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3:3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尔夫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是中国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招聘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提高高尔夫专业的教育质量,为了保证高尔夫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高尔夫人才市场的需求,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然而,目前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深化。本文认为,只有学校、高尔夫行业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最终建立健全的长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也逐渐增多,对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全国多个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尔夫专业。高尔夫专业主要包括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管理两部分,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它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符合高尔夫人才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校企合作是我国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根本

之路。

一、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现状分析

目前,高尔夫相关专业基本上都采用了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但仍处于刚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归纳起来,我国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高尔夫专业与合作的高尔夫球场、俱乐部之间没有形成长远的校企合作机制。第二、合作形式单一,仅停留在赛事活动合作、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层次的合作,而未将高尔夫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三、大多数学校的高尔夫专业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弱,在校企合作实践方面难以达到高水平。

二、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尔夫专业已经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改革,但仍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就无法深化。

(一)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对校企合作参与办学积极性

不高

高尔夫产业被誉为是朝阳产业。近几十年来,全国新建了许多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一方面,这些新建的球场和俱乐部需要大量的高尔夫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把重心都放在了当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其跟学校合作、参与办学,他们更愿意对招聘过来的员工进行短期培训,这样耗费的人力、物力都要少得多。因此,目前大多数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都认为参与职业教育似乎“无利可图”,利益驱动力度不大。这就需要国家给予高尔夫业界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财政补贴或减免因接纳应届毕业生而产生的费用;另外,为保证合作企业的直接获益,学校高尔夫专业可以与合作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保证了学校就业率,同时也避免高尔夫企业招不到高素质人才的尴尬局面,以达到双赢效果。

(二)高尔夫人才市场要求“多证”并行

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很多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多面手,既要精通高尔夫运动的专业技术,又要能够提供球童服务,最好还能具备从事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的管理工作。这些市场需求都对高尔夫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持证上岗。高尔夫人才市场要求应聘者“多证”(学历证、毕业证、高尔夫教练员证、高尔夫球童证)齐全,而颇具讽刺意味的却是,行业无法提供让该应聘者具备职业能力资格的实践机会。客观说来,高尔夫人才市场的这些要求无可非议,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的良好开端。如果高尔夫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为一种惯例,将来我们培养出的高尔夫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日臻完善的高尔夫人才

市场。

三、建立健全的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一)高尔夫专业的合作对策

1.加强与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之间的合作,使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成为“双师型”高尔夫教师培养的场所。我国高尔夫专业本身属于新兴专业,有很多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有待摸索和论证。再加上大多数高尔夫专业教师都是青年教师,甚至有的刚大学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讲台,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高尔夫人才,要求高尔夫专业教师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派高尔夫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去国内大型的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去访问、交流,可以促使高尔夫教师参与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的员工培训、赛事安排、技术研讨、日常管理等活动,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对高尔夫行业前沿动态的认知,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科研的能力,同时又能在教育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2)引进和聘用高尔夫行业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促使学生关注高尔夫行业的现实发展和行业需求。(3)加强学校高尔夫专业教师与高尔夫行业成功人士之间的交流,联合开展高尔夫技能比赛、技术研讨、行业交流等互动活动,让学校的师资培养与高尔夫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加强高尔夫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校重组和整合教学资源,统筹规划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心、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设置专门机构密切校企联系,改善实训条件。高尔夫专业要设置专门机构密切专业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高尔夫球场教育资源,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或者高尔夫运动旺季去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实习,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行业的合作策略

1.行业参与办学。可以联合高尔夫行业有较高声誉和丰富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人士成立高尔夫行业咨询组织,联系各大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协调高尔夫行业与学校间的关系,为学校提供行业的需求信息,把学校的高尔夫教育培训推荐给球场和俱乐部,同时还可以参与到学校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高尔夫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审编、培训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等教学活动

中来。

2.行业为合作办学的学校挑选并培养能走入教学第一线的客座教师。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要为其合作伙伴从高尔夫教练、金牌球童、管理专家、培训师、高尔夫草坪技术人员中,挑选出适合担当教学任务的客座教师,根据高尔夫专业建设和实际教学需要,分派客座教师进校作专题讲座、集中授课,并辅之以指导实践。

3.行业向学校提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高尔夫技能的理想场所。要使学生于社会实践的岗位上得到真实锻炼,就必须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严格按照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的要求去提供专业服务、辅助管理,或与行业员工共同工作、生活,真实感受行业气氛,锻炼高尔夫技能,对于他们迅速适应、胜任职业岗位极其重要。

4.把接收实习生作为一项行业义务来看待。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接受高尔夫专业的实习生,有利于在实习过程中挖掘有发展潜力的高尔夫人才。行业应该向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对毕业设计提供课题,参与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以及出具评价毕业生的证明材料。这种做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已经成熟,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率先试行,这对行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5.对实习生进行高尔夫专业技能考核。检验校企合作的成效,重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对学生的技能考核可在合作企业中进行。

