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成凯)[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3:4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教案(成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教案(成凯)》。

第一篇:论语教案(成凯)

第三单元 修身 第四节 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文语感,处理好语句的停顿。

2、通过反复诵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对大意有初步感知。

3、在教学中利用“的卢马”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恕”的意思,注意和宽恕的区别,应该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推己及人。

4、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联系实际说说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恕”的意思,注意和宽恕的区别,应该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推己及人。

四、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国学课堂,一起来继续品读论语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忠”的三则,还记得吗?一起来背一背吧!学生齐声背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悔乎?” 谁来说说你对忠的理解。教师小结:尽心尽力为忠,这里包涵两层意思:一是做事要尽心尽力;二是为国要竭诚尽责。(ppt2)

(二)学习新课“恕”

1、第一则“忠恕之道” ①故事再现第一则内容:(ppt3)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教育家,他经常会和自己的弟子在一起交谈,讨论,《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又和自己的弟子们像往常一样在一起交流,忽然他对着自己最小的弟子也是最喜欢的一个弟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就是说参啊,我的思想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听了心领神会(恍然大悟)的答道:“唯。”孔子说完就出去了,这时其他的弟子很不明白,连忙问曾参“何谓也?”(老师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思想学说,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②刚刚这个故事所展现的场景也收录在了《论语》中(ppt4),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内容,先来听一听范读吧。(播放音频)③练习诵读

指导诵读,处理好语句的停顿: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并将句子的解释出示。(ppt4)

④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这则内容。⑤尝试着背诵。

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夫子关于忠的思想,知道忠就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的让别人有所作为,那么什么是“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夫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恕”吧。(ppt5)⑦恕的字形

恕字你们来看看它的字形是什么样的?(上如下心,如心为恕)在词典中恕的解释有这样三种,你觉得应该哪一个是孔子思想中的恕呢?请打手势猜一猜。

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后面的两则内容,学习后看看你们能不能自己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吧!

2、学习第二则“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①刚刚是孔子与曾参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忠、恕”二字,下面的2则都是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围绕着“恕”与孔子进行的讨论,我们都知道子贡是个很棒的商人,也是个在外交方面很杰出的人才,是孔门弟子中语言科的优秀人物,也是比较有成就的一个,我们来看看子贡一问的内容吧。(ppt6)②先听一听范读(音频)③指导诵读,处理好语句的停顿: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④让学生质疑,串讲本则内容:

这是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大家听了范读,自己也尝试着读了读,有什么疑问吗?

A、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我什么,我也不想强加别人什么。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子贡的话的吗? B、孔子认为,这一点不是子贡所能做到的。你觉得为什么孔子觉得子贡做不到吗?

因为自己不想强加别人,是可以做到的(这一方面主导权在自己,正是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但是别人强加于我的行为,却不是我所能够控制的。(这方面的主导权在别人。)

⑤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这则内容并尝试着背诵。角色扮演展示背诵。

⑥小结:从这则中我们了解了子贡对“恕”的理解,那么子贡的理解和孔子思想中的“恕”是不是一样呢?孔子对于“忠、恕”又更加重视哪一方面呢?让我们继续学习子贡二问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3、学习第三则“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ppt7)①让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范读吧。(音频)②串讲本则:

这则同样是子贡与夫子的问答,子贡问夫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夫子说:“大概就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③指导诵读,处理好语句的停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这则内容并尝试着背诵。

⑤“的卢马”的故事(ppt8)

学生再次选择对于“恕”的解释,并尝试在文章中寻找原句做佐证。(ppt9)“其恕乎” 恕的字形上如下心,表示吾心如他心,也就是将自己的心比他人的心。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推己及人”就是对“恕”的概括。夫子对于“忠、恕”更加重视恕。(ppt10)因为“恕”是基础,只有做到恕,方能践行“忠”。

(三)总结

“忠”与“恕”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是实现“仁”的具体途径。做一个仁爱的人就要用“忠”与“恕”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孔子思想历经几千年不衰,植根于中华文明,同时对世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出示红十字总部图片,进行简单说明)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更应该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

