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

时间:2019-05-13 03: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

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句子的含义,谈阅读的感受是检测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就是丰富了阅读后的感受;阅读的感受越深,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也就会越深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情况看,很多孩子被扣分较重的地方就是在课外阅读部分,我们语文教师用了六年的时间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为何在考试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能提高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六年级组老师提出了“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既是提醒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这一问题,也能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真正获益。

二、现状分析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谈阅读的感受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和考查考试的重点之一。据我了解所知,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口答表现,还是在考试时的笔试作答表现,情况都不容乐观。尤其是考试时的笔试作答。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语文阅读考试时,会经常考“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一类的题目,而且所占分数的比例还较重,最少有3分,多的有5分、甚至6分。从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改卷实践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做这类题。具体情况常常是:一个3至6分的题目,出卷者在试卷上准备了三五行的空格让学生作答,而相当部分学生则是回答一两句话的内容(10至20个字,一行还不到)便了事。因此,虽然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感觉良好,但是实际得分率并不高。一般情况下,一道5分的题目,平均失分在2至3分之间。

针对这一现状,从孩子们实际出发,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我们六年级组老师本学期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策略”的专题研究,并在小组研究以及大家的教学研究中寻找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改变现状的策略 :

1、在进行备课时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教学时进行分部讲解。

2、以教材内容为媒介,当堂进行训练,找出学生易错点。

3、扩展课外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所学策略进行实战演练。

4、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研修历程

1.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布置各位组员搜集资料。2.集体备课时,将重点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

3.将轮流课中呈现的教学策略进行整理和研究,找出切实有效的策略进行整理。

四、研修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组内研究学习,我们探索出了一些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一些策略。现总结如下:

1.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在周廖琼老师轮流课——«理想飞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句:“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针对 “泛”字这样进行教学:师:“泛”字原来是形容水的透出、冒出,在这里是写的是——感情,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原来听老师讲故事心情是愉快的,笑过之后呢,变得悲伤、难过了,是的,这种悲伤、难受、痛苦就是酸涩的感情,“泛”字真实的反映了学生们当时的心情变化。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又如,在这一课中的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周老师这样设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春夏秋冬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齐读)„„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就挖掘出了文章的情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线索,也就能更好体会句子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吕老师在执教轮流课——《夹竹桃》中这样设计:1.(出示学习任务:季羡林先生和夹竹桃有什么共同特征?试举一个简短的事例阐述你的观点。)指名汇报。2.补充资料:(出示:季羡林一生艰辛,他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六七岁便离开父母到济南求学。青年时期母亲去世。十年的德国求学期间,正处在二战时期,先生与家人音讯断绝,忍饥挨饿,潜心钻研,其间,最好的朋友离开人世。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革中,先生被批斗,关牛棚,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大副校长,且笔耕不辍,著作丰硕。)3.听了同学的发言,看了老师补充资料,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吗?正像作家宗璞所说季羡林是夹竹桃的知己啊!同学们,这段话的春风、暴雨、清冷,仅仅是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吗?(不是,这里面还有人生的苦难、挫折。有坎坷和崎岖。)4.小结: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而季羡林先生一直在坦然地面对啊!他苦难时不屈服,顺境时不张扬的品质与夹竹桃多么相似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让每一字,每一个字背后的故事印刻在我们的心间。5.总结写法: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状物咏怀)6.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这么说的:“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老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板书:爱)拓展物之“韧性”你还知道哪些和夹竹桃一样具有“韧性”的事物?请罗列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既了解了人物,更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深层意思有了了解,把人物的时代背景融入到理解句子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4. 以一个中心词辐射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在高年段的课文中,很多重点段落需要学生理解品悟,那么,如何将整个段落的理解细致到位呢?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文中的第八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既要学生能理解感悟水的品质,更是要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我在执教这一课中参照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实战演练,设计如下:

(1)孔子说过,“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孔子就是一位智者,他对水特别有兴趣。他的这一番关于水的宏论,更是体现出他的智慧。请大家细细读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

(2)真君子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一种敬称,而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指名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再板书。)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细读读这段话,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水为什么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是善施教化的?

师:水的这些品性以及课文中的这段话,一定让你联想到了一些成语、名言、诗句、故事以及学过的课文等等。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交流A:水“有德行”

(1)水默默无闻,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

(2)它哺育了谁?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真的要感谢水的大恩大德啊!(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怀着感激之情读好它!)

