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

时间:2019-05-15 03:3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天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天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

第一篇:今天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

“以生为本”教研课有感

义亭小学 吴永建

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受益良多。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巧妙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教学宗旨,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听完这堂课,我感受到执教教师认真地钻研了教材,理解了教材,并且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1、课前老师、学生的预习工作充分,尤其是问导卡的使用,贯穿 了整个课堂,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3、图文结合,扩充知识、帮助理解、实现学科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设置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本次教研课的开展,给广大教师展示了新时期、新理念的教学理念,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对我们来说有着引领和向导的作用,受益匪浅。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去实践应用、为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观课报告

爬山虎的脚观课报告

《爬山虎的脚》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针对以上教学要求吴老师精心设计了严谨的教学过程,步步不离教学目的,环环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地诵读,直观地表演,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下面我就吴老师的课堂设计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导入课题,吴老师采取的是直接导入的方式,没有过多的花哨,并且充分利用班书课题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孩子们跟老师用手比划。对“虎”“痕”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的讲解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明白。学生自己写字时,老师又及时提醒了注意写字姿势,注重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吴老师治学的严谨,体现了对课堂效率的重视。

接着老师用“考一考”的方式大屏幕展示了需要识记的字词和文中精美的句段。通过学生齐读、个别范读、优生领读、读后互相评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目标达成度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这里吴老师反复引导,不惜时间,与导入时的简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吴老师对教材理解的深透,对课文的重点把握到位。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让学生自读每个自然段,提问每段写得什么,同学互相补充,老师因势利导,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进行了总结,然后出示大屏幕,展示怎样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了,自然而然地也掌握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吴老师真的是太会讲课了。

“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有一个段却写了叶子呢?“老师通过这么一个提问,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阅读教学开始,目标通过让孩子充分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爬山虎语句的美,理解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静态美,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吴老师这里采取的措施是:学生反复读,反复想,想了再读,读了再想,直到学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让学生通过自悟入情入境。通过闭眼想象叶子的样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叶子这么美,是不是与爬山虎的脚有关呢?“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然引入了对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这一阅读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吴老师指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理解重点词触、巴、拉、紧贴、一脚一脚来体会爬山虎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又巧妙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们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接着指名板演,师生一块理解,进一步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单独靠阅读来理解的难度。学生还喜欢,真正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接下来,就还有一个目标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吴老师出示了捕蝇草捕捉苍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学着叶圣陶爷爷的样子,用几个连续的动作,把捕蝇草捕捉苍蝇的过程写具体。

最后布置作业:1.把课文多读几遍并背诵下来。2.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成一篇观察日记。整堂课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可圈可点。

如果硬是让我找点吴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话,我只能说如果最后展示几个优秀生写的捕蝇草捕捉苍蝇的文字,稍加评价后再布置课外作业结束教学就更完美了。

第三篇:今天我观看了防震减灾的宣传片

今天我观看了防震减灾的宣传片。通过观看宣传片,我知道了很多防震减灾小常识。如果发生地震了,如果那时在家里,要立刻到有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床沿下、坚固的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或者到公共场所避震。注意:千万不要跳楼、站在窗外、到阳台上去。

在学生上室外课时,可在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不要回到教室里;听从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涌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写道“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方法是“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以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三级以下的地震,是感觉不到的,三级以上的地震,是能感觉得到的。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地震要来了,快跑”这类的话。感觉到了地震,要到空旷的地方避震。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会不堪设想。

让我联想到了玉树地震,夺走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大家要多学习有关防震减灾的知识,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例要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例

旬阳县蜀河镇中心学校

李昌芝

一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观察与发现”,要求学生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还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这一专题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特点。观察有顺序,表达才会有条理,观察细致,表达才会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文章才能突出重点。《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和表达顺序是先叶子,后“脚”,观察和表达的重点是“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本设计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其巴住墙往上爬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表达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抽读,齐读。

3、抽生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

三、研读课文,学习新知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墙”字,说明什么?

3、想一想,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二)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什么?(叶子)

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绿得新鲜铺得均匀)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用图引导学生认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4、讨论:为什么说“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很醒目,不同一般;二是充足的阳光和营养使叶子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写颜色美。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好看,读出美感。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板书,并相机引导:

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5、自主探究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2)讨论:爬山虎的脚与墙是怎样的关系?

(3)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提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2、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的知识呢?

