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简阳市周家乡桂花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曾康泽
二0一二年二月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简阳市周家乡桂花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曾康泽 电话:***
邮箱:397797943@qq.com 凡喜爱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就是其中一种。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引人回味,便是中国画的妙处。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讲求章法的艺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讲求点留白,不仅能使教师生动地完成所授课程,也能使学生驾驭思想的野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
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有一个重点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学生朗读后问学生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我追问:“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状,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纵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我顺势出示探究题: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辩。引导学生看人物、事物不能一叶障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对所学的有关诸葛亮的课文来个大检索,最后锁定《隆中对》围攻。经过寻觅,学生很快得 2 出结论: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理由有三:
1、好为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诸葛亮和刘备的应答,有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还有学生把诸葛亮自称“卧龙”也用上了,说服力之强,大出所料。而我并不满足于此,仍抓住这个难点不放:作者诸葛亮为何这样写呢?我又让学生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有的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原来是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实属用心良苦。当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积极地投入思考。“留白”之石让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千层浪”。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先出示文中的一段文字“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杨修、曹操当时正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揣摩杨修恃才放旷、君子坦荡荡的个性。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 3 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啊!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在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学完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再联系所读的《龟虽寿》等诗作,体会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学完《范进中举》可让学生给范进写100字左右的评语,或写一篇读后感《范进中举的启示》,或画几张配有说明的《范进中举》连环画。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简阳市周家乡桂花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曾康泽
电话:***邮箱:397797943@qq.com
凡喜爱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就是其中一种。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引人回味,便是中国画的妙处。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讲求章法的艺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讲求点留白,不仅能使教师生动地完成所授课程,也能使学生驾驭思想的野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
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有一个重点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学生朗读后问学生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我追问:“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状,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纵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我顺势出示探究题: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辩。引导学生看人物、事物不能一叶障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对所学的有关诸葛亮的课文来个大检索,最后锁定《隆中对》围攻。经过寻觅,学生很快得
出结论: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理由有三:
1、好为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诸葛亮和刘备的应答,有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还有学生把诸葛亮自称“卧龙”也用上了,说服力之强,大出所料。而我并不满足于此,仍抓住这个难点不放:作者诸葛亮为何这样写呢?我又让学生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有的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原来是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实属用心良苦。当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积极地投入思考。“留白”之石让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千层浪”。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先出示文中的一段文字“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杨修、曹操当时正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揣摩杨修恃才放旷、君子坦荡荡的个性。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
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啊!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在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学完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再联系所读的《龟虽寿》等诗作,体会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学完《范进中举》可让学生给范进写100字左右的评语,或写一篇读后感《范进中举的启示》,或画几张配有说明的《范进中举》连环画。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第三篇:诗词的留白艺术
诗词的留白艺术
乐浩明
一、引言:从缺憾美说起