(3)其实,文章有一个地方就已经把水的这种德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

(4)小结:正是有了水的滋润,才有了桃红柳绿、青青的草色、茂密的森林,才有美丽的大自然,有可爱的生命。看来水的确有德行,是个真君子!

过渡:为什么说水有情义呢? 交流B:水“有情义”

①水和顺温柔,真似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

②理解“或方或长”:当水流进方方的池塘,它就是方的;当它流进长长的溪流,它就是长的,它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③理解“流必向下”(从中读出了水的“谦虚”。)

④小结:水温和、善良、有情义,像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过渡:水不仅有德行,有情义,还有志向呢,从哪体会到的呢? 交流C:水“有志向”

①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多像君子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从“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水就像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的真君子。指导朗读——

① 水的志向是什么?(奔向大海、滋润万物、荡涤尘埃)② 多次相机引读:为了实现它,水穿山岩—— ③ 小结:水胸怀大志、百折不挠,是个真君子。

过渡:水还是一个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D:水“善施教化”

(1)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态,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2)万物入水,水能帮助洗刷污垢,这一点多么像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专心搞教育。他提倡 “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贱,只要肯学习,孔子都愿意去教化他。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君子。所以说水是一个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5).孔子这段话从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四方面说明水是真君子。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还有哪些像君子的品性呢?请你当一回孔子,来赞一赞心目中的水。

出示:水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_。小结:看来水真是真君子呀!

(6).孔子是一位智者,今天他仅仅是在谈论水吗?他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希望弟子们能以水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真君子”。)你怎么知道的?(意味深长)

(7).让我们一起来意味深长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孔子对弟子的嘱托与期盼。(8).师小结:孔子游春,走进了自然,走进了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传情,让一山一水育理。孔子用自然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水的品性如汩汩甘泉流进师生心田,也流进我们的心田。由此可见,孔子除了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还是位循循善诱、教育有方的智者。难怪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智慧集中表现在他的《论语》一书中,请同学们多多关注《论语》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生存的智慧,成为真正的智者。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能看出深奥的道理,这是一种智慧;他还能借水来教育弟子要做真君子,这又是一种智慧。(机动:让我们把他的智慧牢牢地记在心里)那么他的弟子们明白老师的用意了吗?咱们下堂课继续学习。

5. 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6课《山谷中的谜底》,文中有几处使用了分号,课后习题中也有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完成。第一处出现在课外的第六自然段: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及时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句中的分号表示转折,通过这个分号的使用,让学生明白,把握住眼前的一穗最重要。文中的第二处分号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这一处的分号使用与前一处分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通过转折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作者的观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能更有力说服,达到表达效果。学生也能通过这一标点的使用,更进一步理解句子。

6.通过对比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意思

以吕柳萍老师的《夹竹桃》为例——初步感悟对比写法:

(1)课文的题目是《夹竹桃》,作者要写的是夹竹桃,第三自然段却大段地写了其他14种花草,是不是离题了?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也可以说是比较(板书:比较)的写法,将夹竹桃与院子里其他的花来对比写。其目的是要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

(2)小结:对,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红花也许绿叶扶持,韧性还要娇艳陪衬。作者的表达方式多么高明,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耐读呢?下面,我们先来聚焦写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设计意图:比较,是季羡林先生写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显著方法。这一点必须让学生鲜明地感知。比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到底比较出了什么,在后面的教学中仍是师生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此处的处理,是一个引子,是一个铺垫。后面仍有多处提及。】

又如这一处教学——

句子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出示句子: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开出一朵,又有一朵败了,长出一嘟噜,又有一嘟噜花黄了。)

2、通过“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格。

3、指导朗读这句话。(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花开得紧一点,跟得紧一点,)句子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在语气上更强烈。(1)这里还有一特殊的句式,你们注意到了吗?(双重否定句式)

(2)说说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双重否定句式呢?(能加强语气,更能体现夹竹桃有韧性,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3)夹竹桃都奉陪了那些花呢?从文章里找找。

(4)到底是怎样奉陪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吧。(分春花组、夏花组、秋花组读和夹竹桃组对读。前三组读第四自然段中有关的句子,夹竹桃组读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然而„„又长出一嘟噜”。)

(5)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这一点韧性,同庭院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吗?)(师指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并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想象:夹竹桃在温暖的春天里,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放,在盛夏的暴雨里,迎着什么开放?在深秋的清冷里又迎着什么开放?

