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3: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科学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第一篇: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金属热胀冷缩吗》说课稿

朱王堡明德小学:冯德威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金属热胀冷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金属热胀冷缩。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金属也像液体和气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金属热胀冷缩特征。

4.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金属热胀冷缩特征及其过程和方向。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简单的结论。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知道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金属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探讨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观察法,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本课的内容较前面的内容比较难理解,故应该通过演示让学生慢慢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的内容讲起来比较费劲,故主要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并出示图片和有关的资料来说明金属是会热胀冷缩的,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2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生活现象,谈话导入。

(二)新课。

演示导学,形成概念。观察现象,联想生活。生活体验,培养兴趣。

(三)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那么究竟固体(尤其是金属)也会不会有如此的性质,故事介绍引起学生思考,交流,小组讨论。引入新课。

2.学习新课:

活动一:模拟实验,初步感知金属热胀冷缩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出示教具。⑴、学生观察现象。⑵、大家交流并猜测:金属热胀冷缩吗

探讨实验、验证假设⑴、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实验的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正确演示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明确问题:酒精灯加热金属物体。

展示课件

指导学生如何做 交流与小结 汇报实验结论

以学生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总结本课

六、说板书设计

5. 金属热胀冷缩吗

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少数物体是热缩冷胀,识记锑和铋。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昼夜与四季的第4课《白天与黑夜》第1课时的内容:昼夜交替时怎样产生的,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1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本节课的内容是《昼夜与四季》单元的第一课,分3个课时。今天所说的第一课时(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是基础的一课,学会本课的知识能为后面学习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及四季的形成打基础,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2、3、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重点)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理出结论。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对昼夜交替的知识了解较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模糊的、零碎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

说学法:根据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好动爱说这个特点,倡议学生使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结构学习理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

实验器材:平面镜若干,温度计若干,可插入温度计的金属座若干、金属铝片若干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师:请大家观看课本19页的图片,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在山坡上看日落。波波说:太阳落山了,天又要黑了。彬彬说: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的。贝贝问:这是为什么呢?图片所画的现象是平时我们大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下。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请一些同学回答问题。可能有些同学回答的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是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指出。接着我会说:科学证实,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恒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用时30分钟)

师:下面我们大家来做一模拟实验,来研究研究地球的自转。

(1)请几个个子高的同学将老师带来的黑布将教室的窗户遮住。尽量创造一个较暗的空间。

(2)在讲台上摆放一个地球仪,请2个同学上来到讲台上。一个同学手扶地球仪,一个同学拿着手电筒(我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就代表地球)。拿手电筒的同学要将手电筒放在与地球仪同一水平面的位置。

(3)请同学打开电灯,另一个同学慢慢转动地球仪。

(4)请其它的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转动时,地球仪表面明暗分布的变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结论简要的记录下来。

(5)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己的结论,交流后归纳总结,有逻辑地表达出小组讨论的结果。

(6)师在学生回答时书写板书,分析和总结:

假设 ①东西半球昼夜相反 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 →→→ ②每交替一次的实间约为24小时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③太阳东升西落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在本课的实验中,我让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实验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最后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师提问:1昼夜现象时怎样形成的? 2地球自转周期方向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第三篇: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科学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

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科学说课稿3

气球

活动的设计意图:

气球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幼儿较喜欢的玩具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段幼儿,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玩,同时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常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围着一样东西在观察。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限度的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还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对事物与现象的探索欲。

新纲要指出,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的过程,而是要幼儿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为什么气球被突然放飞会到处乱窜等等。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从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突然冲出的有趣现象。

教学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足气的气球一只。

2、打气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气球喜欢吃什么

——分别出示未充足气的气球和充足气的气球。

这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再出示未充足气的'气球,引出故事《气球吃什么》

1、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2、气球究竟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得胖胖的?(气球喜欢吃空气)

——感受气球轻轻吹在脸上和快速吹在脸上的不同感觉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怎么样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呢?(幼儿个别回答)

——教师示范,重点是如何抓住气球的嘴。

——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可以两两合作。

——玩气球:摸摸气球胖乎乎的肚子、和气球碰一碰(身体的各个部位),说说有什么感觉。

三、放飞气球

——猜猜:气球突然放飞会怎样?