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雕刻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则被认为是“奇迹中的奇迹、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罗丹)。虽然她的双臂残缺,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妩媚、优雅、宁静、纯洁,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曾有人试图“恢复”她的断臂,但从没有创造出更美的维纳斯。为什么呢?其实,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甚至于更美。那种更美的获得是欣赏者发挥了想象力,进行了再创造,而形成缺憾美感。这是—种留白艺术。
艺术的美感总是相通的,维纳斯的缺憾美是“留白”的成功,而留白之始祖在中国。这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中国画的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它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对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引用)。好个无中生有!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比如,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的心房里 爱情在酣睡
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是一首爱情小诗,只写开头,没有高潮、结尾,留出许多空白。甚至最后给出一个谜,谜底给读者去猜测。在特定的爱情的背景下,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由此可见,设计“空白”的目的并非让它真正空白,而是通过空白去达到内涵丰富的目的。作者留下的并不空,而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法。留白的诗词不局限于诗句字面的意义,在联想、猜测、揣摸之中获得字面以外的蕴含,诸如感情、哲理等方面的某种含义。在诗的艺术空白中,那些故意省去的境况、那些虚化了的描写,并不是作者无法具体表现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调动想象力,去填补字面中的残缺形象,往往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再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在结构上看,虽然写了“桥上”“楼上”“明月”“窗子”等景物以及某种思绪。但也只是开了个头,没有高潮和结尾,以“不全之全”构筑了诗的“空白”,使读者从“空白”之中获得“再创造”的审美需求;从字面看,诗描绘了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但故意留下原因不说,画面上是桥、楼、明月、窗子、梦的巧妙安排,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颇具意趣的画卷。透过这字面意义,往深处探究,可以领略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原因:可能你是个美人,因为能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应是一代佳人无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美丽高雅的你,已被人深深地恋着,进入相思者的梦中,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然而“你”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无限的幽怨和伤感蕴含其中。这还只是感情的投射层。然而,这首诗构筑得尤为奇妙,读者在领略诗的语义层次和感情层次之后,在反复咀嚼之中还可以品出诗背后的哲理意义:你在诗中既是“看风景的”,可同时又是一道“风景”被人看;“明月”为你装饰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在转化着,这样,诗又告诉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二、古典诗词的留白艺术:常见的三种技法
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这种艺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绽出无数奇葩。我观其线索,似乎有几种常见技法,在此列举,未必妥当,且以切磋:
一、结构留白。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这种技法很常见,王维诗作擅长此道,苏东坡曾赞其“诗如画,画如诗”。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只说说其中—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现代诗也会这么去构思: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曾轰动了当今整个诗坛。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光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多义现象产生了,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二、修辞留白。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又如: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子夜歌》中的“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丝,一字含双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各类例证较多,不一一列举。
三、句法留白。则产生于诗词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它可以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良久沉思。也可以在科学语言看起来的错误,在文学语言中往往成为恰当的艺术空白,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看不到的景象,某种程度上看存在错误,却把人引入愁绪之中。也可以通过词类活用产生一种复义感应或含混效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带给人无数美好想象。也可以通过反常搭配(如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改变语义而形成的意义空白;如历来为诗词家们称赏的宋祁的《玉楼春》(春景)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和张先的《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句,就是因为“闹”字和“弄”字的反常搭配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受空缺。
古体诗通过炼字炼句实现留白,现代诗也有类似技法。如雪莱的《西风颂》结尾有这么几句:
西风啊
要是冬天已经到来 阳春还会远吗
西风与春天反常搭配,读者沿着字面找到了外延义:随着季节春秋冬夏周期性的轮换,要是寒冷的冬天已到来,那么温暖的春天就不是遥远了。它隐含着另外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内涵义:冬天象征黑暗腐朽的旧制度的最后猖獗,象征着死亡;春天的温暖与勃勃生机象征着新生。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必然灭亡和对新社会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留白”,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以上可以看出,诗的“空白”艺术是诗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我们就可以活学活用。也可以看出,以上技法既可相对独立运用,也通常互通共融,这便取决于诗词表达的需要和诗人创作的取舍了。
三、实践诗词留白:写什么?留什么?
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张力,也最具有表现力,它差异于用大众语言写成的文章,尤其通过留白最能给读者以遐想。那么在我们的创作中,写什么?留什么?我们还是在优秀的诗文中寻找答案,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写情节,留悬念
比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全唐诗九万八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奔跑的领地。
二、写物象,留意象
比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秋思》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是大量物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历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断肠人在时、空的边缘徜徉,他在苦苦追寻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童话,他在热切地渴盼着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园!
