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时间:2019-05-15 03:4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识字和写字的基本状况:

在四年级的两册教材中,每册都要求认字200个,写字200个。与前几册教材相比,认字的数量开始减少,写字的数量开始加大。这样的安排,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低年级已经会认了许多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这部分会认的生字要转换成会写的生字。

其次,由于小学阶段大部分识字任务已经在低年级解决,中高年级不再需要过多安排认字内容。

第三,学习任务和要求有所调整,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主要任务。从中年级开始,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适当减少认字的数量,同时加大写字的数量,对于习作的展开非常必要。

(一)识字方面

1.识字指导。教师在四年级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复习、运用低年级所接触的途径和方式认记生字,保持、加强识字的兴趣,在生活中、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

2.注意生字的巩固。随着认字数量的加大,识字的巩固在中年级显得越来越重要。巩固识字的方法,无外乎重复见面、多次接触,特别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深记忆。这里讲的大量阅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注意课文的阅读。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既是接触新知、扩大视野、提升修养的过程,同时也是迁移、复习以前所学的过程,特别是可以巩固要求会认的生字。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二是注意课外的阅读。学生已经认识了大概2600汉字,这个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阅读要求,或者说,阅读一般的文字作品,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借助课外阅读,学生不但可以将课内所学进行适当的拓展,丰富积累,提高修养;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认字与生字的运用对接起来,复习巩固生字,增强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动力。

(二)写字方面

1、注意板书的示范。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板书示范,详细指导不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2.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现,为了使 1 学生避免写白字、错字,教师在写字指导时应该就字音、字形、字义容易发生混淆的生字进行排比、归纳,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与此同时,老师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平时书写活动,引导他们关注易混淆生字间的细微差别,尽量减少中白字、错字出现的次数。

3.写字与学词相结合。

此外,也可以通过写字与学词的结合,使学生尽量少写白字、错字。因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多生字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多了另外一个生字作为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别信息,减少出错的机会,在写字的同时积累词语。为此,我们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供大家参考。

二、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是单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伴的话,第四种是课后的练习。导语和连接语在前面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2.学习要求的侧重与引导功能。不论是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还是课后的习题要求,都力图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课文的具体情况不同,读书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读书形式的训练与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读书方式。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传达课文所蕴涵的感情的主要方法。中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实践,读通文字,领会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课文所要传达的感情。默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读书方式,它比朗读的速度要快,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机动),要求读者在不出声读书的同时,一边思考,一边搜集、筛选信息资料。四年级的两册教材,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解决提出的问题。譬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小英雄雨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默读的训练,不只是依赖略读课文来实现,所有的精读课文,也都适合默读训练。精读课文没有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很多精读课文之后的练习内容,都需要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譬如,《蟋蟀的住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中彩那天》“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供相应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并在默读之后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在教学中都不是单一地采用默读或者朗读形式,而是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不同的读书要求,灵活采用读书的方法。

除了朗读和默读之外,还有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的读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阅读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策略。

(2)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譬如,“我要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再抄下来”,“多美的课文,我要好好读一读,还要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四年级的两册教材涉及到的积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在具体的课文中,背诵和抄写的要求不尽相同,很多课文的说法比较灵活,要求学生积累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这种说法的提出,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密切相关。原因在于,语言的积累范围极为广泛,而教材所选的课文却是相当有限的,只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语言,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学生能够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则能突破教材的限制,使语言的积累同其阅读行为同步。而“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这一要求,用意正在于此。

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譬如,《观潮》(4页)“我发现课文许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记金华的双龙洞》(10页)“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万年牢》(24页)“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内容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其他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表达妙处,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课文表达领会的引导,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一是领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譬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第三题,“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3题,“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二是领会词句的具体形象。譬如,《颐和园》(88页)“‘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记金华的双龙洞》(10页)学习伙伴的话,“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三是领会词句的感情丰富,譬如,《白鹅》(66页)“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自然之道》(38页)第3题,“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3 四是领会词句的含义深刻。譬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29页第2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例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中彩那天》(21页)第3题,交流一下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体会;五是领会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譬如,《颐和园》(90页)“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夜莺的歌声》(58页)学习伙伴的话,“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六是领会作者选材与表达风格上的不拘一格。譬如,在“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猫》与《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但前者是直接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而后者则用了名贬实褒的手法;《触摸春天》和《生命 生命》的以小见大,“战争与孩子”单元,同一个专题,选取不同的题材和体裁。