3、课堂练习。

五、(多媒体课件)观看爬山虎的录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实施】: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从课题上看,中心词是什么?(脚)这一课的重点应该讲谁的脚?(爬山虎的脚)

3、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你也许会问:爬山虎是什么动物?它的脚长得怎么样?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那么,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抽读,齐读。

3、抽生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

过渡:课文是怎样把爬山虎的每一个方面写具体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三、研读课文,学习新知

(一)集体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有爬山虎,第二句讲我家里也有爬山虎。)

2、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墙”字,说明什么?(说明爬山虎无论长在哪里都离不开墙,是顺着墙往上爬的植物。)

3、想一想,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墙边)

(二)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什么?(叶子)

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绿得新鲜铺得均匀)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用图引导学生认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的叶子。从形状看,叶子由小到大;从颜色看,由“嫩红”到“嫩绿”,这个变化很快,仅仅是几天。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波纹”本来是指水的波纹,这里用来说叶子,是因为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一阵风轻轻吹过,满墙的绿叶动起来就像绿色的水波一样好看。

4、讨论:为什么说“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很醒目,不同一般;二是充足的阳光和营养使叶子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写颜色美。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好看,读出美感。

过渡:课文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爬山虎的生长地点是墙边,爬山虎的叶子很绿,而且非常均匀,看起来非常好看。那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5自然段,从中去找答案。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①作者在写爬山虎的脚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②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形状、颜色的词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板书,并相机引导:

(1)(多媒体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彩图,学生图文结合,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2)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些内容?(第3自然段)

(3)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爬墙 变化 细丝 像……触角 嫩红)

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1)在学生充分地读文、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动画演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让学生边观察边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2)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 变巴 拉 贴

(4)理解句子:“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①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弯”?

引导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②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引导学生明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用脚交替行走,而是用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地长出新脚,不断地往高处爬。因此,在课文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5)请大家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自读、抽读、齐读)

(6)请同学们用“触、变、巴、拉、贴”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 5 会怎么样呢?请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答案。

5、自主探究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板书:变化 萎了 灰色

(2)讨论:爬山虎的脚与墙是怎样的关系?

(3)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提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2、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明白: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此,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作者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由于作者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发现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3、课堂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填空:爬山虎的脚()着墙以后,()住墙,把嫩茎()一把,使茎紧()在墙上,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把叶子铺得很均匀。

五、(多媒体课件)观看爬山虎的录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绿

爬山虎的叶子

绿得新鲜

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

铺得均匀

作业设计:

小练笔,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与达成教学目标有一定距离,教学内容安排有点多。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二上改进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揭题,感知

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1、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2、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 嫩茎 叶柄 蛟龙 重叠 空隙 痕迹 逐渐

3、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4、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5、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1、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2、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4、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6、齐读第二自然段。

7、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2、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二次教学实施】

一、揭题,感知导语:

1、1、揭题,读题。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2、学习“虎”的笔顺。

3、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 9 关的话。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2、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 嫩茎 叶柄 蛟龙 重叠 空隙 痕迹 逐渐

3、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

(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4、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5、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1、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2、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4、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6、齐读第二自然段。

7、试背第二自然段。(1)试背诵(2)展示背诵(3)抽生背诵

四、作业,延伸

1、操作: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2、实践: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脚”

绿

叶子

绿得新鲜

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

铺得均匀

【再次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达成,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教学存疑】:

1、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有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

2、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声情并茂做得不够。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3、孩子们合作意识有待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 11 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体会合作的方法与好处,学会合作。

第五篇:骨干教师送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师送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第五小学教师 徐丽娟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脚的样子:位置、形状、颜色。

预设: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爬山虎的脚长的什么样。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这里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你知道“这”是指什么吗?(细丝)

3、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

4、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问:它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

5、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男女生分句读。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6、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段)作者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齐读这两段)

三、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再次欣赏课文录像。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反思:首先感谢上级领导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在读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怎样爬的环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脚的样子及脚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孩子们看不到的东西,来降低教学的难度,另外我还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拉茎的。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有点走形式,有的同学没有参与进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下载今天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天我认真观看了上周的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视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骨干教师送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骨干教师送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

    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1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说课(合集五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阎良区第二小学 孙黎明 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

    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 谈谈我的收获[小编整理]

    网络学习,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与教育教学专家面对面,与未来教育零距离这是我在网络培训中由衷的。 文章教师网络培训个人总结正文开始 网络......

    今天观看了全国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谈生本教育的视频

    观看周一贯老师的《生本课堂的成功奥秘》有感 张玉芬 今天晚上观看了周一贯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生本课堂的成功奥秘》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求本之道》视频专题讲座。使我深深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小编推荐]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

    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程晓棠教授的教学视频,受益匪浅。了解了语言综

    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程晓棠教授的教学视频,受益匪浅。了解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含义、理解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特点......

    数学综合实践课《今天我当家》教学实录

    数学综合实践课《今天我当家》教学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综合实践课《今天我当家》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综合实践课《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