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时间:2019-05-13 19:5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第一篇: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政治常识》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许昌高级中学 邹发亮

在教学中我深感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应特别注意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关系中含义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笔者对“民主”这一概念在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不同含义作简要的如下归纳,供同行们参考。

作为国家制度(又叫国家形式、国家形态)的民主与作为国家制度的专制是根本对立的。(民主制与专制制相对立)。一般而言,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民主,但这种民主是非国家形式的民主,没有阶级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制度是专制制,其特征是君主个人专制独裁,是建立在奴隶主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基本特征是等级森严、不平等及人治。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一般实行民主制,民主制取代专制制是历史的巨大飞跃、进步。虽然资本主义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但基本特征都是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的民主,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平等,讲究法治。但社会主义民主制第一次实现了全社会绝大多数人——人民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作为国家职能(政治职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任何民主制国家都是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统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而广大人民虽然形式上(法律上)享有。但事实上(财富上的不平等地位)不可能真正享有。只能接受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掌握政权对敌人实行专政。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专政的政治基础,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作为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中的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其它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这三组关系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和通过决定及法律和决定的贯彻执行中,无不体现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离开正确集中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离开民主这一基础,不会形成正确的集中,只能形成官僚主义,独断独裁,专制主义等。由此可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是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根本对立的。

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与公民依法履行的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体现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与此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荣誉与安全。(民主)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任何公民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义务是权利的真正源泉”。

作为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法律是统一的。自由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如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结社自由、人身自由等。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民主自由权利,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民主自由权利,可见自由(民主权利)与法律是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支持、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首要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所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作为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相结合,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作为《党章》中所规定的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领导制度,在中共执政掌握国家政权之后,理所当然地将这一原则制度推广到国家机构之中,所以《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党是执政党,所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保持高度统一。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具体体现为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和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前者规定民主的阶级性即统治阶级性,后者规定享有民主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又叫“民主制”,无论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都存在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的区分,民主性质是民主质的规定性,体现为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程度是民主量的规定性,体现为民主的发展程度。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这是民主的性质,它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其议会制、三权分立制、政党制度发展的较成熟,较完备,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这是民主的性质,它是新型的民主,从类型上高于资本主义民主。我国的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总之:正确理解“民主” 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与专制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民主(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民主的国体意义与政体意义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制度的内容等等。

第二篇:民主理解

民主的原意是一种与个别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式。“多数人的统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的多数人。

民主的含义则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

教材上讲到的“民主”,首先是指它的本意,即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通常又叫“民主制”。是一种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

归纳上述内容,民主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体意义上和政体意义上);

第二,民主是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实行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三,民主总是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民主。

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基础,平等地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民主价值

究竟什么是民主呢?我们不能把民主等同于多数人的统治。民主政治所提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当然包括投票以及尊重选举结果,但民主也要求保护各种自由权利、尊重立法机构、保障言论自由以及发布新闻和公正评论而不受政府检查。如果在选举中不同党派未能得到充份机会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选民没有获得新闻的自由、也无法自由地考虑不同候选人的观点,那么即使有例行的选举,这样的选举也是弊端重重的。民主政治需要一整套机制,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机械的由多数人实行统治之类的原则。

从这一角度来看,民主政治的优点以及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反映出人类社会中一些独到的德行,这在其充份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事实上,我们可以提出,民主政治从三个方面丰富了民主社会公民的生活。首先,政治自由是人类一般自由的组成部份,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幸福生活当中,关键的一个部份就是行使公民和政治权利。政治和社会参与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里具有内在的价值。而阻挠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际上是对人们的一大剥夺。其次,如上所言(我曾与那种认为民主与经济发展相互冲突的观点争论过),民主具有一种重要的工具性价值,能促使当政者倾听民众所表达出来的要求(包括经济方面的要求)。再次,民主的实践给公民们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价值观、并明确各类问题的优先顺序,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即使是“需求”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包括对“经济方面的需求”的理解),也需要在公众中展开讨论,需要交换不同的信息、观点和判断。由此可见,民主除了是公民生活中的内在价值、在政治决策中具有工具性价值外,它还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价值。当我们讲到民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民主在这三方面的贡献。

若要把“需求”(包括“经济需求”)所包含的内容加以概念化、甚至综合化,本身就需要行使政治和公民权利。欲恰当地了解经济需求的涵义(其内容及影响),就需要在社会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并彼此交换意见。在产生资讯充份、深思熟虑之选择的过程里,政治和公民权利,特别是那些与保障言论、争辩、批评及持异议的自由有关的权利,是核心的条件。在社会的价值形成和决定各项需要的优先顺序时,上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不能把大众的各种偏好视为既定的、与公众的讨论无关,不能无视在一个社会中当局是否允许有公开的意见交换和争论。

