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管理艺术
语文课堂管理艺术(转沈丽云)
[ 2011-9-5 17:19:00 | By: 星空 ]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游离了我们的课堂。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采用命令性的语言纠正学生的失误,有的教师采用呵斥性的语言让学生回归正途,还有的教师以变相体罚的形式警示学生,如罚站、面壁思过等。这些直截了当的做法对学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却会给课堂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仅分散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伤害了被训斥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打断了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扰乱了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掌握课堂组织管理的艺术,巧妙地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的合作为基础。什么叫“课堂组织管理”?经查阅资料得知,课堂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生,真正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和谐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导向性行为,并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什么是“语文课堂组织管理”?语文课堂组织管理,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组织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所谓健康课堂管理,就是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多层面的健康,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
课堂组织管理是一门艺术,重视课堂组织教学,学会课堂管理,对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课堂组织教学不但可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静下心来,促进课堂管理的有序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每到一下课,孩子们便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叫着,尽情地释放着快乐的因子。当上课的铃声响起,他们才急急忙忙地从各个角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还不时地交流一下刚才的收获,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如何让他们迅速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大声地训斥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会直接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里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来展现课堂组织管理的艺术。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候课的细节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迅速地安静下来,教师的候课很重要,首先教师要先于学生到教室,铃声响时可以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等着他们的到来,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放轻了脚步,放低了姿态。接着,充分利用好课前两分钟准备的时间,结合“古诗词诵读”进行古诗的背诵是一种很好的“课前热身操”。小干部在前面领,大家一首接一首地背,你会发现声音渐渐变得整齐、响亮,说明学生的心在慢慢地静下来了,原本的杂乱无章已经荡然无存,课堂变得井然有序,愉悦悄悄地在每个人的心头荡漾开来。然后,教师再以眼神或手势示意个别好动的学生,暗示他(或她)坐坐端正,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专注才能专心——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细节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如一篇优秀的小说一定得有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那样,一堂课如果有一段精彩的导入,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唤起求知的欲望。
1、以图激情。课的导入可以是直观的图片,例如《黄山奇石》一课的导入,我先出示了一组黄山的图片,旭日东升的绚丽多彩、云雾缭绕的壮观、迎客松的婀娜多姿、天都蜂的高耸险峻、奇形怪状的石头„„让学生领略黄山的美丽与神奇。在一声声的赞美和惊叹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黄山,再定格到那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上,初步感知它的趣味性,从视觉上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2、猜谜激趣。低年级的孩子都好表现自己,谜语是他们喜欢的事物之一。一说到谜语,大多数孩子会眉飞色舞的。在《春雨的色彩》导入时,我就以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让学生来猜这是什么?再请教他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也活跃了起来。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风娃娃》、《我要的是葫芦》、《笋芽儿》等。
3、聊天促思。导入也可以是聊天式的,比如在《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的学习中,我就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以聊天的方式走进课文。我们聊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从聊天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名人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地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因为他想知道的更多,于是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投入了。
另外,导入还可以从讲故事、背儿歌、看图说话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入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使课堂静下来,学生的心也随之静下来。
二、让学生沉下心来,促进课堂管理的稳定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这个舞台上要让学生站稳、站好,必须要有吸引学生的“秘密武器”,使课堂就像一个大大的磁场似的牵引着学生。
(一)得体的肢体语言,使课堂变得神采飞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不让学生游离于课堂。如《风筝》中有一句描写他们如何放风筝的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假如仅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让学生去理解的话将会很吃力,于是,我顺着学生的理解演示着,做出一系列动作:托着风筝、牵着线、一点一点地离开托风筝的那个人,直到学生喊“可以了”为止、随着那声“放”连忙拉紧线,紧接着又是一松、最后用手指着天花板,问:“风筝怎么样了?”学生们都笑了,说:“已经飞起来了,快要高过树梢了呢。”教室里一下子轻松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理解使他们情绪高涨,读得也就有声有色了。肢体语言,不是语言胜似语言。
(二)机智、幽默的语言,令课堂充满生气。
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精炼、准确、生动,具有启发性的话往往能减轻学生因听课带来的疲劳感。在课堂教学中,单
一、连续的教学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教学效率也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这时,教师讲话速度的变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还有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或减少音量也可以起到突出的作用。另外,适当的停顿,也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但可以起到提醒注意力涣散学生的作用,还可以引来课堂的笑声,消除学生的疲劳,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变得更有生气,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三)会说话的眼睛,给课堂带来情感的交流。
让你的眼睛学会说话,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产生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眼睛也会说话”。当学生出现东张西望、心神不定时,我就用眼神与他交流,“告诉”他要注意听讲,我在关注他的表现。在理解课文的内容时,我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充分感受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用我的一个眼神,一次眨眼告诉他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点都不假,当我和学生进行“眼睛的对话”时,我们的距离近了,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在想些什么,心与心的交流更通畅了,课堂也就变得更加和谐。
三、让学生潜下心来,促进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年龄小的缘故,低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按照学龄阶段划分,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感觉到累,容易走神。针对这一事实,我们怎样做才能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呢?