三、写形态,留神态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台湾大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与空间位置,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作者与亲人离愁别绪的面貌、神态,这是空与白。时空转换,乡愁积累。简单的文字却带给人无比的震撼。可见,诗需要用形象头脑,更考究跳脱与留白。否则,就会显得过于表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如果不需想象,那也就会枯燥乏味。
四、写谜面,留谜底
比如,前面中曾举列过,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的心房里 爱情在酣睡
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首爱情小诗给出了一个谜面,谜底给读者去猜测。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
五、写事物,留喻意
此类,竹枝词特别值得一提。竹枝词常用大量谐音做隐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篇曾说过,刘禹锡用晴的谐音暗喻“情”。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歇后语也入了诗。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情郎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枉费思)。这后一句是歇后语。《雷泽竹枝词》也用歇后语的:
燕子来时雁北飞,留郎不住别郎悲。
小麦空头难见面,春蚕作茧自缠丝。
后两句都是歇后语,以谐音比喻恋情。比喻之精妙,令人感叹。
在诗词的留白艺术中写什么?留什么?答案或许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一首诗完成后读者怎么解读全由读者说了算,对诗的明确赏析已与作者没有关连。相反,读者的阅读多样性富厚了诗作。这便是留白的客观存在与理由。其实,诗歌的空白是创作者的即兴之作,是创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在诗词中写什么?留什么?这是创作者的智慧和灵感,岂是我一文可以言尽的?仅以此引起大家思考。
第四篇:浅谈小学英语课堂语言留白艺术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语言留白艺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逐渐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在英语课堂上,过去那种纯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独白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现象似乎都看不见了,教师们都在为体现学生主体而努力着,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处理教材大胆了,教学的视角新了,老师们开口必谈“活动”――师生活动,生生对话,文本情境模拟练习等等。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了吗?实则不然,很多时候我们的英语课堂是在进行着“假主体”。
其实,面前教师的这种课堂教学行为依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学生观的表现:只把学生当作施教的对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宽容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些体悟的时间,即便不能解决问题又有何妨,学习就是为了发现问题的。我们的英语课堂不应该充斥着老师的提问和分析,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思索,去感悟,我们教师应当讲究一点课堂语言的留白艺术:
一、“导”中留白
因为欣赏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相信精彩的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大要素,初上讲台我就非常注意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每堂课前几乎都要来一段颇见“功力”的导入,以此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看着学生钦敬的目光和高昂的激情便常常沾沾自喜。有一年上区公开课,教授第八册的《Summer is coming》,我设计了一段颇为得意的导入:从一年有四季讲到四季植物的变化,再到我最喜欢夏天,及在夏天我都喜欢做什么等等,讲了足足五分钟,把自己和学生都激动得不行。可是,在评课的时候,一位资深教师评说导语太长,内容太多,可删掉些,让学生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无法接受这位老师的意见,我认为只有热情的教师才有热情的学生,只有声情并茂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样的认识固然没错,但是我忽视了一个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教师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把该学生演的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能说的老师坚决不说,教师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给学生说的机会。课堂导语要精简,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
二、“问”中留白
现在,英语课堂中的“满堂灌”的现象固然少了,可是“满堂动”的现象却大有取代之之势。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个的活动,又在课堂上一个个地抛出,学生被老师的活动牵着鼻子走,围着各个活动团团转,教师一副“请君入瓮”的架势,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欣欣然面有喜色,于是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这样的活动到底有多少价值呢?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是不可想象的。”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英语教学要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学习是为了发现问题”,可我们教师往往怕学生有问题,急切地要替学生解决问题,课堂上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问题问老师。”仿佛老师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是我们应当明白教师不是“万能钥匙”,大可不必给自己制造无上的权威,背上沉重的包袱。教师应当放开手脚,把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有积极性,老师也乐得松一口气。即使这问题提得幼稚或不合情理、这答案有许多种又有何妨,毕竟学生思考过了、体验过了。
三、“模糊”留白
文学语言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对某些文学语言的模糊认知与理解。例如,《Who won》中多次强调“have fun”,岂能仅仅用一句“高兴,开心”就能打发掉?面对激烈的比赛,美味的小吃,Bob球队的胜利,他们“开心”的原因包含着多种因素,你尽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把握它,大致作出若干明晰的判断,择其一二,都会失之偏颇的。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和不同的意见,教师要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表达、去倾诉。
面对人们的思维,文字有时候显得很无奈。林黛玉的一句: “宝玉,你好……”让多少人思绪万千,以至多方猜测。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应当精心、悄悄地呵护这些可贵的“异端”。《学记》说:“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教师要“时观而弗语”,学生方能“存其心也”。我们在进行新课改,嘴里念着些新名词的时候,读点古代教育书籍还是能得到些启示的。
第五篇:作文指导 ——艺术留白 3.19
【作文指导】
让艺术留白,为作文加分记
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林语堂
一、“艺术留白”的魅力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名画中“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韵味,都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更给人很高的审美价值。
有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在巴黎的卢浮宫内,有一面空墙,特别吸引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在这面墙上,曾悬挂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是1891年的一天,这幅名画却被人偷走了。打这起,这面空墙前竟然变得人如织,人如潮。人们久久地看着空墙,感叹着,猜测着,愤怒着,遗憾着。据统计,两年来,在空墙前驻足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名画的人数的总和!
