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的功能教案
篇一:语言的功能教案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二:《语言的功能》教案
篇三:语言的功能 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篇四:语言学概论教案
xxxxx学院语言学概论 教案(或讲义)
(xx—xx年学年度第x学期)
教师姓名: xxxxxxxxx授课班级: 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学院 二○一x年xx月
xxxxxxx学院《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
1、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2、此页是针对整个课程而言的,放在教案首页。course introduc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this course ? the fields of study covered by linguistics ? basic concepts ? basic theories ? class attendance ? classroom discussion ? fulfillment of the assignment ? examination course evaluation ? general policy ? regular attendance ? class participation ? final exam ? *note to course policy absence penalty: 2-score penalty for each absence the goals for this course ? to understand some basic theories on linguistics;?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linguistic theorie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reference books: 1.戴炜栋,何兆熊,(2002),《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胡壮麟,(2001),《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3.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chapter 6 pragmatics 6.1 some basic notions 6.1.1 definition 6.1.2 pragmatics vs.semantics 6.1.3 context 6.1.4 sentence meaning vs.utterance meaning 6.2 speech act theory 6.2.1 austin's model of speech acts 6.2.2 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6.2.3 indirect speech acts 6.3 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 6.4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revision exercises for further reading chapter 7 language change 7.1 introduction 7.2 phonological changes chapter 8 language and society 8.1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 8.2.3 degree of formality 8.3 standard dialect 8.4 pidgin and creole 8.5 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 revision exercises for further reading 篇五:语言教案 《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小壁虎借尾巴设计人:学前1002班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班级:大班
一、幼儿情况分析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教学概念也应相应改变,要努力培养
孩子的思维理解能力,及记忆能力,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标解读:
语言旨在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语言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使幼
儿实现与他人交流,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发展幼儿言语能力,实际的语言
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积极鼓励支持,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教育
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积极创造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使幼儿能够感受语言的美。
三、活动内容分析:
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有益于幼儿了解自然中的动物,幼儿了解了几种动物尾巴的功能,能极大引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功能的兴趣
符合幼儿的兴趣,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与幼儿的知识相通。
四、活动目标:
1、知道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及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
2、学习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尾巴作用的兴趣
五、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知道故事中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
六、活动组织形式:
采用ppt形式
七、活动准备:
演示文稿ppt
八、教学过程:
(一)听儿歌《比尾巴》
(二)激趣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个故事,故事与小动物有关。大家喜欢小动物吗?
见过小壁虎吗?
喜欢小壁虎吗?知道小壁虎是干什么的吗?(捉蚊子)今天小壁虎在捉蚊子的时候,出了一点意外,小壁虎的尾巴断了,那该怎么办呢?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就知道了。
