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大堰河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细节的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教学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教学方法】朗读法、阅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家作品。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杭县人。母亲生他时难产,当地迷信认为他会克死自己的父母。所以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了大堰河家寄养,直到5岁才被接回家里。
大堰河,是大叶荷的谐音。生下来不久就被卖到大叶荷村做了童养媳,没有名字,后来人们就以她所在村庄的名字给她命名。
大叶荷自己已有五个儿子,艾青被送来,大叶荷满口答应。但大叶荷奶水不足,为了喂养艾青,大叶荷只好将自己的女儿溺死。大叶荷对艾青很好,并没有把它当做摇钱树,而是当做亲骨肉看待。
在大叶荷家生活了5年的艾青,回家后觉得很陌生,父母只允许他叫叔叔婶婶,不准叫爸爸妈妈。艾青常常沉默孤独,常常偷偷地跑回大叶荷家里去。
二、老师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微笑)我读得好吗?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学生自己读
三、朗读与分析。先看第一节,师生一起读
师: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生: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师:以一条河作为名字说明了什么呢?
生: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板书: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师:概括得很好!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女生甲: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师:很好。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生: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师: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第二节。师生一起读第二节,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生:不是,也是。
师:为什么?
生: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
师:说得非常好!
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罗嗦了。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更简练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冷清。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生:身世的悲苦。
师: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又让学生读,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师:看第四节。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罗嗦,'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生:不多余,表现了大堰河一生勤劳。
师: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板书:勤苦一生),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生:没有。
师:干什么呢?
生:'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生:疼爱。
师: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怀着艾青。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先听老师示范一遍。
师: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大堰河的家。
师: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的不好,我要改一改。“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
生: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师: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师:传达的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听老师示范一下,大家跟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沉思)“家”和“客”。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这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往下看,这一节,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生:“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师:怎么矛盾?
生: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师:本是骨肉,却是陌路。
生:我认为“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师: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生: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
生: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师:可否这样说:“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毫无叙乐可言!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师:怎么矛盾。
生: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
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的写法吗?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
生: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师:非常精彩。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一遍。
师: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板书:死后凄凉)。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是不是扭扭捏捏的意思?
师: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
生: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师: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
生:“扭捏”,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
师: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的豪门,应当是哪种情绪?
生: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不能是矫揉造作。
师:接下来的一节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生:大堰河以苦为乐。
生:苦中作乐。
师:我们从“含着笑”三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她生活沉重,但却非常乐观。
生: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像着艾青长大成人后,会报答她。
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我们读这一节时,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生:不能。
师: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节,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老师指出不到之处,范读,再带读
师:到了“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用了一些修饰语,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是强调其多,还是强调少?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多。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少。
生:(少数学生)不对,有的强调多,有的强调少。
师: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哪些是强调少呢?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
师:概括起来,是什么多,什么少?
生:痛苦多,而自己得到的少。
师: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
师:先听我这此段读一遍,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停顿。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你是问我,还是问大家
生:问大家。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也是高贵。
生:是指苦涩。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生:我认为,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绿色象征什么,蓝色象征什么?
生: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
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生:老师你的意见呢?
师: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慎思、深思,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
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师:深入一步,我问大家,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生:是学画画的。
师: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
生:“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生:“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生:“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生:“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非常富有豪华。
生:“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生:“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
生:“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师生齐读)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最后两节是唱给大堰河的挽歌。(板书:挽歌赞美)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堰河
语文学习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诗中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及其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句式运用的妙处和诗人的情感。
2、合作讨论,深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意。
3、思维拓展,感知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细节描写、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及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叙事诗的抒情特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代表性作品除了这首诗之外,还有《手推车》《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自己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诗人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2、写作背景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一些爱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信息筛选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大堰河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三)能力提升
1、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明确: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2、她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四)分析鉴赏
1、诗歌从第四节开始,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明确: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突出了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品质。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2、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3、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明确: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4、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明确: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幸福美满。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5、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6、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7、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 明确: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课堂小结
大堰河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却也受尽欺凌、尝尽艰辛。诗人用真挚的情、用朴素的笔去怀念大堰河,去讴歌大堰河。
四、作业设计
把这首诗改写成“我和大堰河的故事”,可以对诗中内容进行取舍,可以对诗中的人物和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但不能随意地胡编乱造。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品读了艾青写给大堰河的诗。现在,我们来听听同学们写的“我和大堰河的故事”。(三位学生读出他们改写的小故事。教师简要点评)
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试阅读全诗,认真思考,本首诗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又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排比、反复。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1)排比
①诗中多次运用排比,如第四节中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铺述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歌颂她的美好的心灵。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②请同学们找出来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排比?