(4)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鸟的天堂》(10页)“我知道‘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了”,《去年的树》(53页)“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中彩那天》(21页)“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71页)“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类似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材对领会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情感的安排,涉及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一是借助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06页);《白鹅》(63页)“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呢”;《万年牢》(24页)“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尊严》“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花的勇气》(91页)“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二是抓住具体细节,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去年的树》(53页)“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猫》(72页)“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触摸春天》(84页)第3题“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寓言两则》(143页)“联系上下文,我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人物的想法,如‘扁鹊老远望见了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三是把握具体场景,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观潮》(3页)“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火烧云》(14页)“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七月的天山》(12页)“想想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乡下人家》(101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四是关注文章表达特点,从而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母 4 鸡》(74页)“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搭石》(105页)“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游金华的双龙洞》(11页)第2题,“我们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反复)。

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时,不只是安排了上面几个角度的内容,那么对于如何就这几个角度的训练使学生习得相应的能力,教材也有所考虑。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学生的类比推理,自己从文本中找到与例子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每个读者在读书时都会有思维活动,但是在什么位置思考、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却不尽相同,这种方法的引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的习惯。第二种方法是直接设置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思考。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它需要学生在读书时,能够养成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第三种方法是借助生活经验,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有人说,“阅读的过程是在文本的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的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表述,就是依据这一点而设置的。第四种方法是学写读书笔记(《去年的树》“小练笔”──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触摸春天》“小练笔”──我想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将理解与思考引向深入。结合文本的阅读写读书笔记,是研究性读书的高级阶段。由于文字的特殊存在形式,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整理、优化自己的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思考走向深入。这种能力与方法不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为了体现与高年段学习的过渡,两册教材中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必须依存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脱离文本的任何空洞的讨论都是不合适的;第二,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引导学生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力图通过读者之间的启发、补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每位同学都经历一个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

(5)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四年级两册教材对延伸、拓展学习做了适当的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第一类,借助生活经验,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譬如,《给予是快乐的》(113页)“文中的保罗体会到了‘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中彩那天》(21页)“我们来联系实际,交流一下„„”,此类在上面已经讨论,5 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类,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譬如,文后的“资料袋”“阅读链接”以及部分学习伙伴的引导,《爬山虎的脚》和《桂林山水》后附的短文,《卡罗纳》(111页)“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渔夫的故事》(157页)“这学期我又读了一些名著,如《伊索寓言》《西游记》,你读了哪些”。类似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既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接受新知、陶冶情操。

第三类,由阅读进行适当迁移,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围绕单元专题来安排的,它们与阅读整合在一起。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则必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然后通过言语或者文字的形式重新呈现。这样的安排,既能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生活实际培养其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和习作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类,结合课文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譬如,《观潮》文后“我要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再和大家交流”,《渔夫的故事》(152页)“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阅读的体会,再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四年级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更为集中地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其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

以上四类拓展和延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学生面对教材中安排在导语、连接语、文中、课后的学习要求提示,可以将其看作学习伙伴在读书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本人的疑问、想法;此外,我们还应理解,这些题目内容的安排,一方面是出于读懂“这篇”课文本身的目的而设置的,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想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范,譬如,人们常常说,“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这里的问题不是人们读书时不去思考,因此我们来提倡“边读边想”,这个要求指的是“在何处想”“该怎样想”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课文,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从而不会“误解”“曲解”课文。这样看来,我们这些练习提示,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设置的。第二,以上五个方面的学习要求,体现了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过,这五个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于整册教材而言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对此,教师可以参照上面的介绍,因文而异,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上面的五个方面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能把握重点,又能教出每课的特色。

