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的中学教师生活
朱自清中学教师岁月
——在磨难中日益成熟完美的人格
生命科学学院 10091910122
莫丹丹
他是位诗人,他的长诗《毁灭》是新文学最初的重要收获;他也是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以质朴醇厚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他还是位教师,三十年的三尺讲台见证了他的认真与执着。他是清华的教授,专研学术,广受尊崇,可他也曾是一名默默的中学教师,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为自己的理想耕耘着。他就是朱自清先生。
生平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朱则余与父亲鸿钧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朱自清祖父朱则余,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朱自华1898年出生在这殷实的扬州小官僚家庭,幼年在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这几年的古文教育给小自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诱发了他对文学的爱好。1911年辛亥革命时,一个乡绅打着政府的招牌,敲诈旧日满清官吏,祖父为了保家人安全交出大半家财,心力交瘁辞世,父亲也生了大病,从此家道中落,一日不如一日了。
1916年夏天,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寒假时,朱自华回家与武钟谦完婚。1917年,在假期中看到家里经济每况愈下,朱自华改名“自清”,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报考本科,进入哲学系,以期能略减轻家里的负担。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朱自清负责讲授国文,由于他认真努力,受到学生的褒
扬。想来,这也算是他初试教师一职了。1920年朱自清修完课程提前一年毕业了。
正好这时,浙江第一师范的校长经亨颐请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为他物色教员,蒋便把同为提前毕业的两位高才生朱自清和俞平伯推荐给了一师。从此,朱自清遍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涯。
初出茅庐
只是朱自清在北大时并未想过到中学教书这样的事,也没怎么好好学过“教育学”,刚到一师时,几乎不知道如何教书。而且,朱自清教的是高级班,学生年龄比较大,22岁的朱自清被学生们称为“小先生”。他与一师学子不仅一致认同新文化,而且能有一定的心灵沟通,朱自清对此也感到欣慰。在工作之余,朱自清不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写诗,并与同来的俞平伯切磋诗艺,以求进步。俩人在此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因家境原因不能继续读书深造,朱自清感到遗憾,但是他仍希望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然而,朱自清对一师的环境不大适应,初出茅庐的“小先生”在颇有世故的“老学生”面前,有时不免感到困惑。学生在课堂上的不断提问,让朱自清以为是学生认为自己“学问不够”,所以“学生不买他的账”。所以,他离开杭州,不想再教下去了。一部分原因也是他对自己能否做好教师有些自卑感,便也敏感起来。但是浙江一中还是给他的专业生活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并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友人俞平伯。
前往上海求发展
暑假里,朱自清经人介绍,到扬州江苏省第八中学任教务长,八中是他的母校,本以为会很惬意,谁知竟不如浙江一师。
开头朱自清很想有所作为,一来便为学校写了首校歌:“浩浩乎长江之涛,蜀冈之云,佳气蔚八中。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
雄,体育需兼重。人才教育今彷徨,努力我八中。” 然而八中现有风气并不见“佳”。从招生开始,朱自清就遇到了阻力,一位同人领着手续不全的学生来报名,要求通融,被朱自清断然拒绝,因此开罪了当地同人。排课时更是得罪了“资深教师”。再加上他每月薪水均由学校送到父亲手中,自己无权支配,因此,他决意离开这个使他厌恶的地方,辞职不干了。