(一)课中演一演
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孩子,教师可以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让孩子们一起来唱唱歌、做做操,使他们的大脑疲劳度得到缓解,以便在下面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学习。如在《四季》的教学中,了解课文的大意后,我让学生学“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的样子,做着“小草钻出地面、荷叶圆圆的、谷穗弯着腰、雪人挺一挺大肚子”的动作,特别是雪人挺出大肚子的动作让所有的孩子哈哈大笑起来,刚才的紧张顿时烟消云散,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精神百倍,接下来的学习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而那些天真可爱的动作使课堂增色不少。
(二)开动小火车
开小火车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内活动。一来坐久了可以松动一下,二来一个接一个地读具有挑战性,孩子的好胜心在这一览无疑,无论是“单轨火车”,还是“双轨火车”,他们都开得津津有味。当我说:“小火车——”孩子们马上坐得端端正正的,说“开起来!”我再说:“一开开到你们这里”。(我边说边拿着卡片走到要开的那一小组前面,用眼神和手势示意第一个孩子来读。)假如开的是“双轨火车”,就把“小火车”改说成“双轨火车”。这样的游戏,非常适合进行生字、词语的认读和巩固,孩子们为了不让自己被同学笑话,他(或她)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思绪飘飘的孩子也自觉地回到了课堂上,加入到“小火车”的行列中来,不仅巩固了字词,还起到了善意的提醒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三)大声读一读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当发现孩子有疲累的现象时,我们可以让他们读读课文,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唤起孩子的表现欲。个体的理解读抑扬顿挫,比赛读精彩纷呈,小组读不相上下,齐读有声有色,这一遍遍地读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让大脑也得到一个调节,从而延长孩子们的注意力,专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四、让学生放下心来,促进课堂管理的积极性 当学生能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并潜下心来后,我们还需激活学生的心,让他(或她)敢于说出心中所想,否则课堂会变得很沉闷、很拘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也要求我们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一)质疑,聚焦思维
著名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由此可见,“质疑”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聚焦课堂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在《最大的“书”》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课题后质疑,学生就问了;“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最大的呢?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己去读课文,试着解决问题。初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解决了哪个问题,马上有学生回答,“书加引号是因为这不是一本我们平时看的书,而是岩石。”“这是一本岩石书。”“因为是岩石,非常大,比我们看的书不知要大多少倍呢,所以是最大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不把质疑当作装饰品,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又如在《爱迪生救妈妈》的教学中,学生对“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产生了质疑,我就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想一想。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联系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经历,知道了那是因为镜子的反射原理,那分散的光聚集起来,使光的中心更显明亮。面对质疑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就会还你一个精彩。我在《语文报》上也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而且应该是“问题不断”的课堂。教师的着眼点要从“自己的教案、自己的预设完成了多少”变为“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多少”。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尊重他们,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给予他们充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二)鼓励多元理解 如在《风筝》一课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他们为什么要把名字写在风筝上面呢?我就让学生自由思考,想想其中的原由。又让学生联系上文“他们把风筝取名叫‘幸福鸟’”再想一想,说一说。这时,有学生说:“他们觉得自己做风筝也很幸福,就像‘幸福鸟’一样。”有学生说:“这样万一‘幸福鸟’不见了,看到的人可以按上面的名字还给他们。”也有学生说:“因为‘幸福鸟’可以飞到天上去,看到很多很多美丽的景色,他们把名字写在上面不也就飞到天上去了,可以像‘幸福鸟’那样看到美景了。”还有学生说:“‘幸福鸟’带着他们飞向世界各地,也把幸福带到世界各地。”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发散与迁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开放,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适时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还需要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剂良药,教师个性化的语言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被一个男孩的朗读所折倒,他吐字清晰,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老师听完后马上走过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孩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刚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指导学生读句子“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指名读时,我根据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说:“我看到了这些可怜的小鱼。”“感受到小鱼的痛苦。”“你读出了小鱼在拼命地挣扎。”“多么难过的小男孩呀!”教师的评价还可以是“你说得真好。”“你观察得很仔细。”“你今天发言真积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你真勇敢,我不如你啊。”„„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评价语言要有适度的激励性;
二、评价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三、评价语言要具有生成性;
四、评价语言要形成导向性;
五、评价语言要机智有趣。巧妙地运用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处,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使评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语文课堂组织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组织教学,用你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我们的课堂,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第二篇: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课堂提问技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提问,能加强互动性,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同时教育专家与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并非是教师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习时是否主动、积极思考,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且提问时是否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散发性思维,是否能掌握基础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样性的课堂提问方式,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效学习与掌握知识。
一、抓住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并充分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依据教材提纲开展恰当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课堂提问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力,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设置问题为:“本文只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但为什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应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后,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将学生们零散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同学生们共同交流看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进而得出准确答案。如此富有趣味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高效性教学。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
优秀教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好奇心,并抓住学生好奇心,加以引导。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课堂提问中,学生因好奇所提出的问题,再被教师认可后,会主动、积极地开展实验与探索。因此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加大课堂悬念教学比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例如对《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教学,这篇作品是潘洗尘的处女座,也是成名作,通过作品的学习能看到作者及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前一些学生提问:《六月,我们看海去》中“六月”是季节吗?还是代表什么?学生们对题目中“六月”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向学生讲解。“六月”,有的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本文作者到底是把“六月”比作青春,还是“六月”单纯的就是一个季节,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文章,去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三、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讲究提问艺术性