——请个别幼儿模仿气球乱窜的样子

——为什么气球放飞后会到处乱窜?是谁给了气球力量?

四、游戏:流星球大战

——组织幼儿来到空地

——游戏:听到教师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儿放飞气球,表现流星球大战的情形。

延伸活动:

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流星球大战的情形。

科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下册二单元第六课,在《动物的卵》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动物的卵,了解动物卵是孕育着新的生命,只要条件合适,动物的卵就会发育成长为一个新的动物。

二、地位作用:

本课是关于动物繁殖方式的第一课,在此前几节课中学生研究了植物的繁殖方式,本课承前启后,是以后研究动物繁殖的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课之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对科学研究也有浓厚的兴趣。

四、总设计意图:

本课主要利用农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解决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实物的观察,观看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以自己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观察进行推测,并通过视频进行了解,这样对鸡卵的结构、孵化等有个基本的认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观察中学生认识卵的一些特点,知道在一下条件下卵会发育成动物。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物和视频结合的办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特点,通过视频了解经历小鸡的孵化过程,学生经历观察和研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生生不息。

(设计意图:本课课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为原则,理解概念,重视过程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

卵的结构观察小鸡的孵化过程

七、教学难点:

了解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八、课时:

一课时

九、课前准备:

卵实物课件

十、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2、师谈话:前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那么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呢?三年级时我们知道了蚕是由蚕卵发育而来的。(播放蚕卵视频)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是靠卵来繁殖的。引入卵的观察。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利用农远资源视频观察蚕卵变成蚁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观察其它动物的卵做好铺垫。)

(二)、动物卵的观察:

1、呈现各种卵的图片(视频)

学生观察形状、大小、颜色并进行研究。师提出: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①形状:球形----椭圆形----米粒形----炮弹形----

拓展:师提出:鸡卵的壳很脆一碰就破可为什么用力捏不破,与它的外形有关吗?学生研究后回答(联想到奥运会鸟巢:“蛋外壳呈椭圆形,即拱形,这种形状会将外界的力传递到整个外壳,因此用手捏鸡蛋时,即使有受力不均的现象,只要不是受力过大,外壳是不容易破的,这就好比桥梁做成拱形比做其他形状的承受力要大,还不只是这,因为力具有传递性。当你捏的时候,通过鸡蛋里液体把力传递给鸡蛋的其他地方,而鸡蛋壳是由碳酸钙构成的,有一定的坚固性”)

②颜色:白色---绿色---橙色---黄色---

③大小:鸭蛋鸡蛋燕欧蛋赤翡翠蛋鹌鹑蛋杜鹃蛋戴菊莺蛋(通过视频与书上的排列顺序对号)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观察学生对各种卵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对卵的外形进行探究)

2、补充知识:动物的卵,产卵多少(视频)刺鱼只产80-100粒;产200-300粒;而鲢能产50万粒;草鱼产40万粒;鳗鲡能产1000万粒;翻车鱼(产卵三亿粒)、胖头鱼(产卵五十万粒)、黄花鱼(产卵三十万粒)。鱼类之所以大量产卵是为了增加存活后代的数量,尽可能广泛地散布母系基因。

产卵最少的是美国佛罗里达的齿鲤鱼,在几天的产卵期中只产大约20个鱼卵。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习兴趣。)

科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是怎样出生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围绕“延续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的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在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胎儿的形成和大致发育过程,并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母亲怀孕的负担和行动的不便,进而体会到母亲生儿育女的艰辛,懂得生命的珍贵,从而升华到珍爱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孝敬父母之情。

这节课从指导开展调查活动入手,教材分为三部分:

(1)通过调查、交流了解我从哪里来;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候的辛苦;

(3)在学生初步明白了人类的繁殖方式以后,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其中,第二部分是教材的重点。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2.初步了解胎儿形成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资料的收集、交流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出生。

2.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资料和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到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2)初步了解胎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知道胎儿的形成过程。