恰好此时在中国公学任教的刘延陵向他发出邀请,朱自清儿时就与刘延陵相识,不久前两人还在一师共事,因此朱自清决定到上海去发展。而当时叶圣陶也在中国公学,两人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教书的同时,朱自清也不忘自己的理想,倡导新文学。他和叶圣陶、刘延陵组成了新文学团体,筹办了《诗》月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它标志着从五四以来的新诗,终以勇敢姿态宣告了自己独立的存在。
朱自清等几位中学教师竟然创办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他们经营自己的专业生活水平能到到这种高度,真的是令人钦佩。《诗》月刊立意扶植新人,竭力把刊物办成培养新苗的园地。一次,朱自清偶然从国民学校的课文里看到“冬天到了,这些树叶全冻死了。”他大为高兴,还抄给俞平伯看,于是他句首二字为题,加以标点,分成两行,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在上海期间朱自清的专业生活惬意而快乐,能从生活的点滴里为自己找到创作和教学的素材。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公学的旧派势力看不惯朱自清等人的专业生活,而且试图消灭之。朱自清等人被解聘了,一伙朋友因此纷纷散去。这时浙江一师又给朱自清发来聘书,并托他把叶圣陶也请来。
两人到浙江第一师范后,几乎形影不离,而且遇见了出色的学生,如汪静之、冯雪峰等,甚是快活。可是不久,叶圣陶便被蔡元培拉到北大做讲师了,而朱自清把家眷迁来后,也因为生计所迫,又去了位于台州的浙江六师。
但是在浙江一师的这段日子里,朱自清生活得很有兴味,一是有挚友相伴,而来学生中文艺活动十分红火。浙江一师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中学,与北京大学南
北呼应,最早受到新思潮的洗礼,有很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朱自清在这里的专业生活发展的也很好,只是,迫于家庭生计困难,转到六师教书。
写作、教书俱佳,生活压力加大
1922年2月,朱自清只身前往台州,不过他尚无法与一师完全脱离关系,校长马叙伦与学生都极力要求他回来,因此他只得返回一师,但六师这边也不舍得放他走,他又只好对六师学子说:“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同时浙江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他的长诗《毁灭》。
并且,这两年朱自清不仅在新文学事业取得了许多成就,在教育研究领域也开始用功了,他的首篇论文即是批判当时中学普遍忽视自由思想的培养以及情感与人格的熏陶,思考如何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方面即治学与教学皆可谓是发生了“质变”。此后,他便依靠自己的新文学研究与创作,依靠自己的人格和对学生的真诚情感与教育信念,站稳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三尺讲台。
这一“专业形象”在转入温州十中之后表现得更加潇洒自如。还创造了特别的计分法,要学生在作文本的首页底边将一学期的作文题目一次写下,由他每次计分,以格数代表分数高低,期末将成绩连起来就形成了折线图,成绩进退一目了然。这种计分法大大诱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学习的进取心。学生的喜爱也让朱自清欣慰于做一个教书匠。
然而,被新文学事业、家事以及学生缠绕得几乎喘不过气的朱自清工作不到四年就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为此,他发明了“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只求在现实中好好活下去,做好自己每天的事情”帮自己走出困境。
因为儿女增多,薪水便也不够日常开支的了,之后,迫于生计困难这个老问题,朱自清又辗转几个中学,最后来到了他中学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春晖中学。
白马湖春秋
夏丏尊为朱自清弄到了“专聘”,使得朱自清的经济问题缓解了很多。春晖中学坐落于白马湖畔,景色优美,朱自清又与夏丏尊、丰子恺等人是邻居,生活惬意又舒适。当然他对自己的专业生活也没有丝毫放松。
他曾对中学教育问题发表见解:“教育者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他十分注重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而这些在无形中也不断地塑造着自己完美的人格。
在春晖期间,朱自清与俞伯平等创办《我们》月刊,和夏丏尊一起使春晖的新文学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接着在理解夏丏尊等人的教育追求的基础上,朱自清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为《春晖》写了《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经典“教育学”论文。
