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本节主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来说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因此本节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两点:①植物的蒸腾作用确实散失了水分。②植物体内有与散失水分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如何突破这两个关键点呢?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与此相适应,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主要是: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并进行探究性实验
2.菠菜叶、饮料、吸管、一次性杯
3.制做Powerpoint、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1、预设问题,引入新课 我们都听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节课。
2、新课
(一)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展示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
⑴塑料袋内壁上的小水珠哪里来的?
⑵比两个瓶内水的液面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⑶你得出什么结论?
⑷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本实验类似的现象?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蒸腾作用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演示实验:取一片开始发蔫的菠菜叶,将其浸入请水中,用嘴含着叶柄的断面用力吹气,看实验现象。
(这个是课本上的DIY的内容,我把它放在这里,是为了引出气孔这个概念)
提问:气体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中出来的?他怎样控制气体进出的?我们该观察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叶片的结构。
多媒体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并用
附:实际问题
①为什么农民移栽植物的时候往往选择阴天或傍晚?
②移栽植物后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③移栽植物后需采取什么措施保证其成活率?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反思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去培养。
第三篇: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兴趣。
1、多媒体展示资料: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略)
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掉的呢?
2、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二、通过实验分析,提出问题
1、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随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验进行总结):保留叶片的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袋内壁水珠多。去掉叶片的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
2、提出问题: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植物叶片有没有能散失水分的结构呢? 叶片有什么样的结构? 播放视频 观察叶片的结构 总结叶片的结构
叶片由表皮、叶脉与叶肉三部分组成。
上下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有气体进出的通道-气孔,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大小是否可以变化?由谁来调节?是否与叶片中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吸水时,保卫细胞向远离气孔的一侧扩张,气孔张开变大,当保卫细胞失水时,向靠近气孔的一侧运动,气孔变小。)“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引入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 蒸腾作用的好处:
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因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所以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叶片。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一部分热量的缘故。如擦酒精会感觉凉爽。蒸腾作用是水分从叶片表面散失的过程,植物吸水的区域在(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此处有根毛),根尖吸水后通过什么结构到达叶片呢? 展示P109观察与思考的实验
结果分析:从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上看到,茎中有一条条被染红的线,其实是由管状细胞连接形成的导管。水分就是沿着导管从根到茎,最后运输到叶,最后由气孔散失。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吸收的大部分水散失到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描述P113的图3-31 动画演示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增加降水;(2)减缓水土流失(3)蓄水
所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14 练习1、2、3
第四篇: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为第六章《爱护植物 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叶片基本结构;蒸腾作用的意义。(2)难点:练习徒手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5、课前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 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副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 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② 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 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 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保护植被。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2.植物的蒸腾作用:(1)叶片的结构
(2)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3.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4.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五篇: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学会徒手切片和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通过对绿色植物叶片结构的观察和描述,进一步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练习画生物图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画图进一步认识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关系。
情感目标
1.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2.气孔“开”“闭”的机理。
3.水分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2)长型气球(选球壁厚度不一致的)四个或五个。(3)生物圈水循环的CAI课件或录像。
2.学生准备:(1)新鲜叶片。
(2)网上查阅有关水循环和蒸腾作用的资料。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袋内有水珠)的装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如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我们又知道,水进入植物体后,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那么,这些水是存留在了植物体内,还是又离开了植物体? 生:讨论回答,是又到了植物体外,因为在前面我们做过“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不但答对了问题,还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给予掌声鼓励。
[讲授新课]
一、实验分析--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生:仔细观察袋内现象回答,有水珠了。
师: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生:是从植物体内,通过叶片出来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叶片的结构。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制作临时装片。在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
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巡回指导,对临时装片效果不好的组,发放永久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现在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叶片的结构了,你能分清上下表皮吗? 生:参看书中图Ⅲ-23区分并回答:栅栏组织一侧是上表皮,海绵组织一侧是下表皮。
师:下面大家用镊子撕取下表皮进行观察。
生:撕取、制片、观察。
师:下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气孔吗? 生:观察后回答,是不规则的,并且上面有气孔。可见水分就是从气孔散失掉的。
师:非常好!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由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再由叶片中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那么蒸腾作用的进行受什么控制呢?大家进一步观察一下气孔的结构。