维纳斯断臂的“空白”充满了一样的魅力!
绘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空白处,可以使情节变为集中凝练;空白处,可以有利于作品的意境,造成波澜。空白处着力表现,可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用。
艺术留白有“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式的全空白,还有“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式的部分空白,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含而不露,留待他人,是“留白”手法的重要职能,它给读者阅读的空间、弹性和丰富的想象,正所谓“言已尽,意无穷”,比直白地给与要强过千百倍。
二、“艺术留白”的运用 1.对比激疑,启发构思藏情节
有些故事情节,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往往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为此,需要在构思时有意识地在叙述时将有些情节“藏一藏”,往往激起读者心理上的一种好奇,造成一定的悬念,效果比较好。教学中,笔者采用片段写作,对比讲评的方法,激发好奇心,启发学生认识这种方法的作用。例如,可以从一个情节的不同写法来看这种方法的效果。【例1】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呆傻的青年在浴缸里淹死了。
写法一:你听说这件事没有?今儿个上午,咱们村里的那个傻子,掉在洗澡缸里淹死了。写法二:你听说没有?今儿个上午,一个男孩子,十四五岁,个头四尺多,却掉在浴缸里淹死了。你说稀奇不稀奇?
一个故事,两种写法,哪个有情趣?当然是写法二的。原因是写法二将“傻”这个情节隐去了,因而让人听了之后感到很新鲜。而写法一就过“实”。一个傻子,在浴缸里淹死不足为奇。因此,古人曾经说过:“人贵实,文贵曲。”其中的“曲”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善于“藏”。这就像说相声一样,要善于抓住听者(读者)的心理,欲漏先藏,吊人胃口,先逗一阵,到适当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抖包袱,将情节推向高潮。【例2】
写法一:
那天早晨,起床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今天要去送小华。他爸爸妈妈调到深圳去工作了,他也要转学到深圳去。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我带上礼物,打车到了机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我一眼就发现了小华的身影。那身影对我来说,实在太熟悉了──十几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就像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我怎么不熟悉呢?这时,小华也看见了我。我们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我的眼里流出了热泪……
这种写法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写的,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构思方法。应该说写得还可以。但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全都表露出来,下面还怎么写呢?
写法二:
那天,当着许多人的面,我第一次哭了,哭得那么绝望,那么彻底。
一直把施瓦辛格那样的硬汉当作偶像的我,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放任自己的感情。窗外,停机坪上那乳白色的波音747就要把语凡带走了。我怎能不泪水滂沱?
