子我来喊啊”
5.第三遍听赏,学生小声跟唱齐唱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视觉图象法,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打麦情景;并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并使节奏难点随着体态动作迎刃而解。)
6.学唱领唱部分。
(1)唱一唱歌谱,让学生发现三句的相似与区别之处。(2)跟琴唱歌词。
7.师生领合唱、生生接口唱。
8.指导学生用热情饱满的声音完整齐唱歌曲。9.巩固唱: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
参考:女领男合、男领女合、一领众合等形式
(设计意图:既增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又充分体现了参与性原则,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编表演,表现号子。
师:同学们的演唱使老师似乎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场面。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能把自己打扮成农民伯伯的形象,在音乐声中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一下打麦号子吗?
1.出示道具,学生分组讨论,用道具进行即兴创编一个主题的劳动场面。(教师巡回指导)
2.分组展示,鼓励评价。(设计意图:既鼓励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强化了学生对号子的特征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合作能力,并增强了学生当众表演的信心。同时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有效评价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四、拓宽视野,欣赏号子。
师: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了让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发出的呐喊。那你还知道哪些号子体裁的歌曲?
1.学生各抒己见。
2.让发言热烈的学生自由点击听赏各种号子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课件操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五、视听结合,情感升华。
1.让学生在歌曲的音乐声中观赏江苏风貌,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2.学生初步欣赏《情系江淮》,要求说出音乐的演唱形式。3.学生交流有关江苏人文地理方面的资料。
(设计意图:再次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六、小结下课。
1.小结,顺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歌词。2.复听歌曲,教师引导学生用哼唱主旋律及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3.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师:民族音乐是音乐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江淮地区更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同学们,让我们留心生活,用善于发现的耳朵,去感受我们家乡、我们民族中的优秀音乐吧!
(设计意图:这里进一步与单元主题相呼应,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江苏民歌的情感。)
4.学生在《情系江淮》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它可以帮助大家统一节律,消除疲劳。歌曲铿锵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的旋律在“领”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强了呼应的感觉。歌曲开始有节奏的劳动呐喊,充满生活情趣,进一步烘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第二篇:打麦号子教学反思新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
苏小敏
本课选自小学音乐苏少版第九册第四单元《情系江淮》,这是一首江苏靖江民歌,体裁为劳动号子,更精确的说是农事号子或打粮号子,歌曲通过劳动时的呐喊及一领众和的说唱形式,表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歌曲节奏、旋律均较简单,易于学唱,是本单元中继《杨柳青》后的又一首不同体裁的江淮民歌,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体验、感受江淮民歌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是,学生对中国的民族音乐仍然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一直是一大难点。如何使学生能逐渐接受并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初听这首歌曲时,我不喜欢这首歌,我就自认为学生肯定不会喜欢这首歌,但是在学完江苏民歌小调《杨柳青》之后,我改主意了。我想可以从民歌的题裁这个角度,结合上学期重点学习的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再有这首劳动号子,这样民歌的三种题裁可以放在一起总体辨析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一节课上完后,我的思想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学生的演唱热情是我意想不到的,每个班的学生都对这首歌曲表示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每一个班孩子的歌声都感染着我,使我忍不住地跟着他们一起唱。我自己挺纳闷的,这首《打麦号子》究竟是凭什么俘获了孩子们的心呢?让他们百唱不厌,都不想下课?是《打麦号子》中的“劳动号子”感染了他们,还是这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吸引了他们?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今天学的《打麦号子》是一首农事号子,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旋律较优美,歌词内容也更丰富多样些,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型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每个乐段也都是领唱与和唱的形式。很多孩子都热衷于唱领唱,对于领唱感觉好的孩子,其他学生会期望他再次领唱,这样“和”起来的劲头就更足。这一课给我自己上了一课,不能拿自己的喜好和认知习惯来判断决定学生的喜好。