生:观察后回答,气孔是由两个细胞构成的孔像两扇门一样。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扇门是如何开闭的。两名同学各吹一个长形气球,当吹气到一定程度时,气球弯曲(表示保卫细胞吸水弯曲),将两个气球的凹面相对放在一起,即可显示气孔“开放”,然后缓慢放气,气球变直,中间的空隙逐渐减小,直到两气球合并,表示气孔“关闭”。
师:大家刚才仔细观察了,现在想想气球为什么会弯曲? 生:讨论并思考回答,由于气球壁的厚、薄不均造成的。
师:对气孔的“开”“闭”原理与此类似;保卫细胞的厚薄不均;外壁厚不易伸展,内壁薄较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时弯曲,气孔张开;失水时拉直,气孔闭合。同学们讨论一下,气孔的张开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生:热烈讨论回答,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从这里进来,产生的O2从这里出去,还有蒸腾失水。
师:及时总结评价,并提问: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生:总结: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调节体温。
二、归纳升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对生物圈有何意义呢? 生: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物圈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展示CAI课件: 用FLASH动画展示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
生:总结:植物体吸收水分不但参与了光合作用,而且通过水分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
年级:初一 执笔人:杨艳杰 课型: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 和 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 和,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 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 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有的植物还不止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来组成植物体了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
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 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 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讨论得出结论:-----------------------------学习任务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⑴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
⑵四人小组根据问题思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讨论、交流、总结: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讨论回答: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三、系统总结: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案例
课 时:2课时
时 间: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引言
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 g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 g 0.29%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 g 0.12% ? 2010 g 98.96% 展示以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的?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
第一部分:探究叶片的基本结构
首先,组织同学分组合作,根据课本P113的方法步骤,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先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同时对比课本图3-23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然后,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发言,讲述本组实验情况:徒手切片是否成功?自己是怎样做的?制作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都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最终,大家共同总结出叶片的基本结构。
现在我们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的兴趣。
第二部分: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第一步:分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井讨论: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而且大多数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般多于上表皮。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应该选择菠菜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来观察气孔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进入第二步实验。
第二步: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对照课本图3-24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对比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充分发挥想像,发现、提出疑问:“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
紧接着学生又会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保卫细胞的形状的变化与水分的多少有关?会不会是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些特殊的地方?“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物像非常清晰,保卫细胞靠近气孔腔一侧的细胞壁厚,相对的另一侧细胞壁薄,于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答案”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因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学生按课本要求画图,在锻炼了学生的绘图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气孔的构成以及保卫细胞的调节作用。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大家共同得出: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整个的探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及对生物圈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兴趣。
第三部分:探究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 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请各组同学根据以上的问题讨论并选举代表发言,相互补充总结概括出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蒸腾作用可以促使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强烈的阳光灼伤植物。
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请同学描述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师生共同构建水循环的图表。
尽管植物的蒸腾作用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多,但它的作用却很重大。
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同时互相补充,最终认识到:
①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②绿色植物稳定了水循环(Pll6页最后一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空气的湿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分析林地与裸地的湿度不同的原因,联想植物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锻炼学生发现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资料:
1.1998年长江洪水的一段录像。1993年,长江两岸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侵袭,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表明由于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30%~40%下降为10%左右,长期的滥砍乱伐,毁坏了大片生态保护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变浑、河床升高是造成洪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根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一万亩森林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无林地比覆盖率为30%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充分理解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大量毁坏绿色植物就是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激发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叶片的基本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开闭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意义→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第五部分:研究性作业
请同学课下查找资料,了解黄河的现状(水量减少,断流等)并根据自己对本裸内容的理解,谈一谈怎样才能使黄河恢复诗人笔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