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贝壳教案2

时间:2019-05-15 03:4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贝壳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贝壳教案2》。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贝壳教案2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去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人生,现将上课情况简介如下并略做评述。

一、课堂教学主要步骤:

1、教师向学生简介作者席慕容,饱含感情的朗读两首席慕容的抒情短诗,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入《贝壳》一文的教学。

2、教师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葫芦丝)和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要求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文,发现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要求:注意朗读速度(舒缓),配乐。

4、师生共同品读1、2两节,学生体会贝壳的外形特点,学生结合课文描述自己所看过的贝壳的外形;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向身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名学生回答。)

5、分别抽学生美读3、4、5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他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

6、启发学生找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经过学生品赏,一致认为以下两句最感人:

(1)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他制作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7、围绕上述两句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8、配乐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揣摩课文结构、思想,感悟席慕容的人生情怀和哲理思考。

二、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蝉和贝壳

《蝉》《贝壳》学案(人教版七年级)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 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晕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fān),(填地名)作家。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席慕容,笔名萧瑞,漠荣,(填地名)画家、作家。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著作有诗集《 》《无怨的青春》,散文集《 》《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通信集》《写给幸福》等。

三、预习生字词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蝉 收敛 宽恕 卑微 聒聒 短暂 一丝不苟 贝壳 地壳 零落 落落大方 丢三落四 落枕 珍惜 诊断 轸怀 暴殄天物 彻底 砌墙 沏茶-

2、解释下列词语。收敛: 聒聒: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落落大方: 暴殄天物:

三、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组内比赛读

四、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表情朗读短文《蝉》

2、研读课文。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讨论并明确下列问题。行文思路: 蝉 → 说蝉 → 蝉 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 作者情感: 人生哲理: 品析语句: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找出本文的文眼,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3、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教师作出评价并总结。

二、延伸拓展

阅读《荔枝蜜》,体会先抑后杨写法的好处。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学《贝壳》,自学任务如下: 行文思路: 作者感情: 人生哲理: 语句理解: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二、比较总结两篇散文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三、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趁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第三篇:贝壳-教案

《贝壳》教学设计

杨晓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对教材的理解:本文由贝壳的生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联系到人的生命更长,更应该像贝壳一样留下美丽的一笔,让后人在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执着努力而感动。

内容方面:作者兼具画家和诗人二重身份,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描摹事物有画家的细腻笔触,抒发感情又像诗人一样热烈,而且作者深受古老中国哲学的浸润,常抱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文中对美的发掘和对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升华,贝壳带给作者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精神感悟;而作者想留给后人的也不仅是可被把玩的物品,更是执着认真的精神。

结构方面:在从贝壳引发哲理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两组衬托:用贝壳里的生命的细小卑微衬托贝壳的精致,然后将自己的生命与贝壳相比,更加衬托出我应对生命做出回馈。学生还没有学习衬托手法,但是可以领会衬托的作用。此处可以借用衬托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从贝壳得出深刻哲理的。

文章结构:贝壳里的生命(短暂、卑微)←贝壳精美

人的生命(更长、更自由)→

应抱着更加认真的态度创造美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会句子含义,领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三、教学重点:

1、揣摩句子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难点:学习有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六、计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朗诵席慕容散文: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

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是一个将诗人、画家、教授、蒙古文化的传播者等各种身份集于一身的女士。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自读感知,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听读课文。学生注意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要注意朗读的速度(舒缓)。

(四)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感悟。

1、作者在沙滩上捡到一个贝壳,这是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分解问题:

ppt展示精美贝壳图片,学生描述贝壳

B、看到这样精美的贝壳,作者想到了什么?请齐读第3段,勾画出关键的词、句。C、面对如此卑微而又如此精致的贝壳,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齐读第4到6自然段,找出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ppt插入别人对她的评价:“她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是经她解释过了的人生,而她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感激”

——《有书如歌》王鼎均

明确:结构图:贝壳里的生命(短暂、卑微)←贝壳精美

人的生命(更长、更自由)→ 应抱着更加认真的态度创造美丽 A、朗读第1-2段,用五个词来概括。那些话写出了贝壳的精致?