故事的题目叫《小壁虎借尾巴》,讲述故事。
第二篇:言语 语言功能评定
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导学
掌握言语、语言、失语症、构音障碍的概念,失语症的主要语言症状、分类及各类失语症的临床特点;
熟悉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的主要结构、汉语失语症的分类诊断流程,构音障碍的类型及言语障碍特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的主要内容及分级规律;
了解言语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过程,言语-语言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目的。第一节
概述
一、言语与语言
言语是指说话/口语的能力,也就是用声音来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口腔、咽喉结构和呼吸器官产生声音实现交流的运动活动和实际过程。言语的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喷出气体,经气管进入声道,形成声音;
声道包括:喉、声带、咽、舌、软腭、硬腭、牙和唇。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有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包含口语、书面语、手势语和体态语等交流符号的集合系统;
语言活动有四种形式:口语表达、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和书写表达。
二、言语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过程
言语的处理过程
言语学水平
生理学水平
声学水平语言的特征
语言的基本特征
任意性
语义性
离散性 双重性
生成性
置换性
语言的神经生理基础
左半脑的中下部靠近听觉中枢(听觉皮质区)的区域,主要是控制听觉语言的接收与理解(语音与语义的连接),称之为维尼克区(Wernicke’s area); 左半脑额叶的下部有一区域称之为布鲁卡区(Broca’s area),主要负责控制语言的发声与表达(Webster,1995)。布鲁卡区与维尼克区的联结主要是依赖一束束神经纤维叫“弓状纤维束”;
言语时,词汇先从维尼克区形成,通过弓状纤维束,送到布鲁卡区决定词汇的形式和发音,然后再将具体的指令送到控制言语表达的运动皮质区。
研究表明,右脑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在处理言语的时间顺序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言语-语言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
1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是指语言发育没有达到实际年龄应有的水平。2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
获得言语之前和获得言语之后的障碍。
3口吃
指言语的流畅性障碍,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档次或语音、停顿、拖音等。4发声障碍
指发声的异常,也包括发声时伴有疼痛等不舒适状态。
5失语症
是指语言功能获得后的障碍,多由脑血管疾病或颅脑损伤而致大脑半球语言中枢损伤导致,表现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能力的障碍,有听、说、读、写、计算等多种语言形式的缺陷。
6构音障碍
是指由于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或两者同时损伤而致的言语肌肉本身或中枢神经系统对言语肌肉的控制失调引起的一组发声障碍。
构音障碍有运动性、器质性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之别。
四、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目的
对于脑部损害、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语言交流异常的患者应进行言语-语言功能的评定: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言语-语言功能障碍,判断障碍的性质、类型、程度和可能的原因。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言语治疗,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提供依据。预测患者言语-语言功能障碍恢复的可能性。
五、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
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情绪不稳定等无法合作者不宜进行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评定环境应安静、最好采取“一对一”形式评定,避免干扰。陪伴人员在旁时不可暗示、提示患者。
评定前准备好评定用具,如录音机、图片等。
评定要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评定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是否合作、疲劳等。
评定过程中不要随意纠正患者的错误,注意记录患者各种反应(如替代语、手势、肢体语言、书写表达等)。常用的言语语言障碍筛选方法 Halstead-Wepman失语症筛选测验
选自HRB(Halstead-Reitan成套神经心理测验),是一个判断有无失语障碍的快速筛选测验方法。
标记测验
是一种国际上研究较早并广泛沿用至今的、适用于检查失语症患者言语理解能力的检测方法。
语言发展迟缓筛选评量表
言语活动观察内容、语言理解观察内容、口语表达观察内容、阅读观察内容、书写观察内容。第二节
失语症的评定 失语症
由于脑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是指后天获得性的对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的表达及认识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障碍)的受损或丧失。
具体而言,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或手势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意思和需要的交流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缺陷。
一、失语症的主要语言障碍 听觉理解障碍
语音辨认障碍
语义理解障碍
口语表达障碍
发声障碍
说话费力
错语
杂乱语
找词困难
刻板语言
言语的持续现象
模仿语言
语法障碍
言语的流畅性和非流畅性
复述障碍
阅读障碍
形、音、义失读
形、音失读
形、义失读
书写障碍
书写不能
构字障碍
镜像书写
书写过多
惰性书写
象形书写
错误语法
二、失语症的分类和各类失语症的特征 Broca失语(BA)
曾称为表达性失语、运动性失语;