(2)会整理信息,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收集到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视频资料、记录单、沙袋(5.5千克)。

(2)学生准备:装满书的书包、绳子、封在塑料袋中的生鸡蛋、刚出生时的照片、脚模、手印等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教材特点,在遵循开放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前提下,我除了采用常用的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一般方法外,主要还采用了以下方法:

1.体验法

本课采用体验法,一是根据自行学生设计的体验活动,进行体验。背装满书的书包,明白应该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探究法

在这节课中,探究法首先采取课前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和父母交谈、上网等)去收集与“我是怎样出生的”有关的资料。然后,课中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在此过程中学会资源共享,整理资料,借助小组合作解决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梳理问题。最后,根据学生整理的问题自我确定课后专题研究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延伸探究活动。在这里,通过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的进行学习,利用分析、整理、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渗透“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3.评价激励法

因为本课前期资料收集的重要性,课前沟通是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收集,并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特采用了“星级”评价法。

四、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体验、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说过程

(一)播放媒体,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我是怎样子出生的”。

(二)探究新知,答疑解难

(1)谈话

“在课前,同学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父母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一些自己出生前后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刚出生时的身高、体重、肤色等)。

(2)全班交流

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弄清胎儿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视频)、脐带的作用、胎儿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身高、体重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我出生后妈妈体形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知道应该怎样珍爱生命以及家人养育孩子的艰辛的等等方面的知识,汇报的同时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材料(如照片、手印、脚模等)。

(三).巩固新知、活动体验。

(1)背书包体验。

(2)谈话:“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怀孕的负担和行动的不便,体会到母亲生儿育女的艰辛,你们能不能根据现有的材料自行设计,体验一下妈妈怀孕的艰辛?”

(四)总结全课、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知道了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都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应该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通过体验活动的结果,将全课贯穿起来,启发学生尊敬父母,珍爱生命,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今天回家以后请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科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滴》,

一、 说教材

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自然物质之一,水作为自然物质,也是孩子喜欢玩乐的对象,在课间总会看到孩子在卫生间玩水,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对水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玩弄中,而是会思考水的各种科学现象,比如:水的流动性、溶解性、水的动力等等,都将吸引幼儿好奇心。《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

《神奇的水滴》这个活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和各种材质的纸,他们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幼儿探究、内化水滴在不同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起点和归宿,以《指南》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为依据,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发展水平,结合本活动的内容,我制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观察,发现水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

2、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说重难点:

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水滴在不同材质纸上的渗透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对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用自己的符号或图画来记录,有点困难,所以将目标二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此,我遵循材料生活化,活动中我准备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便于收集、可供操作的教具,以及幼儿表述交流所需要的材料。

1、不同材质的纸张:餐巾纸、报纸、打印纸、蜡光纸等,各种材质的包装纸,塑料包装纸、牛皮纸、铝箔。

2、水、滴管、大小记录纸、笔。

五、说教法: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2、观察指导法。针对幼儿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采取随机指导,适当调控活动进程与节奏。

3、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丰富感知经验,巩固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六、说学法:

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感知、表达,在探究过程惊异科学,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操作体验法。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积累经验,因此,为了加深对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渗透性特性的了解,我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亲历探究中感知体验。

2、记录法。

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避免遗忘,便于幼儿进行比较,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记录其实也是对幼儿实验结果的一种表达,一方面能让幼儿掌握记录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经验。

3、表达交流法。

引导幼儿围绕“不同纸张的不同渗透性”这一个问题进行表达交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一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力求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1、设疑猜想,激发兴趣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3、集中交流,提升经验4、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环节一

一、 设疑猜想,激发兴趣。

1、教师以猜谜导入,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朋友,手脏了要找他,衣服脏了要找他,口渴了也要找他,他是谁呢?引出“水”,今天水要和一些朋友来玩个游戏。

2、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滴管,铝箔,抛出问题:如果水滴在铝箔上会怎么样?引导幼儿猜测,水滴是停留在铝箔纸的原处?散开?还是渗透到铝箔纸里?

