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镇西: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还没有读完时――
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昔日的黄昏,像
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 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
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
何思静读。(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 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
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何思静:感觉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
何思静: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思静。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篇都写得好。
(上课铃响)
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
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长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
第二篇: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源.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教授者:李镇西老师
听课人:王老师,桃夭,摩西,可爱妹妹,铁皮鼓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还没有读完时――
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昔日的黄昏,像
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 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
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
何思静读。(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 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
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何思静:感觉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
何思静: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思静。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篇都写得好。
(上课铃响)
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
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长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文叫社戏,里面有。所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这堂课我们要研讨。
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好
何思静起头。
大家齐读。(感觉比上节课好了许多)
李老师: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同学一: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李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一:有轻轻两个字。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能说出理由吗?
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
还有哪些可能看到?
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哪为什么不选这些?
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长沙里的鹰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
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他刚才就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场合想到了这首诗。他的人生就有诗意了。还有没有同学?
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
学生讨论,李老师指导。
李老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有没有?我有几个地方不理解,但我不问,还是你们问好一些。
同学六:我不懂第四节,虹是五颜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个颜色,为什么?在网上有一个教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科研价值。
同学七。很好解释。本来很清澈,上面有许多东西,五颜六色倒映在水里。
李老师:他讲得有没有道理。没有说服我。为什么,这个一潭和前面是不是一个地方的景色?
同学八:我觉得主要是为后面做铺垫。如果他直接去说,跟后文不太搭配。这样写,给人一种想象空间,用虹来形容梦想,还是很美的。
同学九:注释上写,梦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的梦是五彩的。
李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记得有一个网友,他的解释我同意。第四节,你把分号,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号去掉。你还可以想象一下。还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细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十: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让我联想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是黄河,我可以理解为爱国。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国外的河里做一条水草。
同学十一,这只是他的主观想法。我想鲁迅当时可能无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来鲁迅写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写这话的时候只是表达对康河的喜爱。
其他同学呢?
我今年八月份是我第三次去丽江。我真想写再别丽江。我喜欢丽江,大家会不会说,李老师怎么不爱家乡啊。我也到过欧洲,写了四万字游记。我很爱欧洲,但我还是回来了。爱祖国和爱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可能不矛盾。徐对母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是不矛盾的。徐也是爱国的,也写过许多抨击黑暗的文章。资产阶级比封建进步得多。徐甚至愿意做一条水草,而且还是死在祖国的天空上。不要太狭隘地理解。还有没有有问题。
没问题我就问了。
同学十二:他为什么要放歌?
同学十三:不能放歌。
哦你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放歌。
同学十四:因为开始就说轻轻的我走了。但是我不能放歌。为了照应前面以后后面的意境。他要离开,不能留下什么回忆,他悄悄地走了,与当时吹箫
我觉得我不能放歌,是说他不是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李: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要离去。离别。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李老师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没有?可能吹也没有没有。但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说悄悄。他是说静,还是喧闹。
同学十五,正像是鸟鸣山更幽。有声更显静。
李: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里如何表现。不管他吹没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宁静。为什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而这种宁静,刚好与心里的宁静是合的。还有没有问题。没有我就要问了。
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首诗为什么很美,还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还有音韵的美。读第一段。新诗押不押韵有争议,但如果押韵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这首诗写得比较早,那时候新文化运动不久,能写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这首诗的韵是变化的。大家自己读一读,把韵脚划出来。读,读才会体会出来。
李老师:他每一小节是不是都是押韵的。哪一小节没有押韵?怎么押的?24句。据讲,徐志摩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押韵的,押方言诗,举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师用成都话读,是押韵的。所以我看到这首诗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
好,我们再读一次,又有进步了。
何思静领头。同学齐读。
李老师:不错。那么何思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在李老师再读一遍,看李老师有没有进步。假如何思静同学能够得100分,李老师能够打多少分?我要超过她,得120分。
李老师朗诵。
读得很好。大家鼓掌。
李老师:多少分。
一个同学。100分。
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句子有问题。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读重了。
李:客观地讲,我不太适合读这种诗。我有个疑问,悄悄地,轻轻地我走了。第一节写得很好。读到这儿我就想徐志摩踮着脚尖,很优雅地走来。但为什么要说悄悄地和轻轻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照应,但为什么会有这个照应?想一想,思考一下。下面我要
同学一:我从小学四年级就读过,不太喜欢。虽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觉得他写这首这首诗的感情特别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豪放的。
李,你喜欢诗,但不是喜欢这种风格,假如是李清照写的,你可能会喜欢。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细腻的一面。
还有没有?
我是这样想的,不喜欢这首诗是允许的。我不能说,你怎么不喜欢,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欢诗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们班上不喜欢诗的人不少,我们可以不会写诗,但要喜欢。
下面给同学介绍一首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泰戈尔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印度人。
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学时的日记,一首一首地抄。
我读一遍。这是徐陪泰访问日本时写的。
李老师读。
李老师:就是这一个画面,不胜凉风的娇羞,很美的。下课。
第三篇:再别康桥 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教授者:李镇西老师
听课人:王老师,桃夭,摩西,可爱妹妹,铁皮鼓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还没有读完时――
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昔日的黄昏,像
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 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
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
何思静读。(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 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
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何思静:感觉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
何思静: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思静。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篇都写得好。
(上课铃响)
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
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长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文叫社戏,里面有。所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这堂课我们要研讨。
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好
何思静起头。
大家齐读。(感觉比上节课好了许多)李老师: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同学一: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李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一:有轻轻两个字。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能说出理由吗?