教师应重视提问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时要强调问题的高深度,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合理把握提问难易度,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设定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同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探究,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熟练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以便于灵活提问,增进师生沟通、交流及互动,实现教学目标[2]。教师采用的课堂提问方法主要如下:①诱导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使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②开放提问。此类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学生第一遍阅读《金岳霖先生》后,教师提问: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课文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有趣的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看待金先生的有“趣”的?教??注重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差异性,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提问方法,并充分发挥提问作用,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尊重主体,强调差异化
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发言,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提问作用,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3]。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水平,兼顾每一位学生,以实现学生间公平、公正竞争,促进语文教学的总体推进。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对精彩的答案向全体学生展示,发挥示范作用,以带动所有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结语
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提问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依照语文教学素材、学生学习能力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提问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善来.新课标理念下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J].教育探索,2015,(08).[2]王雅平.精彩演绎,激活课堂――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设计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4).[3]吴珊.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在当代,课堂提问仍然魅力不减。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必要性
“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可见,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课堂没有问题,小学生就不可能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会提问题,小学课堂就难以走出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樊篱;教师提不出好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就难以落实。在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重任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提问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的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三,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可据此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起到师生互动协作的作用。再次,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席卷中华大地,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优化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就不能忽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然而,纵观课堂提问,还存在着种种纰漏。下面就从课堂提问的内容、方式、对象和评价结果几个方面谈一谈存在的一些误区。
2.1课堂提问的内容上的误区
2.1.1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学生理解有歧义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2.1.2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内容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我在顶岗实习中,明显感到自己的提问能力很有限,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的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实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
2.2课堂提问的方式的误区
2.2.1提问时缺乏循序性
提问要有循序性,它是指提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入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分析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提问循序性的意识,问题过难或过易,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这样层层导入,从小蝌蚪一次次的经历中去感受小蝌蚪情感,从而说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蝌蚪要比直接说更容易一些。
2.2.2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如在学校初教部组织的04级顶岗实习中,我所带的班级是四年级,第一次上课太紧张,提出问题就希望有同学立刻回答,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把学生叫起来展示回答。这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2.3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上的误区
2.3.1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很容易带有随意性。在上街区外国语小学的实习中,起初明显的感到初到班级,问题提出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意的喊一下某学生回答,时常会造成这些结果: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是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问题按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由易到难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请好、中、差生回答,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3.2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别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而在发呆、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等,这引起了老师的不满。教师往往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请该生回答,该生站起来之后,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连教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也未能搞清楚,怎么能回答出来呢?而教师明知该生答不出来,却还要留一段时间等他回答,此时,其他学生都注视着他,仿佛一个声音向他传来——“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得不出来?”有的教师带有责问的口气再问一声“你刚才在干什么?”并不及时的请该生坐下来,该生的自尊心必然会受到伤害,接下来他能专心听讲吗?教师能采用旁打侧敲的方法,比如提问该生的同桌,发现提问他同座时也能给他一定的刺激,此时他会装着认真听讲的样子,教师看他同座的同时再适当的用眼神来暗示他,也能起到较好的提醒作用,有时也可以请他站起来再复述一个同座的回答。这样,该生能理解老师的用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爱护和尊重,会从内心发生感激之情,接下来便能认真的听讲。
2.4课堂提问的结果评价上的误区
2.4.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在实习中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很有限,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很空洞,仅是对与不对,是与不是,想不想看一看,美不美等,这些无意义的评价。实际上,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忽视对学生回答的分析等于错过一次评价学生的机会,不正确的回答不仅表明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分析错误答案的依据。
2.4.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有时在课堂中,提问后,一位学生答不出或答错,还未请他坐下就急于叫另一位学生回答。这就挫伤了前面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我不行”的心理。如能先请他坐下,并说:“再想想看,相信你离成功不远了。”该生受到鼓励后,会仍保持着“我能行”的心理去积极思考。对大对的同学也要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如“不错,当初科学家就是这样分析出来的”,从而沟通了师生间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
