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
一、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石榴»一课中“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一句,弄清楚句子中“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意思,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又如,«第八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要弄懂句中“几乎”一词的意思,才能明白“几乎失去信心”是指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没有彻底灰心,还有重新振作的可能。还有些句子,虽然其中的词语并不生疏,但在句中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弄清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母亲的恩情»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要弄清“寸草心”指小草的嫩心,在这里指儿女之心;“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在这里指母爱。才能明白这句话是说:对春天眼光般温暖的母爱,谁说那嫩草似的儿女之心报答得尽呢?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我的伯文鲁讯先生»中有这样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的“黑洞洞”、“碰壁”指的是什么?这就需要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四、分析复句的结构理解句子
我们小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复句类型(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认清有关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句意是有一定帮助的。例如,«本草纲目»一课有这样一个复句:“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这一句从整体上看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复句。第一分句表示目的,用关联词“为了”作为标志。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合成一个大分句,说明李时珍为了达到“写这部药物书”的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而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之间又是递进关系,用“不但„„还„„”这组关联词,“不但”启下,“还”承上。后一层的意思比前一层的意思更进一步,表达了李时珍的科学态度和对医药事业的献身精神。正因为他有这种精神,才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
五、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石头书»)句中的省略号表示省略了列举的同类事物。2.“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记»)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杂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断断续续的。3.“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句中的省略号起省略重复词语的作用。4.“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春蚕»)句中的省略号表示余言未尽,省略了母亲要讲而未讲的话。阅读中只有通过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才能确切的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二篇:理解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
一、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 “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二、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三、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例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 “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1、修辞还原法
有些句子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表意生动形象,理解这类句子时,我们把它还原到一种平实质朴的表达形式,往往就找到了答案。例如,比喻句我们就从喻体入手,还原其本体意义,找到了本体意义,答案就浮出了水面。
题目: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美哉,书卷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原文的中心意思是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作者强调不能死读书,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经历用心灵去读书。这句话是爱默生的话,是一个比喻句,“注解”“卫星”“鹦鹉”都是喻体。“注解”的作用是为读懂书服务的,喻书应成为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和凭借;“卫星”的特点是沿预定的轨道周而复始的运行,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没有自我,喻人如奴隶一般受制于书本;“鹦鹉”只会学舌,喻为做书本的传声筒,生硬机械没有变化。
参考答案: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和传声筒。
2、借助句法知识理解。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3、概括具体法
有些句子,在段落和篇章中处于中心句或总括句的位置,解读此类句子的含义,宜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题目:“奥运竞技大平台,其实是人生境遇的大舞台”,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流沙《阿里的手刘翔的腿》)
分析:在这篇文章里,阿里的手和刘翔的腿都代表着两位体坛名将的竞技特长,名将当年凭借它们驰骋赛场,扬名体坛,而今都出现了伤残,难以再现当年风采。这句话出现时,有这样的语言背景:“生命有张扬勃发之美,也有黯然失色之悲,奥运之精神各有各的理解,名将陨落,丑小鸭升天,种种意外,莫不像人生的遭遇。奥运竞技大平台,其实是人生境遇的大舞台。”这段文字,内部层次为分—总关系,此句总括前面的话。这句话在修辞上运用了暗喻的手法,把奥运赛场比作人生的大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成功和失败的剧目,但是理解这一句话不能只从修辞上去解读,因为“大舞台”的一个重要的修饰语——“人生境遇”我们不能忽略,它是这句话表意的重点,对应于前面的文字,“境遇”就是“张扬勃发”“黯然失色”“陨落”“升天”等。
参考答案:奥运赛场上,张扬勃发之美和黯然失色之悲、升起与陨落、成功与失败等都是人生际遇的反映。
4、具体概括法
有些句子,往往从多个角度来描绘一个形象或表达一个观点,这样的句子,理解其含义,最直接的方法是抽取其共性。
题目:“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刘成章《扛椽树》)分析:这篇文章,作者盛赞扛椽柳平常的外表下的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彻底奉献的精神特质,并把这种精神特质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全文感情浓烈。此句出现的语言背景是:“描绘它,没借鉴可循。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他挂不上边。所以,什么峨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桥柳中原刘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作者描绘这一形象的特质,没有动用繁复的色彩词,却用三个具体可感的女子形象在否定中映衬扛椽柳,这三位女子的共同特质——柔弱、娇媚、娇美反衬了扛椽柳的铮铮傲骨。
参考答案:扛椽柳没有柔弱的女儿姿态,甚至没有娇媚娇美的颜色,有的只是铮铮傲骨。
5、哲理阐释法
警句(哲理句),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刻体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理解它的含义,最好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本本身作泡开式的阐释。
题目:“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日历》)
分析:此句说的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普遍的道理:人的出生无法选择,是生在帝王之家还是降落在贫民窟里,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但是,“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却翻出了新意。在文中,此句出现之前有这样的文字背景:“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他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他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他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这就是说,用什么态度去度过人生,完全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
参考答案:全句所表达的哲理是: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讲: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一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一个句子里面有很多词语,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言只有一个或几个,这就是句子的关键词语或重点调语。例如:«揠苗助长»中有这样一句话:“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方法二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在一篇文章中,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也是主要方法。这里的“上下文”是指文章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例如:«矛和盾的集合»中有这样一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结合会篇内容,借助把矛和后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制成坦克这个事例来体会,就能知道这句话是说:要善于发现事勒的优点,根据雷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
