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称 象(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上新词语的意思。
2、会仿照课文例句“„„又„„又„„”和按“谁带着什么人一同去干什么”写一句话;会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材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知道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知道曹冲能想出好办法的原因。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生字卡片实验仪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句中的作用。
2、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教学重点:
学习13个生字,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难点:
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准备:
卡片电脑课件实验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谁见过秤?它有什么用?
2、揭题:
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称象》 ②出示课题《称象》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3、检查预见情况。
①认读生字②完成作业题1
二、导向自学
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你能告诉大家画中谁是曹冲、曹操。
1、出示电脑课件画面
2、指名学生介绍两个人物
小结:介绍人物时,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衣着、长相、姿态、动作来介绍,并把他运用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写作。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了图,想知道官员们想出什么办法称象。曹冲又想出什么办 法称象呢?请在家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2、选把学习内容,你最想知道谁想出的称象方法?(曹冲的称象办法。)
3、选学第四自然段。①指名读曹冲说的方法。思考: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第一句和后面三句话 是什么关系?
②出示电脑课件,第四自然段。
③想想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几步?用“”线划出表示序号的词,并用 “。”标出称象的动作词。④反馈、填表、完成板书。曹冲先赶画 再赶装 然后搬称
⑤根据板书说称象的办法,并校对表格中的内容。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说说称象的经过。人物顺序怎么做 曹冲先赶象上船画线 再赶象上岸装石头 然后搬石头称石头
⑥深究讨论,这个办法行吗?为什么? ⑦演示,复述称象的过程,学做小曹冲。过渡: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又是怎样的呢?
4、自学第三自然
思考:官员们提出了哪几种称象的办法? 曹操听了以后,为什么直摇头。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②指句回答,完成板书。官员:造大秤 宰大象
③用因为„„所以„„回答,曹操为什么直摇头。④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5、指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曹冲想出这个办法是才几岁?“才”说明了什么? ②齐读曹冲想出的办法,完成作业第6题。
小结:同学们,曹冲之所以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 知道的一此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的结果。
四、设计智力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有一个老农挑着一百斤重的西瓜过一条只能载重一百斤的小桥,那天河水正 好漫过了小桥。请你帮助老农顺利过桥。
①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说说过桥的办法。②讨论、发言。③延伸到课外。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造大秤 宰大象 曹冲先赶画 画赶-装 然后搬称
教后感: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生自由先择训练内容,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利用课文插图,形象主动的再现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介绍人物的方法。
4、利用实物演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智力练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第二篇: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辨析“象”、“像”,“称”与“秤”的使用,正确书写“象”、“像”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读好官员和曹冲称象的办法。
课前谈话(1’)
今天史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绝活,猜猜是什么绝活(转身迅速画大象简笔画),这是谁?像不像?快不快?今天爱动脑筋,会学习的小朋友,史老师就把我的绝活教给他!你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2’30”)
1、请小朋友们看黑板(指简笔画)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看到的大象。生:高 生:大
生:重。。。
(相机板书:高、大)这么大这么高的大象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21 称象)齐读课题。。称是后鼻音,跟我读ch—eng称,第21课 称象。
2、我们平时买东西都要称一称重量,比如到超市买水果,菜市场买菜,咱们称重量的时候就要用到秤,这种是我们现代人发明的一台电子称,右边这种是从古时候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杆秤,有秤杆,秤砣,秤盘,古时候就是用这样的一杆称来称重量,跟我读:一杆秤,称重量。
3、古时候,大象可不像水果、蔬菜那样好称,怎么称?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3’)
1、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文第88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宝宝,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开始吧。(巡视)
2、认识生字
(1)刚刚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生字宝宝们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呢,请看(出示带拼音生字)先自己快速得拼读两遍.(2)我想请一位小老师来拼读,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跟着他一起读。(从第一大组选一个)你来当小老师读第一横排。小老师真不错。第二大组请一个小老师,你来。小老师棒极了,三大组的小老师。。谢谢你小老师,四大组的小老师。。非常好,全班同学一起读,每个字拼读一遍。(3)带拼音会读,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火车开起来,开到这一组——火车这里开——火车继续开
(4)144班的小火车真是开得又快又稳,我们来比比摘苹果吧,男生摘一个,女生摘一个,男生先来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会(3’30”)
认识了生字宝宝。我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咱们分段来读一读吧,史老师先来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我请第一大组组(生读)第二大组读第三段(生读)
第三大组读第四段(生读)
最后一自然段第四大组读(生读)
中场休息(1’)
小朋友们读得真整齐,奖励大家休息一下,跟老师做个拍手游戏吧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师拍手:大石头,搬上船 生拍手:大石头,搬上船 师拍手:一块一块又一块 生拍手:一块一块又一块 师搬运:大石头,搬上船 生搬运:大石头,搬上船 师搬运:一块一块又一块 生搬运:一块一块又一块 重复搬回岸 一次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坐回端正姿势)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20’)
1、小朋友们都觉得大象大得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赶快到课文里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巡视)
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读,课件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体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你找得真准,谁来读一读,读出大象的大。
生1读:史老师觉得这头大象还不够大,谁再来试一试 生2读:这头像大多了,谁还想试试
生3读:奥,这头大象的确是——又高又大(加手势)补充板书:又高又大 我们一起试试,齐读
3、小朋友们,象是一个象形字,我们先来看一段小动画(播放超链接)这就是象字的演变过程,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这里有一个字和大象的“象”字很像呢?