它盛开的仅仅是鲜艳的花朵吗,还在向我们展示什么?再读这个句子,大家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通过一学期的课例研究,我们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总结出以上几点策略,为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提供了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老师所授之教学方法能接受,并当堂理解运用,达到一定效果。

研究困惑:

1.阅读的文章是不断变化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恰当的运用策略理解这些句子。

2.理解文章重点句子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那么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将成为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如何二者合一进行有效教学?

3.在进行轮流课中发现,优秀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但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能完成这些练习,可一旦独立阅读这些文章,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些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讲继续进行探讨,以期对学生在完成“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意思”这一题目时能胸有成竹。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

一、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石榴»一课中“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一句,弄清楚句子中“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意思,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又如,«第八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要弄懂句中“几乎”一词的意思,才能明白“几乎失去信心”是指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没有彻底灰心,还有重新振作的可能。还有些句子,虽然其中的词语并不生疏,但在句中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弄清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母亲的恩情»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要弄清“寸草心”指小草的嫩心,在这里指儿女之心;“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在这里指母爱。才能明白这句话是说:对春天眼光般温暖的母爱,谁说那嫩草似的儿女之心报答得尽呢?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我的伯文鲁讯先生»中有这样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的“黑洞洞”、“碰壁”指的是什么?这就需要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四、分析复句的结构理解句子

我们小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复句类型(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认清有关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句意是有一定帮助的。例如,«本草纲目»一课有这样一个复句:“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这一句从整体上看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复句。第一分句表示目的,用关联词“为了”作为标志。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合成一个大分句,说明李时珍为了达到“写这部药物书”的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而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之间又是递进关系,用“不但„„还„„”这组关联词,“不但”启下,“还”承上。后一层的意思比前一层的意思更进一步,表达了李时珍的科学态度和对医药事业的献身精神。正因为他有这种精神,才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

五、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石头书»)句中的省略号表示省略了列举的同类事物。2.“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记»)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杂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断断续续的。3.“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句中的省略号起省略重复词语的作用。4.“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春蚕»)句中的省略号表示余言未尽,省略了母亲要讲而未讲的话。阅读中只有通过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才能确切的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及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旨句,深化句,情感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考查方式】

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4、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作用。【方法指要】

一、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

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例如:原句

解读(舍貌取神)

这叫黑板

这是些黑板的名称 这是黑板

这是指出黑板的类别 黑板是黑色的交待黑板的颜色 黑板在教室的前面

说明黑板的位置 黑板,老师用来书写板书

说明黑板的作用 从文章的旨意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思考这句话隶属于文章的什么观点,结合其从属的观点,就容易答出背后的内容。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1、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分析:分析题干中句子的结构,其主干为:肠脑中找到物质。该句陈述对象为“肠脑”,排除A、B项,C、D项与主干句对照可得出结论。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只是一个句子,但由于句子长,结构复杂,如果不做细致的分析,意思就难以理解。分析时首先指明整段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规律”,这个“规律”即后面的“事实”,这个事实即冒号后面的全部句子;这三个宾语又是同位复指,而且一个补充说明一个,层层深入,其中第三个宾语又是一个多重复句,句首“正像······一样”作全句的状语。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全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马克思发现了物质是基础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

3、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解析]划线句子是一个复杂的单句,主语树“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再抓住这句话的修饰语、限制语,“偶尔被发现”“不为人知”不留姓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了。

答案:托尔斯泰默默无闻的在世上消失。

也可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如:孙犁的《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种种反常的言行,便问道:“怎么了,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要丰富的多。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解析】重要词语是“私敌”,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

答案: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5、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附文: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 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解析】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含意,就应抓住关键词语:汉文化、咳血和低吟。语段内容界定了“汉文化”的特定含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咳血和低吟”传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情感态度——陈腐没落。整合后可表述为: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首括句常常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6、老艺人说的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的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力用程式手法、舞蹈行为,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为,就会使人忘却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儿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的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景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一体。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如何理解“戏曲的布景就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

【解析】这句话在文段的开头,是文段的总起句。对它的阐述就在下文。

答案:因为观众不是不需要舞台布景,而是演员的表演可以让观众忘记布景,使演员充分表现剧情,与观众进行精神的交流。

7、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节选)

