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四、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归纳:
(1)明确形成曲线运动的条件(落实到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
(2)熟悉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记住相应的关系式;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公式F=G
m1m2的适用条件 2r2.通过例题的分析,探究解决有关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注意到相关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及规律. 2.本节描述物理规律的公式较多,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是难点.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己复习的基础上,交流“理解、记忆诸多公式的方法、技巧”,是解决这一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要求学生对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 教师活动
1.引导、提出课题: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做曲线运动?请举例说明.(必要时,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力学范围)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例如:物体的初速度不沿竖直方向且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将做斜抛或平抛运动.(如果将重力换成恒定的电场力,或者除重力外还受到电场力,但它们的合力跟初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是抛物线.通常称为类斜抛运动、类平抛运动.)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恒定而方向总跟速度的方向垂直,则物体将做匀速率圆周运动.(这里的合力可以是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弹力——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静摩擦力——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等.)
如果物体受到约束,只能沿圆形轨道运动,而速率不断变化——如小球沿离心轨道运动,是变速率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并不总跟速度方向垂直.
此外,还有其它的曲线运动.如:正交电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也不是抛物线,而是摆线;非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曲线运动等.
在各种各样的曲线运动中,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我们应该牢牢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
2.问:怎样获得平抛的初速度呢?
答:水平力对物体做功(给物体施加水平冲量);物体从水平运动的载体上脱离. 3.问:如何描述平抛运动的规律?
答: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位移公式: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12xvt;ygt02 ygt22sxy;arctanarctanx2v0速度公式:
vxv0;vygtvygt 22vtvxvy;arctanvarctanvx04.问:向心加速度有几种表达式?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有:
v2an;anr2;anv
r只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有:
42an2r;an42n2r
T[小结]前三个公式是用瞬时量线速度v和角速度ω表示的,因而是普遍适用的.周期T和转速n不是瞬时量,后两个公式只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
5.问:请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答: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m1m2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2rmm答:公式F=G122只适用于质点或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式中r是质点间或球心间r6、问:公式F=G的距离.
7.问:解决天体(或人造卫星、飞船)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man. 其中,an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表达式.
8.请演算下题:质量为m=1000kg的人造卫星从位于地球赤道的卫星发射场发射到离地高为h=R0=6400km的轨道上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发射前卫星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的线速度和受到的向心力.
从演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演算.演算结果:
在地面上,v0=0.465km/s;F0=33.8N; 在轨道上,v=5.585km/s;F=2450N.
在地面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0远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以,一般计算可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而认为重力等于引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v0远小于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在轨道上,向心力等于引力.卫星的线速度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动能虽然小了,势能却增大了,所以卫星在较高的轨道上运行需要有更大的机械能.)
例题分析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例1]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数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
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运用平抛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题.应该注意两点:(1)“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不是“水平射程”;
Mm求出g=G 2RM12。,由于抛出点的高度不变,所以两次运动的时间相同,竖直位移均等于y=gt;22R(2)“重力加速度”不是地面上的g=9.8m/s,而应根据mg=g
2水平位移分别为x1=x和x2=2x,由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得到
L2=x2+y2(3L)2(2x)2y2
1解得y
3L1M所以G2t2
R3223LR2 M23Gt[例2]如图1-4-1所示,用细绳一端系着的质量为M=0.6kg的物体A静止在水平转盘上,细绳另一端通过转盘中心的光滑小孔O吊着质量为m=0.3kg的小球B,A的重心到O点的距离为0.2m.若A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2N,为使小球B保持静止,求转盘绕中心O旋转的角速度ω的取值范围.(取g=10m/s2)
分析与解:
要使B静止,A必须相对于转盘静止——具有与转盘相同的角速度.A需要的向心力由绳拉力和静摩擦力合成.角速度取最大值时,A有离心趋势,静摩擦力指向圆心O;角速度取最小值时,A有向心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背离圆心O.
对于B,T=mg
对于A,TfMr1,TfMr2 22
[例3]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在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都为v0.设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B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m1、m2、R与v0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
分析与解: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这是一道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高考题.
A球通过圆管最低点时,圆管对球的压力竖直向上,所以球对圆管的压力竖直向下.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B球对圆管的压力一定是竖直向上的,所以圆管对B球的压力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B球通过圆管最高点时的速度v满足方程
112m2v2m2g2Rm2v0(1)2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
2v0对于A球 N1m1gm1(2)
Rv2对于B球 N2m2gm2(3)
R2v0(m15m2)g0 解得(m1m2)R[例4]质量为m的小球,由长为l的细线系住,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A点,AB是过A的竖直线,E为AB上的一点,且AE=
L,过E作2水平线EF,在EF上钉一铁钉D,如图1-4-2所示.若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9mg,现将悬线拉至水平,然后由静止释放,若小球能绕钉子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求钉子位置在水平线上的取值范围.不计线与钉碰撞时的能量损失.
