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时间:2019-05-13 07: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第一篇: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的追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还有吗”“好不好”之类的追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追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追问的时机和场合

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

课堂学习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的困境,造成情绪的浮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然;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节律,没有起伏,没有变化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如一首诗,更如一曲音乐,一个恰当的情境性追问,引导学生时停、时急、时慢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里,这是教师追寻师生和谐的最高境界。如,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前15分钟结束等学生容易放松的时候,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恰当的追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增强教学感染力,诱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

(二)思维肤浅,思考方向迷茫,深度广度受限的时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的独特见解较少。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同时,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三)思维混乱,学习高度紧张,产生歧异莫衷一是的时候。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四)求异过度,考虑问题一味求新,剑走偏锋,“钻牛角尖”的时候。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思考中一味求新求异,从而远离文本,产生不合逻辑的思维结果。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的予以否定而不能充分阐述理由,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适当的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上的问题,自行纠正,快速回到正常的思维轨道上来。

(五)思维迷失,面对具体语文问题无法入手,不知该怎样去解答的时候。

这种情况的追问其实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对语文题目本身的追问,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追问。因为在很多时候,比如现代文阅读的训练中,很多学生会发生面对题目不知如何去做的现象。情急之中,有些学生会胡乱填写,导致原来可以从容应答的题目失分。

二、巧妙追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启发生命。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所谓“一个千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和鉴赏的原因,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有的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可能会造成尴尬的场面,那么教师是盲从还是拒绝呢?显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尽管学生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使教师处于尴尬之境,但是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如王崧舟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听到学生说“邱少云是傻瓜”,就让其坐下,根本不听其如何解释,谈何追问?怎么能这样去伤害一个孩子的尊严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上第二节课的时候,他顺势引导说:“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学生不住地点头,王老师接着说:“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谁听到了?”随后,学生举手如林,有的学生说:“邱少云,你可不能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你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死也是值得的。”回答十分精彩,当然这节课也赢得听课者的掌声。所以,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学会倾听,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

(二)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追问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追问形式的灵活多样上。我们要能根据每一堂课的不同性质和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各种追问形式,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促进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的提升。有一教师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总结时说:“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莫泊桑擅长人物描写,课文中的几个人物都能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接着就追问一句:“一名画家用3年时间画了一幅人物画,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出来,这样的画与莫泊桑的人物描写相比,谁更有艺术价值?”结果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两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而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场景很尴尬。

(三)教师要注意追问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课堂追问的科学性是有效追问的前提,它首先要求我们的问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对学生的常识性知识进行“穷追猛打”,甚至不断拷问学生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定位,这是极不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追问不仅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比如在实用类文本中可以通过追问强调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在文学类文本中则更侧重文本语言的形象优美。另外,课堂追问的科学性还要求我们在追问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地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课堂追问的逻辑性要求教师在课堂追问中分问题的设置要合乎逻辑。比如在《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和《白杨礼赞》两篇文章的比较迁移过程中,我们可以有两种形式的问题设置。一种是归纳式的:白杨树有哪些特征?——到底为什么写白杨树?——北方的战士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追问《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阅读所得。使学生既能明白文中“落叶”的含义,又能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种就是相反的一个推理追问过程:象征手法是怎样的?——文中“落叶”象征了什么?相比而言,前一种归纳推理形式的追问更具有明显的促进学生技能掌握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追问设置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归纳推理形式的追问,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迅速地判断,自然地引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课外”。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追问艺术,定能使这种教学技术更趋成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成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

第二篇: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东关小学 杨玉萍

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小练笔”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写作能力等又都是许多学生的弱项。课堂小练笔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堂小练笔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呢?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一篇课文时就要找准一个点,进行小练笔。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点,将小练笔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在情感交接处开始“小练笔”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感人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此时,如果设计一个小 1 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当学到“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是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朋友,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位英雄,想说点什么?”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练说,练写。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了这个“情感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会有多少话要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啊,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无边的黑暗和恐惧,阿曼达不禁害怕起来。但一想到爸爸平日里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和我在一起!他又变得坚强起来。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的。于是,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的!大家要充满信心。”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这一次的小练笔无疑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 2 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当然,要想提高小练笔的质量,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合理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二、在经典精彩处开始“小练笔”