实际上,在评估社会和政治问题时,公开对话的范围和效用常常被低估了。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生育率过高的问题,在公众中组织相关讨论可以卓有成效

地降低生育率。在印度有大量证据证明,在识字率较高的邦,组织公众讨论高生育率对社区、特别是对青年妇女的生命的不良影响,对这些地区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有明显作用。如果说,在印度的克拉拉邦或塔米尔.那都邦,现在出现了小型家庭是现代社会的幸福家庭这样的观念,这无疑要归功于一系列相关的公众讨论和争辩。克拉拉邦现在的生育率是1.7(与英国和法国相同,比中国的1.9还低),实现这一目标完全未使用任何强制性手段,而是主要依靠一种新的价值观的出现──在这一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和社会对话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而克拉拉邦的高识字率(比中国的任何省份都高),特别是妇女识字率,则是这种社会和政治对话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人类社会里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苦难和剥夺现象,其中有一些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社会手段而消除掉。当我们衡量人类自身的“需求”时,应该充份考虑到人类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的种种困苦境遇。例如,我们会觉得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值得追求,一旦可行的话我们也会把这些视为一种需求。我们甚至会想到“长生不老”,就象西天的佛那样用上三千年时间去探讨经书中的奥秘。但是,我们毕竟不会把“长生不老”看成是自己的“需求”,因为那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我们了解有些剥夺现象是可以预防的,也懂得如何这样做,而我们关于需求的概念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在关于哪些事是可行的(特别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否可行)这类问题上,我们要形成共识和信念,就需要借重公众讨论。政治权利,包括言论和讨论的自由,不仅在产生对需求的社会认知时是关键性的,而且在确定经济需求的含义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

如果以上的分析是对的,那么,民主的诉求之所以有高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基于它具有某一特殊的优点。民主的优长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由和政治参与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内在的重要性;其次,民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能产生激励而令政府面向其公民并对他们负责;再次,在形成价值观念以及形成民众对需求、权利和责任的理解的过程中,民主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根据这一判断,现在我们可以提出本文欲表达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说民主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并非人人都认同民主的绝对重要性,若把民主与其他我们关心和忠于之事相比,尤其如此。这确实是事实,在此问题上人类并无完全的共识。而在有些人看来,这种缺乏共识的现象就充份证明,民主的价值观并不具普适性。

显然,我们必须从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入手讨论下去:到底什么是具普适性的价值呢?若有一种价值被视为有普适性,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人都得对此价值表示赞同呢?如果确实必得如此,则世界上恐怕就没有什么具普适性的价值了。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哪种价值未曾被人反对过,即便是对母爱大概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某些理念具有普适性意义,那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一致赞同,所谓的价值的普适性,其实就是指任何地方的人都有理由视之为有价值的理念。

当甘地宣扬他的非暴力理念是普适价值时,他并不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已按此理念行事,而是相信人们有充份的理由承认这一理念是有价值的。同样地,当泰戈尔提出“思想自由”是普适价值时,他并没有说人人都接受了这一观念,他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接受这一理念,而泰戈尔毕生都在为探求、表述和传播这样的理由而努力。[6]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任何关于某理念具普适价值的主张都会涉及到一些反事实的分析(counterfactualanalysis)。特别是当人们对这样的主张尚未充份

思考之时,他们未必会从中发现其价值。不光是在民主的价值普适性问题上,所有关于普适性价值的主张都有这样的隐含性前提假设。

我想说明的是,在二十世纪里所发生的最大的对民主的态度之转变,正是与这个常见的隐含性前提假设相关的。当考虑到一个国家尚未实行民主政治、那里的民众也没有机会实践它时,现在通常会假定,一旦民主政治在那里变成现实时,人民就会认同它。而在十九世纪,典型的情况是不会采用这样的假设,而那时被视为很自然的看法(恰如我前面提到的那种预设式(default))在二十世纪里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观察二十世纪历史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民主的扩展,民主制度的支持者就必然越来越多,而不是日益减少。民主制度从欧洲和美洲发源,伸展到世界上的许多遥远的角落,在那里人民积极地参与到民主政治当中去并接受了这一制度。不仅如此,一旦某一现存的民主制度被推翻,即使抗议这一政治变化的活动常常遭到粗暴的镇压,广泛的抗议活动也仍然会此起彼伏地出现,许多人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恢复民主而战。

有一些人质疑民主的价值普适性,其理由并不是民主未得到所有人的赞同,而是各国的国情不同。他们所讲的不同国情有时是指一些国家的贫穷状态。他们的观点是,穷人感兴趣的和关心的是面包而不是民主。这种时常听得到的说法有两大层面的错误。

