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号子解说词1
市级非遗项目《临江劳动号子》
解 说 词
一、片头(全部字样均居中,片头时长15秒。)片名:临江劳动号子(黑体)
小标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片(楷体)落款:重庆市开县(黑体)
(画面提示:临江人民唱劳动号子的几个画面进行拼接。片头画面一定要有冲击力。)
二、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时长:3-5分钟)
开县临江镇始建于北朝西魏,是一个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因南河古称临江而得名。临江镇地处开县南河中游北岸,背依中峰山麓,三面临河,全镇幅员面积123平方公里,辖24个村,总人口10.8万人,有开县文化之乡美称。同时,临江镇也是重庆市“十大宜居小城镇”之一。
(画面提示:临江古镇的街景、临江镇的全貌、山间年老艺人单独唱号子的特写)
千年南河川流不息,世代人民勤劳耕作,历史几度变迁,临江镇却山川绵延起伏,河水波澜不惊依旧。在漫长的劳动岁月中,临江先辈们创作出一种属于劳动人民的独特声音——临江劳动号子。(画面提示:各种劳动号子的场面)
“临江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它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是临江人民在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开山凿石,薅秧打夯,号子都充斥着劳动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号子早在《吕氏春秋〃审应览》中就有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
临江劳动号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搬运号子、石工号子、农事号子、打夯号子、抬工号子等。通常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
抬工号子一般是用在搬运重物时,分为叫口与帮。由数名或数十名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共同扛抬重物时喊唱的劳动号子。扛抬人数多少由所抬物件的重量而定。扛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杠”和“榴”。抬数分为2抬、4抬6抬等。根据抬数的多少,从前至后分1杠,2杠等。每杠分前后杠2人,1杠的前杠叫口,是控制速度、协调步伐、领唱号子的灵魂人物,一般由个人技术好、有威望、辈分年龄较高的长者抬这个位置。每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各司其职。不管有多少抬,整个集体都在叫口的指挥下达到协调动作、步伐统一的目的。
搬运号子是在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中使用的,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轻松舒缓。
农事号子是用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如薅草、薅秧、打麦、舂米时,农民们把对丰收的期盼、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化在自己心里,一边干活一边歌唱。如:“清早起来哟收拾好,准备下田嘛把秧薅;大家把薅秧号子喊,专把十月嘛唱一翻。”
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劳动号子根据劳动的强度和速度,来决定号子的歌唱性和节奏。当劳动强度较小时,号子的曲调潇洒而豪爽;当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曲调就显得粗犷而沉重。在强度大而节奏紧张的劳动中,号子音乐的节奏快而有力,旋律简单,有时甚至出现单纯的呼号。
目前,整理出来的临江劳动号子有:板筋号子、薅秧歌、抬工号子、薅草锣鼓、嗬吆、采石号子等二十几首长短不一的劳动号子。第二部分:杰出价值(时长:1-2分钟)
音乐诞生伊始,便有着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类慢性疾病等作用。劳动号子作为一种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音乐,却独具特色,是临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曾鼓舞世世代代的临江人民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其发展也较为完善,丰富了现代民歌艺术体系。临江劳动号子是临江人民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和徒歌等特征。它的存在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临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画面提示:喊唱各类劳动号子的场面,中间穿插艺人的口述介绍)第三部分:濒危状况(时长:1-2分钟)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逐渐代替了人们笨重落后的劳动方式,特别是运输机械的出现更是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因而,劳动号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正逐渐衰亡和消失。
如今,临江会唱劳动号子的人仅剩几十个人,而且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部分号子头相继故去,年轻人对此敬而远之。“劳动号子”的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空间越来越小,面临濒危的境地。(画面提示:机械化运输场景、黄昏时老艺人们休息的场面)第四部分:保护计划(时长:1-2分钟)
为使临江劳动号子得以传承发展,开县人民政府、开县文广新局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1.开县人民政府、开县文广新局已将“劳动号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制定了五年计划。
2、并组织专门人员,对劳动号子的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完成了相关文字、影像资料。
(画面提示:文广局、开县非遗中心外景、领导视察、收集号子资料的场景)
3、建立临江劳动号子辅导站,鼓励、扶持现有劳动号子传承人在自己的子弟中培养传唱传人,并传授其技艺。
4、成立了劳动号子民歌演唱队,还定期举行演出活动扩大影响,使这一民间音乐又奏响新的乐章。
三、片尾(制作时间,汉语日期,字体为宋体。)