孩子有着天然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人生礼赞》和《你,浪花的一滴水》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让学生“笔下生花”写一首小诗。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想不想也做一回小诗人呢?“想”,回答是响亮的。那我们就用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吧。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可是学生写出来的诗确实让 3 人耳目一新,真的是棒极了。我发现这样的训练使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用手中的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富有韵味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在模仿借鉴中开始“小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孩子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我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给予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心灵的善恶美丑;给予是一束鲜花,它能带给人们温馨和祝福;给予是_,它能_,给予是_,它能_。然后让学生仿写。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真是 4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让我惊喜不已。往往在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写出自己的一点小体会,和孩子们分享。每次,孩子们都会送给我最热烈的掌声,从和孩子们的较量中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作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四、在悬念结尾处进行“小练笔”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并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起到理解、感悟、想象、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是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一个个问号伴随着读蹦跳而出,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进行这 5 样的创新练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设计出了很多个结局,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积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之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表达欲望才会不断加强,写作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会写,由会写到乐写。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使学生的练笔能力快速稳步提高,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小练笔立足于课堂,可以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让小练笔,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谢谢大家!

(发表于《民勤教研》2013年第四期)

第三篇:巧用周记,妙趣练笔

巧用周记,妙趣练笔

内容摘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不无端空耗学生宝贵时间的角度去考虑,试用周记代替笔记的练笔形式。

一、制定好周记练笔计划。周记系列练笔要与课本作文训练同步,要有生活气息,要选好标题,要有感而发;周记还要通过多种检查进行反馈评比。

二、周记练笔方法指导:

1、有感而发选材新

2、思考生活立意新

3、另辟蹊径角度新

4、形式多样技法新。周记训练还要做到换位思考。关键词:周记、目标、方法、指导

毋容置疑,勤写日记确实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快速提高。问题是,现实学校生活中,我们的孩子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实在无暇静下心来写日记。如若逼迫他们坚持写日记,有的罗列流水账,有的干脆抄袭文章应付,还有的改日期充篇数。日记成了学生的额外负担,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此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不无端空耗学生宝贵时间的角度去考虑,试用周记代替日记的练笔形式,强有力地释放出了作文教学的正能量。

周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写真心话的习惯,提高读写并用的能力,在轻松愉快中拓展思维,自然抒发真情实感,形成妙趣练笔的“快乐作文法”。要写好周记,必须让学生梳理一周生活,于平淡处显真情,尽其所能再现生活,表达自我。

一、制定好周记练笔计划

(一)、周记系列练笔目标

1.周记与课本作文训练同步。如课本要求学生写观察作文的,就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勤于观察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瞬息万变,观察阴晴雨雪,观察风云气象,选择一个独特视角,写出一篇完整的周记。

2.周记要具有生活气息。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儿童的眼睛纯真无暇。巧借周记,让学生真实记录社会生活,童言童趣闪现其中,慢慢养成了写真话的好习惯,如作家贾平凹所言:“学会用真诚写文章。”通过批阅学生的篇篇周记,能感受出童言无忌之美。

3.周记要有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颖独到的标题具有“题好一半文”之妙。力求学生的周记打破以往写日记无标题的坏习惯,学会围绕中心拟标题。标题要贴近生活,可大可小,字数不宜过长。如《与市长谈心》、《成长的烦恼》、《一周小事记》皆为令人喜欢的小标题。4.周记要有感而发。学生写日记时,忙于凑够篇数,苦于时间有限,真情难以流露。通过周记训练,学生情动于心,促成一吐为快的童真境界。一篇之内,叙事完整,感受浓厚,不至于读起来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二)、建立周记检查、反馈系统。

周记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仍有少数学生没有周周练笔的习惯,有必要建立一整套检查、反馈系统,规定具体检查时间、检查方法和补救措施。

1.自我检查。反省自我,放能成大器。自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其个性。凡是没有完成的,一律上报组长,口述原因,作自我批评,并在规定时间内补写完成。学生补写告成,就等于战胜自我,相当了不起!