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
还有哪些可能看到?
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哪为什么不选这些?
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长沙里的鹰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
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他刚才就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场合想到了这首诗。他的人生就有诗意了。还有没有同学?
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
学生讨论,李老师指导。
李老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有没有?我有几个地方不理解,但我不问,还是你们问好一些。同学六:我不懂第四节,虹是五颜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个颜色,为什么?在网上有一个教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科研价值。
同学七。很好解释。本来很清澈,上面有许多东西,五颜六色倒映在水里。
李老师:他讲得有没有道理。没有说服我。为什么,这个一潭和前面是不是一个地方的景色?
同学八:我觉得主要是为后面做铺垫。如果他直接去说,跟后文不太搭配。这样写,给人一种想象空间,用虹来形容梦想,还是很美的。
同学九:注释上写,梦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的梦是五彩的。
李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记得有一个网友,他的解释我同意。第四节,你把分号,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号去掉。你还可以想象一下。还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细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十: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让我联想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是黄河,我可以理解为爱国。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国外的河里做一条水草。
同学十一,这只是他的主观想法。我想鲁迅当时可能无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来鲁迅写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写这话的时候只是表达对康河的喜爱。
其他同学呢?
我今年八月份是我第三次去丽江。我真想写再别丽江。我喜欢丽江,大家会不会说,李老师怎么不爱家乡啊。我也到过欧洲,写了四万字游记。我很爱欧洲,但我还是回来了。爱祖国和爱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可能不矛盾。徐对母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是不矛盾的。徐也是爱国的,也写过许多抨击黑暗的文章。资产阶级比封建进步得多。徐甚至愿意做一条水草,而且还是死在祖国的天空上。不要太狭隘地理解。还有没有有问题。
没问题我就问了。
同学十二:他为什么要放歌?
同学十三:不能放歌。
哦你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放歌。
同学十四:因为开始就说轻轻的我走了。但是我不能放歌。为了照应前面以后后面的意境。他要离开,不能留下什么回忆,他悄悄地走了,与当时吹箫
我觉得我不能放歌,是说他不是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李: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要离去。离别。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李老师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没有?可能吹也没有没有。但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说悄悄。他是说静,还是喧闹。
同学十五,正像是鸟鸣山更幽。有声更显静。
李: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里如何表现。不管他吹没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宁静。为什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而这种宁静,刚好与心里的宁静是合的。还有没有问题。没有我就要问了。
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首诗为什么很美,还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还有音韵的美。读第一段。新诗押不押韵有争议,但如果押韵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这首诗写得比较早,那时候新文化运动不久,能写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这首诗的韵是变化的。大家自己读一读,把韵脚划出来。读,读才会体会出来。
李老师:他每一小节是不是都是押韵的。哪一小节没有押韵?怎么押的?24句。据讲,徐志摩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押韵的,押方言诗,举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师用成都话读,是押韵的。所以我看到这首诗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
好,我们再读一次,又有进步了。
何思静领头。同学齐读。
李老师:不错。那么何思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在李老师再读一遍,看李老师有没有进步。假如何思静同学能够得100分,李老师能够打多少分?我要超过她,得120分。
李老师朗诵。
读得很好。大家鼓掌。
李老师:多少分。
一个同学。100分。
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句子有问题。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读重了。
李:客观地讲,我不太适合读这种诗。我有个疑问,悄悄地,轻轻地我走了。第一节写得很好。读到这儿我就想徐志摩踮着脚尖,很优雅地走来。但为什么要说悄悄地和轻轻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照应,但为什么会有这个照应?想一想,思考一下。下面我要
同学一:我从小学四年级就读过,不太喜欢。虽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觉得他写这首这首诗的感情特别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豪放的。
李,你喜欢诗,但不是喜欢这种风格,假如是李清照写的,你可能会喜欢。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细腻的一面。
还有没有?
我是这样想的,不喜欢这首诗是允许的。我不能说,你怎么不喜欢,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欢诗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们班上不喜欢诗的人不少,我们可以不会写诗,但要喜欢。
下面给同学介绍一首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泰戈尔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印度人。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学时的日记,一首一首地抄。
我读一遍。这是徐陪泰访问日本时写的。
李老师读。
李老师:就是这一个画面,不胜凉风的娇羞,很美的。下课。
第四篇:《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
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
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
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
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
阳
中的新
娘
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
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
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
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㈣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
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
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
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
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 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四首诗的思路。
2.通过抓手法、意境和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感悟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内容和思路。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与重点辨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鉴赏《再别康桥》
一.新课导入:听朗读录音,谈感受。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做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拉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2.背景: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修理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
三.听朗读录音,确认生字,然后竞读课文。
畔()荡漾()荇()榆()篙()斑斓()笙箫()
四.赏析全诗: 1.第一节:“轻轻的”反复,“西天的云彩”拟人,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2.第二节: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3.第三节: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轿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第四节:采用比喻手法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人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第五节:设问、拟物和夸张手法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挥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6.第六节:本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7.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五.总结诗歌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六.作业:
课后练习一;针对徐志摩“回归自然”的问题,写一段200字的评论文章。七.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