送给大家一首小童谣:将我心,比他心。己不欲,勿施人。己欲立,立于人。莫苛求,宽待人。

第二篇:论语教案

《孝为根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通过学习有子话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言论,及故事、古诗的引入,体会和理解言论中孝为根本的道理,使学生明白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利用故事、古诗及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喜欢《论语》。

一、导语

1.世间所有的父母,自从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劳碌,从年轻力壮,直到垂垂老矣。看着父母日渐老去的容颜,我们心灵深处顺从父母,尊敬父母,奉养父母的情感,被不断的激发出来——这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

2.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

3.百善,就是所有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就是说在所有的美德当中,孝就是最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古人认为“孝为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美德就是空谈。

二、说文解意 1.孝的金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小面是一个小孩。老人的手按在小孩头上,小孩用手扶着老人行走,这不就是“孝”吗?所以,孝本来的意思就是孝顺老人。

三、读熟课文我能行

1.老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学习:弟——悌

鲜(多音字)谏

四、理解课文我能行

1.逐句逐段翻译,看注释,读译文,理解意思。2.重点理解字: 弟 鲜 事 谏 劳

3.重点理解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五、背诵课文我最棒

1.师生比赛背诵,同桌比赛背诵,指名背,填空背诵,齐背。2.了解故事《百里负米》

3.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子路怎么孝敬父母?子路的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又是怎样做的?你怎么评价子路?

六、播放视频,了解身边的孝

1.老师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顶撞过父母吗?你讨厌妈妈的唠叨吗?放学时,在不告知老师和家长的情况下去同学家写作业,让家长满大街的找你,你感到羞愧吗?

七、展示爱的天平

1.把你为父母做的和父母为你做的事情列举出来。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的太厉害?如果你的孝心太轻,请加重爱的砝码。2.相信大家,有孝心,更有孝行!

第三篇:《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1

一、活动目的

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全体师生去诵读、去欣赏、去感悟,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我们的学识修养,改进我们的思想道德,为继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三育并举,全面育人”办学思想,结合学校“诵经典”系列读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目标

1、总目标:“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

通过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内容和赏析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2、阶段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和理解,进行感悟、辩论。

具体目标:

小学低段:识论语,明礼仪。

小学中段:读论语,长智慧。

小学高段:品论语,学做人。

四、活动要求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论语》教学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把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真正使国学的精髓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学生既吸纳鲜活的时代精神,又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采用指导阅读,听读、跟读、共读、背诵、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以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使《论语》诵读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3、扎实开展《论语》经典诵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汲取精神营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4、整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国学经典”学科渗透;挖掘生活中的《论语》教育因素,与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团队活动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从而切实有效提高《论语》教与学的质量。

五、组织领导

成立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安排、组织与指导。

组 长:韩xx

副组长:刘 x

成 员:高x 周xx

六、活动安排

(一)课时设置及师资配备

1、将一节地方课设置成论语教学课,每周1课时。

2、利用午自习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硬笔书法,书写《论语内容内容。每周书写两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3、每周一、三、五的早读进行10分钟的论语诵读。

4、语文教师为《论语》课教师.

(二)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学习校本课程《走进论语》

四至六年级学习校本课程《感悟论语》

(三)学习方式:

1、集中诵读 :分全文诵读、选读、精读(讲读)和背诵。

2、课堂讲解与诵读指导。

3、学生自学

(1)、鼓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经典的朗读和背诵。

(2)、鼓励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游览三孔等的名胜古迹,增广见闻,陶冶情操。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传统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

(4)、鼓励学生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琴棋书画等文化载体和艺术技能,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比赛展评

1、举办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比赛。

时间:每学期一次。

形式:诵读比赛、情境剧表演、诗歌吟唱、讲文化名人故事、国学知识竞答等。

2、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成果展评。

展评形式包括书法比赛(含硬笔和毛笔)、读后感、手抄报、专题板报等。

3、每学年举办一次“《论语》进课堂教学听评课”。

(五)检测评价

教务处对论语内容的背诵默写进行定期的检查评分。

(六)编研校本教材

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走进论语》和《感悟论语》。

xx年12月

《论语》教案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

三、初读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 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六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 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 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 .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 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 、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十二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后小结】