此环节我运用提问法设置疑问,运用猜测法,让幼儿对水和铝箔将会发生的状况产生疑惑,产生想获得答案的强烈欲望。幼儿会带着猜测的问题去有目的`的进行实验,为下一个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

二、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1、第一次实验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第一环节幼儿的疑问。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滴管, 让幼儿自由探索,(1)水滴在铝箔纸上, 可以多滴几滴,看一看水滴是如何形成的?(2)用滴管在水边缘划动,又会如何?(3)能不能将水滴推移到一处,几滴独立的水滴在铝箔纸上移动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合第一次的实验操作的结果,教师小结:水滴在铝箔纸上,水不能渗透铝箔纸。

(2)在第二次实验前教师出示不同的纸张和记录纸提出规则和要求。(可以做一个实验就记录一个结果,防止弄错结果。)

1、根据做中学的理念,先请幼儿猜测,“水滴滴在不同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画记录在记录纸上。

2、接下来幼儿自由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动作,及时提问进行引导。与幼儿探究“纸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

在第一次实验活动中我出示滴管和铝箔纸让幼儿自由探索水和铝箔纸之间交互,此环节我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察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实验,利用直观可见的实验,将幼儿较为抽象的猜测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经验,帮助幼儿加深水滴在铝箔纸上产生的现象,得出铝箔纸不能渗透的结果。

随后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纸张,提出问题:“水滴在这些纸张上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实验。

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比较,运用了记录法进行记录,因为记录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

幼儿自由的探索,能更自主更主动去了解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的渗透,在操作中进行记录,学会思考和发现,能有效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有了记录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分享交流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

三、集中交流,提升经验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体验,记录结果,具备了大胆简述自己发现的条件,先让幼儿相互交流,让幼儿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师生共同交流、记录。

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与纸的不同表面有什么联系?教师用大记录纸帮助幼儿小结。(如果实验有异议可以集体来验证一下,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结果,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南》中也指出:交流是探究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

此环节运用了表达交流法,让幼儿进行实验结果交流,鼓励他们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发现表述出来, 与同伴交流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幼儿在自由交谈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把获取的经验进行梳理。教师在幼儿实验结果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小结,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环节四

四、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请幼儿按纸的吸水性来给纸张分类,并说说纸的从特性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如:吸水性强的纸用作餐巾纸,吸水性差的纸用作包装纸。

在此环节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不同吸水性的纸会有不同的功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实验环节的操作结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才是幼儿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

延伸活动:谈谈说落在其他物质表面会出现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突显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科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 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说课稿:火箭升空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科学说课稿8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小树叶找妈妈》。

1.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

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

《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

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

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

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

是什么颜色的?

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

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

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

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

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

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字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字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字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数字让幼儿在玩中学,促进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与生活密切相连。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理解数字在不同的物体的用处,同时对周围生活中数字感兴趣。

因此,本次活动的数学目标有: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等。

1、观察法:让孩子先自由观察自己带来的实物,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现周围环境的物体上的数字与数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2、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让幼儿分组操作,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寻找自己物体中的数字,并且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快乐。

3、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动中,我用了“画面配数字”等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学法指导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四、教学过程

1、首先,设置让幼儿自由观看,并让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寻找到的数字,这样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这一部分大概4分钟。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让幼儿通过观察、回忆,如:说说你住在几栋?几楼?门牌号等等。同时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数字与具体的意思。这一部分大约5分左右。

3、动手操作,大胆创新。不仅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对周围数字的兴趣。这部分大概10分左右。

4、最后一部分让孩子回到宽松的环境中,孩子畅所欲言,把事先准备好的数字贴在楼房上、汽车上、其他地方,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部分5分左右。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说课稿10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关于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孩子们在说桥的功能的时候大多数说的都可能是桥上可以开汽车,可以走人,有的桥可以通过火车,孩子们的回答是很笼统的,没有准确的分类,于是我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可以让汽车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儿对于桥的分类,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车,人行桥上只可以走人的经验,所以一提问,孩子们马上就会说出不是的,当孩子知道有的桥只能走人,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后,问为什么有的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桥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四、延伸活动