生:像,好像的像
你真细心,前面这个象是大象的象,是一种动物,单人旁的像是好像的像,你还能组个什么词?(画像,很像)要写好这两个象字课不容易,先看老师写,边写边描述:大象的象是一个独体字,上面的刀口就像大象的耳朵,中间的宽口是大象的头,这一撇像大象的鼻子,弯钩像大象的背,左边的两撇和右边的撇纳就像大象的四条腿。好像的像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老师写好了,请你们也来写一写,翻开课文91页,认认真真写好这两个象字,描一个,写一个。144班谁的写字姿势最漂亮
“腿不动,身坐直,胸要开,肩要平。写字做到三个一,一尺一寸和一拳”。生写,巡视
4、我们学会了写象字,在古时候的中国象课稀罕了,有人把一头大象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曹操,再来看看这头大象,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不知道),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不知道)史老师也不知道,就连当时那些大官们也不知道,看看他们在议论什么呢? 出示“官员们一边看。。。。有多重呢?”谁来读一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还有谁想读?读出疑问的语气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官员们又在看又在议论,所以课文用了一边。。一边。。你能用一边一边说个句子吗(3-4个)
5、大象到底有多重呢,谁在动脑筋想办法呢? 生:曹冲 生:官员们
曹操对官员们的办法满意吗(不满意)你是从课文的那句话知道的?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
谁想带着表情、动作来读一读。指名:老师看出来你很不满意,我们也像他这样带着表情,动作读一读
再齐读
恩,曹操的确是很不满意,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出示“有的说。。有的说。。” 现在你们就是曹操手下的这些官员们,请你练一练官员们的话
老师带着你们读,有的说——(手势引读)
6、这些官员的像的办法确实不怎么妙,所以曹操听了直摇头,7岁的曹冲呢?他的爸爸曹操对他的办法满意吗?(满意)你是从课文那句话知道的? 生读(曹操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谁来带着表情,动作读一读 指名读:你读得真好,史老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一起读读,小朋友们读得真好,后面的老师们听了,微笑着点点头。
7、曹冲想了什么好办法呢?在课文的哪一段?(第四段)出示课件“我有个好办法。。。” 这段话要读好可难了,不要着急,先听老师读一读 你们有信心读好吗? 左边一二大组的读一读
右边的小朋友读一读 齐读
五、结语(10”)
为什么曹操对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态度完全不同呢,一个是听了直摇头,一个是听了微笑着点点头,曹冲的办法妙哉何处,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下课!
第三篇:《称象》课时教学设计
《称象》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2、3题。
第四篇:21《称象》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概述】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设计理念】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识字能力和读文本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提取文本中有逻辑思维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教学难点
(1)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能联系文字和板书初步理解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感受曹冲勤动脑,善思考的好品质。
五、【学习策略】
游戏、创设情境、讨论、练习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2.学生用的资源 阅读材料、课本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向曹冲学习,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4、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难点
(1)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能联系文字和板书初步理解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感受曹冲勤于动脑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导入。(2分钟)
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和李老师一起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现在它们又来和大家见面了,你能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课件直接出示生词,全班齐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直接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称象)读课题两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巩固本课生字,为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二)课题“称象”质疑,走进新课。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6分钟)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出示大象图片),这么大的象想称出它的重量,以现在的条件问题并不难。可是,在1700多年前的古代,想称出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那可得好好办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1700多年前,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语文书88页,默读或小声读课文,用线划出写象大的句子,再找出都有哪些人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并作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生反馈,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1.学习写象大的句子。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过渡:象实在太大了,大家都在为称出它的重量而发愁呢?你瞧,曹操手下的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句子练习:___一边______一边______。
2象这么大,要称出它的重量,可真得想个好办法。哪些人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板书:官员们
曹冲
(三)交流学习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12分钟)
追问:官员们和曹冲都想出了什么办法?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学习官员们的办法的段落。
1、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的办法是什么?
