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的需要专题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的需要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职业的一种需要
金华第四中学 黄洁萍
[内容提要]本文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经典阅读的角度,重申语文教师要重视经典阅读,首先经典阅读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其次经典阅读能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诗意化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第三经典阅读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增加阅读者自身的岗位幸福感。因此在新课改日益深化的形势下,本文倡导语文教师经常性的进行经典阅读,提升职业素质。
关键词:经典阅读
教师素质
职业倦怠 职业素质 个性化课堂
近两年时间,中央电视台开了个“百家讲坛”栏目引起了全国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秘《红楼梦》”、“于丹《〈论语〉心得》”更是兴起了一股追星风,也兴起一股轰轰烈烈的经典阅读风。现在社会上倡导“读经”之声不断,经典阅读甚至成了一个时尚的话题。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阅读积累,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量。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经典阅读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职业角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经常性的阅读经典。应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职业的一种需要。
首先,经常性的经典阅读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是推动新课改的主力军。何谓素质?素质就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素质是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由此可见,素质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是何等的重要。可是现实中我们语文教师素质的差劣往往制约着新课改的深入。《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教师没有在正规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有些语文教师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许多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不喜欢语文,上课只是照本宣科,甚至有好多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语文教师的办公桌上,只有翻烂的课本、教参和试卷。即使有些教师能拿起笔来写点文章,也常常走不出“应试”的套路,不具备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文学素质,中学语文教师里似乎很难见到像叶圣陶,陶行知这样的既会教书又能写作的语文教师了,相反缺乏文学素质的语文教师却比比皆是, 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育的境界。毫无疑问这样素质的语文老师势必导致语文课堂没有诗意和灵气,语文课堂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实施语文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和文化品位亟待提高。
丰富自己的文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写作能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作家型、富有学者涵养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应该是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充满灵气,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比如,在学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后,我和学生一起写《我心中的星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明白了“星星”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自由等美好的事物。我的题目是《星星与污泥》,我转述了一个经典故事:欧洲的一位少妇到非洲看望丈夫,可丈夫又出征了,她人地生疏,非常寂寞,于是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这里遍地污泥。她的父亲回信叫她看看满天的星星。于是她慢慢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也就有了生机。在文章在最后我这样写:“其实,污泥是你心中的污泥,星星也是你心中的星星。”正因为平时注意读书写作,所以我在参加金华市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比赛时得了第一名,由此我也就有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省第一本个人“下水作文”集《泉水丁冬》。
教师崇尚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让语文教育的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读《论语》《老子》可以修身养性;读《史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历史;读《学记》可以明白古代的教育精华;读《圣经》可以了解西方文化,读《古兰经》可以理解伊斯兰教,读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就可以基本了解外国文学。毫无疑问,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经常性的经典阅读能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诗意化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特级教师朱昌元老师说,教育既是智者的事业,也是仁者的事业。要想成就“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必须让以前提倡的教师的“一桶水”变成潺潺的活水,我以为说得很有道理。中学语文课本,涉及到了很多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有些在校读书时虽已经读过但已模糊,有些以前不一定读过,因此在备课时候未免捉襟见肘。及时阅读或再读,对相关的经典有了足够的理解后,再开始备课,就会让课堂充满灵气。比如,讲《论语十则》时,我先阅读了《论语》,了解的了基本情况,又利用数字电视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足够的认识,明白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正内涵。然后再去备课时就显得得心应手了。讲《论语》也就从干巴巴的说教到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枯燥的说教,甚至蠢蠢欲动想读《论语》了。
《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它本是说匹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小而言之,应用于教育中也无啥不可:作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每一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些微成功,都会给课堂注入活力;而每一丝失败,也会给课堂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对初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成长信息的提供者。这时,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就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穿透力,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脚步的扎实与发展方向。
语文教师的阅读是让学生课堂生活幸福无比的前提,也是让教师的“一枝梅花”变成‘一个春天’的保证。经典阅读的延伸化成了教师的人文修养与文化气象,也增强了教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文化气息在课堂上氤氲在学生周围,那些诗意的浪漫、生命的激情便会慢慢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温馨而又坚韧。教师的经典阅读自然而然就影响到学生。为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我在语文课中启动了“经典诵读工程”,利用每天课余时间和语文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开始,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一些经典的古诗词等,从中国经典到外国经典,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间得到了心灵的熏陶、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升华,例如:在学《香菱学诗》时,我在分析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你能在原著中举个典型的例子吗?请用一篇随笔来完成这个题目。同学们兴趣很高,有人举了史湘云、有人举了尤三姐、有人举了晴雯,更多人举了林黛玉,其中张明璐同学的《想要读懂黛玉的心》写得非常精彩,我把它推荐给《中学语文报》,不久就发表在《中学语文报》品读经典的版面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这中间,教师的文学底蕴、情感投入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需要广博的文学涵养、需要文学欣赏的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有深厚的文学经典阅读积累的人,是一个能领悟文学感情并能够“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文学典故、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文学经典熏陶中,激荡的自身丰富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我问学生:鲁庄公是鲁国最大的“肉食者”,他“鄙”吗?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举国备战,鲁庄公必定是日理万机,当普通百姓曹刿求见时,鲁庄公就能拔冗相见;当曹刿询问“何以战?”鲁庄公就详细介绍;曹刿一一否定,鲁庄公也没有恼怒。我们不能据此评判鲁庄公的执政能力指挥水平,但至少能看出他的开明,从善如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分析了鲁庄公战中、战后的表现,觉得他还是有远见的。据此我给学生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另一场大战——发生在秦晋之间的崤之战,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引导学生去和文本对话,去了解更广博的世界,去思考更深的问题,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经典阅读”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