(五)细细品读,深刻体会作者感情

1、、比较阅读这两句: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分解问题:

A、什么是贝壳里的生命所能做到的事情? B、什么是“我”所能做到的事情?

大家说的很对,而且作者确实做到了“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Ppt展示作者资料: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作为作家,她的第一步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诗作曾获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等奖;作为一个蒙古族学者,她从1989年开始十几年如一日地奔走于内蒙古高原,如今已过花甲之年,仍致力于弘扬蒙古文化。

C、比较这两个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找出抒发同样感情的句子。

明确: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直抒胸臆的句子:“请让我也能留下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2、揣摩句子:“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和“简单”的含义。

分解问题:A、作者希望人们只是观看她留下的痕迹吗?

B、“固执”和“简单”是什么意思?如果分别用一个词来替换它们,你觉得哪个词合适?

明确: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六)联系自己,感悟人生。

1、畅谈自己的体会。提示:怎么做,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开放性问题)插入小故事:席慕容为观察莲花,亲自下塘挖淤泥种荷花。

(七)作业:比较《贝壳》与《蝉》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篇:贝壳-教案

《贝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对教材的理解:本文由贝壳的生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联系到人的生命更长,更应该像贝壳一样留下美丽的一笔,让后人在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执着努力而感动。

内容方面:作者兼具画家和诗人二重身份,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描摹事物有画家的细腻笔触,抒发感情又像诗人一样热烈,而且作者深受古老中国哲学的浸润,常抱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文中对美的发掘和对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升华,贝壳带给作者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精神感悟;而作者想留给后人的也不仅是可被把玩的物品,更是执着认真的精神。

结构方面:在从贝壳引发哲理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两组衬托:用贝壳里的生命的细小卑微衬托贝壳的精致,然后将自己的生命与贝壳相比,更加衬托出我应对生命做出回馈。学生还没有学习衬托手法,但是可以领会衬托的作用。此处可以借用衬托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从贝壳得出深刻哲理的。

文章结构:贝壳里的生命(短暂、卑微)←贝壳精美

人的生命(更长、更自由)→

应抱着更加认真的态度创造美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会句子含义,领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三、教学重点:

1、揣摩句子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难点:学习有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六、计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朗诵席慕容散文: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

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是一个将诗人、画家、教授、蒙古文化的传播者等各种身份集于一身的女士。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自读感知,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听读课文。学生注意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要注意朗读的速度(舒缓)。

(四)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感悟。

1、作者在沙滩上捡到一个贝壳,这是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分解问题:

ppt展示精美贝壳图片,学生描述贝壳

B、看到这样精美的贝壳,作者想到了什么?请齐读第3段,勾画出关键的词、句。C、面对如此卑微而又如此精致的贝壳,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齐读第4到6自然段,找出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ppt插入别人对她的评价:“她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是经她解释过了的人生,而她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感激”

——《有书如歌》王鼎均

明确:结构图:贝壳里的生命(短暂、卑微)←贝壳精美

人的生命(更长、更自由)→ 应抱着更加认真的态度创造美丽 A、朗读第1-2段,用五个词来概括。那些话写出了贝壳的精致?

(五)细细品读,深刻体会作者感情

1、、比较阅读这两句: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分解问题:

A、什么是贝壳里的生命所能做到的事情? B、什么是“我”所能做到的事情?

大家说的很对,而且作者确实做到了“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Ppt展示作者资料: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作为作家,她的第一步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诗作曾获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等奖;作为一个蒙古族学者,她从1989年开始十几年如一日地奔走于内蒙古高原,如今已过花甲之年,仍致力于弘扬蒙古文化。

C、比较这两个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找出抒发同样感情的句子。

明确: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直抒胸臆的句子:“请让我也能留下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2、揣摩句子:“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和“简单”的含义。

分解问题:A、作者希望人们只是观看她留下的痕迹吗?

B、“固执”和“简单”是什么意思?如果分别用一个词来替换它们,你觉得哪个词合适?