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上只是我的设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他实施并改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科学说课稿11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教学准备: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

(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3.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科学说课稿12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科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课的内容: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下面我简单地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首先我来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二年级《健康教育》,第十九课《体育与健康》第七册第一章。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科学锻炼的有关原理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对学生合理地参加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发育,预防运动创伤。科学地健身具有指导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我结合新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a、知识目标:了解体育的锻练基本原则内容及其原理。

b、能力目标: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这些原则,从而有效地促进身体发育,预防运动创伤。这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锻练兴趣培养健康第一思想,弘扬阳光体育运动。。

4、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原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原则。

二、教法、学法设想:

我再来说一下教法与学法:一定的教学方法所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本课教材的特点,采用了以下教法:启发谈话法,创设情境法,自学讨论指导法;相应的学法是:自学讨论法、质疑问难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我再说一下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开门见山,直接导课;

第二步,互动交流探究活动阶段;

第三步,互动交流反馈小结阶段

第四步,学生活动园地,学生自评阶段。

下面,我就分步具体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1、引入课题阶段: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导课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教材特点,我采用了直接导课法,简单明了。

2、互动交流探究活动阶段:本阶段主要讲述了科学锻炼的两大原则。

A、生理原则

①适合年龄特点

动脑筋:

你们这个年龄有何生理特点呢?

引导学生回答:处于青春发育期心肺机能的发展跟不上运动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调节与支配能力及身体素质暂时有所下降

针对以上生理特点应选择什么项目练习呢?并举例。启发学生回答:选择耐力性项目练习,如慢跑,打球,游泳等。少进行力量性项目练习,如举重,双杠等

②适合性别特点

思考:

男女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女子骨骼比男子轻,承受压力与拉力能力差。

女同学在月经期能不能从事锻炼?应怎样选择项目?学生回答:能

启发学生回答:禁止从高处往下跳,减少对腹部的挤压,停止游泳防止冷水刺激。可选择广播操,小游戏等

③适合健康状况

屏幕展示材料:

1984年日本中小学生中,在校死亡有256人,其中124人是由于在体育活动中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

从以上材料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回答:同学们之间的身体状况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如果患有心脏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同学应遵医嘱从事一些简单活动

B、卫生原则

①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动脑筋:不少同学在开始锻炼时积极性很高,活动量也很大,但坚持不了几天就失去了锻炼热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出:开始活动时运动量大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疲劳反应也大,锻炼受不了这么大的苦而停止锻炼。

启发:那么应怎样合理安排负荷锻炼呢?

启发学生答出:应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②全面锻炼的原则

为什么要全面锻炼?

首先用生理学解释,然后,

(屏幕显示出两个图表)

引导学生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答出:①全面身体训练比单项内容训练组能更有效的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②全面身体训练使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启发:我们怎样去全面锻炼呢?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思想,相互补充。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总结出:①项目丰富多彩,培养多种运动兴趣②选择能锻炼,较多器官部位的项目,如足球运动。③健身同时要健心炼志,提高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④多参加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

③准备与整理活动原则问: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答:使身体各部位系统有一个适应过程

不做准备活动行吗?(屏幕显示资料)

某师范大学附中,1983-1987年共发生73例重大运动外伤(骨折、头部严重挫伤、脑震荡等)

从发生的原因来看,大部分是由于没有做准备活动而造成的。从以上资料可获得什么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出: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血压下降,甚至昏倒等不良反应。

启发:那么应怎样做准备活动呢?

引导学生答出: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季节气候,编制适宜内容以微微出汗为宜。

④运动与休息交替原则问:整理活动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答:让高度紧张的机体逐步恢复平静。同学们都知道高速运行的火车,如果紧急刹车会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

启发那么剧烈活动后骤烈停止不做整理活动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会出现下肢瘀血、肿胀、脑部及其它部位暂时性缺血甚至重力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如果不停的运动不休息能行吗?应该怎样?

为什么呢?