临床以口语表达障碍为最突出特点,口语呈非流利型、电报式、语量少,每分钟讲话常少于50个字。表现为讲话费力,语调、发声障碍、找词困难;听理解相对保留,但对含语法词句和长句不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都有不同程度受损。
病变多累及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的Broca区及皮质下白质、脑室周围白质甚至顶叶及岛叶。Wernicke失语(WA)
曾被称为接受性失语、感觉性失语;
其突出特点为听理解严重障碍,轻者可以理解常用词、简单句,重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常答非所问。谈话为流利型,因找词困难和大量错语,以致所处的话难以被理解。患者同时表现出与理解障碍大体一致的复述及听写障碍,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朗读及文字理解障碍;
病变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的Wernicke区。
传导性失语(CA)
主要临床特点是复述不成比例受损,口语倾向流利型。
命名及朗读中出现明显的语音错语,伴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病变部位于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深部白质内的弓状纤维 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
Broca失语(BA)
Wernicke失语(WA)
传导性失语(CA)经皮质性失语
又称分水岭失语综合征;
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病灶均在分水岭区;
因病变部位有所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可分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A)谈话为非流利型,患者说话费力,发声和语调障碍比Broca失语轻,主要是言语扩展有困难; 听理解尚可,对语法句和长句的理解有困难;
复述较好,表达性命名障碍,阅读有轻度障碍,书写障碍较重; 病变主要在优势半球Broca区的前、上部。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A)
谈话为流利型,口语表达有错语,听理解障碍重,但比Wernicke失语者轻些; 复述较好,倾向模仿,命名和阅读严重障碍,书写不正常; 病变主要在优势半球颞、顶分水岭区。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TA)
谈话为非流利型,主要特点除复述相对保留外,所有语言功能明显受损,可有模仿语言,听理解、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病变常为优势半球分水岭区大片病灶。完全性失语(GA)
又称混合性失语,是最严重的失语类型;
临床特点为所有语言功能均有明显障碍,口语常限于刻板言语,以刻板言语回答或表达; 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预后差;
多见于优势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大病灶)较大范围的病变,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大片病灶。
命名性失语(AA)
主要临床特点是命名不能,大多可接受选词提示;
在口语表达中表现为找词困难,缺实质词,多以描述物品功能代替说不出的词,表现出赘语和空话较多,听理解和复述较好;
病灶多在优势半球(顶、枕、颞结合区)颞中回后部或颞枕交界区。皮质下失语
皮质下病变产生的失语较皮质病变少见,症状常不典型。
丘脑性失语(TA)表现为音量小、语调低甚至似耳语,发声尚清晰,找词困难,可伴错语。基底节性失语(BaA)以发声和语调的变异为主,患者说话含混不清,字音和语调不准,但不影响对语意的理解。
三、汉语失语症的评定
常用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
目前国内常用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有北京医科大学的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标准失语症检查法、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改编的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汉语版和实用能力交流检查。
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失语症检查法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汉语版 日常生活交往能力检查
(二)失语症的分类评定流程
四、国外常用失语症评定方法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是目前英语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失语症诊断测验方法;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 标记测验
临床汉语测定方法
我国的汉语语言功能检测法
失语症汉语评测法
语言功能评测包括:对话、听力理解、语言表达、书写、拼读理解、句子和段落、描述书写、听写名字;
临床汉语言语测评法
实用性交流能力测定
国际上常用的功能性交流评估方法 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验(CADL-T)Porch交流能力指数(PICA)功能性交流图(FCP)第三节
构音障碍的评定
构音障碍属于言语障碍,主要是由于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的病变而引起的发声器官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和不协调等,表现为发声不准、吐字不清和语调、语速、节奏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
患者通常听理解正常并能正确地选择词汇和按语法排列词句,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重音、音量和音调。
一、构音障碍的类型 器质性构音障碍
由于发声器官结构异常所致,残疾病因包括先天性唇腭裂、先天性面裂、巨舌症、齿列咬合异常、外伤、神经疾患导致的构音器官麻痹、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
功能性构音障碍
构音器官无形态异常和运动功能异常,找不到构音障碍的病因,听力在正常水平,仅表现为固定状态的构音。
一般通过构音训练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运动性构音障碍
是由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病变造成的言语肌瘫痪、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因素所致的言语障碍。
弛缓型构音障碍
痉挛型构音障碍
共济失调型构音障碍
运动减少型构音障碍
运动过多型构音障碍
混合型构音障碍