三、习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教材首先对此做出了努力。在教材有关习作的提示中,没有为习作命题,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较为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譬如,四下教材“语文园地一”中安排的习作,是这样引导的:“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不要在习作之初过分渲染习作的规则与要求。其次,精心引导,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激发习作的欲望(写身边熟悉的人)。再次,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作文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譬如,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举办作文比赛、编写学生的文集、出版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明确习作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它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内驱动力。

2.学好课文,为作文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作文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基本能力指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专门能力指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运用书面语言能力、修改能力和作文速度。这些能力的习得,不能采用直接呈现和灌输的形式,特别是习作的专门能力,即便是教师条分缕析地教给学生,学生也未必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我们认为,作文专门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领会课文这些方面的特点之后,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提升,并潜移默化地完成由课文到作文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课文的学习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在内容、情感、表达等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做到这个要求,可以尽量扭转学生在习作时出现语言修辞问题、逻辑混乱、主题不明或偏离等等问题。对于习作的基本能力来说,诸如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和日常生活,随时指点学生选择观察角度、掌握观察程序、学习观察方法(譬如观察角度:形、色、味、量、质,人物、场景、事件),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避免学生的言之无物。

3.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在习作过程中,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思维混乱,思考不够成熟,学生自然不会写出清晰流畅的文章。因此,在作文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构思的工作,帮助他们澄清对所写事物的认识,明确作文构思的基本步骤,引导他们理清思路、克服思维定势,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方式。

4.重视习作的修改与评价。作文的修改,不只是修改的技巧和使用某些修改符号 7 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愿意自我检查、也不知道作文有修改的必要时,那么,修改只是玩弄修改技巧,而对作文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那么,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呢?第一,需要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它有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外部提示策略,使用卡片训练学生,譬如,卡片上可以写“人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试着换一种说法”等等,用它们提醒学生和决定修改方式。二是自我提问策略。在写完初稿之后,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问题:“你的读者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吗”“你想写的东西写完了吗”“你的读者还需要更多或更少的信息、其他的细节或例证吗”“你能否通过句子的删减组合或细节的增加使句子成熟吗”“如果你是读者你想读这篇作文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提示学生进行修改。

学生通过上面的提示也许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但可能不知道如何修改。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总结归纳,对学生常常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结合课文做专题辅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作文搁置。如果学生无法找到习作中的问题,可以允许学生将作文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去认真修改。学生刚刚写完习作,还沉浸在表达的喜悦之中,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等其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行修改,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组织学生将作文结集。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己拟定作文题目,动手写作。为了达到结集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完成习作之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完善,通过讨论交流习得修改的方法促进习作的提高。

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新课标教材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改动幅度较大,老师们在备课和教学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不适应,这必将促进大家更新观念,加强研究,改进教法;老师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都将有助于教材的进一步改革。让我们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把语文课程的整体改革推向一个新水平。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李金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数的意义》1.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2.小数的意义。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4.小数数位、计数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5.小数的读写。《测量活动》

1.单位的改写2.小数的意义3.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比大小》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2.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3.小数比较的方法。《购物小票》1.小数加减的意义。2.不进位、不退位小数加减竖式计算。3.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4..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量体重》1.小数的基本性质。2.小数进、退加减法竖式计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歌手大赛》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算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文具店》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小数点搬家》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街心广场》1.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包装》 1

1.小数乘法的估算。2.小数乘法竖式计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1.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2.乘数是整十数的小数竖式计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手拉手》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小数混合运算的简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方程、天平游戏

(一)(二)、猜数游戏、邮票的张数1.结合具体情境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简单的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2.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3.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

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全册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

内容的呈现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专题的形式,加强数学的综合应用。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小数意义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小数的乘除法运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小数除小数、积商取近似值、循环小数。

(2)引导学生观察游戏中的规律,探索出等式的两个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

第三篇:压力表使用要注意的问题

压力表使用要注意的问题

压力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矿山、电力等生产中,是最常用的用于显示和控制压力的计量器具,它犹如人的眼睛,在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压力表的检定人员,在平时的检定工作中经常遇到因使用不当而造成压力表示值超差或报废的现象,如在日常使用加以注意,将会大大延长压力表的使用寿命。