首先,正如以上所言,对穷人来说,民主的保护性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当饥荒的受害者面临饥饿的威胁时,这是非常明显的;对那些被金融危机从经济阶梯上甩下来的贫民来说,也是如此。有经济方面需要的人民同样需要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民主并不是一种非得达到普遍富裕后才可享用的奢侈品。

其次,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如果穷人有选择的话,他们宁可拒绝民主。有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事例,七十年代中期的印度政府曾试图用同样的观点为它宣布的“紧急状态”(以及对政治和公民权利的压制)辩护,在随后的选举中选民们围绕着这一问题分成了两个阵营。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来说,这是一场命运攸关的选举,选举中主要的争议就是实施“紧急状态”的问题。结果,虽然印度也许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印度选民们的多数坚定地拒绝了政府压制政治和公民权利的企图,他们挺身抗议政府忽视民众的自由和权利的做法,并未把注意力放在抱怨经济剥夺方面。印度的现实完全驳斥了这种穷人不在乎公民和政治权利的说法。若观察韩国、泰国、孟加拉、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结论也并无二致。同样地,虽然非洲的许多政府排拒政治自由,一旦条件允许,那里就会出现反对政治压迫的各种运动和抗议活动。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即不民主的体制能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这种想法有时被称为“李氏假设”,因为新加坡的领导人、前总统李光耀是它的鼓吹者。确实,有一些实行威权体制的国家(如韩国、李光耀自己的新加坡以及改革后的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高于许多非威权体制的国家(包括印度、牙买加和哥斯达黎加),从这个意义来讲,李光耀当然是对的。然而,这个“李氏假设”是以零星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是根据高度选择性的、有限的信息归纳出来的,它并未经过任何以现有的大范围数据为基础的一般性统计检验。要证明威权体制和经济高增长的关系具有普遍性意义,就不能用高度选择性的资料去论证。例如,博茨瓦纳是非洲经济增长纪录最好的国家,也是全世界经济增长纪录最好的国家之一,它几十年来一直是非

洲大陆上的一块民主制度的“沙漠绿洲”;如果要把新加坡或中国的高经济增长当做威权主义体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得更好的“确凿证据”,那我们就不能回避从博茨瓦纳之例中得出的相反结论。我们需要做更系统的经验研究,以便从中分辨出支持和反驳“李氏假设”的证据。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普遍性证据能证明,威权主义的统治和对政治及公民权利的压制真的对经济发展有益处。确实,从普遍的统计资料中不可能归纳出这样的结论。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比如由罗伯特.巴若(Robert Barro)或亚当.普热沃斯基(AdamPrzeworski)所主持的研究)的结果从未真正支持过这样的观点,即在政治权利和经济表现之间存在着普遍性的冲突。[2]究竟政治权利对经济表现的影响为何,似乎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某些统计调查发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弱的负相关,而另外一些统计研究却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如果把所有的比较研究的结果放在一起,关于经济增长与民主之间没有明显的彼此影响的假设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既然民主和政治自由本身非常重要,所以与上述研究相关的努力决不会遭到忽视。[3]

这个问题也涉及到经济研究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点。我们不仅应当从统计上看相关程度之大小,还应当考察和分析关系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果性过程。现在,学者们已经对导致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成功的经济政策和环境因素有相当多的了解。虽然不同的经验性研究所关心的重点不一样,但目前学者们已经就一份对经济发展“有助的政策”清单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这个政策清单上有开放竞争、利用国际市场、由公共部门对投资和出口提供激励、高识字率和中小学入学率、成功的土地改革以及其他促进广泛参与经济扩张活动的社会条件等。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假设,这些政策中的任何一项会与更广泛的民主制度不一致、而只能由象在韩国、新加坡或中国那样的威权体制来强力支撑。实际上,有一项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要形成更快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是一个更宽松的经济气氛,而不是一个更严酷的政治体制。

要完成这一研究,就必须超越狭隘的关于经济增长的观察,而应更宽泛地分析经济发展需要些什么,包括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要一方面看政治与公民权利,另一方面看主要经济灾难的预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政治与公民权利能给予人民必要的机会,以要求政府注意社会上的需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去满足这些需要。政府对其人民遭受苦难时的反应往往取决于人民施加的压力。而人民能否行使其政治权利(如投票、批评、抗议以及其他的类似权利),确实直接关系到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激励去关心人民的苦难。