有了文化部门的保护与支持,以及众多热心志愿者倾力传承,临江劳动号子如枯木逢春,又发出了嫩芽。愿临江劳动号子世代传承。
(画面提示:参加有关展演的场面,传授技艺的场面)
注:所有解说词和画外音都必须配以字幕,字幕为38号宋体,白字钩边,去标点,左侧对齐,每行最多不超过14字;
第二篇:《劳动号子》说课稿
《劳动号子》说课稿
课型:唱歌课 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课件、琴
教学目标: 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体验劳动号子特点,用乐观、热烈的情绪演唱《军民大生产》。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编创活动。
教学重点: 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教学难点: 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播放民工修路打夯实况视频,并一起参与
二、学习新课
1、完整感受歌曲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劳动号子与劳动动作的关系(劳动中产生 为劳动服务)号子声音特点(粗犷有力 强弱鲜明)
号子的作用(协调节奏鼓舞干劲 调节精神)
介绍劳动号子是我国民歌体裁之一。
3、歌曲学唱 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学生分组讨论歌曲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请学生回答,找出最具特点句子,模唱:“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 太 学唱第一、二两段。重点结合乐谱中的重音记号,把握“嗬咳”所表现的劳动热情。自学第三、四、五段。
三、处理歌曲 :
教师总结 随琴完整演唱 全体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本 首歌曲,分小组演唱评分,让学生找代表进行演唱。
四、提高拓展:尝试不同演唱形式表演。
五、即兴创编活动 四人小组合作,创编运动或劳动号子。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了解并体验了劳动号子的特点,用乐观、热烈的情绪演唱《军民大生产》。了解了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的关系,更加热爱我国民族音乐。
第三篇:划船号子(推荐)
教学策略:《划船号子》歌曲旋律流畅轻快,歌词朴素易懂,描绘了船夫在船上划船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在欣赏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另外还进行了歌词改编,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民歌与生活、劳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民歌的热情。
《划船号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能用热情饱满的歌声演唱歌曲《划船号子》。
2、通过乐曲欣赏来表现船夫划船的场景,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重点难点:
1、采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热情饱满的歌声演唱歌曲《划船号子》。
2、学会3/8和2/4小节的变拍子的节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新课导入:
1、游戏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听听看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啊? 生:棒棒军。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见过棒棒军吗?
生:有。
师:谁来模仿一下棒棒军在搬运东西的时候的呐喊声?(棒棒的呼喊)
2、引出劳动号子定义
师:同学们喊得真带劲。刚才同学们呼喊的就是一种简单的“划船号子”,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兴化的“划船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师:那同学们能猜想一下划船号子的作用吗? 生:自由回答。
师:作用是鼓舞干劲,保证行动一致。
师:由于从事的劳动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如《搬运号子》、《打麦号子》、《拉纤号子》等等,今天,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划船号子》。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场景给学生直观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划船号子.一、新课教学
(一)、初听乐曲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歌曲。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船夫在平静的河面上悠闲地划着船、船夫们在波涛汹涌的河里划船。。师:全曲通过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到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再到最后恢复平缓的写作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战胜险滩的过程,展现了船夫们勇敢坚强的性格。
(二)再次完整欣赏《划船号子》
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歌曲,闭上眼睛,感受你所听到的、看到的、联想到的。
(在欣赏过程中,体验挑担人的艰辛及快乐,激发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能够为后面准确演唱歌曲埋下伏笔.)听完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了吗?你们有体会到船夫们坚韧的性格吗?(三)新歌教授,学唱号子。
师:同学们,朴素的人民,正是在一声声高亢的号子声中播种着理想和希望。下面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来自我们兴化的一首劳动号子,那就是《划船号子》。同学们见过船夫划船吗?好,咱们也来学学划船。(师生做)
1、下面欣赏歌曲《划船号子》
2、师:听完了歌曲,你们觉得划船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高兴啊?