2、指名汇报:归纳两种称象办法 交流,板书:
官员们 造大秤 宰肉称
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对这些办法满意吗?为什么? 学习曹冲的办法。
3、七岁的曹冲听了大臣们的议论,灵机一动,也想出了一个办法。
4、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指名汇报。课件演示,看图理解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赶象上岸,装石入船;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称石等重。边说边板书:用船称
称石头
6、曹操对这个办法满意吗?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呢?咱们也来动动脑,7、其实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造大称称象,谁也不能把它们提不起,可是,水有浮力,水可以托起这艘大船,所以曹冲想到用船来称象,不能把大象宰了,一块一块地秤肉,可是,石头可以一块一块称,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板书: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用船称
宰肉称
称石头
8、师总结:曹冲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肉,在不伤害大象的情况下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同学们,看来遇到困难时,只要多观察,多动脑思考,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板书:多动脑。
【设计意图:官员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称象办法作比较,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突出曹冲的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品质。通过读文,提取文本信息,借助课件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四)走进资料城(10分钟)
过渡:曹冲的聪明才智让我们惊叹,像曹冲这样聪明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十分有趣,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必读:70页《聪明的徐文长》
71页《壶盖为什么会动》 选读:72页《文彦博树洞取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量阅读,了解更多的有关名人动脑的故事。】
(六)写话训练。(10分钟)
过渡:徐文长和文彦博遇到的麻烦事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呢?你遇到过麻烦是吗? 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解决的呢?
【设计意图:拓展想象,联系孩子生活实际,把自己真实的故事写一写,让孩子把生活中的事用文字描述出来,把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用船称 宰肉称 ——————称石头
多动脑
八、【教学反思】 优点:一、二、三、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所体现。教学语言丰富,赋予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抓住几个重点词句教学,用课件来突破重难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容易接受。缺点及改进方向:
一、在突破难点时应让学生自己归纳,再次钻进文本,研读文本重点语句,那样学生才真正读透文本,有所思考。
二、在写话练习时,应把范围缩小些,问题更精准些,这样孩子才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第五篇:称象 教案
第十单元:动脑筋
称 象
教材简析:
本课写了曹冲从小聪明过人,他通过认真观察,动脑筋,想出了比官员们都好的称象的办法。全文共5个自然段。
本课要求认识的15个生字是:曹、官、堵、议、杆、秤、驳、宰、割、艘、沿、舷、量。要求会写的8个字是:称、官、员、堵、议、杆、秤、沿。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8个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教学建议:
教学开始,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现在有一头大象在你面前,咱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问题一出,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在脑海中积极想办法。无论是哪种办法,老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曹冲的办法是哪里来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此,教学时,不要简单地宣讲曹冲如何聪明,而应抓住他如何动脑筋,特别是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曹冲的喜爱之情引导他们像曹冲一样,想办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并在读中认真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结合“金钥匙”进行,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复述课文的水平。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员()称()官()沿()圆()秤()管()沉()
二、照样子填空。
(称)象()线()车()故事
()报()树()瓜()字典 相关资料: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得,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积蓄军事力量。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世族军阀袁绍。又陆续削平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公园208年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2岁。曹冲聪明过人,曹操很喜爱他,建安 13年(208年)曹冲生了病,曹操亲自请医生诊治,可惜不治而死。曹操极为悲伤,追封曹冲为邓哀王。
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盛水的玻璃器皿、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象又高又大,到底有多重呢?怎么称呢?今天学习古时候一个称象的故事。
板书课题:称象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用熟悉的方式解决。
2、检查识字效果。
(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三、熟读感悟。
1、再读课文,讨论: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头大象,你有什么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2、学生讨论后汇报。(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师:官员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汇报:(1)造一杆大秤。
(2)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直摇头)师:曹冲听了官员的话后怎么说?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讨论:曹冲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2)汇报。指生到黑板上画。
5、师生共同做实验演示称象的过程。
6、师:为什么曹冲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注意观察事物、爱动脑筋、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7、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四、辨析字型,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区别形近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全班评议。
五、复述课文。
教师提示:先想想课文内容,复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称象,读题质疑:谁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2、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称象? 为什么称象? 怎么称象?
3、想解决问题怎么办?(读书、讨论„„)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要想通过读书解决问题,首先解决读通课文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真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注意纠正字音。
3、用“——”标出生词。多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4、利用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5、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6、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有人送给草操一头大象。大臣们想的办法行不通。
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同学们很会读书,初读课文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读读有关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请读读有关自然段落,思考:曹冲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用简单的图来表示。
2、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讨论交流后修改自己的简图。
3、小组汇报。
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读书所得。可以说说、可以边演边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其他小组补充。
4、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1)因为他肯动脑筋。(2)因为他聪明„„
5、其他官员的办法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
5、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不能?(引导部分学生明白古时候科技不发达。)
四、拓展延伸。
1、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
2、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说给小伙伴听听。
五、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本课生字比较简单,鼓励学生自主书写。
2、小组评价。
3、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