分析与解:
设ED=x,则细线碰到钉子后,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L-Lx2()2,此半径必须满足两个临界条件
2小球通过该圆的最低点时,细线拉力F≤9mg(1)小球通过该圆的最高点时,小球的速度v≥rg(2)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3)/1Lmv2mg(r)221Lmv/2mg(r)(4)22v2由牛顿运动定律,Fmgm(5)
rLL2L2联立解(1)、(3)、(5)得r≥,即Lx()≥,662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所以x≤2L 3LL2L72,即1x()≤,所以x≥L 3362联立解(2)、(4)得r≤故x的取值范围是27L≥x≥L 36[例5]如图1-4-4所示,在XOZ(Z轴与纸面垂直)平面的上、下方,分别有磁感应强度为B1、B2的匀强磁场.已知B2=3B1,磁场方向沿Z轴指向纸外.今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带正电的粒子,自坐标原点O出发,在XOY平面(纸面)内,沿与X轴成30°方向,以初速度v0射入磁场.问:
(1)粒子从O点射出到第一次通过X轴,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并确定粒子第一次通过X轴的点的坐标.
(2)粒子从O点射出到第六次通过X轴,粒子沿X轴方向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并画出粒子运动的轨迹示意图.
分析与解: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位置,可根据几何知识确定. 如右图1-4-5所示,粒子从O点出发,在磁场B1中顺时针绕行60°弧,第一次通过X轴的位置在X轴上的P点,圆心在O1点,半径为R1:
2mv0v0(1)B1qv0m,所以半径R1,周期
qB1R12m0,因为OO1P60,所以T16qB1OPR1,从O到P点的时间t1P点坐标为(T1πm 63qB1mv0,0,0)qB1/(2)粒子在磁场B2中顺时针绕行300°弧后通过X轴的位置在P点,圆心在O2点,半径为R2mv0mv0R2m3m 1,周期为T2qB22qB1qB23qB132mv0/0/因为POP60,所以PP/R2,所以OPR1R2
63qB15T5πm从P到P’的时间t2= 69qB1 5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粒子第六次通过X轴的位置为Q点,OQ3OP'从O到Q的时间t=3(t1+t2)=
2mv0 qB18πm 3qB1OQ3v0 t4π粒子从O到Q沿X轴方向的平均速度为v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每秒的速度增量总是 [ ]
A.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大小不等,方向不同 C.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D.大小不等,方向相同
2.从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斜面上的A点,先后将同一小球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向右抛出.第一次初速度为v1,球落到斜面上的瞬时速度方向与斜面夹角为α1,第二次初速度为v2,球落到斜面上的瞬时速度方向与斜面夹角为α2,若v1>v2,则 [ ]
A.α1>α2 B.α1=α2 C.α1<α2 D.无法确定
3.两颗人造卫星A、B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TA∶TB=1∶8,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 [ ]
A.RA∶RB=4∶1,vA∶vB=1∶2 B.RA∶RB=4∶1,vA∶vB=2∶1 C.RA∶RB=1∶4,vA∶vB=1∶2 D.RA∶RB=1∶4,vA∶vB=2∶1
4.可以发射一颗这样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其圆轨道 [ ] A.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同心圆 B.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圆是共面同心圆
C.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静止的 D.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但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 5.如图1-4-6所示,直线Bb与曲线AB相切于B.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方向与纸面平行的匀强电场中沿曲线AB运动,当它到达B点时,电场突然改变方向而不改变大小.此后粒子的运动情况是[ ]
A.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可能沿直线Bb运动
C.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可能沿原曲线返回到A点
二、非选择题
6.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6m,已知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则可估算出月球到地心的距离约为_____m.(结果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7.某人在半径为R的星球上以速度v0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落回抛出点.那么,飞船在该星球表面附近环绕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应为______.
8.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R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ω0,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0.那么,质量为m的地球同步卫星在轨道上受到地球的引力为______.
9.如图1-4-7所示,斜面倾角为θ,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恰好落到斜面上的B点.求:(1)AB间的距离;(2)小球从A到B运动的时间;(3)小球何时离开斜面的距离最大? 2004j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绍兴县钱清中学赵伟良 2003年9月
10.如图1-4-8所示,离心机的光滑水平杆上穿着两个小球A、B,质量分别为2m和m,两球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相连,弹簧的自然长度为l.当两球随着离心机以角速度ω转动时,两球都能够相对于杆静止而又不碰两壁.求A、B的旋转半径rA和rB.