二、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对构音障碍的评定是通过对构音器官功能检查和器械检查,了解言语产生过程中某一言语组成部分(呼吸、喉部声带、腭咽机制、口腔发声动作)受损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确定治疗目标,评定治疗效果。
反射
1.咳嗽;2.吞咽;3.流涎
呼吸
1.静止状态;2.言语时
唇的运动
1.静止状态;2.唇角外展;3.闭唇鼓腮;4.交替动作;5.言语时 颔的位置
1.静止状态;2.言语时
软腭运动
1.返流;2.软腭抬高;3.言语时
喉的运动
1.发声时间;2.音高;3音量;4.言语
舌的运动
1.静止状态;2.伸舌;3.抬高;4.两侧运动;5.交替运动;6.言语时 言语
1.读字;2.读句子;3.会话;4.速度
第三篇: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n
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n
王蒙
n
一、焦点问题
Ø
思考语言的社会功能问题,以及由语言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Ø
演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n
二、王蒙其人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n
5岁上小学。
n
10岁时跳级考入中学。
n
1948年,14岁,王蒙参加地下党。
n
1949年,15岁调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工作。
n
1953年,19岁,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获得成功。
n
1956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年作者会议。
n
1956年秋,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极大反响。
n
1958年,24岁,被错划为右派。
n
1958年,赴北京郊区劳动。
n
1962年,赴新疆劳动。
n
1963年起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
n
n
三、王蒙成就
n
其间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翻译。1979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n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表作品共一千余万字。
n
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等二十余种语言文字。
n
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n
学术著作《〈红楼梦〉启示录》。
n
担任十余所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
n
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问学者、美国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
n
三、文本分析
n
为什么关注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揭示、澄明、到达”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居住在这家中”。
——海德格尔
王蒙这篇演讲的前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
Ø
(一)王蒙提出语言的三种功能:
Ø
现实有用的功能;
Ø
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
Ø
浪漫的功能(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Ø
(二)如何理解王蒙的观点:
Ø
①
语言创造了人:(反对语言工具论)提倡语言本体论,如“皎洁”。
Ø
②
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反对语言交际论)提倡语言文化论,如“我们俩困觉”。
Ø
③
语言的审美化:(反对语言反映论)提倡语言形象论,如“吃葡萄”。
Ø
(三)王蒙这篇演讲的后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的陷阱。
语言的陷阱:
Ø
语言和现实和你的思想感情脱节;
Ø
脱离生活,变成反面的东西;
Ø
异化、狗屎化效应、被语言文字主宰,扼杀创造性,扼杀活泼的生机。
n
四、怎样认识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Ø
(1)语言决定、生产意义。
Ø
(2)语言是思想的物质现实: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局限就是我的世界的局限。例如,现代“时间”是一种空间化的隐喻,“自……以来”;但是,在美国印第安的霍皮族那里,没有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同样,不同的语言体系生产出不同的“宇宙”,也就有了不同的生命观、宇宙观和哲学。
Ø
(3)语言限定体验:语言在瞬间体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性的养成人们感受的习性,如明月、流水;也横向地限定了人们的体验能力和方式,如月色、五味。
Ø
(4)语言本身也可以是美的形象。
Ø
(5)语言可以“修改”现实:王蒙是一个经历了“反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作家,特殊的经历和遭遇使他对“语言”的负面功能有着特殊的认识。他说,“语言文字可以反过来主宰我们,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扼杀我们活泼的生机”。
n
五、“概念恐惧”与语言的权利
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克郭尔提出“概念恐惧”认为,“恐惧”和“畏惧”不同,前者是对没有具体对象的恐惧。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很多语言就是这样造成一种“恐惧”,这些语言并没有创造“实体”,比如“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等。“一个青年在街上走”,这说明了语言本身隐藏着权力,影响我们的认识和思考。事实上,有“语言”的地方,就存在着权力的妥协、对立和斗争,就存在着“扼杀”和对“扼杀”的反抗。
n
六、再谈谈讲演
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演讲是一种沟通。在古代希腊,演讲被称之为“诱动术”。这包含了三个意思:
(1)广场性:利用话语修辞,调动公众情绪的相互感染;
(2)单向性:含有表演性质的独白话语行为;
(3)
共谋性:演讲是一种修辞性的“共谋”策略的实施。
七、王蒙讲演的风格:
外松内紧
亦庄亦谐
取譬引喻
n
八、思考与讨论
l
找出表现演讲者机智的句子。
l
怎样区分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
l
举例说明演讲者是怎样不断调动、活跃场内气氛的。
l
你同意演讲者关于“语言陷阱”的观点吗?为什么?