然而旧势力又再一次显现在这些新派教员的面前了,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相继愤慨地离开了春晖。留守的朱自清因此陷入更严重的“职业倦怠”,不想再当教书匠,他只想“好好读几本书,想找个清静的地方。” 他写信给俞平伯,托他到商务印书馆找份差事。
俞平伯到底是真正理解朱自清的朋友,他没有帮助朱自清离开教育界,转行入商务印书馆。他推荐了一直在向自己求助的好友朱自清去清华做教授。
结语
从朱自清的中学教师生涯中,我看到了他的不甘,所以,他在教书的同时,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作,不断充实自我。我也看到了他的细心,他极其认真地对待教学,甚至批改学生的作业都极其认真上心,也是得益于他的细心观察生活,每一件小事都能成为他的创作之源。所以,他才能够一边教书,一边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断前行。纵使被生活所迫不断辗转于各个中学间,但每一处他都能有收
获,都能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上前进。还有他的坚持,坚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坚持在教学工作之余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坚持在新文学的道路上走自己的路,坚持创作。他也有不如意,也出现了职业倦怠期,但是他靠自己的努力,构建了新的人生观,支撑自己走下去。
朱自清的专业生活有他的辛酸,也有他的快乐,更多的是他在其中不断的学习与成熟,还有不断进取的心态,以及不放弃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勇.大师的教书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0 [3]姜建,王庆华.朱自清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9
第二篇:乡村中学教师的生活
乡村中学教师的生活范文
十多年前我还在黄岩院桥中学里跟外公奶奶住,那时因外公在名牌学校路桥中学任过教导主任,所以尽管退休仍被聘为这所中学的教导主任,我则在附近的小学四年级念书。外公种了很多花,而整个校园就像城里的花园,郁郁葱葱。我每天走进走出还时时伴有悠扬的风琴声。外公工作极勤劳,老师们都回家休息了,我还能见到外公笔直地坐在欣喜藤椅上刻印讲义,其实藤椅中间凹陷得很深,坐直得作筋骨的。难怪学校师生都很尊重外公。
一天一位老师兜着只穿山甲交给外公,说是学校附近捉住的,请外公处置。本来这事跟教学无关,他尽可以自己处置的,可他相信爷爷有好办法。我跑过去一看,这鸭子大小的动物并不怎么漂亮,灰甲黑的鳞甲,将甲掀开,正面是红红的肉,不过头小、身大、尾巴长,爪虽尖利可动作极慢,这样倒不会伤人。外公一想这是国家要保护的动物,应该送动物园或大学等有条件的地方养起来。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我也天真地抱着一个希望,如果有人要,我也可以出外游一下了。外公拟好电报稿,有一位热心的老师主动拿去拍了。一份给杭州动物园,一份给杭大。接下来便是热切地等待回音。我每天跟着外公把穿山甲放到校门外的小河边,可能穿山甲有股神秘的气味,迷惑了成群结队的蚂蚁爬到他的甲上甚至钻到甲下去。这时我看到穿山甲开始抖抖甲,头磨来磨去,虽看不清它的嘴如何动,但相信不会饿着它了。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六七天的时间都没有消息,这时
就有不少人来向外公要穿山甲,说这东西味道很好,吃了可以治病又可以催奶什么的,很补的。外公执意不肯,于是又有人说要来买。爷爷说要送杭州的,他们便笑着说“这样值得吗 ? ”两封信终于收到了,可动物园说因人力经费不足无力收;而杭州大学生物系的信则说这可做标本,不过要送到那里后再称重收购。当然这收购款绝对不够买一趟赴杭车票的。关键是都不能维持它的生命。可外公想的是有更好的条件让穿山甲活下去。消息传开后,一时喊杀声四起,哪有捉到野味不享用的 ? 外公担心有人讨不到会来偷,就叫我看紧它。于是我就不断地给它找窝,又不断地带它转移,渐渐与它有了感情,也掌握了不少它的习性。我想虽然穿山甲挖穿一座山我难以想象,一它擅长掘土是肯定的,可我们只有河边一块晒水泥的工场地面大一点,算是最接近大自然了,可硬硬的水泥地面只能让穿山甲掘个爪子磨断尺寸难进。想来想去只有山水之间方为它理想的归宿。于是我跟外公说了自己的想法,外公很支持我,我们爷孙俩就抬着穿山甲到校门外的河边放生了。可不久,听说有人又把它捉了回来,正待杀吃,外公连忙赶去,与他们商量,好说歹说。幸亏外公在当地极有威信,又加上道理讲得清,对方总算极不情愿地交回了放生的穿山甲。第二回得把它放到别人寻不着的地方去了。于是我们去爬南面山,据说在层层山的背后就是著名的雁荡山。穿着凉鞋,因有脚汗,一滑一滑地总觉走了很远,四周确定没人了,我们才将草丝袋里的穿山甲放出来,可它真笨,仍旧慢悠悠地爬行,大概过了一刻钟,总算看不见了踪影。外公拉着我的手回来了,忽然我冒出了一句“穿山