第三,经常性的经典阅读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语文教师的岗位幸福感。
当前,由于教师的压力过大,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职业倦怠感日益增多,幸福感普遍缺失。教师在工作中缺少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宣泄与行动上的释放,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职业焦虑、情感压抑与工作低效:理论性文字越来越多,很多教师面对实践却找不到真正的智慧支持;一天到晚忙碌,心底却空落寂寞的;新课改要求教育越来越回归本真,趋于人本化,很多教师却有种说不清的自我迷失;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活动越来越多,教师的能力水准越来越高,可是教师违背师德的事件却时有发生;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越来越高,许多教师依旧牢骚满腹;如此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这些老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到自身优势的反面。
对于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正可以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其最佳途径就是经典阅读。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金钱、权力、名利、冤屈等等,全部一扫而空,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阅读中我们的感情有了依托,情感产生了共鸣,郁闷回得到宣泄。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经典书吸取许许多多的了无以计数的书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语文教师职业的岗位幸福感。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勤于经典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提升其文化素养、开阔其胸怀,使其形成优雅的人格,这才是语文教师最终的使命。
第二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主旋律的今天,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着世纪转型的挑战。知识经济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知识创新、人才开发以及“科教兴国”,成为时代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更高,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这无疑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知识经济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充实自我,更新观念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脉搏,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各种新问题。面对新问题要具有相应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对策。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要彻底改变那种单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序来衡量学习质量的行为,真正确立起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科学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基础,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评价标准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关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观念,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扎扎实实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其次,要认真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先哲的理论精髓,教育教学的继承性和探索性是相关联的,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古希腊亚里多德到美国的杜威、布鲁纳,前苏联的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这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从中吸取教育思想精华,激发思路,并加以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风格。再次,及时了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教育信息全球化已成为定势,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加丰富,1
教育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随之会出现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国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学术界新动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的完善,要在精深、广博和新上下功夫
“学深为师,品正为范”,对教师来说,具有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尤为重要,而且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高。这是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申最完美的偶象,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是难以成就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学生或许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却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特别是21世纪,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更商,现代意义上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广博,而且要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所谓精,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 知识,力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一名教师不能精通自已所教的专业,或弹光掠影,威一知半解,郡是十分危险的。教师应当对自已严格要袭。全面系统的钻研掌握木专业知识,做到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所谓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比学生高出几等、深入几分,做到教一知
十、教一知百、教一知千。作为教师,仅仅满足于通晓教学大 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应该“多走一步,深入三分”。孟子日:“资之深,则职之左在逢其源”。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造诣愈深,在教学中才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才能站得高,讲得透彻,收到深入浅出、启发学生的效果。如果教师所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些知识,那么他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所教学科的体系,分不清所教学科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然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所谓广博,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所发生的影响决不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尽管各门学科的教学各有具体要求,但他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另外,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也罗万媒的“百科全书”,因此,他们常常向老师提出一些料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备种知识,形成比软宽厚完整的知识结构还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优秀教师,在具有一定的专业方面、学科方面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具备的学识范畴大大超越教科书,既应有渊源与前瞻的纵向把握,也应有中外文献的横向驾驭,必须领悟其规律性和方法论,还要有孜孜以求的研究车创新。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知识结构膨胀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给古老的箴言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今天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需要有一条长流长新的小溪。这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在精深、广博的同时,还要俊奔流的小溪,要丧新。这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把学问做在动态发展、不浙哭新·具有时代感 的水早上。面对知识创新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有全新的学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儒要。