误区

一、压力表的选用:不考虑介质而选用普通压力表 普通压力表的弹簧管是铜质的,如使用在腐蚀性的介质上会使压力表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如去年,某化工企业一次送来15只压力表,经过检查、修理和检定,只有3只是合格的,其余的压力表都因弹簧管被腐蚀或损坏而报废。企业采用检定人员的建议,选用不锈钢压力表,使用至今再没有出现压力表因腐蚀而报废的现象。

误区

二、压力变化频繁处选用大量程的压力表 在一些企业,压缩机或泵的出口压力变化频繁,管理人员选用大量程的压力表防止压力表的损坏,其实这种方法于事无补。压力表的传动原理是弹簧管的形变通过扇形齿轮与柱形齿轮的啮合并通过油丝使指针转动,如果压力表的指针在一定角度频繁转动会使这个角度的齿轮磨损而引起机芯损坏。如某液化石油气公司经常送损坏的压力表来检定,损坏的位置总是齿轮磨损,经过了解这些表是液化气烃泵出口处的压力表,检定人员建议采用耐震压力表 后,液化气公司的压力表检定周期内再也没更换过。

另外,压力表量程的选择为了保证弹性元件能在弹性形变的安全范围内可靠地工作,压力表量程的选择不仅要根据被测压力的大小而且还要考虑被测压力变化的速度,其量程需留有足够的余地。测量稳定压力时,最高工作压力不能超过量程的2/3;测量脉动压力时,最高工作压力不能超过量程的1/2;测量高压时,最高工作压力不能超过量程的3/5。为了保证测量准确度,被测的最低工作压力不能低于量程的1/3。

误区

三、新买的压力表启用时无须检定

在下企业检定时,常常听到管理人员说,这是新买的压力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无须再检定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新出厂的压力表,经过批发商和零售商,多次的运输和搬运过程中一部分压力表已失准,如启用前不经过检定或校准,示值产生偏差,特别是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上的压力表,直接关系到该设备的安全使用。如2004年,某新建化工企业送检60只新压力表,其中有12只误差超差,后经过调修合格。

误区

四、使用中,外表正常的压力表无须送检

有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外观正常的压力表无须送检,这同样也是错误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而用于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上的压力表属于安全防护的范畴,无论其外观是否正常都应按规定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JJG52-1999《弹簧管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检定规程》中规定:压力表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半年。由于压力表使用过程中指针反复多次转动,形成一定的位移从而导致示值超差,这在日常的检定工作中也有深刻的体会。那些超过检定周期送检的压力表,检定的合格率较低,大多数是由于指针位移所致。

误区

五、列入非强制检定管理的压力表无须检定

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相比较,只是由于使用部位、使用性质不同而管理形式不同,对此,《计量法》上也有明确的规定:……,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器具和工作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国家已经明确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的检定形式与检定周期由企业依法自主选择,但并不等于不检定、不管理,企业应根据这些压力表的使用要求和使用部位科学合理确定检定形式和检定周期,以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第四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一、主要的调整与变化

(一)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数与代数”部分包括《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五个单元。其中,《认识多位数》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移来,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设了用算盘表示数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 一是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之前,增加了积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是新增了常见数量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既有经验中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计算器计算》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两个单元整合而成,主要教学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以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教材删去了实验教材中用计算器探素商不变的规律、积的变化规津等内容,同时还新编例题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运算律》单元主要是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中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合井成一十单元。这样在基本完成整数运算教学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对运算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既有利于学生强化对整数运算的理解,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中主动将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分数运算中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继续教学画线段图、示意图描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把实验教材中《解决间题策略》单元的相遇问题安排在《运算律》单元,以凸显运算律的应用价值。二是安排例题教学简单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能更好地体现直观图示在锚述和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二)合理整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

“图形与几何“部分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丰》等三个单元。其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把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容调整到多边形的认识之前教学,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认识多边形时。主动从图形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多边形的特征,丰富对多边形的认识;二是由于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不再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册教学;三是适当降低画平移后图形的要求,不再要求在方格纸上同时将一个图形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平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合并而成,这样安排能更好地凸显相关知识和方法间的联系,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确定位置》单元由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移来,主要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精心选择“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