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解析】“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单纯认为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不具体。结合整段的意思可知,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8、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这句话在末尾,他应该是对该段的总结,因此要从整段上把握。此段可分为两层,西欧那个“但我明白”这一转折后的一层是表意的重点,因为转折句重点在后半部。划线句子像树一样活着,树势怎样活呢?“承受烈日和风雨”、“坦然”、“坚毅面对”“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些是要点。“成熟一个金色的梦”比喻,“实现自我价值” 答案: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④、从相邻句入手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所谓“相关含义”,是指有些句子的含义,在句子本身的范围内是很难寻找到正确的至少是完整的解释,它必须通过分析句间关系,考虑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来进行理解。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么就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求相关信息。

而有些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相当明朗,是不需要解释的,但语境附加给文句的意思却比较隐蔽,甚至有些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文段的表述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有帮助的。因为它的真正含义总要和文段所要达成的目的息息相关。例

9、(1996年全国高考题第21题):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问: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A)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佩蒂是要通过对比来说明新工艺的优点。①建新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采用新工艺只要牦资3.5亿美元——耗资少;②原来一天生产1000吨纸浆,采用新工艺一天生产350吨:要说明什么呢?从字面上看是说纸浆产量减少了,但纸浆产量减少不是优点,与文段的目的不符,实际上是说“纸厂的规模缩小”。(下文邓肯森的话“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容易”亦可用为佐证)“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一句话与B、C项毫无关系,D项又不是优点,正确答案是A。

例10、2005年福建卷《日历》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试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⑤、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11、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文段中“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阐述的形象而美丽,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那些美好、优秀的人物猝然离世时,他们美好的追求,坚韧的品质,不屈的精神,闪耀在我们的面前,如此美丽。

【解析】我们要分别弄清““灵魂的破碎”’银色的梨花”“开满我们头顶的天空”的含义。根据上文“灵魂的破碎”之林黛玉、三毛、梵高、贝多芬这些优秀人物离世或突遇人生的重大变故。银色的梨花诗比喻说法,本体指精神品质。头顶的天空形象的说明了这些伟人让我们仰望、追求、仰视。

12、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景,然后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有何深意?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概括写出封建思想统治了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小镇,这里的人们保守、迷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的厌恶之情,这也同祥林嫂的命运以及“我”的跳读密切相关。例

13、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式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布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地走下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腾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答案:(1)运用了你人拟人的手法,通过“走下去”“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落与日出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深刻的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整齐的美感。

例14、2005年全国二卷《春天的梦》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试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从写作时间(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和第8节“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可以推知这里的“吹开了故都的城门”的“春风”是解放的春风。“心灵上的迷雾”是原先对前途的迷茫。

[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⑥、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15、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秋光里的黄金树》节选)

问: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含意是怎样理解的。【解析】找出能表达情感的词语。

参考答案:这是作者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的感慨:人类如果真的滥砍滥伐森林,到看树需要用复制的方法的时候,真是太遗憾了,人类的这种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之情,点名了文章主旨。

【小结】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三、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作者),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阐述了。

总之,要善于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思想内容方面:(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结构方面: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衬托作用,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

遇到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缩小范围

四、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1.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何处?就展示了下文。

2.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括力。3.衔接句(过渡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又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4.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位置多在段末,多为议论性句子。5.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义尤为深刻。“沉默啊,沉默。。” 6.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7.含蓄句: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义隐藏于句中,它多是比喻、象征等修辞的语句含蓄的表达含意。

8.难懂句:由于句子结构复杂或内容深奥隐晦而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但却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抓住它可为突破难点,理解全文带来方便。

9.引用句:其内容往往是文段内容的概括。10.总结句:是文章内容或情感的收束。

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轭下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四篇: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读《红蕾 教育文摘》有感

大约在07年的时候,很偶然的,从同事手里拿来一本书,薄薄的,掂一掂,分量不重。那么随意一翻,我就被它迷住了,它内容丰富,有名师建议、教师随笔、课改信息、读书专栏„„一篇篇生动有趣的小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如果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真诚、深刻、丰富”(09年第一期《肖川的有效教学观》),那么把这三个词用来形容《教育文摘》也再恰当不过了,面对广大的教师读者,它是真诚的为大家服务的;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同时它以丰富的教育信息,帮助教师们提升专业素养。从此我经常借阅它,把它摆在案头,随时翻阅,只觉得受益无穷,越读越有味道,甚至于不忍释卷,甚至于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总不嫌厌烦。