11.如图1-4-9所示,在方向水平的匀强电场中,一不可伸长的不导电细线的一端连着一个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另一端固定于O点.把小球拉起直至细线与场强平行,然后无初速释放.已知小球摆到最低点的另一侧,线与竖直方向的最大夹角为θ.求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D 5.C 22Rv04v2406.6.4×10 7. 8.m3g0R00 9.(1)
t3g8(2)23v03v0(3)3g3gkl2kl3kr且<
B223k2m3k2m2m2cos)11.Tmg(31sin10.rA 7
第二篇: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1)(2)(3)2.(1)(2)知识与技能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3)(4)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5)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1)(2)【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
.即开普勒第三定律。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跳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s,其轨道半径为9.2×10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则
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径为r.⑴火箭绕太阳公转,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则
得:………………②
∴【课后作业及练习】 1. 的质量.∴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
B.3.28 m/s
C.4.92 m/s
D.6.56 m/s 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它的极半径为6357km,赤道半径为6378km,物体在两极所受的引力与在赤道所受的引力之比为
参考答案:
1. 解: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力即月地间的万有引力 即有: 2
F向=F引=
得:
2.A
3. 1.0066
第三篇:曲线运动说课稿
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七十八中学的宋欣欣,今天我的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下面我从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说课标
总目标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本单元具体目标分为三部分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曲线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离心现象的物理实验。
2.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桥梁建筑,火车轨道建筑时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圆周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参加一些与本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尝试如果运动速度大于临界速度时的离心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圆周运动的乐趣。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圆周运动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圆周运动的问题。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内容标准 通过曲线运动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什么提供的,如乘坐摩天轮的乘客,汽车过桥时凸形桥与凹形桥那种桥更稳固。
二、说教材
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的曲线运动,前几节都是在讲解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而第四节讲解向心加速度,第五节讲解向心力,与旧教材有一定的不同,在旧教材中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给出顺序恰好与新教材相反,旧教材中通过感受向心力给出向心力的方向,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而新教材则是先感受向心力的方向,通过运动学求解出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而后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力的方向,证实开始的结论,由此看来就教材注重概念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旧教材完全由力学得出加速度,新教材则是从运动与力共同进行研究学习,虽然旧教材的这种给出方式可以直接又生活体验,学生容易接受,但是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更应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曲线运动这单元都是前面知识为后面知识做铺垫,做准备,又曲线运动的概念给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又由此给出圆周运动的条件,从而得出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最后一节是前面知识的概括,也是我们更能贴近生活的链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章的特点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前面为后面铺垫,环环相扣,最后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根据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应着重改善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三维目标着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时,物理中的一些概念都是又书中给出获者又教师给出,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失去了原本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物理原本源于生活,这种讨论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曲线运动的讲解时,请学生沿直线运动,此时施加外力,请同学们观察想想,若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过程方法就是刚说过的实践与讨论,这样的目标完成时同时提升的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评价建议)
物理就是生活中的科学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从三维目标入手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注重纸笔测验、学生活动表现、建立学习挡案;在过程与方法上综合三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的再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建立学习挡案,教师要经常查阅,了解情况,对学生进步和发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并运用适当方式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取长补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表现和责任意识表现。
四、开发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显示出它在科学教育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因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选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重视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尽快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使用效率。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局域网的构建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向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个的学习活动向合作学习转变。
3.重视广播和电视课程资源 广播和电视上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课程资源。倡导教师实时收集这些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例如,航天发射、核电站、纳米技术、环境保护等题材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地通过这些渠道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开阔视野,同时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这是我对这一章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引入、新课教学和课堂小结。
1、引入:(预计3—5分钟)
教师展示:【课件】幻灯片1——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下落的照片。展示照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提问:
(1)既然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2)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3)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相同吗?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吗?