我在别的地方也提到过一个明显的事实,回顾世界上可怕的饥馑史,在任何一个独立、民主、拥有相对的新闻自由的国家里,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饥馑。[4]不管我们观察哪个国家,是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最近的饥馑,还是其他独裁政权下的饥馑;是苏联三十年代的饥馑,还是中国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失败后的饥馑;或更早一些,爱尔兰或印度在外族统治下的饥馑;在这个规律面前,我们找不到任何例外。虽然中国在经济的许多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但中国仍然出现过大范围的饥馑(而印度却从未如此),这场饥馑实际上是世界史上有记录的饥馑中最大的一次,在1958年至1961年间差不多饿死了三千万人民,而导致这场饥馑的错误的政府政策却被延续不变达三年之久。这些导致人民饿死的政策被推行下去而未受到批评,因为议会里没有反对党,没有新闻自由,也没有多党制下的选举。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缺少对执政党的挑战,才使得严重错误的政策虽然每年杀害了上千万人,也仍然能够持续下去。在世界上此刻正发生的两场大饥馑中,一场在北朝鲜,另一场在苏丹,可以说,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

饥馑经常看上去与自然灾害有关,而新闻记者也常常把饥馑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灾害:在失败了的大跃进期间中国出现了洪水灾害,在埃塞俄比亚有旱灾,而在北朝鲜则是谷物歉收。然而,许多同样遭受到类似自然灾害的国家,甚至其灾情更重,却能有效地避免饥馑的发生。因为,对选民负责的政府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以帮助人民、减轻饥饿的威胁。在一场饥馑中,主要的受害者是穷人,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创造收入(例如,通过就业计划等)、让潜在的受饥馑威胁的受害者获取食物,从而使穷人免于饿死。即使是在那些最穷的民主国家里,万一遇到了严重的旱灾、水灾或其他自然灾害(如印度在1973年,或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在八十年代前期),政府也能让人民得到食物而从未出现过饥馑。

如果采取认真的努力,要避免饥馑其实是很容易的。而一个民主政府由于必须面对选举和反对党及独立的报纸的批评,所以除了积极努力地避免饥馑以外别无选择。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直到独立之时都饥馑不断(最后的一次饥馑发生在1943年,是印度独立前四年的事,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曾目睹了饥馑时期);然而,自从印度建立了多党民主政治和实现了新闻自由之后,饥馑就突然消失了,这样的结果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我在其他书着中,特别是在我与让.德热兹(Jean Dreze)合作研究的成果中,也谈到过这些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赘述。[5]避免饥馑实际上只不过是民主政治可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之一,当然举这个例子是最容易的。一般而言,政治和公民权利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有助于防止出现经济和社会性灾难。如果一个国家诸事顺利、一切都走上了轨道,人们或许不会特别注意到民主的这种工具性作用。但当形势因种种原因变坏时,民主政治所提供的政治激励机制就显现出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相信,从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即许多经济技术官僚主张使用由市场经济提供的经济激励机制,但却忽视由民主政治所保证的政治激励机制,这意味着实行一种极不平衡的制度基础。当一个国家运气不错、未经历严重的灾难、一切顺利时,民主政治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性功能可能未必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当经济或其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生政策失误而未予纠正时,由此会产生不安全的危险,这时哪怕一个国家看上去十分正常,其中也可能潜伏着这类危险。

最近东亚和东南亚发生的问题就是实行不民主的政治制度的一系列惩罚,这在两个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首先,在这一地区的某些国家(包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里,金融危机的发展与商业上缺乏透明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金融运作方面缺乏由公众参与的监督。没有有效的民主制度下的舆论监督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其次,一旦这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时,在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里,民主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性功能方面的真空就显得极为突出了,这与民主国家可避免饥馑是同样的道理。在印度尼西亚,很多人被这场经济衰退剥夺而生机困难,当权者却根本不理睬他们的诉求。

这些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五至十,也许在金融危机中国民生产总值跌落百分之十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若经济收缩的负担不是由全社会分担,而是集中压在承受力最低的失业者或社会上的过剩劳工身上,那么,哪怕经济增长率只下降百分之十,也会使数百万人陷入悲惨境地,甚至夺去人们的生命。在印度尼西亚的情势一帆风顺时,这些社会地位脆弱的人们或许不觉得没有民主会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但在没有民主的社会里他们的声音被压抑住了,而危机来临时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就会轻易地压倒他们。在最需要民主政治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性功能发挥作用时,他们才体会到了没有民主政治的悲哀。

第三篇:运用词语的多重含义

教学过程:

1、词语的复习

2、词语大练兵

3、例题讲解

4、课外积累

一、词语的复习

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一)、积累词语: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每篇课文后面要求说说写写的词语,都应该正确地读写及积累。

(二)词义的理解

(1)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词的本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最初的、最基本的,这个最基本的意义就叫做词的本义。

2、词的引申义:是在词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3、词的比喻义:是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事物时产生的新意义。