——第六节中的7个排比;第七节中的6个排比;第十节5个排比;十二节的8个排比。③这些排比的使用,使诗歌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2)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对比。
①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同学们说说诗歌中用了哪些对比?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第四节和第六节,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作任何评论,但黑暗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同时,又把在家里的“新客”地位和在大堰河家里所受到的爱抚进行对比,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爱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对比,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大堰河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2、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切的赞美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之情。
3、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诗中的细节描绘,发挥想象,就属相、血型、体型、健康状况、人生信条四个方面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以自己设计。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讨论,交流小组探究成果,并要求说明理由,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示例: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兔、羊--温顺善良„„血型:O型--奉献型,万能献血者。体型--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的生活状况而偏轻。健康状况--营养不良,肩椎劳损等。人生信条--“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强调一致)
(三)拓展探究
1、自主阅读《母亲》《我的母亲》或其他歌颂母爱的作品,比较与课文的相通性和相异性,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母爱写真 教师引导:“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她的代名词。母亲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是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儿女的不应该刻骨铭心?让我们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回报母亲的爱吧,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请从你的生活中摄取一个最打动你心灵的真情片段来赞美你的母亲。
3、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共赏。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母爱,体验母爱的伟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用真情赞美母爱、回报母亲的激情,体验高尚的情感生活)
三、课堂小结
一个“紫色”留给我们这一课的学习一个精彩的结尾,同学们在课后继续讨论吧。可惜诗人艾青几年前已经去世了,不然我们可以写封信与艾青讨论。现在我们只能与他天上的灵魂对话了。
四、作业设计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选择诗中你认为最富于感情的一段,反复朗读,以求成诵。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第三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试讲教案(高一必修一)
教案目标:通过分析意象,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内心对大堰河深深怀念和真挚的爱。教学重点: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续写。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10年,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监狱里,窗外是漫天的大雪,他透过监狱那扇小小的窗,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不由挥笔写下了这首蕴含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年轻人就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诗人艾青是怎样讲述自己的保姆大堰河的呢? 二朗读分析
课前,你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并做了一定预习,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看前三节。请一位同学把这三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注意体会文中的情感?
好,这里诗人为什么会想到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呢?这里我想大家介绍一下艾青的身世,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她会命中克双亲,因此被送到了贫困的大堰河家抚养,五岁时才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他依然受冷遇,所以艾青对给了他无限母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问:那么诗人为什么会由雪想到大堰河呢?请结合雪的特点和其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写作背景
明确:雪是洁白无暇的象征着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大堰河的儿子”。雪是寒冷的,我们知道被父母遗弃的艾青只有在大堰河家才感到温暖而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的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身边,而大堰河已经永远离开了我,可见我对大堰河深深的怀念之情。可见大堰河是一个纯洁的普通农妇。问:雪在这里渲染了寒气逼人的氛围,而下面一系列的意象又被放在这种冷的境界中,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那我们接下来看后面写到哪些意象?从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坟墓瓦非,园地,石椅这些冷色调的意象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如今不能见到往日疼爱自己的保姆,这些意象都浸透了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同时这些意象也暗示了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
问:如此悲凉的画面,浸透了诗人如此伤痛怀念之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呢? 明确:低沉舒缓 好,现在我们一起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节,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全班朗读)问:好,我们知道大堰河是个纯洁而贫困的农妇,那么这三节中我们还能得知大堰河的其他哪些身世呢?
社会地位低下的贫困农妇:“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做儿媳妇,等长大以后结婚,作为童养媳是无尊严可言的)而“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大叶河误读音大堰河的名字”连真实名字也没有,诗人仅仅抓住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揭露了封建压迫下贫困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可见低下的社会地位。
第四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高一必修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的第一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艾青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歌,诗人以饱含真情的笔墨,回忆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他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之情。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虽然经过了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诗歌的鉴赏水平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因此,本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第二方面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因此,我将本文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了解作家及作品创作的背景,2、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和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揣摩其表达效果。
3、把握大堰河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怀念和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第三方面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从细节描写中去分析和鉴赏大堰河的形象。教学难点是体会诗人对如大堰河般广大劳动妇女的赞美讴歌之情,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第四方面教法与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来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情”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力求在朗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其中参插问答法、启发法加以辅助,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鉴赏诗歌。第五方面教学过程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min 同学们,你留心过你母亲牵着你过马路时那种小心翼翼吗?你观察过在你回家时你母亲脸上微扬的嘴角吗?你还记得电话那头你母亲对你的反复叮咛吗?你体会到你母亲对你浓浓的爱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堰河——我的保姆》,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导入方式既将学生置于母爱的氛围当中,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min 首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诵诗歌,边读边标记诗歌中的生字词,然后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诗歌中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初读是为了让学生疏通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在读通字词的基础上,接下来让学生再全班齐读。再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在经过以上两次朗诵后,我将请同学们借助参考书,了解作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老师在此时可适当的给予解释和说明,诗人在铁窗之中睹雪思人,回忆起乳母大堰河艰苦的劳作及悲苦的命运,挥笔写了这首母亲的赞歌。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是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第五篇:《大堰河》教案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十年代末,有人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大堰河‛并不是一条河流。在浙江方言中,与‚大叶荷‛(板书)同音。‚大叶荷‛是距诗人艾青(板书)家畈田蒋村五华里的一个村名。诗人的保姆自小卖给畈田村作童养媳,因为她是大叶荷村人,人们就用‚大叶荷‛称呼她。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勋章。曾任《诗刊》编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诗人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三、写作背景
诗人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被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著名诗篇。
四、关于大堰河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五、课文学习
(一)播放录音。要求:听录音,注意读音,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二)整体感知: 理清诗歌脉络,简要概括大意。
第一层次(1——3段):对大堰河的怀念——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次(4——8段):对大堰河的感激——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次(9——11段):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同情与控诉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四层次(12——13段):对大堰河的赞美——讴歌与赞美
六、诗歌研读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 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师: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生: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板书:身世关系)师:概括得很好!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女生甲: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师:很好。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生: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师: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第二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生:不是,也是。师:为什么?