按照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次实践活动分别是《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值息》。其中,《一亿有多大》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移来,《数字与信息》由五年级下册移来,且都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修改,以突出活动的目的性、划性和探索性。同时删去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美妙的“杯琴”》等四次实践活动。(四)删去“找规律”单元,增设探索规律”的活动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安排《找规律》单元,不再要求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增设《探索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增强探索意识。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此外,本册教材没有安排“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删去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统计》单元。还前移了《升和毫升》《混合运算》单元,这两个单元都安排在四年级上册;后移了《倍数和因数》《用宇母表示数》单元,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

二、各单元教材修订的主要方面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修订后第二学段教村的编排体例。以下仅就各单元教学内容的主要变化作简要说明: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二是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对例题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耍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郡是图形的全等变换,但由于运动方式不同,构成要素各异,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难度也不同。为此,教材根据图形运动的不同特点,在尊重学生既有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设置认知起点,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感知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I例如,认识图形的平移时,教材直接呈现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图形中对应边或对应点的平移距离,掌握正确数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获得对图形平移特征的认识。

认识图形的旋转时,由于图形的旋转涉及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等要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材适当降低了认知起点,引导学生结合小区门口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实例,初步感知构成旋转运动的要素,认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用抽象的图形表示转杆旋转的过程,由此获得对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操作进一步丰富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认识。这样,基于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设置不同的认知起点,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探索空间,又突破了认知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准确把握平移I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而画运动后图形的关键是确定运动后图形的顶点。教材无论是教学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还是教学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都紧紧抓住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探寻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图形运动特征的认识,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例如,教学画旋转后图形时(见图1),教材在附页中提供了与所旋转图形完全一样的纸片,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找到旋转后图形的顶点,再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旋转前后图形对应边之间的关系,学会画旋转后图形的方法。这样设计,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强化对图形旋转特征的认识。

(二)认识多位数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主要有三点变化:

第一,适时更新和充实一些现实而有趣的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素材已比较陈旧,不能客观反映时代的脉动,也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教材精心选择一些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事实材料,如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油菜籽的产量等,以及与天文、地理、生命、环境等学科有关的材料,如人体内全部毛细血管的总长、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等,作为学生认识多位数的题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实例,认识和理解多位数的意义,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拓宽知识视野。

第二,加强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基本相同,学生有条件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多位数中来。但由于实验教材仅在练习中安排: 一道相关的练习,容易被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所忽视。为了加强学生对数的顺序的理解,本次修订专门安排例题教学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自主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整万和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第三,借助数轴的直观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了四舍五入”法是求近似数的基本方法,但由于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教材改变了实验教材的编排思路,(见图2)呈现问题后,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描点表示数,再借助数轴的直观,自主探索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这样把抽象的数转化为能直观比较长度的线段,有利于学生理解“四舍”与“五入”的合理性,掌握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感受图形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三)三位数乘两位教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把日常生活中一类数量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系统掌握整数乘法运算的方法,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1.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积的变化规律是乘法运算中重要的规律之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单元安排积的变化规律,既是对学生己经积累的计算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为接下来学习和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提供必要的支撑。为此,教材的例4(见图3)以“提出猜想一举例验证一获得结论一应用拓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体验由简单现象出发归纳出一般结论的过程,感悟归纳的思想方法,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2I.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出常见数量关系的过程。