例:漫山遍野开满了这种黄色的花。(本义,指可供观赏的植物的繁殖器官。)

他累得头昏眼花。(引申义,引申为眼睛模糊迷乱。)

她穿了一件漂亮的小花褂。(引申义,引申为颜色、种类错杂。)她是我们学校的校花。(比喻义,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2)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单义词 只表示一个意义。单义词大多是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科学术语。多义词 包含几个互相关联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一词多义,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三)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四)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五)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二、词语大练兵

(一)一字多义练习

光:①光线 ②只,单 ③一点儿不剩 ④荣誉 ⑤身体露着 ⑥景物 ⑦平滑

(1)妈妈不光为我做饭洗衣,还教我读书。().(2)我很快就把碗里的饭吃光了。()(3)明亮的灯光,洒在我的作业本上。()(4)奥运健儿为国争光。()(5)我光着一只脚就急忙赶来了。()(6)临阵磨枪,不快也光。()(7)明媚的春光,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抽:①吸 ②(植物)长出 ③减缩,收缩 ④打 ⑤取出一部分

(1)小麦抽穗了。()(2)他把鞭子挥一挥,猛抽了一下。()(3)我从书架上抽出我最喜爱看的书。()(4)这件衣服洗后,抽了一厘米。()(5)爸爸一写材料就不停地抽烟。()

深:①久,时间长。②颜色重。③距离大,跟“浅”相反。1.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2.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3.夜已经很深了,我们还不想离开珍珠泉。()

准:①一定,确实。②正确。③允许,许可。

1.我准确无误地背诵了《燕子》这篇课文。()2.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3.郊游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批准,同学们可高兴啦!()

手:①人体的一部分。②某种技能特别好的人。③拿着。④小巧而便于拿的。1.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2.他左手拿弓,右手拿箭。()3.今天老师发给我们一本《知识手册》,让我们好好学习。()4.我们人手一册《小学生行为规范》。()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一个劲儿地。④爽快,坦率。I 1.我直起腰,擦了擦头上的汗。()2.这条公路笔直地伸向远方。()3.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4.马大婶心直口快,乐于助人,在这一带非常有名。()

益:A、好处;B、增加;C、更加;D、有益的。

(1)经过一番谈话,我觉得受益不浅。()(2)我们要保护益虫。()(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4)多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人延年益寿。()

(5)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6)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延年益寿。()(7)好的学习习惯会令我们终生受益()

盛:①兴旺 ⑦丰富,华美 ③热烈,大规模的

1.泼水节那天,傣族人民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2.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各国体育健儿们将会在这个盛()会上向人们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

3.春天到了,百花盛()开,大地一片生机。

闹:①不安静 ②害,引发 ⑨吵,扰乱 ④搞,弄 1.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又哭又闹。()2.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3.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4.节日的夜晚,大街上热闹极了。()

端:A、事情的开头;B、平举着拿;C、东西的一头;D、端正;E、项目。(1)看,前端是2米多长的象牙。()(2)这回,他正端坐着,听爷爷讲故事。()(3)好客的主人端出食品招待客人。()

故:A、缘故,原因;B、故意,有意;C、原来的,目的;D、意外的事。(1)今天我故地重游,心情显得格外激动。()(2)老师再三提醒同学们在活动中要注意不要出安全事故。()(3)张书记反复强调今天的会议不要有无故缺席的人。()

透:A、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B、暗地里告诉;C、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D、透彻;E、显露。

(1)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2)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色彩十分艳丽。()(3)早晨的阳光透过树梢照着五光十色的画檐。()

尽:A、表示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B、达到极端;C、用力完成;D、全部用处;E、全,所有的。

(1)我用尽了方法想说服他,都没有成功。()(2)我们应尽自己的义务,好好工作。()(3)恩格斯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4)尽心尽力()(5)取之不尽()(6)山穷水尽()(7)人尽皆知()

生:A、果实没有成熟;B、没有经过加工的;C、生硬、勉强;D、很。E、生长;F、产生、发生;G、使柴、煤等燃烧;H、生疏。

(1)对周总理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已在人民心中生了根。()(2)我们开始垒灶生火烧饭了。()(3)写作时,对学过的词语不能生搬硬套。()(4)这西瓜是生的,真难吃。()

着:A、接触,挨上;B、感受,受到;C、燃烧。

(1)炉子着得很旺。()(2)那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3)天气骤然变冷,你要小心着凉。()

临:A、靠近,对着;B、来到、到达;C、将要,快要。(1)居高临下。()(2)临危不惧。()(3)身临其境。()(4)临别。()

风:A、风气,风俗;B、景象;C、态度;D、传说。(1)风言风语()(2)移风易俗()(3)风景优美()(4)作风()

