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

时间:2019-05-15 03:0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

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编写人:李西光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梳理清文章脉络,能简单复述全文。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探究】

1、教师范读并正音 汜()南

佚()之狐

共()其乏困

秦伯说()

....秦军氾()南

夫()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也矣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杞()子

逢()孙

失其所与,不知()...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三、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自主探究: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 :

(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3)以其无礼

(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在东边。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军。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五、合作释疑,探究文章

(一)同学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停顿是否准确。在学生齐读一遍以后进行纠正。

(二)学习课文第一层(开头——秦军氾南。)

思考:第一层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

(三)学习课文第二层(佚之狐——许之。)

思考:

(1)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

(2)烛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三)学习课文第三层(夜缒而出——乃还。)

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

(2)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君?

(四)学习课文第四层(子犯请击之——最后)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

六、布置作业:

总结本课文言知识,完成课时训练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

二、合作释疑:(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思考:

1、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明确:

2、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三、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1、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5)比干与纣王。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2、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锬稀保?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伴你学》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高三文言文文本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教学案

教学重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词若、说、以和其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提高翻译能力。

2、学习烛之武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文意,关注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一、文学常识积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共其乏困 ┈┈┈┈┈┈()

③何厌之有? ┈┈┈┈┈┈()

④秦伯说 ┈┈┈┈┈┈┈()

⑤失其所与,不知 ┈┈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①晋军函陵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越国以鄙远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四、古今异义 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

四、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鄙 ①越国以鄙远()

亡 ①郑既知亡矣()

②食肉者鄙()

②广故数言欲亡()

③蜀之鄙有二僧()

③亡羊补牢

()五、一词多义 1.若

若毒之乎 ┈┈┈┈┈┈┈┈┈┈()更若役,复若赋 ┈┈┈┈┈┈┈()其翼若垂天之云 ┈┈┈┈┈┈┈()曰:“不若与人。”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是说也,人常疑之 ┈┈┈┈┈┈()

触龙说赵太后 ┈┈┈┈┈┈┈┈()

愿闻其详,请说之 ┈┈┈┈┈┈())

第三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知识。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层意,翻译成现代文。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知识铺垫: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3、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4、自学字词:(1)汜()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函()陵 秦伯说()

逢()孙(2)、多音字

/()朝济而夕设版焉 /()人名逢孙 朝 逢

﹨()朝廷 \()相逢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文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理清线索,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三、文本疏通:

学习第一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

学习第二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无能为也已—— 3.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学习第三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敢以烦执事——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学习第四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 吾其还也—— 3. 亦去之—— 译文:

四、归纳总结:本文记述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师撤围,他利用秦晋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五、整理文言知识(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体会本文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文言知识梳理,概括人物形象。2、总结写作特点。

(一)、内容回顾

1、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的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2、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3烛之武退秦师的三点理由:

(二)、梳理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

5、失其所与,不知 .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5、越国以鄙远

6、阙秦以利晋 ...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朝济而夕设版焉。....

9、共其乏困

10、既东封郑 ...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

3、亦去之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

四、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夫晋,何厌之有?()

4、是寡人之过也。()

5、且贰于楚也()

6、敢以烦执事()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许君焦、瑕()

9、辞日()

五、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6、若

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六、掌握下列重要实词

1、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 ...

3、微夫人之力:

4、失其所与,不知: ..

5、郑既知亡矣:

6、朝济而夕设版焉: ..

七、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八、教学后记:

第四篇:《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知识。

2、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烛之武等人人物的形象分析。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烛之武等人人物的形象分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2、《左传》简介

(二)题解

退:使……退却。烛之武使秦军退却。

(三)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了解故事情节

(四)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并着重强调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文言句式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教师所讲重点。

2、将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特别是对重点要反复提问学生,强化知识。

(二)自主学习,发难质疑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增删,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1、秦、晋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怎样说服烛之武?

3、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兵?

4、晋文公为什么不向秦军进攻?

5、烛之武等人人物形象分析?

(三)合作交流,析疑解难

教师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对以上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问题

1、探究指导: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这句话的作用,渲染氛围,为下文埋下伏笔。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问题

2、探究指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学会总结找出重点。明确:郑伯先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设想假如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感动烛之武。

问题

3、明确:采用事实说理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有害。

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惠,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侵略。

问题

4、明确:微夫人之力不及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问题

5、探究指导: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深明大义的君子;强烈爱国的勇士;令人佩服的辩才。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本文重在说理,文中的烛之武出色的表现让人信服,学习该文要学习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将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2、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五、板书设计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开端)

烛之武

郑伯求贤(发展)

夜访秦伯(高潮)晋侯权衡(结局)

六、教学反思

(一)以质疑—探究为主线来安排文本教学,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次新学法探究,这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尤为重要,本设计意在通过这一安排强化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指导,本课设计着眼于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找到突破口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爱国

第五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模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重点:

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准确分析理解烛之武游说技巧。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2.秦晋围郑形势图

二.课前检测: 1.重点实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封 若不阙秦 2.重要虚词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3.古今异义词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无能为也已 ⑤敢以烦执事

三.重难点剖析

(一)烛之武其言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2.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用了哪些事实和事理,思路是怎样的?

3.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二)烛之武其人

1.从烛之武犀利智慧,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2.在烛之武的身上有不足之处吗,如果有,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对联填空

(1)上联:忧社稷 出生入死 雄辩彰显忠义 下联: 凭_____ ________ 巧言说退秦师(2)上联:知错能改 秦伯得良助而国危除 下联: _________ 之武退秦师以功成就 2.对联排序

①猛张飞 ②退曹军 ③ 一番妙语 ④智之武 ⑤长板桥 ⑥三声大喝 ⑦凭的是谋 ⑧动秦师 ⑨氾南营 ⑩靠的是勇

上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联

上联:佚之狐眼明举辩士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素材积累

1.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2.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3.“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4.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役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合集]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总结本课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等人物形象及劝谏艺术。 3、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 设计人:屈怀志 审核人:屈怀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精选五篇)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 上课用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一、目标引领: 1.了解《左传》的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课前积累: 拗断 ǎo 捭阖bǎi 稗官bài 包庇 bì 针砭 biān 粗糙 cāo 谄媚 chǎn 驰骋 chěng 鞭笞 chī 【弹冠相庆】 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伴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