语凡是我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十几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就像一对情同手足的姐妹一样……
两种写法,谁优谁劣,不言自明。“写法一”按思维发展的顺序和时间顺序直来直去,一点也不隐藏,而“写法二”则先藏去机场的原因和流泪的原因,再进一步交代,使情节形成一定波澜。由此可见“欲漏先藏”这种方法的妙处。2.榜样激励,人物描写藏语言 【例3】
“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啊?”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此时恰恰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便坐下问话,然而没有人答应他。“炒米粥么?”仍然没有人应。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鲁迅《药》)
作者连写驼背五少爷的问话,却偏偏不肯写老栓的答语。(从文中来看,肯定是问老栓──因为他“来得最早”)作者有意识“藏”了老栓的问话,不答方显丰富而深邃的蕴涵。一是无心回答,因为他们正忙着为儿子烧人血馒头,二是有心藏秘密,因为购买人血馒头的秘密只有康大叔知道,对其他人保密。三是用心良苦。怕儿子知道,若是知道了这药是人血馒头的话,可能拒而不吃。可见话语的“藏”真可谓一石三鸟。从中可见老栓夫妇对药的虔诚、他们的愚昧麻木。
【例4】 轮船就要离岸了,妈妈向姐姐身边走近了一步,拉过姐姐的手,扯过辫子,想再叮嘱些什么,可终于没有讲出来。过了一会儿,妈妈替姐姐整了整胸前的衣襟和纽扣,爸爸则把姐姐的行李包逐一做了收拾,拎在了手里。(习作)
这是一个学生写自己的爸爸妈妈送姐姐去外地工作的情景,这段描写没有一句对话,只是重点描写了“妈妈”和“爸爸”的动作,而将人物要说的话隐去了,结果却非常真实地写出了父母依依不舍的感情。3.去“头”割“尾”,意在言外
古人云:文章有三等:上等的是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等的是步骤驰骋,飞沙走石(气势十足);下等的是用意庸常,走事造语(即怪词,新词)。这里上等的所谓“藏”,即要在情节的安排中留有一定的“空白”,就是指要省略一些东西,这样可以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使记叙的内容变得含蓄起来。
有很多同学喜欢把文章写得“有头有尾”,这本是一件好事,说明同学有完整的结构概念。但“头”一旦延长到不必要的地步,“尾”总要说穿说到底不结束,就不再是一个好习惯了。其实作为短小的文章,一般总是取其断面来写的,因此作为文章的头尾不应该延伸太长,入题快,收题妙,应是可提倡的写法。
然而有些同学写作过于“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写运动会,不从开幕式写起就不舒畅;写秋游,不写到晚上回来誓不罢休。事情写完,不加入一些直白式点评的话,总担心读者看不懂。其实干净利落的开头和结尾,会极大地提高文章的品位,可以给读者更多的阅读空间、弹性和丰富的想象,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疑 惑
选材,构思,修改,抄写,她忙乎了一星期,一篇令她满意的文章总算完工了。她决定亲自赶往报社,把稿件送到编辑手里,听听前辈的指教。
“请问,××编辑在吗?”她礼貌地问道。
“我就是,有什么事吗?我现在很忙,说得越简单越好。”戴眼镜的编辑头也不抬地说。她看见他正欣赏着一张罗纳尔多的巨幅海报。
“我……我有一篇文章,想……想投稿。写得很幼稚,想请您提一些建议。”他不耐烦地接过稿纸。
她站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同时又有一丝兴奋,两眼盯着眼镜编辑,注视着他的每一个表情。
“哗哗”,他飞快地翻阅着手中的稿纸。她很惊奇他的速度,简直是一目十行。“内容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深刻,望你继续努力。”编辑的话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她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聆听完他的谆谆教导,回家后记下了编辑的评语,把它压在了台板下。
一次,她父亲的朋友前来拜访,那位朋友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看了她的几篇习作,甚为欣赏,尤其是退稿的那一篇。他决定带她去见几位报社编辑。
巧得很,又是那位眼镜编辑。
“真可谓是一篇佳作啊,独特的眼光,巧妙的构思,内容丰富,很有内涵。”他笑盈盈地说,“不错,不错,有其父必有其女,令嫒是一位才女啊!文章可以立刻见报。”
“这是我的朋友的女儿。”作家解释道。
“原来如此,你一定是经常给她指导,她的文章里透出你的那种自然清新的风格。”眼镜滔滔不绝地说着。
你的艺术留白: 原文艺术留白: 【点评】本文以“选材,构思,修改,抄写”这一连串的组合动作开头,以粗略的显性信息作集中描写,其优点在强化了主要内容。其表现的信息从明处看似乎缺略了,但究其隐性信息并没有缺损,只不过它位于暗处了,它置身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了。
文章的标题《疑惑》,清楚地泄露了作者的情绪,情节由“不在意”到“重视有加”的发展,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否定,文章的结尾干净利落,且言有尽意无穷之感。
黑梳子
雯雯是在华灯初放的傍晚走进黑梳子美发店的。
黑梳子美发店里坐着几位待做头发的女子。雯雯一进门,这几位女子的目光都被雯雯吸引过去了,吸引众人的除雯雯秀美的容颜,还有她时尚脱俗的美发:她黑亮的长发披肩,头发左侧上部喷绘着一枚金黄色的手印。
雯雯进店的时候,店里的美发师黑梳子小姐正在给一个女子做头发,黑梳子是在她面前的镜面墙中看到雯雯的,雯雯头发上的图案是黑梳子按雯雯的要求设计喷绘的。一年前的一天,雯雯慕名找到黑梳子问:能为我的头发喷绘一枚手印吗?