张:A、看,望;B、姓;C、把合拢的东西分开;D、陈设,铺排;E、扩大、夸张。

(1)张灯结彩()(2)张牙舞爪()(3)东张西望()(4)张冠李戴()

(二)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

1、中国 昆山实验小学 江苏省 昆山市 昆山市实验小学六(1)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备活动 领奖品 冲到 起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部 没有 少数 一半 多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部 身体 上身 牙齿 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划出不是同一类的词:

1、梅花 兰花 菊花 雪花 荷花

2、麻雀 鹌鹑 蹁蝠 喜鹊 翠鸟

3、《少年文艺》《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少年报》《小学生作文》

4、矮

5、米饭 稻子 面条 包子 大饼

(四)照样子写几个词,意思与下面的词相近或相同:

例:看一瞧、瞅、瞟、瞥、盯、注视

走——()、()、()、()、()叫——()、()、()、()、()

(五)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顾个人安危,奋勇直前()

2、在困难面前不屈服。()

3、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4、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6、比喻白费力气,不可能达到目的。()

(六)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下面画一条横线:

1、剪刀对布匹 锯子对

(1)水泥(2)木材(3)椅子(4)砖头

2、花卉对公园 化石对

(1)商店(2)礼堂(3)博物院(4)图书馆

3、鸟蛋对雏鸟 种子对

(1)树木(2)花朵(3)幼芽(4)树根

4、声音对耳朵 味道对

(1)香甜(2)口腔(3)牙齿(4)舌头

5、绿色对颜色 铅笔对

(1)文具(2)钢笔(3)木头(4)铅笔盒

6、工人对机器 战士对

(1)坦克(2)大炮(3)机枪(4)武器

7、良药对苦口 忠言对

(1)顺耳(2)刺耳(3)逆耳(4)悦耳

8、成果对努力 收获对

(1)除草(2)播种(3)施肥(4)耕耘

(七)把下面的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

响应

觉悟

明确

问题 克服

号召

表示

方向 提高

缺点

解决

态度 改正

困难

接受

批评 刻苦地

奔驰

巨大的景色 热烈地

学习

无穷的变化 飞快地 歌唱

壮丽的 前程 愉快地 讨论

灿烂的力量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

一、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石榴»一课中“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一句,弄清楚句子中“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意思,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又如,«第八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要弄懂句中“几乎”一词的意思,才能明白“几乎失去信心”是指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没有彻底灰心,还有重新振作的可能。还有些句子,虽然其中的词语并不生疏,但在句中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弄清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母亲的恩情»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要弄清“寸草心”指小草的嫩心,在这里指儿女之心;“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在这里指母爱。才能明白这句话是说:对春天眼光般温暖的母爱,谁说那嫩草似的儿女之心报答得尽呢?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我的伯文鲁讯先生»中有这样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的“黑洞洞”、“碰壁”指的是什么?这就需要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四、分析复句的结构理解句子

我们小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复句类型(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认清有关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句意是有一定帮助的。例如,«本草纲目»一课有这样一个复句:“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这一句从整体上看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复句。第一分句表示目的,用关联词“为了”作为标志。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合成一个大分句,说明李时珍为了达到“写这部药物书”的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而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之间又是递进关系,用“不但„„还„„”这组关联词,“不但”启下,“还”承上。后一层的意思比前一层的意思更进一步,表达了李时珍的科学态度和对医药事业的献身精神。正因为他有这种精神,才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

五、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石头书»)句中的省略号表示省略了列举的同类事物。2.“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记»)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杂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断断续续的。3.“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句中的省略号起省略重复词语的作用。4.“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春蚕»)句中的省略号表示余言未尽,省略了母亲要讲而未讲的话。阅读中只有通过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才能确切的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五篇: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一、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4)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歌声中的父爱

作者:红颜添乱

我读高中的时候,父亲在码头干活,他每天挑着石子,在不足两公分的长长跳板上经过,有次周末的下午,我从县城骑自行车顺着大堤回家,看到了父亲在跳板上走过的情景,他挑着两箩筐一百多斤种的石子,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间特别心疼。

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了一首歌,那就是成龙的《壮志在我胸》,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这首歌曲:“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也许远方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父亲唱着这首歌的时候,一直盘算着去“远方”打工。挑石子一天也就是能挣个二十多元,遇到天气不好,还不能出工,父亲感到这挣钱的速度太慢,于是,就自己去了山西大同挖煤。临走的时候,父亲把我一个学英语时候听坏的随身听花了几块钱在街上修理好,然后带着它一起去了大同。