学生答出:不行,应运动与休息交替。

学生答出:让机体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以负担下一步的运动量。

休息时间能过长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答:不能,休息时间过长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水平下降不利于继续作剧烈运动。

3、师生互动交流反馈小结

4、学生活动园地:观看两图表,评价自己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四、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由于水平确实有限,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在这里我真诚地恳请大家多给我的课提出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

科学说课稿14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科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交代了英国有一对小兄弟,彵俩爱好捉虫子,然后写爸爸告诉兄弟俩,达尔文爷爷要来做客,兄弟俩在高兴的同时,还想办法准备考考达尔文是不是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课文接着重点写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先是兄弟俩一唱一和,告诉达尔文,他们发现了一条怪虫子。当达尔文揭开匣子盖,看到那条怪模怪样的“虫子”时,差点笑起来,可他马上装做不认识,兄弟俩还以为达尔文爷爷真的被考住了,可得意啦!直到达尔文爷爷把他俩称作“两只有趣的小叫虫”时,他俩才明白过来。后来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因为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又贴进儿童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学生喜欢读。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插图形象、直观。既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目标

1、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弄清楚兄弟俩怎样考达尔文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的道理。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题入手,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让学生读课文。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让学生弄清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如:在学习8~16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分成两组比赛,看哪一组被评为最佳表演组,然后由两组分别提问,对方回答。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弄清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在教学时,我还通过“虫子标本”的挂图,让学生复述兄弟俩制作标本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兄弟俩这样做的.目的,这样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孩子考科学家》这篇课文故事趣味性强,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喜欢读。学习时,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特别要分角色朗读和分组提问,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参与进来,学生学会了怎样提问,怎样在文中找答案。这种互相提问,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学生

《孩子考科学家》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学习会兴趣深厚,特别是在分组比赛时,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为了把对方考住,学生在组内出主意,想办法,学习积极、主动。

六、说教程

(一)板书课题

从课题入手提问,孩子指谁?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他们是怎样考科学家的?结果怎样?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回答:“兄弟俩为什么要见见达尔文呢”

2、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指名读后,找出做准备工作的句子,读一读知道了什么?

2〉拿出虫子标本挂图,让学生复述虫子标本的制作。

3、学习课文第8~17自然段

1〉由学生分两组比赛,分角色朗读,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

2〉教师提问抢答: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两个叫虫”分别是什么意思?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总结

《孩子考科学家》讲述了英国一对小兄弟用一个拼凑成的怪模怪样的虫子标本考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四)作业

课外阅读有关达尔文爷爷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五)板书设计:

11、孩子考科学家

孩子 考 更尊敬 科学家

挤挤眼睛 可来劲了

互相做个鬼脸 装作惊奇

可得意啦 忍不住笑

第四篇: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1

一. 语言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用电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无处不在,此活动来源于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家用电器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取材也很方便,而且种类也很多,在教室里也有!电视,空调,vcd,录音机等等。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家用电器,经常使用它,但对家用电器并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大人使用享受,会看电视玩电脑。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家用电器正确的认识,正确使用操作,用电的安全常识真的很重要!就如《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操作,知道家用电器的特征及用途。

(2)感受家用电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3)掌握使用家用电器的安全常识,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知道家用电器的不同用途,能用语言表达家用电 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的难点是:了解家电的工作原理而正常操作,并掌握其安全常识!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家长带幼儿去家电商场参观

2、幼儿使用家电的亲身经验

3、家用电器:电视,电脑,录音机,空调,电扇VCD等

4、非正常使用家电的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 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亲自断电操作某电器,探索它的构造。让幼儿再看看摸摸中的感知。第二次操作是通电后

的正常操作。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家用电器,表达出他的用途,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方便。我采用猜谜的方式让其他幼儿猜,更给活动增添了新的乐趣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有两次。第一次是断电操作后,打开电扇的外壳,把其构造展示给幼儿,然后通电让幼儿通过观察 ,理解其工作原理,让幼儿深刻认识家电的正常运转。第二次是展示非正常使用家电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电得威力,有用电常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对家用电器的理解和使用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看、摸摸、说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家用电器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家用电器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表演中引导幼儿体验家用电器跟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操作法,观察法等共同探索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幼儿大胆表述出来。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展示—操作——游戏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喜欢看电视的特点,教师说谜语,“有个方形小盒子,长长尾巴连电啦,五颜六色里面瞧,悟空一休猪八戒,一个都不少。”(电视) 再提问1,电视属于什么类型?(家用电器)