第四篇:语言教学法之功能教学法[模版]
语言教学法之——功能法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功能法一改以往的教学法对语言形式体系的讲解和训练的重视,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方面。
功能法以功能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并受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影响。与形式主义语言学关注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及其关系不同,功能主义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各种功能。功能教学法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语言功能知识上,注重培养学习者根据特殊情景选择语言形式的能力。
功能法又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指导,确立或者说借用了“意念”这个概念。人类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操不同语言的各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意念范畴。因此功能教学法出现了功能-意念大纲,确立了外语教学的功能项目,如询问、请求、邀请、介绍、抱怨和指示、同意或拒绝、感谢或道歉、希望和害怕等,还将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者需要的意念组织起来,以便在特殊功能环境里交流,如表示时间、空间、存在、持续、频率、次序、性质、位置和运动等意念范畴,主要的交流功能包括评价、见解、情感表达等。
功能教学法认为学语言主要是为了用这种语言去达到交际目的,至于语言结构是不是百分百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语言情景,在情景中操练外语,并注意语言和情景、角色、场合、话题之间的配合。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任务型教学法带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色彩。它强调学生通过完成由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定的特定交际任务来完成语言学习,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它不是先教学生语言点,而是先向学生布置交际任务。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学生要从老师那里学习完成该任务必须使用的语言。
与这一教学法相适应的英文教材就是《新目标英语》。大家熟悉的《汉语会话301》也是这种教学法的典型体现,还有我们曾经特别提过的中级口语教材《说什么 怎么说》
《说什么和怎么说?》(南京大学邱质朴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是一部完全以功能为纲的中级口语教材。这部教材以“意向”为主线编写,围绕“称呼、问候、同意、致歉、怀疑”等一定“意向”,集中教给学生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力图使学生尽快提高表达能力和表达的得体性。该教材是一次大胆而有效的探索,在功能项目的搜集、分类、编排、研究等方面反映了当时对外汉语教材的最高水平。由于教材为表达功能而收集的内容广泛、语言自然流畅、材料充足,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也为研究功能项目、探讨功能与结构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第五篇: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
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
【摘要】 舞蹈的“结构”是一个作品的整体框架,编导在通过对舞蹈动作、舞段以及灯光、服装、舞台效果等集中的安排,体现了舞蹈编导的逻辑性思维。这种逻辑性思维的出现,说明了舞蹈的“结构”是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
【关键词】 舞蹈的结构;舞蹈语言;动作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舞蹈语言是以经过艺术加工、变化而成的舞蹈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两个方面组合的语言,它具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以及渲染舞蹈气氛的功能。舞蹈动作、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三方面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构成了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结构是指舞蹈情节发展脉络的起承转合,是编创者在作品编排中精心设置的开始、展开、推进和结尾的环节设置。舞蹈结构是情节发展、时间长度、舞蹈风格、舞段安排、舞台调度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某一方面不同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和信息接收。所以,舞蹈结构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