本课的最大亮点在于打破了常规的民歌教学方式,即:介绍民歌的概念及特点——节奏练习——旋律哼唱——跟钢琴试唱歌词——点出难点、强化练习——完整演唱、展示。《打麦号子》是一首劳动号子,要使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短时间内唱好歌曲并理解号子的音乐特点不太容易。因此我以江淮音乐之旅为横轴,用扬州民歌《杨柳青》做为导入,以小组合作探索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为全课的纵轴,将号子的四个特点放在了歌曲学习的四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体现一个特点,歌曲唱会、唱好之后,学生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这些特点一一梳理出来,完成了本课要达成的目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的能力,能较好地记住并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但是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仍然很明显,问题主要集中在旋律教唱环节。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主要集中在d2的音高位置,高音区演唱比较多,而我一直在旋律教学的这个环节思路不是很清晰,所以教学现场显得有些混乱,学生不能以最快的时间把旋律唱会,更没有把“唱号子”部分的旋律特点找出来。以至于课堂进行到了尾声,仍有部分学生唱错,最后歌曲升华效果并不是太好。课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鉴于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初期,并且五线谱的视唱没有达到专业的程度。因此第一,如果遇到音区比较高的旋律,可以尝试先降调哼唱。第二,旋律学习一定要理清顺序,并且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师与生、男生与女生模唱、接龙唱等形式把旋律的重复和变化、相同与不同体现的更明显化。总之,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包括语言的精炼、提问的准确性等都是我本堂课也是我以后的每一堂课需要思考、注意并加以改进的问题。
第三篇:川江号子教学设计
川江号子教学设计
屏山县中学校:余安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能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生命的律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正确解读意象;
2、教学难点:诗歌语言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总有些声音让人难忘,总有些生命让人敬畏;总有些声音让人震动,总有些生命让人震撼。今天就让我们去倾听一曲雄浑悲壮的川江号子,去感受川江舟子生命的律动。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蔡其矫:福建晋江人,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倾诉》等。本诗写于1958年,诗成之后诗人饱受责难。在当时,诗界几乎都沉迷于对大跃进的乐观歌唱,作者于长江汉水,却听到了另一种属于悲歌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类,但同时也是正直的呼喊。
三、范读诗歌,体会基调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体会诗歌节奏和情感基调。明确:本诗感情基调为慷慨而悲壮
四、学生齐读,分类意象
1、学生先勾划诗歌意象
2、分类意象
(1)视觉意象:悬岩
漩涡 浆
云
树
野庙
船
浪潮 作用:直接描写船夫,侧面烘托号子,使人叹息、叹服。(2)听觉意象:呼号
回声
吆喝
长啸 作用:描写号子,突出号子的悲壮。
(3)总结:两类意象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
(4)提升:意象能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具体可感,多个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可扩大了诗歌的包容量,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五:自读文本,发现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解读诗歌。
2、有疑难问题及时提出,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老师点拨总结。问题预设:
(1)碎裂人心该怎样理解?
(2)从诗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昂扬,一种奋进,这号子是壮烈的。但诗人为什么说“悲歌的回声在震荡”?(3)“生命最凶猛的浪潮”该怎样理解?(4)“闪电”“雨点”该怎么理解?
(5)终生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中“英雄”该怎么理解?
小结:川江号子—强悍的生命意志—“生命中最凶猛的浪潮”
川江舟子—平凡的悲情英雄—“急流上的英雄”
六、深入探究
1、“沥血歌唱的鸟”指的是什么?
明确:诗中提到的鸟沥血歌唱,让人想到杜鹃满怀赤诚,啼血歌唱,在歌唱中书写生命的意志。结合课文,我们自然会想到舟子,想到诗人,他们不也在生活的艰难中啼血歌唱吗?
2、“有谁来倾听------”含有怎样的意味? 提示:“有谁来倾听------”即没有谁之意,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呼唤,没有人倾听。在那个浮夸激进的年代,事物的真相被掩盖;人民的呼声,也被人为的隔绝在视线之外。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此处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壮,也暗含诗人内心的隐疼。现实世界呈现了一种被美化了的悲壮。
七、总结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川江号子已经荡出了历史舞台。滚滚东去的长江随着三峡水电站的修建,已“高峡出平湖”,奔流不息的金江水在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完工之后,也将失去他昔日的激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群曾经活跃在悬岩上漩涡中的悲情英雄;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一曲充满生命律动的荡气回肠的川江号子。我们欣喜的看到,“川江号子”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八、作业布置
号子是船夫凄苦命运的呐喊,是船夫平凡悲情人生的张扬,是船夫顽强生命意识的呈现。学了本篇课文后,你一定有太多的话想对川江舟子说。请以“川江舟子-----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与川江舟子作一次心灵的对话。
板书设计
川江号子
蔡其矫
视觉意象:悬岩
漩涡 浆
云
树
野庙
船
浪潮 听觉意象:呼号
回声
吆喝
长啸
川江号子—强悍的生命意志—“生命中最凶猛的浪潮”
川江舟子—平凡的悲情英雄—“急流上的英雄”
第四篇:川江号子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理解这首诗在当时的特殊处境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在当时的特殊处境以及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将川江号子的“碎裂人心”撼人魂魄的声音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二、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川江号子”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容易写成一种应景的咏物诗。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诗中主要有两类意象,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用来描写号子;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在阅读过程中,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
(二)、如何理解这首诗在当时的特殊处境?