父亲在私人煤窑打工,每天干十二个小时,没有休息日。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多千元。每天下班后,同屋里的几个年轻人累得都动不了,父亲还在宿舍里跟着随身听唱歌。唱得他们告饶:“大叔,求你了,别唱了,行不?”干了大半年,离过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父亲打工的那个煤窑发生了塌方,一下子就死了七个人,庆幸的是,父亲那天是夜班,躲过了这一劫难。父亲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抢救活动,等到扒开煤层,把那些尸体找到的时候,那血肉相联的惨壮让父亲连续几天做恶梦。

挖煤是件很累很危险的活,谁也不知道矿难什么时候发生,大家体力上透支,精神上整天把弦绷得紧紧的非常疲惫。大家都是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办法。但是,父亲从来就不喝酒抽烟。他的爱好就是喜欢唱歌。干完活上了地面,父亲依然喜欢唱歌,坐在山坡上,边用手给自己打拍子边唱歌,唱得非常投入非常陶醉。大家都知道父亲是从附近那个出事的煤矿转来的,都说这老李是不是出了问题?被吓傻了?终于有人耐不住性子,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是不是有什么想不开的,提着脑袋干活,还有闲心唱歌,怪吓人的,如果偶然唱一次还行,哪能天天唱啊。父亲笑着解释:“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电影里,红军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的,多艰苦,很多文艺队员照样唱歌,为啥?就是为了鼓舞士兵。再困难,也得乐观啊。大家恍然大悟,对乐观的父亲开始佩服起来。

父亲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在我读大二的那年,父亲在巷道里向地面拉煤的时候,前面的一个工友因为脚下打滑,摔倒在地,失控的翻斗车向后滑,父亲躲闪不及,被撞到了腿,严重骨折。

受了伤的父亲被我叔叔坐车接回了家。我劝说道:“爸,你以后就在家里好好修养吧,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忙乎了那么多年,也该歇歇了,学费你不用担心,现在有助学贷款,我毕业以后再还就是!”父亲一听就急了:“你现在还是学生,当爹的怎么能让你这学生娃背一身债?不行,你不用管,爹再苦再难也得把你供养毕业„„”才休息两个月,父亲就去浙江湖州打工,年底父亲才回来,我给我带回了下个学期的费用。

过了年,父亲又要去浙江了,我大早晨排队给父亲买票,买了张卧铺。父亲非常生气;“你这不是乱给我花钱吗?我跑车上睡什么觉?睡一觉多花一百多,不行,到车上我得把这票与人家调换过来,谁有钱谁去享这个福去!反正我是睡不着!”

在车站候车厅里,父亲把这张卧铺车票与一个乘客倒换了,人家补给了我父亲的差价,我父亲特别高兴,转手把这钱塞给了我:“这一百多够你在学校里多买些好菜吃呢,我这一坐硬坐,就省一百多,多划算!”我没有说话,内心非常酸楚,那个时候,我想到的就是赶快毕业工作,挣钱孝敬父亲,让父亲好好享福。

把父亲送上车,父亲见我为换票的事情而心疼,就说;“你别想那么多,爸这随身听比什么都好使,坐着听歌曲不比睡卧铺舒坦?”。为了显示他很快乐,父亲边说边把耳机插进了耳朵,开始听起歌曲来了,边听还边情不自禁地唱,附近的乘客见父亲还这么时尚,都禁不住笑起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父亲这时尚的背后是多么沉重和艰辛。

想到父亲在外面辛苦打工,我不敢懈怠,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外企工作,每个月六千多元,然后打电话告诉父亲:“我现在工作了,你回家吧,我以后每个月都给你和我妈寄钱!”父亲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依然不愿意回家。我很着急:“爸,你如果不回去,我就请假把你送回去!”“你把我送回去,你前脚刚走,我后脚还会出来的,腿在我身上长着呢,你能管着?”解释文中划线的词。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壮志在我胸》,可以看出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还有哪几处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这一性格特点?(至少写两处)(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写父亲的工友通过喝酒和抽烟来缓解压力对表现文章主题有和作用?(探究写作技巧)

4“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你能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写出当时作者心理的想法。(体味人物感情)

5父亲那样辛苦却毫无怨言,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阐述启发感受)

6写出你对文章标题“歌声中的父爱”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因此文章的标题最标出的含义硬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再喊一声娘

这是一个可怜又落寞的夜晚。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我禁不住浮想联翩。此时,A我真想,真想!手捧苍天,双膝跪地,对着远方真真切切地喊一声“娘,我的亲娘。”

母亲离我而去整整9年头了。很多辛酸生活的点滴中,B她好象是苦难的化身,又好象是菩萨再世,想整理一个头绪都难。应该说,母亲的童年没有故事,是在姥姥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刚刚出生几个月,在抗联当营长的姥爷夜袭鬼子据点,胸口中了鬼子的枪,倒在了秋雨中,连句话也没有留下。