2.组长检查。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对本组本周内周记完成情况如实检查,如实督促个别学生补写,评出“周记之星”。

3.学生互查。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的过程,即是相互阅读周记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乐在其中。

4.教师抽查。抽查组长记载的最有价值的周记,并随机抽查若干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力求一周比一周完美。

5.反馈评比。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纠正,新奇巧妙的周记要张贴学习园地,附带中肯的文字评析,让学生从中获益。

二、周记创新练笔与方法指导

周记应不失时机给以适当指导,指导的时间可在检查之后结合问题进行,尽可能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堂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创新。要让学生写他人所未见,写他人所未想。一周之内,时间充足,让学生收看电视,互相讲述家庭趣事、社会新闻,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广开“材”路,写出新颖别致的周记。

(一)有感而发选材新

周记本着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为原则。太阳每天喷薄而出,生活每天崭新崭新的,周记的题材也应富有生命力。如《干渴》以大旱缺水为题材,《医院见闻》以看病经历为题材,《养兔经历》以小动物为题材,《今天我做饭》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所有这些周记,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思考生活立意新

因为是周记,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要指导学生从凡人小事中挖掘材料,立意表达。一位学生见到一颗小树苗被风刮倒,自己用小手把它扶起,浇水培土。没过多久,小树苗长出了新芽,这位小同学高兴得手舞足蹈,带着欣喜劲把自己扶持树苗长活的经过写进周记里面,文章情真意切,饱含生活哲理,小朋友们争相阅读。

(三)另辟蹊径角度新

好文章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它非同一般的写作角度,对已经写过的材料,要变换角度,另辟蹊径,挖掘出新主题。比如一般人赞美荷花,自然而然来一句“出淤泥而不染”,对淤泥丑化到极点。班内偏有一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其实,淤泥更具有令人赞美的精神,如果没有它提供养料,荷花能如此美丽吗?”如此闪闪发光的语句,竟出自一位孩子稚嫩的笔端,理应归功于周记练笔训练!

(四)形式多样技法新

对于小学生而言,受生活阅历限制,写起作文来,经常来个开头、中间、结尾式的“老三段”,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毫无阅读新意。有了周记练笔训练,可设法让学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文章。清新俊逸的小诗,情感浓郁的散文,台词丰富的剧本,逻辑严密的小论文,均可让学生“牛刀小试”,见识一下“百花齐放”文章大家族。天生好奇的孩子们借助一周的能量储备,精心构思自己喜爱的作文样式,布局谋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诗、小剧本、小杂文接连出现,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童趣之美!

三、周记练笔训练的换位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从一个角度看惯了,不由恹恹欲睡;换个角度看就物,顿感醍醐灌顶。通过周记练笔训练,深感冲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何其重要,深感压抑学生的个性何其误导。虽然学生的时间不够用,学生的空间不够开阔,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但为人师者应该向他们提供时间保障,引导他们积累素材,向他们展示“新花样”,利用他们现有的生活环境,创造性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并结合不同范文的小练笔,定能喜获作文教学的好收成。

第四篇:追问,让语文课堂更富情智

追问,让语文课堂更富情智 ——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有感

城关一中 张海燕

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我深切地感受到:追问是引导学生远离肤浅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追问,能使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丰富、智慧的启迪、素养的提高和生命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更富情智。