常见数量关系是描述现实生活中某一类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己经积累起来的具体数量关系,正是进一步抽象与概括的基础。因此,教材强调让学生自主经历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例2和例3分别呈现了和单价、速度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和概括,把实际问题中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能表示一类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经历这一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水平,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四)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器的引入,不但解决了大数目计算的问题,而且有效拓展了学生研究数学的范围,使一些具有特定结构且含有简单规律的计算得以成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素材。教材特别重视提供一些有趣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和归纳,主动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而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结构美和形式美,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例如,教材的例3(见图4)提供了一组被除数不变,除数依次是111、222、333…的算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再如,教材第43页第6题(见图5)是由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洛书”改编而成的,根据九宫格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可以写出很多相等且对称的加法算式p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奇,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重点是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经历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描述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直观图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几何直观能力。首先,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数量关系相对复杂,通合画图描述和分析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描述问题的方法,感受直观图示对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作用。例如,教材的例1是一道己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由于根据己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题目中任一个未知数,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后,能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问题,能更好地凸显直观图示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形成运用策珞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次,教材注意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提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例如,例1要求”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随后的”练一练”要求“看图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例2要求讨论“怎样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随后的”练一练“要求“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提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自主归纳井总结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二是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相关的简便讣算和实际问题。与实验教村相比,主要有两点变化: 1.精选典型问题,促进数学理解。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把己经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学习素材的选择又直接影响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再现与调度。因此,教材特别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问题为素材,以激活学生的己有经验,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完成对运算律的有意义建构。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实验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是求“买5件运动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发现“5个65加5个45”与“5个1O0(65+45)”之间的等价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修订教材改变了例题的情境(见图6),引导学生联系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6个24加4个24”与“10(6+4)个24”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得对乘法分配律的初步认识与理解。2.加强实际应用,凸显应用价值。为了凸显运算律的应用价值,教材在引导学生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同时,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一方面,结合运算律的教学适当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精心选择相遇问题作为例题(见图7),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整理条件与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列式解答一比较两种解法一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促使他们主动把已经习得的解题策略和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中感受乘法分配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

1.适当前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三角形内角和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三角形性质的必备基础。实验教材是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三角形分类之后教学的,本次修订,把“三角形内角和”安排在三角形分类之前教学。

这样安排,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第一,三角形的特征由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等三部分组成。把三角形的内角和安排在三角形分类之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形成结构性的认识。第二,由于实验教材后置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探索三角形分类方法时,学生往往不能清楚地解释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又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三角形分类方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材在认识和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先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再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凸显了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有利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2.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

观察、测量、实验等是学生探素图形特征的常用方式。教材十分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图形特征的过程,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获得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例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见图8),教材提供了四根小棒,先让学生任意选用三根摆三角形,并通过对各种情况的比较,初步提出猜想:再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验证猜想,获得结论:接着针对本课的难点展开讨论,进一步完善认识。这样设计,活动线索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进而获得致学知识,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八)确定位置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在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理解数对的含义,初步学会用数对描述位置方法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多样、能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用数对描述平面上点的位置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如,教材第101页第6题(见图9),呈现了小乐家附近街道的平面图,要求学生先根据提供的数对在平面图上画出小乐从家去图书馆的行走路线,再自己设计行走路线并用数对表示出来。再如,第102页第9题(见图10)提供了同一条直线上5个点的数对,要求学生先在方格图中描出数对所对应的点,再连接这些点,看能发现什么。这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对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培训讲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通读

下面就由我给大家通读一下教材的第二、四、六单元。

首先来看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观察物体》。本单元包含两个例题,一个练习,共4页。主要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1个几何组合体和从同一角度观察多个几何组合体两个方面。具体来看一下例1,例1给我们呈现了由四个小正方体摆成的1个几何组合体,小华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例2呈现了用正方体拼搭了3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发现从上面观察看到的3个几何体的形状相同,从左面看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从而认识到: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教材所呈现的两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单元的教学目标,一个就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第二个就是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第三个就是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就是突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实物或者是几何体,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将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和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等到五年级的时候就要逆向思维,由平面图推断较复杂的立体组合体,所以说这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整理如下(见课件)。第二个特点就是设计多种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例1和课后练习第4题设计了观察活动,练习题第3题设计了操作活动,第六题和第7题还设计了想象、猜测、推理、探究等活动。这些活动呈现了清晰的要求与程序。像“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说一说”“画一画”等,要求都非常清晰。通过第3题画一画和第6题摆出来可以看出,这单元不仅要求我们知道在什么角度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还要求我们能够画出、甚至能够根据平面图形摆出实物,这就加深了知识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得不断的做出调试。当然关于第7题,我们可以一列一列的看,或者一层一层的数,这样可以减小题目的难度,有条件的也可以用实物摆一摆,使问题更直观、对于这部分内容给出的教学建议就是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保障数学活动的物质条件。2.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

