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直接原因;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造成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的程度。但是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的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不屈的民族魂,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法学法:资料分析法 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现今中日关系的焦点是什么? 生:略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主岛图片
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由来已久,中国近代历史就可证明。
同学们在七年级语文里学过《我的本命年》这一课,知道了天干地支纪年法,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天干地支纪年的哪一年吗? 生:略
师:今年是甲午年,在120年前的那年,日本就曾发动了一起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场硝烟弥漫,充满悲情的甲午中日战争。
新课教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皇御笔信》(1867年)和“大陆政策” 师:从《天皇御笔信》(1867年)你能看出日本的什么想法? 生:略 师:《天皇御笔信》能充分反映日本想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日本的“大陆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其实现野心的重要一步,为此日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准备,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和另一材料,并提出问题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生:略 师:见课件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师: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乱事平定后,日本拒绝撤兵,丰岛海面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袭,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规模最大的是平壤战役,战初,双方兵力旗鼓相当。由于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清军大败告终。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战役结束仅三天,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黄海战役爆发。
随后,日军发动对辽东半岛的战役,日军花园口登陆,很快就占领了大连和旅顺。不久,日军在日舰掩护下在荣成岛登陆,占领威海卫城后,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见课件)多媒体出示“议一议”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中日两国对待此次战争的态度对比》和《黄海海战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请同学思考: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略 师:见课件
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多媒体出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回答内容后,展示其影响,请同学们找找看哪些内容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和《时局图》 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四、战后余波:还辽事件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师:请哪们同学简单叙述一下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阅读《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关史料并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都与哪一事件有关?
2、三军败绩指的是发生在哪年的什么战争?
3、根据材料,“三军败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得到什么教训?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略 师:见课件
课堂小结:见课件 当堂训练: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目的
2、直接原因(借口)
二、过程
1、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4、辽东战役
5、威海卫战役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人物
2、内容
3、影响
四、战后余波
1、三国干涉还辽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第二篇: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 2 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 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 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 3 挨打的主要原因。
六、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 D
二、1.1896年。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日本;《马关条约》。3.三国时,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等。
科目一考试 http://km1.jsyst.cn 科目一模拟考试 仿真考试 最新试题
第三篇:[教案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895 李鸿章——伊藤博文
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
第四篇:第4课_甲午中日战争[范文]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黄海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签定情况及内容
3、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等的英雄事迹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课题)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内容的重点之一。(一)背景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背景。
[教师讲述]
1、日本的大陆政策(板书)
日本由一个殖民地国家一跃为亚洲强国,其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列强侵略、丧失了大量主权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这场改革不彻底,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保留天皇,而且许多进行改革的领导者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这使得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成为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但是,它是个岛国,资源少、人口少、市场小,许多工业原料不足,许多产品生产出来销不出去,大量囤积。1890年,因棉纱生产过剩,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而且当时日本国内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农民要将60%到70%的收获量缴给地主;工人的生活也极端贫困,象日本纺织女工的最高工资只相当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这使得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获取原料产地、商
(板书)⑵威海卫战役
①时间:1895年初
②经过
③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讲述]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地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故意夸大损失,压制海军将士巡海迎敌的要求,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造成了坐守待毙的局面。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在山东荣城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30日,日本海军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随即封锁东西港口。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丁汝昌死后,英国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缴出残余舰艇十一艘和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向日军投降。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港,并在刘公岛登陆。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具体内容。
(板书)(三)《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方)、伊藤博文(日方)
3、主要内容:两口(子)分工
4、影响(危害):(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巨额的赔款大大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及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因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师讲述]从清政府对日宣战(1894年8月1日)到平壤、黄海战役前,由于战争胜败尚未定局,慈禧等人在国内抗日卫国舆论的压力下,暂时不敢公开求和活动。列强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也暂时中止了“调停”。但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清军接连溃败,慈禧急切地要求停战议和。旅顺口失守,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就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先支持奕訢与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日军这时正在猛攻威海卫,气焰十分嚣张。为了压迫清政府接受他的全部侵略要求,借口清政府求和代表“全权不足”,对张荫桓、邵友濂恣意侮辱,拒绝谈判,张、邵二人终于被迫回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任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不必派代表到日本。这时的李鸿章深知这次议和的最大问题是割地问题,连续请求各国出面阻止,一一碰壁。李鸿章为了不承担割地的罪责,表面上声称不赞成割地,但又强调不割地无法求和,表示只有给他割让土地的全权后才能赴日。这时的慈禧却装病躲入深宫,传话李鸿章要他“一切遵上旨”,显然是想推卸这割地卖国的罪名。一直犹豫不决的光绪帝被形势所迫,在1895年3月初终于让恭亲王奕訢代传他的“面谕”,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赴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记作“两口(子)分工”。“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增辟通商口岸;“分”指分割,即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我们把《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作一个对比,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危害)。《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南京条约》允许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因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学们还要注意: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里是割给日本了,但由于俄国的不满,并纠合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又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清政府又多出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3000万两的赎辽费进一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此同时,台湾的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兴起了反割台斗争。
第五篇:[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上传: 王军红
更新时间:2012-5-17 23:30:57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吉安八中的历史老师王军红,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⑴说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标准——“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⑵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初级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这个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3)说教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1)采用快乐教育法,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法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有多次侵华战争,采用比较法,使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实质和特点。
(3)图示法 本课战役繁多,制作一张幻灯片,简要列举这场战争中的起因结果和重要战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本节战场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演示战争经过;对于黄海战役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生动再现这一历史场景。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爱国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马关条约》两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4)说学法 学法指导: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5)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新课分为战争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1、战争原因。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腐败无能,饱受欺凌”;日本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全面的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战争结果。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关条约》,我编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割占台湾这一条款,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日本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对祖国统一产生的影响,然后请一部分同学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战争影响。通过列出《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由学生完成。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建议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从中外关系来看,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列强对华政策与清政府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各阶层来看,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因此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导入,步步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5、教训与启示。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巩固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练习反馈
(五)课外延伸 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写小论文,《评价李鸿章》和《两次中日战争比较》,可将所学到的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日本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经过
1894年-----1895年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三、结果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给日本;
赔款: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内容
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
设厂: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危害——《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