总体来说,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正在逐渐深化,要想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就必须从学校、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高尔夫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刘纯武

2013.1

摘 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与现实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校企合作在国际上被称作“合作教育”,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办学模式。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推进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是广大职业教育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当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聪明才智也要在企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充分发挥。

2、校企合作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校企合作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二、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开展大规模的试点、试验,积极引导学校进行相关的校企合作,但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够完善,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一方面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第二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毫无实践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习的过程,在参与生产活动时存在着各种人身伤害风险,劳动伤害责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习活动经常是超员安排工作岗位,而学生毕竟不是企业组织的成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于中职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学校层面

1.缺乏与企业有效的的沟通合作

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学校校自发的状态,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很多学校没有做企业调查,对企业人才需求不够了解,只是单方面培养人才,教师去企业实践制度不规范,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课程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2.校企合作层面较浅

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少数学校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

三、应对措施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引导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费支持是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政府应主动介入, 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二)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讲学及兼职教师,并积极拓展在科研开发、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

(三)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给予职业学校仪器、设备和技术等支持,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主动向院校投资,积极建立“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关系。尽自己的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指导,在实习学生管理方面,根据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探索制定适合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第三篇: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平)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何平

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二、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

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企业录用的职工必须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由省(市)政府领导牵头,省(市)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区域产业结构和支柱企业分别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参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合并、理事会等形式,集团内涵建设要突出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4.建立面向产业的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和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迫使院校必须与合作企业进行“校企课程置换”,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民营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5.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6.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还必须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在下面五个环节做好“对接”工作。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将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

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真正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专业设置就像一个企业的产品,首先要有市场需求,否则产品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市场。要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辐射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尤其要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和技术证书等内容.动态掌握企业用人状况和职业岗位变动情况,既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又要考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变动的灵活性。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群需求调控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过剩专业,企业全程参与制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

3.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终变成现实,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5.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

学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第四篇: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教育“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探索

中策职校

王艳

【摘要】《三字经》中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辩证地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家校合作”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的认可、重视和支持。然而,对于中职类学校而言,“家校合作”的研究显然落后于中小学校,本文基于对中职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对中职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尝试对中职教育“家校合作”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一、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与“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在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上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这种特殊性也使中职教育“家校合作”成为一种十分必要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生心理上的特殊性

中职类学生往往只有十五六岁,是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最为矛盾的时期。荷尔蒙的分泌不仅促进身体加速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向成人化迈进。身心的急剧变化伴随着的是一种不安和心灵的悸动,这种身心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使学生变得要么多愁善感,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容易激动暴躁。内心的孤独寂寞渴望着朋友亲人、师长的关心和理解,而往往表现出来的却是对这一切的不屑一顾。因此,对这一年龄的青少年如果不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让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达成共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育是不利的。

2、中职生生源上的特殊性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有部分是学习成绩好,积极向上,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而自觉选择中职学校,但也有一些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往往在中小学就被老师视为“学习无能”者或已经被中学劝退者。学校、家长皆视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他们往往不容易服从家长、学校老师的管理,性格粗暴或放荡不羁,有说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行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管理方式粗暴或过分溺爱、娇宠等。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监管,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职生教育目标和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 中职校以为社会输送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理论实践和锻炼,与中小学相比,没有更多的考试或升学压力。但许多家长会理解为,孩子没有学习压力,就无需太多管理。而且,中职校学生生源来自于各方面,甚至是外地的学生,家庭对孩子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空间距离的产生并不能说明家庭因此可以完全抛开对孩子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恰恰相反,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学生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感到不知所措,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管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对学生将来就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对于寄宿的学生,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但是在认识水平上、教育观念上以及具体的行为实践上,一些学校和家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错位,观念陈旧。

(1)家庭方面认识的不足。一些家长认为正是由于家庭无法教育孩子,所以才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托管”;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更具有专业教育水平,而家长自身学历、能力水平不够,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应全权交给教师;个别家长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减少负担,推托教育责任的行为,而不能积极合作和配合;少数家长由于对孩子的彻底失望而丧失教育的动力,对孩子实行“不管”、“不问”、“不出现”的原则,除了必要的生活费用,很少关心孩子;有些家长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情况不能以客观的心情对待,甚至有个别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合作更无从谈起。

(2)学校方面认识的不足。“家校合作”的前提是基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处于平等位置的认识而开展的活动,一些学校未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一般因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当家长走进校园,坐入课堂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威胁和挑战。教师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这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实际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从私塾到学堂、学校教育封闭的体现。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主要是向家长反映问题,处于单方面居高临下的位置,开家长会成为学校单向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成为学校、班主任的控诉会,导致一些家长消极对待此类的活动。而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必然占据了学校老师的正常休息时间,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物力,所以有些学校老师也认为少开或不开家长会更好。此外,由于认识的不足,“家校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家长学校,但有家长学校之名却无家长学校之实。