《last goodbye》是Kynan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舞蹈经历创作的作品。作品通过重复和叠加舞蹈动作的手法,大篇幅地采用舒缓的音乐,以及横向、竖向的空间流动,凸显出编导内心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编导的创作意图。
一、《last goodbye》的结构逻辑
一般来说,舞蹈结构确定以后,一个舞蹈作品的大致形象就依稀可见了。舞蹈结构的逻辑性是其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作品有了巧妙的结构设计,舞蹈的发展就有了逻辑性。这样,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在舞蹈结构大的逻辑环境下就有了较为深远的语言涵义。
(一)舞段的结构逻辑
舞蹈结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要想编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首先要把结构勾画出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让人们明白编导所要传达的信息。结构是编舞者充满联想的作品的雏形,它决定着舞蹈作品的轮廓和基调。
《last goodbye》共有七段长短不一的舞段,在这些大的舞段里又进一步地逐一划分了内部结构,其中不同的舞段分别包含了单、双、三的舞蹈组合形式。这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具有一些灰色基调部分,但又有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正能量情绪在里面。最为明显的灰色基调部分是从第四段开始的,首先以最为直接、缓慢、忧伤的情绪藏在音乐当中,淡淡地铺垫着。三人舞的一系列缠绕和紧密相连的舞蹈动作,也像是思绪的忧愁不断涌动,缓慢而悠长。而从第七段开始,音乐节奏逐步加快,与之前的情绪完全区分开来,表现出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感觉。编导在整段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由左脚出前腿开始,加上上身肩膀的动作,到右脚出后腿,再换重心到左腿,加上上身的来回交替重心的舞蹈动作。编导通过这一段大量动作的堆积,大幅度地在舞台上横向穿插,夹杂着少量较短的纵线或斜线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许是在沉淀情绪,也许是在整理自己。
这段动作虽然不只出现在第七段,但是在不同的舞段里,由于用了不同的音乐以及舞者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节奏和张力,它们所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在舞台上,为配合舞蹈段落所具有的流动性,每个舞者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舞蹈动作,流动出的不同路线:让它在慢板音乐的舞段里质感较为轻柔,漂浮不定,像是我们的思绪一直不断地跟随着某个事物而动,也许是在回忆,带有灰色基调;在快板音乐的舞段中,从动作的外形上看,将身体不断地旋拧以及伸展的动作,又让它像是一种处于纠结之中同时又带有正能量的情绪,仿佛表现我们在经历困难之后逐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编导把这些动作放在不同舞段当中,创造出不一样的情绪,又具有其所想要表达某些内容的逻辑。
(二)动作的结构逻辑
在舞段的结构之下,舞蹈动作也是有结构的。因为无论是编排那些动作较单纯、情绪较单一的情绪舞,还是构思那些动作多变、情节复杂的情节舞,编导都会精心选择、反复确定舞蹈作品的主题动作。由于结构动作的自然流出或精心安排,使得一部作品不仅有一条“线”贯通始终,而且它的每一组动作必然都产生某些寓意深远的韵味,鲜明地体现出舞蹈作品的主旨立意和中心思想。
从《last goodbye》第七部分的舞段开始,编导运用了大量带有走和跑交叉的一系列幅度较大的动作贯穿整个舞段。这套动作是由一开始肩膀的动律出发下沉到膝盖带动着身体走一个圆,从立圆到桌圆,每个不同面的圆组成起来的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很明显,编导在考虑这套动作组成的元素时运用了“圆”的概念,将身体的动律及动作的形态上都围绕着“圆”走。而这些动作的创作、手脚的路线以及身体的整体路线,都是编导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整体情景氛围所编排的。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也并非是简单的拼接而成,而是经过了处理,质感发生了变化。从这段舞蹈的主题动作来看,由肩膀带动下身然后出现的脚下的步伐移动,连接到忽然静止的状态,接着利用忽然刹车的动力去转换重心进行反向的旋转等一系列动作,这当中每个动作的质感和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肩膀的动作要缓慢,随着呼吸路线的“圆”需要饱满,带上胸腔以上的身体部位做动作,甚至影响到头的变化,手也随着肩膀的运动而放松地划出圆的路线。在这段舞蹈动作中,由肢体不同部位组成了不同的动作,这段动作本身其实就含有它的结构。同时,在高空间的动作之后则转为低空间的膝盖弯曲、重心下沉、脚向前大步滑动的动作,此时,上身的动作不?,配合上脚下的步伐,不仅是空间上的大幅度变化,动作上的幅度也被瞬间拉开。