方法三:抓住修辞方法理解句子含义,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和探刻起来。因此,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助于从中领悟 作者在句子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意思。例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没有,这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深布很长。了解了夸张手法的作用,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明白了这两句诗是说:庐山瀑布是多么长,多么壮观啊!方法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在理解时,我们不一定要一味地分析,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身的体验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句子。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有这样一句话:“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我们不仅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患,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由课文中的主人公联想到自己,由此及彼,阅读感悟才会逐步深入。如,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帮助同学或帮助其他人的事例,以及当时的感受来这句话。
-、依据加点词语体会旬子表达的意思。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二、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借助这种修辞方法体会句子含文。
1、树木变成了一株株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染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排比
C,拟人
D.夸张 ②这句活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短文,依据提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狮子输给猴子
林里在看很多动物,有狮子、狐担、猴子、老虎„„一天,狮子过生日,邀请了森林里几乎所有的动物来参加它的寿宴,场面非常热闹。
几杯酒下肚,狮子宣布 “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我愿意和任何一位来宾比试本领,谁能赢了我,我就赏给谁一个金元宝。”
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吱一声。忽然,一只猴子站由来,说道:“狮子,咋俩比赛跑步把。”
平时这只狮子在家里就是最会享受的一只,很少练功。还没等狮子开口容话,一旁的哥哥赶紧凑到狮子跟前说:“你可千万不要和它比,因为„„”
狮子说:“要是不和它比 不就说明我的本事还不如一只小猴子吗? 那我的脸面往哪儿搁。”'众所周知,这只懒狮子是根本跑不过猴子的,但它不听功告,愣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它摔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猴手拿到了金元室,美滋滋地回家了。猴子心想:平时练本领时的辛苦,总算没白付出呀!1.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所有的动物都来参加狮子的寿宴了吗? 你是从哪个词 语知道的?(4分)—————————————————————— 2.还没等狮子开口容话,一旁的哥哥赶紧凑到狮子跟前说:“你可千万不要和它比,因为„„”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狮子的哥哥为什么劝阻狮子不要比赛?在文中找到答案,用波浪线画出。(4分).3.“猴子心想:平时练本领时的辛苦,总算没白付出 呀!”读了这旬话,我能联系 上文知道小猴平时练功的本领是____。(3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相应练习。
掌
声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jí),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一天上语文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走上讲台讲故事。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小英的情况。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谁带的头,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普通话说得也很好。当她讲完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
说也奇怪,从那次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的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那掌声。”
l.“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从加点的词语中我
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 揺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认为大家对英子
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多选)(3分)
入鼓励 B感谢 C.害怕 D.担忧、3.在第三自然段中 有两处描写“掌声”的句子,请你用“_”画出来。想一想
这两次掌声里包含同学们什·么样的情感,并根据你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X”。(3分)
.(1)同学们看见英子定路的姿势,感觉很搞笑,因此在故意起哄。()(2)掌声就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因此两次掌声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3)第.一次掌声包含大家对英子的鼓励与信任,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之外, 还有对英子出色表现的赞扬。(·)
徐悲鸿励志学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散文阅读中的“句子含义理解”练习
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句子含意”类试题
听 雨 叶延滨
⑴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⑵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⑶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⑷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⑸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⑹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⑺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答: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
浣花草堂 黄裳
⑴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⑵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⑶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⑷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⑸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⑹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⑺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⑻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⑼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⑽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⑾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⑿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试题解析】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同时结合文章主旨进行。(1)句中“清疏”“仙气”等是理解的重点,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是“难得”。(2)句中“梦游者”“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具体内涵,同时还要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及表达效果。
祖 屋 农人
⑴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自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⑵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
⑶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⑷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⑸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⑹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跺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⑺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
⑻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咯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
⑼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她也经常思念过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