《论语》教案3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它恰似一座连接圣人与我们的心灵之桥,通过它,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孔圣人门下,聆听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诲,完成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从而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生命的大智慧。

|二十四|

子曰:“齐一变,至于①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①至于:达到。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先王的仁义之道了。”

【解读】

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

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

|二十五|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 gū):古代盛酒的器具。原是上圆下方,带棱角形状的。后来改成为圆形不带棱角的,因此孔子才认为觚不像觚了。孔子这句话是影射当时的很多事物都名不副实。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解读】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

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

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

I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①,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②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④也;可欺也,不可罔⑤也。”

【注释】

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何为其然: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其然,这样。③逝:去,往。④陷:陷入,陷进。⑤罔:愚弄。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有一个仁人掉进井中了。’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想办法去救人,但不能被陷于井中;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解读】

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论语》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松柏之后凋( )也 其恕( )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学而不思则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5.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⑵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⑶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⑷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论语》教案5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2、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

⑵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3、重点学习与训练: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

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乐:不亦乐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⑵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①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②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③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④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⑤“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5、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四、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这篇文章,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案6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教案7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学习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习、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

【要点】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习态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

《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习方法?哪几句是讲学习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要点】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问题探究4:《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要点】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六)课时作业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

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八)板书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论语》教案10

课 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11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教案12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虿宦饴彻凑净缸铀肼扯苡挝馈⑺巍⒊隆⒉獭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诼场Tて诰弁浇惭В饺私惭У姆缙涤械茏尤耍硗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一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教案13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

3、翻译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论语》十则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论语》教案15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

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第四篇: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二、具体措施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达到熟读 第二课时:在学案的指导下,解决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分析课文内容,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学生展示,拓展拔高

三、题目解读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走进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

五、文本分析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2、交流收集的孔子和《论语》的相关资料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4、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每则内容。

5、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哪些是探讨修身做人的?

六、精读导析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条论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2、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3、你是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的?(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重点筛选

⑴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③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2)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3)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4)作品名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众说纷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出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教师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请同学们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走近《论语》,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健康地成长。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预习指导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解决生字词读音(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论语 说 愠 三省 罔 殆 女 凋 恕 .........

业 亦 矣 已 己 是知也 ......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关键字词理解(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自行解决,疑难的小组讨论解决)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 时:习: 之: 亦: 说:)......B、人不知而不愠:(愠:)C、吾日三省吾身(吾: 日: 三: 省: 吾身:).......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 传:).E、温故而知新(温: 故:)..F、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G、诲女知之乎(诲: 女:)..H、是知也(是: 知:)..I、见贤思齐焉(贤: 齐: 焉:)...J、必有我师焉(必:).K、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 从之:)..L、士不可以不弘毅(士: 弘毅:)...M、仁以为己任(仁: 以为: 己任:).....N、死而后已(已:).

4、再读课文,疏通每则内容的意思(找出疑难,疑难的小组先讨论,不能解决的班上交流)

5、重点筛选归类 如:通假字、多义字、成语、名言警句等(用双色笔在预习本上分类整理)

6、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二、细读、研读,揣摩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哪些是探讨修身做人的?

2、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则,有感情地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说说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赏读、创读,能有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形成书面研究成果(三个小题任选一个)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条论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2、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应如何做。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是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展示环节设置

一、教师导入

二、各组朗读展示

三、文本分析

1、小组交流,组长把关,筛选重点字词句及疑难问题

2、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哪些是探讨修身做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最喜欢的一则,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四、感悟收获

1、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应如何做。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是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第五篇:论语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斯:这; 舍:舍弃。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笃:厚也。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下载论语教案(成凯)[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教案(成凯)[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通晓全文; 3、 由文入理,联系生活,明白其中的事理。 教学重点:文中说、知等重点字词的......

    《论语》教案

    《十则》建模课教学设计 一 导入(3-6分)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政治,历史,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学校也能隐约发现......

    论语 教案

    《论语》八则 【构想】 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论语教案

    论语四则 一、 温故而知新 师:老师这里有一句话,你有没有见过?在哪里见到的?出示课件: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指名说。 教师小结:......

    论语教案

    34-3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①......

    论语教案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论语教案

    第一课《论语》四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 3.有感情地朗......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