《文摘》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循循善诱,指引我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不断前进。尤其是09年的《文摘》围绕了一个主题:有效教学,这正是我这个语文教师经常苦苦思索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学合一。特别是教育大师陶行知的《教学合一》一文让我感受颇多。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论述了教学要合一的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三个支点。

第一,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这正与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标准相吻合。陶行知先生将天底下的先生分了三类:一是只会教书的先生。二是教学生的先生,这两类先生所教都有限。有效教学只能需要第三类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自己越急着告诉学生答案,对学生进行“填鸭子”式的教学,学生越学不会,相反,如果我们能明白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将学的着力点放在自主、独立的学习上,相信学生的学一定能事半功倍。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个支点。

第二、教法必须依据学法,我叫它“以学定教”,这样教,学生才能够乐学。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就常常运用以学定教的原则来使教学有效。比如备课,我总是从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教学思路,实行备课三部曲:第一步备基础知识。找出学生字词句学习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上突出它们;第二步备语文技能。领悟课文遣词造句谋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种特点;第三步备情感态度。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态度。备课时寻找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备课,学生乐学,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效非常显著。所以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第二个支点。

第三、先生要做到“教学合一”。即边教边学,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才不至于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在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学而不厌”了,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这就是教师的“教学合一”。看一看教育界的名师无一不是好学的典范,他们尤其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内容涉及科普、文学、教育等,出公开课、发表论文、参加优质课比赛、教学成绩提高等都得益于读书;除读书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以提升自己的素养,所有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学生爱学,我也感受到教育的无限乐趣!

综上所述,何谓有效教学,从《教育文摘》里,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学情学法进行教学,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第五篇:《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设计

阅读复习课《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结合课内课外实例,学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复习重点】: 整理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体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复习难点】: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复习准备】:课件,供学生练习的材料 【复习过程】:

一、开门见山,交待复习内容。

1.师:同学们,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家的阅读能力肯定有所提高,但是,在众多的语文习题中,你觉得最难对付的是哪种题型呢?(预设回答:阅读)确实,阅读理解是一个难题,而理解句子的含义更是阅读理解中的一块硬骨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今天我们就走进阅读复习乐园,攻克“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一大难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希望大家能一直保持这种自信。

板书:理解句子的含义

2、师:同学们,请带着你们的自信大声地把复习的内容读一遍。

生齐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结合实例,梳理方法。

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呢?(指名学生回答:生1 生2)同学都有各自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方法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告诉你什么?

课件句出示例1:“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凡卡》

师:大家认真的想一想,这句话告诉你什么呢?想想。指名回答。

预设:生1:这句话告诉我凡卡的生活很悲惨。

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1:我是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里体会到的。

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整地把你的体会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我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些词中体会到凡卡的生活很悲惨。)

师:你的回答很完整。我还想听到更响亮的声音,谁愿意来?生回答。好!刚才我们抓住了这句话里的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句子,这是一种很好方法。

板书:抓住关键词

师:有时候理解同一个句子的含义会有不同的问法。比如这句话,如果这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该怎么答呢?

(生1:我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些词中我感受到凡卡的生活很悲惨。)对,就这么答,如果又变一下,这么问你读懂了什么?又怎么答?

(生2:我从“没有指望”和“连狗都不如”这些词中读懂了凡卡的生活很悲惨。)

小结:可见,在答题时,弄清题意很重要,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问体会就答体会,问感想就答感想,不要答非所问。

1、师:刚才同学们很好的理解了这个句子,下面的句子,谁能理解?(课件出示例句2)谁愿意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时间过得很快。师:你有自己的理解,很好.生2:我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师:真聪明,你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掌握得很好。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3回答。师引导:这句话是什么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日子)这就是说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日子就是本体,一滴水就是喻体。很好,你已经找到了一处比喻,其实另一处比喻还蕴含在句子当中,谁有本事把它找出来?老师来帮你们,我来找本体,你们来找喻体,好吗?这句话中的本体是时间的流,喻体是哪个?(大海)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匆匆流逝,时间过得很快。)

师:请你把对这句话的理解完整的说一遍。

点击课件: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从中我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刚才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才有了这样的体会。板书:看修辞手法。

师: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间像一滴水滴一下就没有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点击课件: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从中我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师:你真会学习,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情感,很好!这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板书:联系上下文。

3、师:咱们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例句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桃花心木》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后面的问题。