2、活动无序,合作无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合作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它依据,只是零散于各级领导讲话及文件中,所以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计划性。在实际中,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有的年级和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就将家长一个个通知到学校,实际是因年级、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更不谈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收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缺乏互动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这才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讲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双向对话。如我们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家长会,基本上是校长讲、教务主任讲、年级主任讲、班主任讲,这种形式已形成固定模式,如同报告会一般,家长被动地听,没有发言的机会,其效果微乎其微。

3、缺乏平等性。在很多学校中,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学校、教师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动的通知。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说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4、缺乏连贯性。许多学校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而是想起来了或是有事了去做一做,或者仅固定在一个学期的开头等,致使其活动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就零零碎碎,不系统的,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㈠、理念重视,营造“家校合作”氛围

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起家校合作,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并使之形成制度。要把家校合作放在振兴教育的高度上,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使之无论在社会中、家庭中、学校里都成为一项正常的工作。

其次、提高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积极参与合作。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带来的观念的日新月异,都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首要方面,就是加强家长和学校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必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家庭和一个社会的未来。学校也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所蕴涵的巨大价值,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把家校合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行动研究,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

(1)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应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家长会”制度,学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家长参与”实施小组,在每学期开学前请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家长会的主题和参与次数,学校在开展家长活动时,一定要先调查家长的需求,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确立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目标,并对参与过程做出评价。另外,应充分挖掘家长的优势和潜能,请一些具备一定素质的家长会讲座,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

(2)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培养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首先,政府或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家长学校”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如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定期免费为家长开课,讲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艺术的相关知识。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师资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如何有效学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实际编写专门的家庭教育教材,使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活实践。

再次,不定期举办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主题报告。另外,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沟通能力。

(3)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开拓“家校合作”形式。

在“家校合作”内容上,不应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表现,也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是应该还包括孩子的性格爱好、身心发展、职业展望等一系列内容,包括学校活动的一切方面,比如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与建设,从校内活动到校外活动,让家长把参与学校活动纳入自己的活动计划而不是穷于应付。

在“家校合作”形式上,探索新的办法。首先,除了可以阶段性召开家长会外,还可以实行家长开放日。每学期或学年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家长通过听课、参与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与学校联欢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学生,增进与彼此间的感情。其次,学校每月可以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学校可以建立“家长访问中心”,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在校内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见面和沟通的场所,以满足部分家长与学校联系的个别需要。最后,在信息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开家长会、书面通知、发信息、打电话等为合作途径外,“家校合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迅速便捷的特点,通过网络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三)、完善“家校合作”机制,适当下放教育权

1、完善合作机制,使“家校合作”具体化、制度化。

制度的完善是“家校合作”真正开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文件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评定及必要的考核制度。因此,要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不仅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4 家长的职责,将其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还要赋予家长监督、配合和参与学校的权利及履行相应的义务,用法律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此外,法律也要规定,学校必须为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适时、适度、适当地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

2、适当下放教育权,提高家长“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家长参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居高临下地位主要原因除了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影响之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的存在,这种体制不可否认有利于统一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却使家长无法真正进入学校之中。家庭与学校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必导致真正的“合作”无法开展而流于形式。因此,适当地下放教育权,是教育民主的必经之路,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权部分下放,才能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机会。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中职校的家校合作不在流于形式,使我们的中职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管理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刘英.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1(6)[3]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第五篇: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彰显职业特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接近社会、贴近企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拓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成人教育主要有电大、成考和自考等形式。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功能逐渐减弱。一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倾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自身急功近利,教育质量下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内教学设备特别是实验设备短缺,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无法完成应有的教学环节。

2、培养模式和目标方面成人教育还存在套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现象,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人教育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成人等教育仍以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主,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机会,不符合社会对成人教育需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成人教育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立足本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成人教育办学定位,是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然而,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学校忘记了教育的初衷,试图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4、教学水平低、教育质量下滑 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自身又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造成教学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成为持有合法手续“造证”、“卖证”机构。

二、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改革的尝试,是办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校方发展。首先,学校通过合作,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制定配套的教学方案,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达到培养目标与用人

下载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日期:2010-04-08]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余祖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共建专业合作框架

    校企共建专业合作框架 甲方:黄冈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黄冈博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北大青鸟黄冈校区)(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本着平......

    校企合作协议书--烹饪专业

    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企业) 乙方:民办大东港中日友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 随着企业对烹饪专业(日本料理制作)技术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结合学校丰富的专业......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合同

    校企汽车专业合作协议甲方: 乙方: 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汽修专业人才,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双方决定共同建立“汽修人才实训基地”,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在甲方XX内设立......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教研总结近几年我国有些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我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借4家大型汽车企业入住的机会,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作为汽修专业的学生需......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李春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我校示范性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办学中,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同时特别......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企业简介 企业介绍 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的规划(短期、中期规划) 二、校企合作意向书 1)引进校方学生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 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