一.对比中明意义

三年前,第一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我抛出了四个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接到第一个问题,学生迅速地浏览第一段,找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和“挂鸭蛋络子”等八种风俗,遇到遗漏,纷纷举手补充,场面异常热闹。遇到第二个问题,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找齐了质细而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的特点。当问及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时,学生除了鸭蛋好吃外,再也挤不出另外的内容。回答语言的特点时,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我一再催促与灌输,最后,硬塞给学生平淡而有味,口语色彩浓厚,有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色。整节课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浅表回答的热热闹闹,要么是停滞状态的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丝毫训练,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如何改变现状,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呢?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同样的四个问题,因为巧用追问,使呆板的语文课堂高潮迭起,碰撞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一)深入追问,激活思维

疑问与思考是一对孪生姐妹,“问”是“思”的动力,“思”是“问”的结果。追问,是启迪智慧的导火线,它能引导学生在释疑中主动探求知识,迸发灵感。如学生回答八种风俗后,我深入地追问,(追问一)哪些风俗详写,为什么?

生: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因为这两种风俗是“我”家乡特有的。师:对于别处没有的,别人不熟悉的事物要详细介绍。生:挂鸭蛋络子,因为鸭蛋是本文的重点。师:文章的重点当然要详写,回答得真棒。

好课是问出来的。在教师有意识的追问下,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远离了粗糙的回答,还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把课堂追问比作石子,那么,在它的问路下,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快乐地与文本对话,引出一朵朵美丽晶莹的浪花。

(二)巧妙追问,放飞想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鼓励他们刻苦钻研,标新立异,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勇于挑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挖掘。在回答鸭蛋的特点时,我创造性地追问:来到高邮,你会挑怎样的鸭蛋吃,(追问二)为什么?

生:蛋白柔嫩的蛋,它细腻,不会发干、发粉。生:质细而油多的蛋,它口感好。

生:“双黄蛋”,切开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既使人惊奇,又赏心悦目。生:黄是通红的蛋,富含钙,有营养。(全班大笑)

师:质细而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正是高邮鸭蛋特点。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按作者的吃法,老师请你们吃咸鸭蛋。(学生们吃得啧啧有声,吃后回味无穷。我趁机请他们谈谈咸鸭蛋的滋味。)

语文教学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鼓励百家争鸣,发展个性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准切入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追问中,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思路得到开拓,语言得到训练,理解更加准确。

(三)迁移追问,拓宽视野

由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多是浅层次的,缺乏深度。教师适时准确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空间,铺设思维的跳板,使新旧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登山的话,追问就是学生攀爬悬崖的绳索。帮助学生铺设绳索,能使学生走得更快、更稳。如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生:鸭蛋好吃,所以难忘。

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家乡的鸭蛋是最好的,所以难以忘怀。

师:作者引用了古诗,告诉我们鸭蛋确实不同凡响。而我们的同学也不一般,分析透彻,见解独特。还有原因吗?(教室里一片沉寂)

师:(追问三)这种独特的鸭蛋在哪儿呀? 生:高邮。作者的故乡。(学生恍然大悟)

生:还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师:原来,作者不止爱鸭蛋„„

生齐接:爱的是家乡特产,爱的是家乡人,爱的是家乡,所以难忘。

师:原来咸鸭蛋里面盛着满满的情啊,是老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眷恋。(追问四)如果我们要写一种家乡的风味小吃,你会写什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

多好的情感迁移啊,学过这篇课文之后,学生遇到类似的文章,就会自觉地进行迁移、转化。如果将“问——答”看作是一场攻城战的话,正面进攻难以突破,那么巧用追问,就

会转移学生思维的方向,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迂回包围,从而轻易地登上城楼。

(四)适时追问,形成梯度

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预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这些问题虽然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但终究还有一些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问题摆出来了,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跳不到果实的高度,怎么办?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设计铺垫性的台阶,形成梯度,引领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摘取果实,这时,往往会带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生:“白嘴”“空头”富有乡土气息,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生:平淡而有味。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冒出来了,“吱”字,极其形象。师:你真会选词,就这么一个字,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动感与品尝者的快感。还有其它的特点吗?(学生满脸困惑,无处着手。)