如果联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就会发现,在当时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它是一个危险的“异类”,连同诗人一起受到了无情的批判。可参考后面“有关资料”,领会这首诗的遭遇赋予诗的另一层悲壮的情调。诗中“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
三、语言品味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读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一)、人称的巧妙变换。此诗中先用“你”指称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号子退为背景;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二)、语词的复沓与对仗。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使得这首诗的旋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是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细细品味。
第五篇:船工号子教学反思
篇一:船工号子教学反思
《船工号子》作为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要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且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在学唱《同一首歌》这首歌曲时,学生能用抒情的声音进行演唱。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还让学生自由组合,积极思考,尝试各种多样的演唱形式。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
在教学中我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以便确定教学方法。如果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采用听范唱录音、让学生直接轻声随着歌唱的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要在适当时候让学生唱歌谱。对于那些识谱能力比较低的学生,这种练习可以逐步提高识谱能力。这首歌曲大家都十分熟悉,对主旋律接受都很快,在感情处理上表现的很好,特别是在后面的表演上学生积极性很高,充分展示了歌唱的能力。
篇二:船工号子教学反思
许多刚走上职场的新教师可能会处于这样的困境:怎样成长为一名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教师?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和一些优秀教师、班主任,请他们为这些年轻教师指点迷津。
做一个“儿童为本”的践行者
“很多新教师容易犯的错误是,习惯从成人的思维出发,对孩子们提出要求,至于对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快不快乐,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刘飞从1986年就开始做小学语文教师,他认为,许多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年龄“降低”一些,搭建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沟通的桥梁。“我们倡导蹲下来和学生讲话,不仅仅是指身体,而且应该包括内心。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是特别残酷和不科学的。”
“孩子们对老师都有一种‘向师性’,会在‘悄悄话’里说出自己藏在心里的喜怒哀乐,这可能是面对面的情况下没有机会听到的。”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垂杨柳中心小学一年级三班班主任郑丹娜摸索出一种“掏心窝”的沟通方式:通过交流本和学生说“悄悄话”,而且一说就是8年,积攒下的文字达360万字之多。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载体帮助郑丹娜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她自己总结“悄悄话”要写在以下情况:写在品德迷失处,写在心灵阴郁时,写在质疑问难处,写在喜讯进步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陆士桢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工作对象不是物化的,而是活体的未成年人,正确的青少年儿童观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
“要改变现有教师教育‘只有学科,没有儿童’的现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说,教师教育应体现社会进步对儿童发展的新要求,在培养教师时要积极倡导“儿童为本”的课程理念。
做一个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山东枣庄市2006年教育创新人物、滕州市第五中学物理教师李瑞平,谈及专业成长的经验,献出这样的“法宝”。
李瑞平与记者分享了他的一段经历:刚当教师时,热情非常高,备一节课至少要一个晚上。但一个学期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症结在哪里呢?李瑞平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定期向学生收集意见、撰写教学感悟。在认真研读教材教法后,他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教学案合一”的做法,让教师和学生共用教案,这一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全校推广,李瑞平也慢慢成为当地教育界有名的教学能手。
“教师工作是融入了个人经验与生活的实践,教师需要在反思性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崔允漷认为,要改变脱离实践、轻视反思的倾向,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倡导参与式教学,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做一个教学科研的参与者
教学科研是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力武器,这是很多基层学校管理者得出的宝贵经验。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成立不过3年多时间,一支创新型的年轻教师团队很快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自建校时就开始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教学研究。“每一次研究,都能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师工作热情得到激发,逐步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新的职业生活方式。”校长刘可钦说。
“应该开发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崔允漷认为,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引导在职学习者主动探究问题,反思实践。()而在陆士桢看来,还要充分重视教师运用社会资源实施教育的能力。一位好的教师除了要面对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处理和家长、社区的关系,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影响教育学生,善于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篇三:船工号子教学反思
让学生带着有比较性的辨析问题聆听音乐,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得出的音乐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体会劳动号子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件劳动方式及具体过程的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唱一唱其中的音乐片段,并根据音乐表现音乐情境,把听、唱、动,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努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感受体验音乐。
以下是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所发现的不足之处:教学目标定的太过浅显,深度不够,过于简单;切豆腐块,条理清晰,却失去了流畅的美感;教材内容选的太大,与所教年龄层不符;总觉地这堂课的教学方式象是填鸭式,内容过多,却毫无重点,学生玩的是很开心,但下课之后对这堂课的知识点也是一笑而过,教师在课堂中更应关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