姥姥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过日子,都顿饱饭都吃不上,早早地累跨了身体,等到把大姨嫁出去,给不满16岁的母亲订了婚,就撒手找姥爷去了。

从外地归家的大姨坐在我们面前,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带着长者的口气继续说着,你们爸爸是个书呆子,你娘进了家门,他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回,家里的三个老人四个孩子地里的活都是你娘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真让她受罪了。母亲看看大姨苦涩地笑了笑说:“姐姐,那些伤心事就别提了,日子总得过不是!”大姨沉着脸,照母亲的样子卷了纸烟点上,没有再说话,墩下身子帮母亲搓起了玉米。

其实,这些话大姨没有必要跟我们说,她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安慰母亲。

这些烙在我们记忆中的碎片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生活的多灾多难早已把母亲的心磨平,她的命运一直与苦难相连。

大姨没有再说爸爸的事,也不敢说了,因为母亲脆弱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天是爸爸刚刚去世后的第五天。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大的十五岁,小的五岁,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人,没有了男人的天空,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又让一个女人如何承受?

那时的母亲沉默寡言,出奇的平静,平静的有点让人害怕,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她那颗看似平静的心里,藏着难以忍受的苦楚与挂牵;一脸看似平淡的笑容里,记录着无奈的苍桑与辛酸。

很长的一段时间,母亲像个陀螺,在我们亲人之间不停地运转,再没有听到过她的叹息与怨言。我上高中住校,妈妈一次给我带一周的饭,一次蒸一锅搀了白面的窝窝头,全放到口袋里让我拿走,到小河沟里捞几条小鱼与咸菜一起炖好,给我装到瓶子里,味道出奇的鲜美。

可在麦收后的一个中午,我回家拿课本,正碰上母亲与奶奶争夺饭碗的一幕。

“孩子他娘,你不能吃这些东西了,天天干活太累,身体受不了。”奶奶抓着母亲吃饭的碗,口气中透着关爱。

“娘,你就别管了,卖了这次公粮,我们家的债就差不多还清了,我喜欢吃这种味,别让您和孩子受委曲就行。”母亲趁奶奶不注意,夺下碗蹲在地上吃起来。

“你吃我也吃。”奶奶赌气地抓起另一个碗从锅里盛出了一碗榆钱儿菜,坐在门槛上也吃了起来。

“娘„„”母亲欲言又止。

“再苦也不能把身子累坏,这个家没有你不行,孩子长大了,不用愁了„„”

站在窗外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与母亲紧紧抱在一起。

生活的路漫长而艰难,在这条路上,母亲一直拉着我们的手,不屈地前行,直至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兄弟自己的路。

几年过去了,她的孩子们逐渐走出了她的视线,哥哥结婚了,我走得离她最远。母亲的腰板弯了,头发几乎全白,应该说,她享清福的时候到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离开家乡不到两年,她意外地得了不治之症。我从部队载誉归来,跪在母亲的床前任她那枯瘦如柴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时,眼泪流个不停。母亲去世的那天早上,哥哥的电话来了。他哭着说,娘想见你,快点回来吧。

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秋风吹走了我的希望,等我心急如焚赶到家中时,母亲已安静地闭上眼睛,哥哥说,母亲走的时候,轻轻地喊了两声你的小名。

今夜,秋雨纷纷,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结一层层一束束积聚,把我从沉睡中唤醒,C让我用心灵,用生命呼唤着她,踏踏实实响响亮亮地喊了一声娘,借此纪念逝去9年的母亲,也平静自己浮躁的心。

1“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运用了修辞方法。如何理解画线B句的意思?说出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语句含义作用)读完全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开头画线的A句及文末的C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探究写作技巧)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再喊一声娘”?(理解标题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理解文章标题还要注意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寄托,思想寄托,本题需要扣住“再”字挖掘人物为什么要“再喊”的情感因素。

下载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

    如何理解试用期的含义

    如何理解试用期的含义? 试用期在企业的用工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容易产生管理风险的一个环节。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深入了解试用期包含的工作内容,认识......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精选]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背景资料】 1、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2、2011年6月15日,中共海南省委群众工作部正......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资料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一般包括代词和短语含义的理解;词语的概括义的理解;词语隐含义的理解。 一、把握代词和短语含义 代词和代词短语可......

    散文阅读中的“句子含义理解”练习

    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句子含意”类试题 听 雨 叶延滨 ⑴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

    《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设计[5篇范文]

    阅读复习课《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

    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加深理解《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在近今年的高考中,几乎年年都会有与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有关的题目。因此,对于以下《政治生活》中与“监督”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