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3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人际间口头或书面的交流。如果学生们学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仍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文字,那么语文的教学是失败的。语文课本作为学生的学本,就是作为范本让学生模仿学用的。于是,抓住每篇课文中存在的语言训练点,在课堂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那么该怎样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切合实际,把握训练目标
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能力训练的内容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在一节课内,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需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怎样选择呢?总的说,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二、围绕目标,确定训练主线
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后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运用的能力更是阅读课重中之重。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应该:
1、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
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狐狸三次骗乌鸦的语言,围绕这三段语言来体现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的反应。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爱听奉承话,又积累了语言材料,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段语言描写表达出来的。
2、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理解的内容。如教《水妈妈的孩子》一课,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说说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我给学生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主人公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去找水妈妈的哪些孩子?”的句式来概括。学生这样写道:“大娃去找到了乌云。二娃找到了彩虹„„”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
三、夯实训练,加强积累运用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选准训练点,根据课文的思路特点对学生加强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综合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使语言文字训练的落脚在积累和运用上,从而使语言文字训练能优化、合理化,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误区一: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尽人意,受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把知识简单堆积,搞题海战,技能重复操练,使语文课成了一种空壳的、工具的纯技能训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这种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精神的沙漠和情感的荒原。使学生在课堂上麻木接受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不应过度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使两者有效结合。
中学语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如在学习文本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运用语言能力及“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品读,体验,进而得到人文精神教学,对《老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关爱,让爱这种博大感情深入学生心中;对《中国石拱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三峡》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看云识天气》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对《生命生命》学习,让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思考人生;对《散步》学习,让学生懂得亲情是人间真挚美好的感情,要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美化学生灵魂,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关注人生,让他们找到正确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对人文性教育不能缺失,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有生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目前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合作效率低,只把合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时髦。当合作学习时,学生合作时间短,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的撞击升华,怎能有效合作学习?同时老师唯恐学生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没等学生进入角色,就草草收场,看似全班热闹非凡,实则是走过场,合作效率低。因此,我们应提倡有效合作学习,有效合作学习。
首先合作的内容必须有一点难度,一个人难以完成的,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其次,探讨结果是开放的,答案不唯一。
第三,合作的流程是清晰的,即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最后,合作学习时,不但要留给学生时间,而且教师要参与其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合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适时教给他们合作技巧,组织合作的要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学会尊重、倾听、否定、质疑和补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这课时,我就及时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呢?”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及教师的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误区三:把讨论作为“陪衬”,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某些课堂动辄小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其实流于表面,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主权而且学习效率低,我从两个方面阐述:
就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没有保障。有些老师在学生正在讨论时,恐怕耽误教学进度,不管学生讨论的怎样,就像“交警”一样,说停止讨论就停止讨论,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陪衬”,这样课堂讨论就不能深入,效率低。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放权”,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因为问题解决需要时间,所有学生得到锻炼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深入,讨论才有意义,思维在讨论中碰撞升华,促成学生的智慧生成、表现、创新,讨论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就教师而言:
其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既能化解难度,又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外延性,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课堂讨论中有些教师沉默不语,不敢参与其中,恐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这样教师就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讨论情况,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针对性进行教学;就不能及时纠正,致使学生的讨论偏离教学目标,浪费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因此,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保证课堂讨论生动活泼,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实现思想交流,知识丰收,提高讨论效果、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中,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冷静审视和思考教学中的不足,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走出语文课堂教学误区,理性的走在课改路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王海彬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出路。当前,我校正在轰轰烈烈的举行“课堂教学精品课大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从老师的心理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怀疑心理。有的老师只相信教师的讲课功能,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认为多讲总比少讲好。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更不相信学生有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典型的怀疑心理在某些老师头脑中的表现。请老师们想一想,你在高一高二讲的知识,不用说将来,到高三学生能记住多少?