这三个问题逐渐递进,问题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具有可比性。只要能回答问题(3),也就回答了问题(2),解决了问题(1)。这里实则是猜想: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性质相同,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预计35分钟)(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首先,要学生弄明白将要验证的是什么;其次,要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然后,要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验证这个。要验证的问题是:将某一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检验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是否满足1/602的关系。
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用同一物体或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这样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只由距离来决定,体现的是控制变量的思想。
如何才能验证这个?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测出它受到地球对它的作用力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不现实,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也就是说,直接测量该物体在38万公里高度上受到的地球对它的作用力,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肯定是知道要将之转化为加速度的关系来验证,可是怎样转化,正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教师提问: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距离地面38万公里高的地方了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换一个角度,多一条路;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教师提问:这两个加速度多大?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请你计算后说明。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计算、验证,用数据说明牛顿的猜想的正确性。(此验证,所用数据都是常识,不必教师给出。)最后教师要指出:虽然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万有引力定律(预计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实则是:进一步猜想、进一步推广。
鉴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适用范围等,都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就交给学生自学去了。
完了,我再交代:牛顿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一步步推广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格的证明。
我这么一交代,是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3)引力常量(预计10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牛顿同时代的人,当你听说牛顿弄出来个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你能据此算出两个人之间的引力吗?请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体会到两点:
1、引力常量的测定是多么重要,没有引力常量G的值,万有引力定律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2、引力常量的测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在牛顿之后100年内,都没有人测定出来,从而为学生体会卡文迪许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之大打下伏笔。
教师提问:卡文迪许是怎样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呢?
这个问题,有时间的话呢,就展示【课件】幻灯片2,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没有时间的话呢,就不展开了,我就这么一问,只要学生心中一闪:是呀,这怎么测量呀?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介绍完了引力常量G的值,教师还需指出:引力常量能够测定,本身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次证明。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较精确的引力常量G的值,那么,你能估算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吗?请再次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两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方法,各量的物理意义;2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小,卡文迪许通过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测定引力常量G有多难。
3、课堂小结(预计3—5分钟)
要求学生先独立整理本节内容,弄明白自己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然后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还不懂的问题。
完了教师指出:本节内容,主要是两个猜想、两步推广和两次验证。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他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作业为:课后问题与练习2、3。这两题,都是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其训练价值有两个:
1、可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体会在宏观世界中万有引力起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在微观世界中,万有引力是很微弱的。这为以后微观粒子所受万有引力的处理方法埋下伏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望指正,谢谢大家。说课教师:亳州二中 晏仲新 2012-4-18
第五篇:《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引入、新课教学和课堂小结。
1、引入:(预计3—5分钟)
教师展示:【课件】幻灯片1——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下落的照片。展示照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提问:
(1)既然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2)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3)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相同吗?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吗?
这三个问题逐渐递进,问题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具有可比性。只要能回答问题(3),也就回答了问题(2),解决了问题(1)。这里实则是猜想: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性质相同,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预计35分钟)(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首先,要学生弄明白将要验证的是什么;其次,要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然后,要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验证这个。要验证的问题是:将某一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检验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是否满足1/602的关系。
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用同一物体或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这样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只由距离来决定,体现的是控制变量的思想。
如何才能验证这个?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测出它受到地球对它的作用力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不现实,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也就是说,直接测量该物体在38万公里高度上受到的地球对它的作用力,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肯定是知道要将之转化为加速度的关系来验证,可是怎样转化,正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教师提问: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距离地面38万公里高的地方了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换一个角度,多一条路;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教师提问:这两个加速度多大?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请你计算后说明。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计算、验证,用数据说明牛顿的猜想的正确性。(此验证,所用数据都是常识,不必教师给出。)最后教师要指出:虽然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万有引力定律(预计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实则是:进一步猜想、进一步推广。
鉴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适用范围等,都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就交给学生自学去了。
完了,我再交代:牛顿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一步步推广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格的证明。
我这么一交代,是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3)引力常量(预计10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牛顿同时代的人,当你听说牛顿弄出来个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你能据此算出两个人之间的引力吗?请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体会到两点:
1、引力常量的测定是多么重要,没有引力常量G的值,万有引力定律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2、引力常量的测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在牛顿之后1内,都没有人测定出来,从而为学生体会卡文迪许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之大打下伏笔。
教师提问:卡文迪许是怎样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呢?
这个问题,有时间的话呢,就展示【课件】幻灯片2,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没有时间的话呢,就不展开了,我就这么一问,只要学生心中一闪:是呀,这怎么测量呀?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介绍完了引力常量G的值,教师还需指出:引力常量能够测定,本身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次证明。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较精确的引力常量G的值,那么,你能估算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吗?请再次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两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方法,各量的物理意义;2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小,卡文迪许通过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测定引力常量G有多难。
3、课堂小结(预计3—5分钟)
要求学生先独立整理本节内容,弄明白自己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然后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还不懂的问题。
完了教师指出:本节内容,主要是两个猜想、两步推广和两次验证。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他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作业为:课后问题与练习
2、3。这两题,都是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其训练价值有两个:
1、可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体会在宏观世界中万有引力起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在微观世界中,万有引力是很微弱的。这为以后微观粒子所受万有引力的处理方法埋下伏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宇宙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牛顿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对牛顿的猜想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