3.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6分)①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②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③人与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意思对即可。)【试题解析】回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语句表层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其深层含义,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本题中,“经常思念过去”的“她”,一语双关,既指老屋,也指作者自己,思念过去,则体现出文章主旨,即对于过去之岁月里的人事的思念之情。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 4 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4.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8分)(1)“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比喻(通感)(1分):把早晨的静谧比作薄薄的蛋壳(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黎明到来时那种很容易被打破的静谧(2分),给人美感。(只答静不给分)
(2)理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一句的含意。(4分)参考:不是最纯净、最清澈的光线(‚旧‛‚陈‛)(2分);不是最让人激动的光线(缺乏朝气的光线)(2分)。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色雾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5 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的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暧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临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牙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的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年届不惑的人。去年深秋时,我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又将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什么时候能让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自己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地苍凉,不管脚步多么地蹒跚,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地沉浮,它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答:新鲜的蒲公英运到城里,被那些从乡间走进城市的人们买走。(2)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答:漂泊在外的人对故土和亲情有着永久的眷恋归依。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的‚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平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是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不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却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也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有一天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到河北磁县在解放军监管下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我们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6.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答: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答: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之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的精神。
独木舟之道
[美] 西格德•F.奥尔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然。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事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他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激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徒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会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是我赞成年轻人感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朴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水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7.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的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运用拟人,写荡舟之人将船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能掌控独木舟,让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写荡舟人喜欢划浆的声音及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荡舟人荡舟时能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的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水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在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⑥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一个词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和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⑦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就‚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辛弃疾。
8.结合原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辛弃疾。
答:宋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辛弃疾的性格、思想、情感产生的碰撞,注定了辛弃疾的词及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第五篇:《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设计
阅读复习课《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结合课内课外实例,学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复习重点】: 整理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体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复习难点】: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复习准备】:课件,供学生练习的材料 【复习过程】:
一、开门见山,交待复习内容。
1.师:同学们,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家的阅读能力肯定有所提高,但是,在众多的语文习题中,你觉得最难对付的是哪种题型呢?(预设回答:阅读)确实,阅读理解是一个难题,而理解句子的含义更是阅读理解中的一块硬骨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今天我们就走进阅读复习乐园,攻克“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一大难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希望大家能一直保持这种自信。
板书:理解句子的含义
2、师:同学们,请带着你们的自信大声地把复习的内容读一遍。
生齐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结合实例,梳理方法。
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呢?(指名学生回答:生1 生2)同学都有各自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方法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告诉你什么?
课件句出示例1:“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凡卡》
师:大家认真的想一想,这句话告诉你什么呢?想想。指名回答。
预设:生1:这句话告诉我凡卡的生活很悲惨。
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1:我是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里体会到的。
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整地把你的体会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我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些词中体会到凡卡的生活很悲惨。)
师:你的回答很完整。我还想听到更响亮的声音,谁愿意来?生回答。好!刚才我们抓住了这句话里的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句子,这是一种很好方法。
板书:抓住关键词
师:有时候理解同一个句子的含义会有不同的问法。比如这句话,如果这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该怎么答呢?
(生1:我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些词中我感受到凡卡的生活很悲惨。)对,就这么答,如果又变一下,这么问你读懂了什么?又怎么答?