3.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内容、方式、对象和结果评价上都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内容上缺乏科学性、启发性,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诱发积极思维;方式上,还达不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提问对象上不是缺乏理解,很随意,就是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没有达到提问的实际目的;最后在评价上不仅评价缺乏实质上的内容,还缺乏对学生的积极鼓励,不能有效地起到反馈信息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下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3.1课堂提问重精
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3.2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
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课堂提问重情
从语文教学的对象上而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们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特别的。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例如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盟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避免选择问题对象时带有惩罚性,应切实注意以下三点:教师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自控修养,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面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3.4课堂提问重效
能够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A: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B: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3.5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结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四篇: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一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 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
古读[dà ifu]、现读[dài f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ǔ r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
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3为总时长的,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为什么窦老师会8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
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
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节 理解文章结构
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第一节 抓住感受
表达感情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三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四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激活”的艺术
教学园地
浅谈语文课堂“激活”的艺术
作者:常雯雯
地址:新疆阜康市迎宾路116号 单位:阜康市第四中学 邮编:831500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激活语文课堂十分必要,如下就如何激活语文课堂,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妙用导语
巧妙的导课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前提,巧妙的导语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子能吸引住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态进入角色,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讲季羡林的著名的散文《幽径悲剧》时,我这样设置导语: “北京大学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向往的,北京的大学教授是大家理想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著名散文《幽径悲剧》。”导语一出,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去阅读课文。这样一个简短的导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应求“新”、求“活”。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导语的角度和内容应适当的有所变化,不可千篇一律,避免牵强符会,生拉硬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题,紧扣课文实际,进行讲故事、猜谜语、放音乐、演实验、赏图案、播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我在教文言文《隆中对》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来了解他。(同时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巧于设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疑、巧于生疑,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气氛就会活跃。
①开课巧设疑,引起悬念激发探究。
同事谭老师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她抛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②善于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动脑思考。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了预期效果。
③抓住文中矛盾加以展示,激发思维。
我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首先要学生自己提问题,不久有学生问:a.“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b.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c.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我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旨在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示范朗读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朗读可以说是其中之一,学生可以根据听范读知晓该如何朗读课文,并且感受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课堂。
示范朗读,教师应依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把握和时机。比如教学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适合于进入新课后就示范朗读,以有利于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文学形象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想音量、音高的运用和语速、语调的处理等。再如,朗读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也应在学生读之前进行示范朗读,以免学生读破句子,形成定式,难以纠正。
不过,有些课文,像《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一类的说明文,像《多一些宽容》等一类的议论文,也可以在互动探究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示范朗读重点段落或精彩段落,来激活课堂。
四、开展竞赛
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竞赛,会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作为 2 中学生大都喜欢展示自我,争胜心较强。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竞赛,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组织实施,一定使课堂竞赛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决不能为活跃课堂而偏离了达标。开展课堂竞赛,必须坚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人人参与的原则,决不使课堂竞赛像脱缰的野马,任其驰骋,奔到那算哪,毫无目的,也决不可能把课堂搞成几个尖子生鹤立鸡群的表演。
课堂竞赛,设置竞赛内容和竞赛时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置课堂竞赛。像矛盾的《白杨礼赞》和鲁迅的《藤野先生》等,这些文情并茂的散文,适合进行个精彩片段的朗读竞赛;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等,这都是知识点较多、内容复杂、问题较隐瞒的的课文,适合进行问答式的竞赛;像巍峨的散文《我的教师》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较为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体会和感受,适合进行读后感的演讲比赛;像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契科夫的小说《变色龙》等,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则适合进行表演竞赛。
课堂竞赛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两组型,也就是把全班同学一分为二,通过打分积分,决出胜负;也可以是多组型,也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竞赛。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竞赛,结束后,教师都会及时点评,指出优缺点,表扬鼓励优缺者,激励鞭策后进者,以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技能。
姓名:常雯雯
出生日期:1979年10月22日 性别:女单位:阜康市第四中学 籍贯:新疆 职称: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方法 单位:新疆阜康市第四中学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邮箱:fkzzcw@163.com 地址:新疆阜康市迎宾路116号 邮政编码:8315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