甲会爬到哪里去 ? ”外公若有所思地说:“它也有家要回,那儿也等着他去养家糊口呢!”“噢!”我应着。
第三篇:时光流逝,生活匆匆—读朱自清《匆匆》有感
时光流逝,生活匆匆—读朱自清《匆匆》
有感
假期里读朱自清的《匆匆》是最有感触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着假期生活。在假期中,我们可以在被窝里呆到厌烦为止——尤其是这样寒冷的冬天;我们还可以懒散一点儿生活,甚至个别同学会懒散到内心觉得空虚……所以待到这紧凑的学校生活再次降临时,我们内心既渴望又担忧,渴望摆脱内心的负疚感,担忧未知的繁重学习任务。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有名的问话让我印象深刻。是的,桃花一年一年开放、凋落,可是想起去年的今天我还在为中考奋斗,而今年我已然是一名高中生了,在不久的将来,我又要为我的高考奋斗,这一切的一切来得太紧凑、太突然,我甚至会觉得有些茫然。
朱自清对时间拟人化的描写,引发了多少学者的赞叹与感慨,我们一天天地生活,只感觉日子过得飞快,有多少人会如此细腻地去感受时间?作为学生,我们总是觉得课堂时间、上学时间真难熬。我们也许会一分一秒地计算着下课时间,将表对到与教室里的钟一样快,连秒针都不放过,这样的日子真是太漫长了。可是当你打盹儿时,或者兴致勃勃地看一部电影时,你会掐着表不停地看时间吗?我知道我不会,然而时间就是这样溜走的。
朱自清在过了八千多个日子后,察觉到时间的匆匆,自己在大千世界中匆匆地行走、徘徊、生活着。我们正处于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的起点——青春。多么美好的时代啊,如果说过去的十六年中,我们是懵懂的、无知的,年复一年了无痕迹。那么跨过年关,我们会真正开始那多彩的人生,青春便是我们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会掌握时间的人觉得充实、多彩,但如果你不懂得珍惜,那么后悔也会接踵而至。
又是一年的起点了,再读《匆匆》内心感慨颇多,我不想虚度我的年华,所以我会抓紧我的时间,抓紧我可以上学的时间多学点知识,我不仅为我的高考奋斗,我也要为我未来的人生奋斗。
我相信我们曾经都荒废了很多的时间,既然明白了日子一去不复返,那就要重鼓士气,扬帆起航。
记得张信哲的歌曲《爱就一个字》中有一句歌词:付出永远不会太迟。写下这句话,在新学期到来之际,与君共勉。
第四篇:中学教师实习生活的自我鉴定
中学教师实习生活的自我鉴定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眼即逝。这是我学生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实习生活,也是对我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大检验。
在xx中学实习的每一天,我努力地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穿着上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自然端庄,尽力给学生一种道德修养好,文化水平高的印象。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面对每位学生,尊重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他们。在班级管理上,积极负责。从早自习的监督,每位学生是否按时到校,是否有认真读课文;到课间操、眼保健操的监督;课堂纪律,课间纪律,通知班级规定的日常事务等,都予以高度的责任,认真对待,细致入微,保证各项工作到位。
在教学工作方面,认真备课,用心修改教案,确保教案、教学课件规范,内容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课堂上积极面对,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弥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讲课时声音不够洪亮,粉笔字写得不够好,未能在学生中建立起足够的威信等,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
实习对每位准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程。通过本次实习,使我明白,在未来,我还得加倍努力,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第五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水平事迹,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这一段时间,朱自清先生遭逢人生三大喜事,心境愉悦,不能不对《春》的创作基调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