试想一下,编导为何不选择将这两个动作规定为同时完成?笔者认为,相较于全身一起动,不如只动某个部位,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抓住观众的眼球,也使得动作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随着移动步伐的加入,舞者位置发生变化,不再是原地动作,有了空间的流动性。流动之后的“静止”使得动作在这一段舞段里有了切分点,进而反向旋转,出现不一样的动作元素。舞蹈动作连接的动作顺序的选择以及动作本身的结构,让舞段的产生必定有着舞段的结构。一旦编导的舞蹈结构形成,舞蹈结构中的逻辑便存在其中,舞蹈结构也就成为了“舞蹈语言”。
二、空间结构以及舞台效果的结构逻辑
(一)“时、空、力”要素中的逻辑性
舞蹈的构成一般包括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情感)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而舞蹈的空间结构既包括舞蹈的队形、构图这样的物理空间,也包括舞蹈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
《last goodbye》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从物理空间上看,它们在那个时间段是将整个舞台空间占满的,而其他的舞段部分多为几组演员同时或者在相差不大的时间段里,在面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着不同空间的相交叉或重叠的线路移动,流动的性质较强一些。在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方面,笔者认为当舞者独自一人在solo时,其动作就像是徐徐不断诉说着的话语,和其他人的静态相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和人物内心的孤寂。最后一段的结束编导选择了回到最初,但此时的“最初”已非彼时的“最初”,在经过了中间舞段的表演以后,结束的solo不再是第一段的演员来做,最后一段的“最初”也显得没有那么安静,分不清谁是谁的回忆和回忆是谁的,但是这个过程却都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两段之间相互呼应。编导通过复杂多变的物理空间,衬托出了作品情节上心理空间的变化,让作品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饱满。
此外,编导在处理动作的节奏和整体作品的节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节奏上,舞段与舞段之间连接得不太紧密,分得很清楚,让观众有休息的时间,心理上的压力也不太大。每个舞段的整体节奏也不太一样,动作和音乐节奏快慢的感受最为明显。第一段由舞者的solo为主要组成部分,过渡到第二段变成了两对双人。在这过程中,尽管音乐节奏有些相似,但是整体的内容和动作上却完全不一样。第三段的前奏依然是慢板,随着音乐的速度变化,动作的质感也逐渐改变,力度加强,速度提升。第四段至第六段音乐变得更加抒情,在考虑到作品整体内容的情况下,编导选择了使用大部分较为柔缓抒情的音?罚?衬托了灰色的情绪氛围。小部分的节奏较强较快的音乐,体现了编导的内心中一部分积极的、渴望的、正能量的情绪。第七段编导在动作上运用了反复叠加变换的手段配合音乐的沉淀和爆发,让情绪表达出来。
(二)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元素的逻辑性
舞蹈的空间结构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意象空间,这个意象空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表层的、可视的;一个是深层的、体悟的。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在其现有的结构语言中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无限想象的意象空间。舞台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无限的。这些舞蹈语言的表达正是借助舞蹈结构这一基本的形态来体现和表达的。
道具和布景也是构成舞蹈空间结构的重要元素。在舞蹈作品构思过程中,灯光、服装和道具等要素也同样被编导考虑在整个作品结构里,它们要根据作品的主题表达和情感抒发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逻辑性合理的同时,人物形象和所要表达的精神主旨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保证整个作品舞蹈语言的说服力和艺术水准。
舞蹈结构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手段,它要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高度融合。如果仅仅为了组织而结构,为了技法而技法,作品往往会变得没有支撑力,没有了情感的支撑,整个作品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只是为了表现而结构,作品往往就会成为哑剧而没有了舞蹈独特的身体语言魅力,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为此,编导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舞台经历,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 语
一个作品如果有一个好的舞蹈结构,那么编导所想要表达的某些内容或情绪也会被很好地诠释出来。舞蹈结构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它从一定程度上使作品的表达更完整,帮助编导将逻辑思想传达给观众,是编导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