三、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运用,着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现代社会是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社会。教师必须跟上时代这一步伐,重视现代教育扶本的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扶术,主要指运用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有利于解决课堂的难点与重点。另外,多媒休教育软件声画并茂、形象生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的更主动、更活泼、更认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给教师的业务素质赋予新的内容。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已难以适应新的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现代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传统的、常规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而且还要学会熟练操作电脑,会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同时还要掌握现代信息的信息获取、筛选、改造能力,并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科内容,组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网络化教育”的挑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四、潜心教学科研,大胆探索,借石攻玉
教育科研是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成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俗话说“方法大于力气”。教师如果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科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加以深化运用,以科研促教学,将会产生非凡的效应。因此,进行教学科研是新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
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要敢于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探索前人从未探索过的领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获得新知。第二,开展教学科研可从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教学经验的总结、教改试验以及目前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行大胆探索。第三,要针对教材、教法、学法及当前教坛的动态趋向和自身的研究能力,科学的选择研究的方向和角度,确定难易适度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第四,要多进行学术交流,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
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有一句时髦的话,叫“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特别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且现代优秀教师都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对教学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教育科学和教法体系本身也日益丰富,同一教学内容也因方法迥异而效果悬殊,因此学术交流显的尤其重要。为了保证自己能够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教师就必须发挥群体优势,加强横向联系,及时进行学术交流,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新课程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时代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创造性、开拓性的教师,这对我们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不断进行学习,充实自我,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阅读经典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阅读经典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遨游,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阅读经典更是一种成长的需要。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当代中国教育大家朱永新说:“勤于学习,善于借鉴,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必须从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只用翻烂的课本、教参和试卷,只走“应试”的套路,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的境界。一个平时不读书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会很单调,他的知识面会很狭窄,他的教学方法会很陈旧,他的课会枯燥无味,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丰富自己的文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教学能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作家型、富有学者涵养的中学教师,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应该是既有满腹经纶,又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乐趣。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引起了全国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秘《红楼梦》”、“于丹《〈论语〉心得》”更是兴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经典阅读风。研究名师大家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课无不是声情并茂,旁征博引,张口就来;他们驾驭课堂无不是淡定从容,游刃有余,充满智慧。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有了融合贯通,巧思妙用的能力;就有了教学中“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的流畅与创新。不管是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经典阅读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职业角度,阅读经典都成了教师职业的一种需要。
与书为伴我们可以穿越古今。和诸葛亮谈三国,与林黛玉论人生,还能与杜甫一起吟诗诵经。在书中,有五彩斑斓的世界,有善恶美丑的生活画卷。托尔斯泰的《复活》为我们讲述聂赫留朵夫的遭遇和沙皇统治的黑暗。老舍的《骆驼祥子》,用传神又通俗的语言文字感叹人生的辛酸。通过书,我们可以了解人间冷暖,洞悉人生百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们学会坚持,莫泊桑的《羊脂球》让我们读懂人情温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钦佩保尔的人格魅力。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畅读经典,平淡无味的生活也变得摇曳多姿。我们可以感叹《红楼梦》的传奇,沉醉于《巴黎圣母院》的哀伤,徘徊于《飞鸟集》的意境;也可以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
阅读经典犹如与学识渊博的智者谈话,是人生的导师,是生命的养料。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让教育的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读《论语》和《老子》可以修身养性;读《史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历史;读《学记》可以明白古代的教育精华;读《圣经》可以了解西方文化,读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就可以基本了解外国文学。毫无疑问,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特级教师朱昌元老师说,教育既是智者的事业,也是仁者的事业。要想成就“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必须让以前提倡的教师的“一桶水”变成潺潺的活水。中学课本,涉及到了很多的文学经典,对相关的经典有了足够的理解后,再开始备课,就会让课堂充满灵气。经典阅读的延伸增强了教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文化气息在课堂上氤氲在学生周围,当诗意的浪漫、生命的激情慢慢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经典阅读自然而然就影响到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因此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有深厚的文学经典阅读积累的人,能领悟文学感情并能够“煽情”的人。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文学典故、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文学经典熏陶中,激荡的自身丰富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每天课余时间诵读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可以从中国经典到外国经典,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间得到心灵的熏陶、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升华。让他们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提升其文化素养、开阔其胸怀,使其形成优雅的人格,这才是教师最终的使命。