2,还有那些和电视一样属于家用电器?(空调,电扇,电脑,录音机,冰箱,洗衣机,VCD等)

3,他们都有什么用?(电扇空调使我们很凉快,电视我们能欣赏好看的节目等等)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能讲出得越多,进行表扬

(二)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

索。把家用电器展示出来,让幼儿断电进行操作,然后观察,探索它的构造。(三)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流程是否正在这一环节幼儿对家电有了初步了解

(三)操作

(四)游戏

二.社会 大班《安全标志》说课稿

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正逢目前的主题活动《规则与标志》,产生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所提到的“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我们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的培养。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从众多的安全标志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游戏方式轻松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目标分析

本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 对目标的分析: 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标志》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社会规则与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

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过程分析

总述: 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

基本流程:以“棋”导题→标志分类思考→小组按要求重点讨论一类标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知学习并掌握标志特征、名称、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制作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玩“棋”结题

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分组游戏等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初步感知三类不同标志的特征与含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如:指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等。 整个活动过程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感知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巩固提高。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

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2分钟)。。

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这部分含量较大,分量较重,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出示安全标志,让幼儿先思考,如果请你把这些标志分成三类,你想怎么分?之后一组小朋友操作分类,感知三类标志的色彩、形状及图案等特征,初步建立类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这些标志有什么特征?

(2)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

(3)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

第三层:本过程采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性学习,分别由三组选派1 至多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探究的把类标志的符号及图案所表示的含义、标志名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层: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生活中的人、事、物,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些安全标志。在幼儿设计制作标志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设计活动,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的意思。有的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 这个层面也是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用游戏法让幼儿分组玩“安全标志棋”,对所学的安全标志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简单介绍玩棋的规则、方法后,要求幼儿5人一组自行结合分成四组,推选小组裁判并分成黑白两队开始下棋,这环节的一安排,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科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括有:明白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本事。

2、学习目标

(1)明白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全能够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就能够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能够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明白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资料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能够让学生归纳在一齐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能够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资料——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经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能够让同学们把你们明白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资料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能够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教师能够出示教师自我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能够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修改科技小报(在修改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本事和动手的本事,当堂不能完成能够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以往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异常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有必须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我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教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景。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科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 )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 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第二天观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科学说课稿5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科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平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

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 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 “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八)、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科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科学说课稿8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

幼儿由于在小、中班经过系统的阶段教育后,都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且承接大班以前对5以内分合的学习,在加上受幼儿自身能力特点的影响,因此幼儿以具备了学习6的分合的能力。同时在幼儿学习5以内的分合时,我发现幼儿虽对5以内分合式较为了解,但幼儿在以往的操作中对分合的排序较为凌乱,以致于出现幼儿学后忘记也较快。此外,现在对幼儿学习数学的要求也不在停留于单一的认识、了解,重要的是能从生活、游戏出发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具备利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身能力特点出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发展,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在这一目标中,我通过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获得对6的分成的概念,这里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探索出6分合的5种方法,并以此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2、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帮助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对于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考虑的,幼儿已有过对数的分合的认识再加上大班学过一定的排序方法,同时大班幼儿又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因此我就通过幼儿自身能力出发利用幼儿的观察能力对数进行有序的排列,于是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就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3、通过游戏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中,喜欢玩乐,因此,我借助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激发了幼儿运用数学、使用数学的能力。

因而,围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与家长商量事先为每个幼儿准备6块一元的硬币。

(2)人手一份小篮子、一份记录纸,一支铅笔。

(3)教室周围布置为超市的情境。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情境“超市开业”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就在教室周围布置了一个的游戏情境,以超市开业:“今天小超市开业了, 你们想去逛逛吗?”导入到活动中,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我又以:“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引出幼儿用于学习6分合的实际操作物品“硬币”,我之所以选择硬币,是考虑到它的正反面有不同的图案,易于幼儿观察、记录,而硬币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家中随处可得,教师不必为准备材料浪费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把精力放在观察孩子的发展上。然后再让幼儿用手摸出6个硬币,我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复习6的数量 ,同时也是为下面的活动操作材料做好物质的铺垫工作。