3、学习节奏部分内容
师:那咱们就一起来喊喊节奏部分的号子
师:这部分的节奏同学们掌握得真好!船夫心情是喜悦的,那我们如何用声音来表现他们的喜悦之情呢?音调要怎样?(高亢、激昂)好,用上扬的语调喊一喊“哼哪哼哪”。
喜悦之余还要有力度,加上划船动作喊一喊。
两个“哼哪”力度一样吗?(前面的强,后面的稍弱)那我们就加上划船动作再从头来一次。(师生唱)
好,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带着大家喊喊呢?(生领)。
5、学唱旋律部分(1)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好,一起来学习旋律部分内容。在这部分中节奏变化得比较多,有附点、有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师点一下)那我们就先来按节奏读一读词。(师带生)
区分前十六与后十六,前十六分节奏感觉动作更迅速。这个交和接,你们认为哪个动作应该快一点呢?(试读几次)
(每个乐句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时要让学生做到边划拍便演唱。)
师:咱们再来读一读词,这次老师领,同学们和。(师生读)(3)请同学们将歌谱连起来唱一唱。
(4)下面,请大家加上歌词唱一唱。(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5)分唱(师领生和)
师:好,我们再来唱一唱,老师领,同学们和。
(6)师:同学们进步真快。让我们加上节奏部分完整的把歌曲唱一唱。(师领生和)完整的唱。
(7)女生领,男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和。
师:老师知道男生歌声最有劲、女生干活最勤劳,那接下来,请男生领唱、女生起立加上划船动作和一和。
(8)请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来为大家领唱。众生面对面做动作。
五、编创劳动号子
六、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体力劳作时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们为有这样优美的音乐而骄傲,为有如此勤劳的祖辈而自豪,我们将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川江号子》教学设计
《川江号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三、教学条件支持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播放“号子”音频,让学生感受)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们关注些什么?的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除了衣、食、住、行,我们关注的东西还有很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存下去,他们“脚蹬石头,手爬沙滩,风里来雨里去,牛马一般。拉急流走遍了,悬崖陡坎”,他们劳作的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和无法体会的,但是他们却以信念和力量,唱出了人与大自然抗争这个千古不朽的主题,他们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勇气更值得我们敬佩。今天就让我们借助蔡其矫先生的这首《川江号子》,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图片,介绍川江及川江号子。
1、(显示川江图片)川江: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重庆市和四川东部都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2、(显示纤夫劳作图片)川江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川江航道为畏途,在千百年来的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船工的身体,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绳,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而且,漫漫路途枯燥无味,需要精神调剂,川江号子遂应运而生,它是船工们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的社会背景下,浮夸风盛行,但是实际上,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 心还在欣快症的控制下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就在诗界几乎都沉迷于对“大跃进”的乐观歌唱时,蔡其矫却于长江汉水,写下了这首《川江号子》,我们听到的是另一种属于“悲歌”的声音。在那个颠三倒四的时代氛围里,他因为这首诗(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而招致了劈头盖脸的批判,那些批判者为了达到表面的和谐,不惜牺牲真实和自己的良知,说他破坏了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安定团结,却不追问他那样的不和谐音是否来自真正的社会现实。蔡其矫冒着被判定为“右派”分子和撤销职务的危险创作了这首诗,遵循的是真实和心灵的律令,而不是宣传政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艺术原则和审美选择,其中又饱含着多么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四)学生朗读诗歌一遍,整体感知,教师订正字音。
(五)问题探讨:
问题一: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1、诗人一开篇,是先诉诸于听觉还是视觉?
参考答案:听觉,首先听到的是“碎裂人心”的呼号。
2、这样撼人魂魄的号子声来自哪里?又去往哪里? 参考答案:来自“万丈断崖下”,(“断崖”→高、险。)来自“飞箭般的船上”,(“飞箭般”→速度快、江水湍急、冒着生命危险。)交代了号子的“源地”。接下来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
3、“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这一句是怎样把前后两句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4、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鉴赏诗歌语言,意象是我们首先要抓住的,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听觉意象有哪些?通过诗人描写川江号子的这一段,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些船工是在怎样的环境之下劳作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参考答案:(板书:听觉意象)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等。川江在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中,野性十足。卷起巨大的浪涛,朝两岸陡峭的悬崖凶猛的撞了过去,“轰”的一声摔得粉碎,飞溅起无数个浪花和雪白的泡沫。(回顾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航道艰险,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生活艰辛。(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凄婉悲凉的川江号子在峡谷中回荡,汇合着江中的流水声悠扬流畅、逼人泪下。一个船工就是一部历史,揪人心肺的号子唱出了船工的辛酸和苦难。)
5、感受了听觉意象,接下来诗人看到了什么?找一找视觉意象有哪些。参考答案: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板书:视觉意象)视觉意象:“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
6、怎样理解“眼中的闪电”和“额上的雨点”? 参考答案: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雨点”的意象转化为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想到了船工们的苦难,是千年 的血泪史,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