师:(追问五)还有一种语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所食鸭蛋多矣,“矣”字经常会在哪类文章出现? 生:文言文。

师:对了,这就是文言词语啊。作者善于使用口语、方言,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善于使用文言、古诗,使文章典雅大气,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学生恍然大悟)问题本身难度大,使学生觉得很难把握,适时的追问,可以分解问题,降低难度。学生跳一跳拿不到食物,那就让学生跳两跳、跳三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享受成功的喜悦。追问,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而且对摆脱课堂的沉默、拯救思维的凝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说学生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那么,教师有梯度的追问,会使这支火炬点燃并熊熊燃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追问什么,怎样追问,何时追问,才能灵活有效,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追问这把钥匙,进入学习的佳境,获取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增添一缕灿烂的阳光,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巧用多媒体教学___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巧用多媒体教学 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电化教育是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在国培期间通过学习和交流,积极探索教学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 “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讲《草原的早晨》一课时,学生对草原比较陌生,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赶羊出圈,牧民在草原骑马奔腾,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对羊儿的欢乐和牧民的策马奔腾感受很深,以至读书读得非常到位。教《月亮湾》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感受大自然多么美丽的优美音乐,然后再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美丽的景色,“同学们,看图上有清清的小河,一群群的鱼儿,绿油油的农田,这个地方美不美啊?你喜欢这个地方吗?”引导学生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愿意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再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给学生听课文录音并伴有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根据录音再想象。“丹顶鹤是什么样子的?你用颜料笔把它画出来好吗?”这样教学中学生非常有兴趣,也促使了他们认真自主地去学课文,即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媒体,培养说话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空间概念不深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 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重视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扩大范围的特点,使许多在教室里或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从面提高观察效率,降低“说话”难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秋天》时,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因为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落了”,“秋天天气变凉了”,“秋天人们穿上毛衣了”„„这时,我播放了录像片《秋天》,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人们在忙着收获„„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大雁的队伍与“一”字。“人”字相对比,把飘荡的落叶与飞舞的彩蝶进行对比,把胀裂的石榴与人们的笑脸进行对比„„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看完录像,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们说道:“秋天到了,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大多数树的叶子黄了,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树.柏树还是那样苍翠”;“田野里.果园里可热闹啦!沉甸甸的谷穗一片金黄,红玛瑙似的高粱压弯了腰,葡萄像珍珠,广柑黄澄澄,石榴露白牙,逗得娃娃口水三尺长”;“秋天真美丽啊﹗”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将有着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四、运用电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在课前可先把一些内容制成投影片等,再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锄禾》一文,讲解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勤劳的农民拿着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人稻田里。”让学生对此情此景,先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才“明于口而不明于心”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

五、运用电教媒体,能演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些好的灯片及课件,在教学中运用恰当,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就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并不需老师费太多口舌。如《狐狸和乌鸦》,我在讲“乌鸦嘴里的肉为何会掉下来时”,出示灯片,演示一遍,学生就了解到:嘴里的肉要用牙齿咬住,一张嘴,牙齿没咬住,肉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过误,比花长时间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总之,通过“国培”学习,与教师们的交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课堂才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富有激情,让课堂更精彩。

下载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巧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刘仁八镇中心小学 肖凤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集图像、音频、视频等于一身的现代化信息技......

    课堂追问的艺术

    课堂中的追问艺术 沁园中学 苗江华 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

    巧用电子白板,增色语文课堂(合集5篇)

    巧用电子白板,增色语文课堂 张琴 青白江区大同小学【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式是21世纪的新兴产物,因功能齐全、方便使用,已经在各个行业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

    语文课堂管理艺术

    语文课堂管理艺术(转沈丽云) [ 2011-9-5 17:19:00 | By: 星空 ]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游离了我们的课堂。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采用命令性的......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

    让语文课堂从

    让语文课堂从“开始”美到“结束” 响石中心学校教师 余万知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龙华东方小学 周素云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当电脑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时,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片中体会风景的优美;让学生在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