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时间:2019-05-15 02:3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第一篇: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加深理解《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在近今年的高考中,几乎年年都会有与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有关的题目。因此,对于以下《政治生活》中与“监督”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加深记忆和理解。

一、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对人民代表的监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人民有权对人民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自觉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也是代表的义务。这样,有利于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对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其中的一项。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民的监督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应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始终:要监督立法机关的立法工作,以促使机关能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也要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使其能依法行政,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更要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以使其做到公正司法。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构由他产生,向他负责,受他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有权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以保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2、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有权监督同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以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确保实现国家意志、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其中组织领导中有监督干部,以确保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成功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中,“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监督。共产党对各民主党进行监督,有利于各民主党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共产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四、人民政协的监督职能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所进行的监督。

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面大、制约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便于党和政府集思广益,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五、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

六、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上级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对政府的监督

除以上的内容外,还有人民法院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上一级法院监督下一级法院的工作;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等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物质观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要求我们要用物质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意识观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时时有矛盾。意识的反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地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7、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真理只有一个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发展

1、世界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们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适度原则: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现,这要求我们把握适度原则。

三、矛盾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这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4、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寻找矛盾的普遍性,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

1、辩证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这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人生观与价值观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自觉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

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的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5、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6、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7、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第三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

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第四篇: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政治常识》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许昌高级中学 邹发亮

在教学中我深感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应特别注意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关系中含义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笔者对“民主”这一概念在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不同含义作简要的如下归纳,供同行们参考。

作为国家制度(又叫国家形式、国家形态)的民主与作为国家制度的专制是根本对立的。(民主制与专制制相对立)。一般而言,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民主,但这种民主是非国家形式的民主,没有阶级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制度是专制制,其特征是君主个人专制独裁,是建立在奴隶主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基本特征是等级森严、不平等及人治。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一般实行民主制,民主制取代专制制是历史的巨大飞跃、进步。虽然资本主义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但基本特征都是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的民主,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平等,讲究法治。但社会主义民主制第一次实现了全社会绝大多数人——人民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作为国家职能(政治职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任何民主制国家都是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统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而广大人民虽然形式上(法律上)享有。但事实上(财富上的不平等地位)不可能真正享有。只能接受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掌握政权对敌人实行专政。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专政的政治基础,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作为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中的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其它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这三组关系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和通过决定及法律和决定的贯彻执行中,无不体现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离开正确集中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离开民主这一基础,不会形成正确的集中,只能形成官僚主义,独断独裁,专制主义等。由此可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是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根本对立的。

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与公民依法履行的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体现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与此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荣誉与安全。(民主)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任何公民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义务是权利的真正源泉”。

作为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法律是统一的。自由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如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结社自由、人身自由等。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民主自由权利,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民主自由权利,可见自由(民主权利)与法律是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支持、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首要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所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作为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相结合,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作为《党章》中所规定的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领导制度,在中共执政掌握国家政权之后,理所当然地将这一原则制度推广到国家机构之中,所以《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党是执政党,所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保持高度统一。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具体体现为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和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前者规定民主的阶级性即统治阶级性,后者规定享有民主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又叫“民主制”,无论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都存在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的区分,民主性质是民主质的规定性,体现为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程度是民主量的规定性,体现为民主的发展程度。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这是民主的性质,它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其议会制、三权分立制、政党制度发展的较成熟,较完备,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这是民主的性质,它是新型的民主,从类型上高于资本主义民主。我国的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总之:正确理解“民主” 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与专制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民主(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民主的国体意义与政体意义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制度的内容等等。

第五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1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二、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意识的本质与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能动性特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预设目标,制定计划】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对反映客观;并能够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3.意识能动作用之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

4.意识能动作用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情绪的作用。)

【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

六、小结: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整合为以下两对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强调客观实际时使用。】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材料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时使用。】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材料强调办事情的科学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随意性时使用。】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材料强调主观努力,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时使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3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四个理由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三、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真理又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如果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或超越其特定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认识永无止境,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4

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表现: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不存在。

②误区提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的观点,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③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②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割裂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主观臆造本不存在的联系。】

③提示:人们对客观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①表现:直接或间接联系、内部或外部联系、本质或非本质联系、必然或联系等。

②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所以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⑵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6.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系统优化的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①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②区分新事物旧事物的正确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注意:并不是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也不是有了质变就会有发展。为什么?】

③方法论要求:

A、要重视量的积累。【要积少成多,反对急于求成;做到防微杜渐。】

B、(量变一定程度时)要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5

一、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①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方法论: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

①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万物莫不相异。】

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反对生搬硬套、一刀切。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最佳体现。】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①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用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重中之重”、“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 】

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用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判断性质;分析形势;比较利弊等。】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看问题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

以上第5、第6,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果只看到两点而忽视重点,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如果只看到重点而看不到两点则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二、树立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⑴辩证的否定观: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把否定理解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①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

②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下载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