第四单元

我们再来看第四单元,第四单元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从第32页到第58页,从题目长度和页数上来看,就知道这将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包括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都是。

我们先来看这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包括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等五大块内容,是在学生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为后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和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做铺垫。

我们需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本单元教材具有以下的变化和特点:

1.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例1把1米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并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出了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换句话说就是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35页例3小数的读法,例4小数的写法,40页例5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3.突出法则、规律等内容的提炼。像写小数时,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读小数时,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后面还有小数如何取近似数、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教材把这些法则、规律等进行了提炼。

4.改进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的表述。小数点向左移动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于把原数乘()”,小数点像左移动时“相当于把原数除以()”,这感觉像“修订宪法”,好多添加的地方,使说法更准确,更符合我国的现有国情。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缩小到原数的1/10,1/100,1/1000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种说法,以前都说缩小到原来的10倍,包括四年级上册的时候还这样说,这就颠覆了学生以前对这种说法的认识,可能需要大家在这种说法上花一些时间。包括后面44页的例2,45页的例3,都相应的变成了这种说法,但要注意的是,学生们并没有学小数的乘除法,像0.1563×10000我们只能用小数点的移动变化规律来解决。

5.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材安排了测量、价签、跳远等例题,还有磨面粉、节能、健康、质量检测等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练习题,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练习,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具体来说教材安排了17道例题,下面我们对前面没提到的做一个补充。P32例1要注意小数小数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等或者是0.1、0.01、0.001等,两种表述形式都可以。P34例2可以利用整数数位顺序表的迁移,对比理解计数单位的含义。P35页例3小数的读法要注意小数部分要依次读,防止受整数部分读法负迁移的影响。小数的性质就是在小数的末尾去掉或者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要注意小数的意义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它的计数单位会发生变化,还有就是不能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那会影响小数的大小,我们不能单纯从我们的角度认为这部分很简单,而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刚接触这部分知识,都是新的,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后面小数的化简和改写正是利用了小数的性质。比较大小时学生们可能会受比较整数大小方法影响,误认为位数多的小数大。要让他们搞清楚比较大小的三个层次: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依次类推。小数点的移动变化规律注意区分“扩大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与“缩小10倍”和“缩小到原来的1/10”这两种说法的区别,用词要准确。在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变化规律时要考虑清楚移动的位数、向哪移、怎样移,注意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位。解决问题不再细说。小数与单位换算,是好多学生的难点,要注意低级单位化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尤其像8吨40千克=()吨这样的易错题,要按照步骤来,明确转化的方向,想清楚到底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往哪移。求小数近似数时注意精确到哪一位就保留到哪一位小数,根据四舍五入看它的下一位,如果末尾有0不能去掉。

对于这单元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3.注重引领学生归纳概括。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从第71页到第93页,内容也不少,我们长话短说。本单元主要包括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三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前面四则运算、加法运算定律、减法性质及其简便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为后面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做铺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点变化与特点:

增加了小数加减法的例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数的加减法,位数相同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可以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位数不同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防止整数加减时末位对齐的负迁移,该用0补位的用0补位,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进行加减。注意例题没涉及验算,但课后做一做有验算,我们在新授时可以适时加上验算。后面的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还有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突出了不完全归纳法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有以下两点建议:

1.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克服负迁移的影响,突破小数计算中的难点 感谢聆听,谢谢大家!

下载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四年级数学教材培训学习会于2014年2月25日在临沂第四实验小学如期举行。上一周语文培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不知数学什......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甸坑小学罗正尧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目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1)2.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2) 3.含括号的四则运算4. 有关0的运算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 位置与方向......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1. 1、单元学习内容及联系: 已学过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直角、锐 角与钝角 认识长方形、正方 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线......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三角形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 教学难点:体会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

    2018-2019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四年级数学 教材分析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分析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三单元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目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一)2. 数的产生3.十进制计数法 4.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5.计算工具的认识6.用计算器计算 7.亿以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