明确: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六)联系自己,感悟人生。

1、畅谈自己的体会。提示:怎么做,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开放性问题)插入小故事:席慕容为观察莲花,亲自下塘挖淤泥种荷花。

(七)作业:比较《贝壳》与《蝉》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颗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逐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一、课堂教学主要步骤:

1、教师向学生简介作者席慕容,饱含感情的朗读两首席慕容的抒情短诗,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入《贝壳》一文的教学。

2、教师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葫芦丝)和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要求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文,发现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要求:注意朗读速度(舒缓),配乐。

4、师生共同品读1、2两节,学生体会贝壳的外形特点,学生结合课文描述自己所看过的贝壳的外形;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向身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名学生回答。)

5、分别抽学生美读3、4、5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他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

6、启发学生找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经过学生品赏,一致认为以下两句最感人:

(1)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他制作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7、围绕上述两句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8、配乐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揣摩课文结构、思想,感悟席慕容的人生情怀和哲理思考。

二、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所以,请让我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请让我学着不去后悔。当然,也请让我学着不要重复自己的错误。

请让我终于明白,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请让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请让我生活在这一刻,让我去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

在这一切之外,请让我领略生命的卑微与尊贵。让我知道,整个人类的生命就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请让我,让我能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

第五篇:贝壳教案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2013年高校课堂竞赛 《贝壳》教学设计

第18课 《贝壳》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 初中部 谭秋风

教学目标:

1、感悟生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教学难点:准确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如何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 课前导入:

看图:教师出示圆形,引发学生想象

听音:播放潮起潮落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走近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出生字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卑()微 一丝不苟()精致()...

3、读了这篇课文,我有以下的收获:

4、读了这篇课文,还有以下疑惑: 【走近作者】

1、你是如何理解“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这句话的含义的?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3、你能尝试给“贝壳”或作者席慕容写一段颁奖词吗? 【走近生活】

1、“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小组讨论)

2、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你如何看待以下材料中人物对生命的态度?

材料1:长沙某中学一考生因发挥失常,心理落差很大,竟然跳楼自杀。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2013年高校课堂竞赛 《贝壳》教学设计

材料2:“心灵之声”艺术团演员黄金琦在他人生巅峰时,不幸右腿截肢。几年后装上假肢的他重返舞台,当记者问他截取右腿,是什么训练是你如此出色? 他直率且不保留的说:“训练?舞蹈是不需要用腿的!”

材料3:最美孝心少年——15岁的龙花是湖南凤凰县的苗族女,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和

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她选择了放弃学业,勇敢担起一个家。然而,龙花从来 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朵开在吊脚楼里的坚强小花用她的乐观照顾着 家庭,用她的坚持守望着梦想。

【拓展提升】

1、本文借 这一小小的“物”引发对 的感悟,这种写法叫。

2、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倾听下面的“物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你 也试着写几句“物语”吧!

示例:

流星——在生命最后时刻,我也要闪闪发光。

气球——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

我的仿写: 【课外练笔】 作业:

1、对比阅读<蝉>,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摘抄并背诵文中精美语句

3、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就会从身边很多细小事物中悟出深刻道理。《贝壳》是由具体而细微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你能仿照文章这种写法,也写一个细小的事物,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吗?试试看!

下载七年级语文贝壳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贝壳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

    《贝壳之歌》教案

    《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 学会演唱歌曲《贝壳之歌》。 2. 通过学习歌曲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演唱歌曲。 2.明白爱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难点: 歌曲中......

    《贝壳之歌》教案

    《贝壳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新内容时,让学生在感受三拍子音乐的流动中,充分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歌曲演唱的音乐创作。 2、巩固时所学附点二分音符的认识。 3、......

    贝壳之歌教案

    贝壳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乐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感受海边美丽的贝壳,欣赏音乐优美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运用游戏、图谱......

    《小贝壳》教案

    《小贝壳》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小贝壳教案

    《小贝壳》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音乐、图画、游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认识小贝壳,喜爱小贝壳,在愉快的心境中识记字词,朗读......

    蝉 贝壳教案

    蝉和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

    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