这要求一时将黑梳子难住了,但黑梳子热情地对她说:大姐,我会让您满意的。您好先看看这个,看有没有更适合您的图案。黑梳子说着,将一本喷绘美发影集递给她。但雯雯执意要喷绘手印图案,并讲了个中原因:雯雯不满一岁的儿子最喜欢用小手摩挲妈妈的秀发了,儿子摩挲她头发的时候,也是她感到最甜蜜、最幸福的时候。可是,最近,她要被派到国外当一年的访问学者,为减少思念儿子之苦,她想将儿子的手印绘在儿子经常摩挲她头发的地方……
黑梳子被这位年轻的母亲感动了,她便精心在雯雯的头发上设计喷绘了一枚金色的手印。
这是一年前的事了,恐怕这枚手印雯雯在中外翻新几回了。那么,今天,雯雯在头发上是要翻新原手印,还是重塑发型呢?
当黑梳子问雯雯的时候,雯雯的眼里立时汪了泪水说,黑梳子,请给我剃个光头吧。黑梳子以为自己听错了。
店里所有的人都被这位秀发女子的话弄蒙了。是的,光头。
黑梳子这次听真切了。原来,雯雯不满两岁的儿子得了白血病,令天上午,儿子住进医院准备接受脐血移植手术。为防止把细菌带进手术室,护士将儿子的头发刮去成了和尚头。小儿刚走到移植室门口,突然意识到这间小屋要把他和妈妈分开一个来月,他的小手抓住妈妈的头发绝望地大哭。雯雯心如刀割,她找到医生,要求自己陪着儿子进移植室,医生说,只有剃光头发才能进移植室陪护儿子……
黑梳子听得泪水盈盈,她抹了泪,对雯雯说,大姐,孩子病好后,请一定再让我给您喷绘一次手印图案。
雯雯点点头。
你的艺术留白: 原文艺术留白: 【点评】《黑梳子》一文以新颖奇特的故事情节,感人肺腑的真实情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母亲雯雯即将出国一年,为了减少思念儿子之苦,她让美发师黑梳子把儿子的手印绘在儿子经常摩挲她头发的地方。一枚金色的手印折射出浓浓的母子情;牵动着思念的母子心。可现在雯雯要把这绘着手印的时尚脱俗美发全剃去。读者为之一惊,店里的人为之一震。原来,雯雯剃光头发是为了能进移植室陪护儿子。母爱的无私伟大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对雯雯的言行描写不多,但十分精当,给读者以很强的感染力,这源于文章巧妙的构思!
爱生活,读世界,写青春!自由地写,真诚地写,艺术地写!感情丰富,描写细腻,思想深刻!
——市语文教研员寄语
原文结尾:
黑梳子的目光在雯雯的手纹图案上停留了一下,然后举起了剪刀。不几天,她的文章真的变成了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