7、你认为可以作为人生格言的句子是那一句?(如“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多少年来,一泻千里夹带泥沙的川江不知吞没了多少船只;吞噬了多少船工;吞下了多少纤夫号子手。但是,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他们在奔腾不息的川江上,在万夫莫开的激流险滩上,敞开嗓门、高昂豪迈的唱起号子,把一只只木船送到水势平缓的地方,向江河显示出不可战胜的伟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应该有这样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高歌的渴望的袒露。
问题一参考答案:这首诗着眼于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主要是抓住了两类意象(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这些意象一部分用来直接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使号子与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板书:生存环境的艰险
生活的艰辛)
问题二:分析船夫的形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参考答案:(显示图片)船夫形象:有伟岸的体魄,不屈不挠、勇于和大自然搏斗的悲壮的奋斗者形象。(意思对即可)纤带勒紧他们古铜色的胸膛,汗水从他们的面颊上流淌下去。他们高亢的号子声和咆哮的江水声在两岸逶迤的石壁中回荡,发出震撼人心的共鸣。他们以信念、勇气和力量,唱出了人与大自然抗争这个千古不朽的主题,他们以生命创造出人类与江河斗争的最强音。(板书:不屈服的精神)
问题三:在这一首诗中,很明显地表示转折关系的是从那一句开始?(请一位同学诵读诗的最后一部分)。转折之后,情感和先前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用的是“但是”这个词,表示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情绪由先前的昂扬激越变得悲愤、伤感、低沉,诵读的时候节奏要放慢。问题四:“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照应的是前面的那几句?读了最后一部分这几句,你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你的感受如何? 参考答案:照应的是“你碎裂人心的呼号”“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写出了作者发出的无奈的感慨,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具有了力透纸背的悲壮)唱了几千年,号子并没有改变船工的命运,生活像江边巨石一般沉重,生活像江水一样漫长。正如诗人的无奈“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没有。“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听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录音朗读)
(八)学生谈感受。
小结:唱了几千年,纤夫终于用不屈的精神、伟岸的体魄,拉直了浸透汗水的纤带,在千里川江上塑造了人与大自然搏击的群雕,他们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勇气更值得我们敬佩。学了这首诗,我们也应该学会关注,学会关注,就等于有了一条丝带,牵动着你,牵动着我们大家;也要学会关爱,学会关爱,就等于有了一片大海,点滴是你,我们携手聚集;因为爱心如生命之火,照亮他人,也温暖了自己的情怀。
(九)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附:板书设计
川江号子 蔡其矫
听觉意象
→
生存环境的艰险
生活的艰辛 → 不屈服的精神(敬佩 学习)
视觉意象
第五篇:川江号子教学设计
《川江号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诗歌中的两类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体会情感;合作探究分析意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律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两类意象;;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播放号子音乐,创设情境)
总有些声音让人难忘,总有些生命让人敬畏;总有些声音让人震动,总有些生命让人震撼。今天就让我们去倾听一曲雄浑悲壮的川江号子,去感受川江舟子生命的律动。
二、初读感知,体会基调 学生自读、抽读、个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体会诗歌节奏和情感基调。明确:本诗感情基调为慷慨而悲壮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先勾划诗歌意象
2、分类意象
(1)视觉意象:悬岩
漩涡 浆
云
树
野庙
船
浪潮 作用:直接描写船夫,侧面烘托号子,使人叹息、叹服。(2)听觉意象:呼号
回声
吆喝
长啸 作用:描写号子,突出号子的悲壮。
(3)总结:两类意象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
(4)提升:意象能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具体可感,多个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可扩大了诗歌的包容量,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知人论世,分析情感
蔡其矫:福建晋江人,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倾诉》等。本诗写于1958年,诗成之后诗人饱受责难。在当时,诗界几乎都沉迷于对大跃进的乐观歌唱,作者于长江汉水,却听到了另一种属于悲歌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类,但同时也是正直的呼喊。四:再读文本,发现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解读诗歌。
2、有疑难问题及时提出,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老师点拨总结。问题预设:
(1)碎裂人心该怎样理解?
(2)从诗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昂扬,一种奋进,这号子是壮烈的。但诗人为什么说“悲歌的回声在震荡”?(3)“生命最凶猛的浪潮”该怎样理解?(4)“闪电”“雨点”该怎么理解?
(5)终生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中“英雄”该怎么理解?
小结:川江号子—强悍的生命意志—“生命中最凶猛的浪潮”
川江舟子—平凡的悲情英雄—“急流上的英雄”
五、深入探究
1、“沥血歌唱的鸟”指的是什么?
明确:诗中提到的鸟沥血歌唱,让人想到杜鹃满怀赤诚,啼血歌唱,在歌唱中书写生命的意志。结合课文,我们自然会想到舟子,想到诗人,他们不也在生活的艰难中啼血歌唱吗?
2、“有谁来倾听------”含有怎样的意味?
提示:“有谁来倾听------”即没有谁之意,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呼唤,没有人倾听。在那个浮夸激进的年代,事物的真相被掩盖;人民的呼声,也被人为的隔绝在视线之外。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此处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壮,也暗含诗人内心的隐疼。现实世界呈现了一种被美化了的悲壮。
六、总结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川江号子已经荡出了历史舞台。滚滚东去的长江随着三峡水电站的修建,已“高峡出平湖”,奔流不息的金江水在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完工之后,也将失去他昔日的激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群曾经活跃在悬岩上漩涡中的悲情英雄;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一曲充满生命律动的荡气回肠的川江号子。我们欣喜的看到,“川江号子”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