2.害怕心理。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目前的教学方法成绩还说得过去,害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后教学成绩会受影响。难道教学改革就一定等于成绩下降吗?你目前取得的教学成绩的效率又有多高?
3.急于求成的心理。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讨论,内容讲不完,不如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结果,老师、学生都花了很多力气,学生仍未很好的掌握。实际上还是一个理念问题,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讲完”还是“学会”?
4.不求上进的懈怠心理。有的老师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既无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和不断上进的强烈愿望,也无心研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不求上进的懈怠心理,也是导致教师过分多讲的一个因素。
我校的《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说道:“观念上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认识上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的确如此,如果我们不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即使学校再做要求,老师们再听多少高水平的课,也很难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变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课堂教学是否是最有效的?我是否还能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转变的关键是实现课堂角色重点的转变,要变讲堂为学堂。核心问题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变“教”为“诱导”、“引导”、“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提高课堂教学各个细节的有效性
1.课前精彩5分钟。上课开始5分钟可让学生轮流讲课,内容可多种多样。
2.课堂答疑5分钟。下课前5分钟,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当堂完善。有时我们可能觉得离下课5分钟时,剩下一个题目还没讲完,不如干脆讲完。实际上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们讲完了,学生学会了吗?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3.当堂内容当堂解决。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就不要拖到课后。特别是让学生看书的内容。
4.给学生明确的课堂小结。课堂教学中无论讲多少内容,都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课堂小结,如这节课学习了几个知识点或几个题型等,不但让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有一个明确的 思路,而且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知识网络。课堂小结要让学生先自己完成。
5.要敢于让学生讨论。要相信,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比我们的讲授要有效的多。
6.把思考的第一时机留给学生。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先让学生思考。例如,实验操作前,先让学生预测实验可能的现象;例题讲解前,先让学生自己解答;课堂小结前,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等。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课堂上要训练学生规范审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命题者的角度去审题。
8.课堂上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和方法----要求学生从阅卷者的角度去答题。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一遍,能让学生写的就让学生写一遍。听明白了、能说出来、能写出来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三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所有的有效地学习都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要积极倡导,大力实施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下,我们也要注意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1.避免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建立基于自主思考的合作学习方式。
2.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有效有效讨论。
2.采用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3.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
我们经常说学生不会学习,学习方式落后。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较决定学生的学,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才会有苦学变为乐学、会学、好学,进而老师们才会解放自己,变苦教为会教、乐教。真正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第四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张家坡镇中心学校
杜培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探索,大胆创新,并寻求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作者谈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领域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些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学生上都已经力不从心,存在着方法陈旧,知识面窄等问题,已经跟不上教育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只有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师只有建立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通才,才能在教学上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角色形象,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神思飞越,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比如,我在讲《爱莲说》这一课时,我利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电子白板,以一首《荷塘月色》的视频导入本课,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之下,有些学生也跟着一起哼唱,课堂气氛随之活跃了起来。在浪漫的歌声和 优美的荷花图片中,自然而然引出本节学习的主题《爱莲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和兴趣,引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心理。课堂上再辅以专家的视频朗读,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课堂学习实效。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变换多样的教学方式,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观点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刺激学生的材料,让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变换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习动机,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如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诵,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极高,精神也高度集中,每个人都攒足了劲儿,生怕到自己这儿卡壳儿。经验证,课堂效果非常不错,直到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是有点意犹未尽。试想,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欢,教学内容很容易就得以完成。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经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赏析诗歌、精美散文时,我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互动的群言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生生合作,和谐互动。
总之,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第五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获奖论文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时间只有一学年,我认为,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激发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经济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上教版第三章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多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第一节课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
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此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
二、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必须精讲精练
初中化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教师应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讲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精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碱的性质后,我们组织学生将酸和碱的性质作对比分析,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高效教学离不开教学氛围的民主和谐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
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化学课的特点。而《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学会协调,学会合作,能与人和睦相处,利用自然、乐于助人,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进行实验。只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出师生的能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