生: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罗嗦了。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师: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冷清。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生:身世的悲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师生齐读。
师: 看第四节。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罗嗦,‚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认为很有道理,有的说不多余,为什么呢?)生:不多余,表现了大堰河一生勤劳。
师: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板书:勤苦一生)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生:没有。师:干什么呢? 生:‚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生:疼爱。
师: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着艾青。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
先听老师示范一遍。(朗读)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吧。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大堰河的家。
师: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不是。(稍微一停顿)
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的不好,我要改一改。‚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似乎颇为得意)老师不但会朗读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
生:老师的绝对不好。师:还绝对不好?说说为什么?
生: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师: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分别读,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区别不明显)
师:我的改句,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放在‚终于‛上。
师: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仍然十分高兴,仍然愿意回去,能重读一遍吗?(生重读,读得已经低缓)
师:传达的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
听老师示范一下,(师示范读)大家跟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沉思)‚家‛和‚客‛。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生: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写法?(学生埋头边读边找)
生:‚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师:怎么矛盾? 生: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师:本是骨肉,却是陌路。
生:我认为‚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师: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生: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生: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师:可否这样说:‚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 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师:怎么矛盾。
生: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
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的写法吗?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6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龌龊的勾当;生: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师:非常精彩。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五十年代,他到欧洲去访问,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白人小孩在哭,黑人保姆却在唱歌,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在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是不是‚扭捏‛的意思,即‚扭扭捏捏‛的意思?(一时,学生感到困惑)
师: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
生: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师: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这个词最常用,不要查字典,就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扭捏‛,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
师: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的豪门,应当是哪种情绪? 生: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不能是‚矫揉造作‛。
师:接下来的一节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生:大堰河以苦为乐。生:苦中作乐。
师:我们从‚含着笑‛三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她生活沉重,但却非常乐观。
生: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像着艾青长大成人后,会报答她。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我们读这一节时,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生:不能。
师: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节,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
(一位男生站起朗读,读完,韩老师指出不到之处,范读,再带读)师: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板书:死后凄凉)。
师:到了,‚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用了一些修饰语,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是强调其多,还是强调少?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多。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少。
生:(少数学生)不对,有的强调多,有的强调少。
师: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哪些是强调少呢?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
师:概括起来,是什么多,什么少? 生:痛苦多,而自己得到的少。
师: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师:先听我这此段读一遍,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和停顿。
(韩老师读完后,请一位女学生读,肯定其读得好)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绿色象征什么,蓝色象征什么,等等。★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生: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生:老师你的意见呢?
师: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补充: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在古代,称帝王为“紫薇星”,“紫气”用指帝王之气,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衣服的颜色。诗人说“灵魂”是“紫色”的,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慎思、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板书: 灵魂因__而___!)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师:深入一步,我问大家,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生:是学画画的。
师: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
生:(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 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生:‚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生:‚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生:‚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生:‚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生:‚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生:‚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
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师生齐读)最后两节是唱给大堰河的挽歌。(板书:挽歌赞美)
七、写作手法
1、排比
排比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全诗除一、二、五、十一、10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形成撼动人心的力量,营造了浓烈的抒情气氛。如第4节用8个排比句,第7节用6个排比句,第8节用二组排比句,刻画大堰河关心、疼爱诗人的往事,突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
2、反复
全诗有九节,开句与结句是相同的。这样前后照应、反复吟诵,增强了作品回肠荡气、意远韵长的旋律美,有力地突出了各节的主旨。
3、综合运用叙述、抒情、描写手法
诗人在叙写有关大堰河的故事片断中,使用很多描写性的语言刻画意象,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内涵和表达力量。
总之,多种手法的运用,有力地刻画了大堰河可亲可敬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八、作业
1、艾青说:‚诗人必须说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搜集艾青的诗作,就你感受最深之处写一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