阅读经典不是一时的事情,阅读经典也不单单为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专业成长,而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让我们沐浴书香,共同成长吧。
第四篇:教师提高师德水平是教书育人的需要
教师提高师德水平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没有良好的师德就谈不上教书育人。教师的师德主要体现在平时工作之中。教师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 作用。良好的师德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和造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对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是教师崇高职业地位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已成为举国共识的今天,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教育、重视教育,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理解教师、尊重教师。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千秋基业,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有责”。随着“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教育成为“伟大时代的 关健 齿轮”。教师的社会作用越大,历史责任越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自强、自重、自爱、自觉进行师德学习和修养,为繁荣我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 更大贡献。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努力 提教师 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环节。要求教师热爱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具备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我国现有 1000多万各级各类教师,他们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辛辛苦苦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但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师德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诸如“知识私有”、“文人相轻”、“技不外传”等旧的职业道德传统和不良习惯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前几年我们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使师德教育受到严重的削弱,社会上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 ; 重能力、轻品行;重私利、轻公益等倾向的存在,使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困惑,心理失去了平衡,出现了对职业责任倦怠和对理想前途迷惘等不良现象。“教师是人类 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别人的灵魂,必须先塑造自己的灵魂,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严肃课题。所以,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要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业风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n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举措。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领域的变革也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不可超越的,而且是 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基本前提。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竞争性、功利性以及等价交换原则等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在一些教师中产生讲报酬、不讲质量;比学历、不比能力;干活挣钱、雇佣观点;讲个人利益多、讲无私奉献少,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等消极现象,直接影响教育事业和教师形象,这就迫切要求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指出: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还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势必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五篇:创新教学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创新教学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内容摘要:“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进行创新教学,教师要品格高尚、甘于奉献;要关心呵护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重视积累,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幽默机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品格高尚、甘于奉献;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教学风格。
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登堂入室,渐入佳境;讲课要妙语横生,挥洒自如;教学要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那么,究竟从哪些入手,才能符合上述要求,达到上述境界呢?
—、品格高尚、甘于奉献,展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负责,对他们眼下的成长、将来的发展乃至终生的幸福负责,从而在追求明确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饱满的工作热忱,可贵的献身精神,对从事的各项教育活动的神往、醉心。但做教师是辛苦的,陶行之一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即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的诠释。因此,要做好一位语文教师,就要在为人与治学上都成为学生的表率,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品格高尚,甘于奉献;就应该对自己提出严格的师德规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何为美,何为高尚,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自觉的将美传播和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真善美,鄙弃假恶丑。尤其在功利性较强、为人处事容易陷入使用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师要自觉抵制和避免一些消极影响,培养 学 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什么是做人的价值。语文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是思想政治课的说教,而要通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做人的准则。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大最深刻的。有时,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往往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我们要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经师,更是人师,有效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大舞台,让学生欣赏语文教师,热爱语文,带他们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
二、关心呵护、以心换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去。这种爱要近乎天然的本能,要富有人情味,要有仁慈博大的胸怀。这种爱不是人为做作假装出来的,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情感恩赐”,不是无原则的放纵,更不是有所求时的感情投资。这种爱“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做教师要想让学生“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就必须首先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的对待学生。不要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搞成一种严格的教与学的关系,其实师生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为师生、互为朋友的关系。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我们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善于发现每个 学生的闪光点,要切切实实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的对到学生情感认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