(生2:我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些词中读懂了凡卡的生活很悲惨。)
小结:可见,在答题时,弄清题意很重要,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问体会就答体会,问感想就答感想,不要答非所问。
1、师:刚才同学们很好的理解了这个句子,下面的句子,谁能理解?(课件出示例句2)谁愿意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时间过得很快。师:你有自己的理解,很好.生2:我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师:真聪明,你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掌握得很好。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3回答。师引导:这句话是什么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日子)这就是说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日子就是本体,一滴水就是喻体。很好,你已经找到了一处比喻,其实另一处比喻还蕴含在句子当中,谁有本事把它找出来?老师来帮你们,我来找本体,你们来找喻体,好吗?这句话中的本体是时间的流,喻体是哪个?(大海)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匆匆流逝,时间过得很快。)
师:请你把对这句话的理解完整的说一遍。
点击课件: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从中我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刚才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才有了这样的体会。板书:看修辞手法。
师: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间像一滴水滴一下就没有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点击课件: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从中我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师:你真会学习,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情感,很好!这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板书:联系上下文。
3、师:咱们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例句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桃花心木》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后面的问题。
师:谁来回答: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如果只讲表层意思,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讲
生:“不确定”是指难以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等
师:谁能像他那样把不确定的意思说一说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呢?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水灾,狂风暴雨,冰雹,车祸,生病,失败,摔倒,受伤,父母突然出差,下岗等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人也一样,也会遇到各种坎坷,曲折,磨难,从中我体会到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师:老师也希望你成为这样的人或看来你也是一个懂得自立自强的孩子或老师也相信你会成为有作为的人)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理解方法。
板书:联系生活实际
师:大家表现得非常好!相信大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下面的句子,谁能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例句4)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读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你会理解这个句子吗?谁来试一试?有点难度,对吧,咱们班读书最好的是哪位,老师请你来读一读。师:谁能用这里的一个方法来理解吗?抓关键词语,你能找到哪个关键词,从这些词当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坚决、重要、哪能离开”这些词中,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师:你还能用看修辞手法法来理解吗?你来说说(这句话运用反问的写法,突出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师:对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除了这两种方法,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回想一下,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谁来说?
(生1:黑暗的社会。师:当时在反动派统治下,人民为了自由,进行革命,无数的革命志士遭到反动派的迫害,李大钊明知处境危险却坚决不离开,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所以理解这个句子,咱们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板书:联系时代背景
师小结: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很多,像刚才理解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只要大家掌握好并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含义就不难了。
三、牛刀小试.迁移运用。
1、师:下面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大家拿出练习卡。听清老师提出的要求,(课件出示要求)请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按要求答题。附:按要求理解下面的句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山中访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只有一个地球》
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为什么说又太容易“破碎”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碰壁”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表现了鲁迅先生怎么样的精神?(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 《触摸春天》
2、展示讲评。师:大家都完成了,下面我们来汇报交流,请第一组的代表到这来,不要着急,请你把所写的内容清清楚楚的说出来。第二组的同学,你们还有补充吗?师评价。评:这组的同学表达得很清楚,或书写很工整,2评:这里总共问了三个问题,他们都能做到有问必答,真好!第四组的同学你们的答案和他们一样吗?你是采用哪种方法来理解,你能够学以致用 3评:看来你对课文内容印象深刻,你来说说你是用哪种方法来理解,这两组的同学合作的很好
4评:你先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这里的“谁”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按要求理解下面的句子参考答案。
1.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宇航员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这人类,孕育这万物。而“破碎”一词,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宇航员的感叹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了。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是所受的挫折与迫害。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四、拓展升华。
大家真的很聪明,会学以致用。刚才只是牛刀小试,接下来这题是考验大家独立做题的能力,请看短文《天堂里的老师》,自己默读短文,运用我们掌握的方法独立完成后面的思考题。生做题,师评。
五、总结。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这些方法就像万能钥匙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开启阅读的大门,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师指着板书说:一抓关键词语,二看修辞手法,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
板书设计:
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关键词语 看修辞手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时代背景
附:
《天堂里的老师》
19岁的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由于多次化疗,他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只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故作轻松地说:“起码要活100年。”他却盯着我的眼睛:“我想知道实情。”我躲开他的目光,说:“好好做治疗。”便逃出病房,心理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教得很认真。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
“不!”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的很安详。我想:“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1.“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比喻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3.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有什么感想? 《天堂里的老师》参考答案:
1.年轻的阿明身患重病,面临死亡,所以说生命是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指阿明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对生命的珍爱。
2.“闪烁的灯光”指阿明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因为精神是抽象的,而用旗帜作比喻,就将阿明的精神形象展示出来了。
3.我很佩服阿明,因为阿明有顽强不屈的精神,他敢于向病魔挑战。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敢地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