师:谁来回答: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如果只讲表层意思,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讲

生:“不确定”是指难以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等

师:谁能像他那样把不确定的意思说一说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呢?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水灾,狂风暴雨,冰雹,车祸,生病,失败,摔倒,受伤,父母突然出差,下岗等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人也一样,也会遇到各种坎坷,曲折,磨难,从中我体会到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师:老师也希望你成为这样的人或看来你也是一个懂得自立自强的孩子或老师也相信你会成为有作为的人)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理解方法。

板书:联系生活实际

师:大家表现得非常好!相信大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下面的句子,谁能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例句4)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读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你会理解这个句子吗?谁来试一试?有点难度,对吧,咱们班读书最好的是哪位,老师请你来读一读。师:谁能用这里的一个方法来理解吗?抓关键词语,你能找到哪个关键词,从这些词当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坚决、重要、哪能离开”这些词中,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师:你还能用看修辞手法法来理解吗?你来说说(这句话运用反问的写法,突出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师:对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除了这两种方法,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回想一下,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谁来说?

(生1:黑暗的社会。师:当时在反动派统治下,人民为了自由,进行革命,无数的革命志士遭到反动派的迫害,李大钊明知处境危险却坚决不离开,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所以理解这个句子,咱们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板书:联系时代背景

师小结: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很多,像刚才理解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只要大家掌握好并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含义就不难了。

三、牛刀小试.迁移运用。

1、师:下面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大家拿出练习卡。听清老师提出的要求,(课件出示要求)请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按要求答题。附:按要求理解下面的句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山中访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只有一个地球》

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为什么说又太容易“破碎”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碰壁”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表现了鲁迅先生怎么样的精神?(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 《触摸春天》

2、展示讲评。师:大家都完成了,下面我们来汇报交流,请第一组的代表到这来,不要着急,请你把所写的内容清清楚楚的说出来。第二组的同学,你们还有补充吗?师评价。评:这组的同学表达得很清楚,或书写很工整,2评:这里总共问了三个问题,他们都能做到有问必答,真好!第四组的同学你们的答案和他们一样吗?你是采用哪种方法来理解,你能够学以致用 3评:看来你对课文内容印象深刻,你来说说你是用哪种方法来理解,这两组的同学合作的很好

4评:你先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这里的“谁”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按要求理解下面的句子参考答案。

1.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宇航员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这人类,孕育这万物。而“破碎”一词,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宇航员的感叹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了。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是所受的挫折与迫害。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四、拓展升华。

大家真的很聪明,会学以致用。刚才只是牛刀小试,接下来这题是考验大家独立做题的能力,请看短文《天堂里的老师》,自己默读短文,运用我们掌握的方法独立完成后面的思考题。生做题,师评。

五、总结。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这些方法就像万能钥匙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开启阅读的大门,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师指着板书说:一抓关键词语,二看修辞手法,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

板书设计:

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关键词语 看修辞手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时代背景

附:

《天堂里的老师》

19岁的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由于多次化疗,他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只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故作轻松地说:“起码要活100年。”他却盯着我的眼睛:“我想知道实情。”我躲开他的目光,说:“好好做治疗。”便逃出病房,心理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教得很认真。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

“不!”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的很安详。我想:“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1.“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比喻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3.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有什么感想? 《天堂里的老师》参考答案:

1.年轻的阿明身患重病,面临死亡,所以说生命是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指阿明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对生命的珍爱。

2.“闪烁的灯光”指阿明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因为精神是抽象的,而用旗帜作比喻,就将阿明的精神形象展示出来了。

3.我很佩服阿明,因为阿明有顽强不屈的精神,他敢于向病魔挑战。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敢地去克服。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阅读中的“句子含义理解”练习

    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句子含意”类试题 听 雨 叶延滨 ⑴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课时_教案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提炼出本册书上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理解句意。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方法,用方法独立做题感悟。 3、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中山街小学:李泽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2、会运用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学生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并会运......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仁化县周田中学华冬梅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句子品析中有关“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的题型的答题方法。 2、通过练......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类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运用了某种特殊修辞、起到某种表达效果的句子; (3)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情感的......

    政治生活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政治常识》教学中如何理解 “民主”的多重含义 许昌高级中学 邹发亮 在教学中我深感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应特别注意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关系中含义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笔......

    中考语文阅读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中考语文阅读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现阶段,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

    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离不开生物学。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