2、通过游戏“抛硬币”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6的组成,探索、尝试用数字记录6的组成并进行排序。

(1)认识硬币。

我先让幼儿对硬币进行观察。通过提问: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引导幼儿去思考观察硬币的图案,这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硬币正、反面的不同图案,接着再以一提问: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又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总结出:有个数字1的标记的正面,而有一朵花的反面。这一步骤设计主要是为后面的抛硬币进行记录工作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对6的分合进行准备工作。

(2)幼儿游戏“抛硬币”,并记录操作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6的分合,我利用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帮助幼儿通过自身实践操作去获得相关数的概念。在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前,我先讲清要求:请你把6个硬币轻轻地抛在小盒子里,看看会出现几个正面?几个反面?然后再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操作纸上,你玩了几次就记录几次!在这里我利用幼儿好玩的天性,为避免幼儿在学习数学中感到枯燥,因而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记录,抓住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帮助幼儿探索对6的分合的认识。同时,在这一步骤我利用幼儿的自我操作,给不同能力的幼儿机会,让能力强的幼儿能多记录一些6的分合式,而让能力稍弱的幼儿也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对自己的分合结果进行记录,体现出我在设计中能面对全体幼儿并注意个体差异的特点。

(3)幼儿汇报记录情况,教师小结。

科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四、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科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二、说学情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而产生的。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2、幼儿现状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脱衣服时听到过噼噼啪啪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了,创设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这些静电现象,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3、目标定位:

一、乐意探索,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二、能够运用各种材料大胆探究,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物体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活动难点:能够运用各种材料大胆探究,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能够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

铅笔、塑料尺、彩笔、梳子、木筷子、吸管、绸布、碎纸屑、记录卡等实验材料。

(3) 环境准备:幼儿围坐成6小组,每组6人。

二、说教法与学法

活动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演示法 、提问法等教法。

幼儿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记录法、交流表达等学法。

三、说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5大步骤,依次是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尝试实验,感知静电;设想材料,记录结果;实验验证,交流表达;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一)、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要把小纸屑沾到尺子上面,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小纸屑粘到尺子上?(用双面胶、胶水、透明胶布、水等方法)更深层次提问:如果不用双面胶、胶水,也不用胶布,谁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尺子把纸屑吸起来?(尺子不要挨住小纸屑,但能把小纸屑吸起来)通过这个魔术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幼儿尝试——“小纸屑被吸起来了”

教师出示绸布、尺子和纸屑,让幼儿自己先想再尝试,之后 教师引导幼儿尝试。 提问:为什么尺子在绸布上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接下来教师示范,让幼儿感知静电的时间在尺子上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纸屑很快掉下来了。进一步提出问题:尺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那它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呢?(衣服上、头发上、裤子上、袜子上、皮肤上等。)幼儿尝试用尺子在衣服、裤子、头发、皮肤上摩擦看会怎么样?这一环节教师提问步步升入,引导幼儿先动脑再动手。

(三)、 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通过摩擦后能产生静电,也可以吸起小纸屑?”

幼儿对可能“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再提出新问题:“除了尺子在绸布上、衣服上、裤子上、头发上等,摩擦后产生静电,还有什么东西通过摩擦后也可以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呢?(幼儿猜想:如铅笔、筷子、吸管、彩笔、梳子等。)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面对问题提出假设。

(四)、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也许有一些小朋友和别人的预测结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预测的答案呢?(做实验)。于是老师出示不同的材料,积极支持幼儿验证,让幼儿自己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交流表达。动手实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目的是证实和推翻实验前所提出的假设,让孩子亲自操作、动手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记录实验信息,幼儿记录实验结果用“√”和“×”来表示,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还可合作进行再次试验,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结论。表达交流,幼儿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如:彩笔在头发上,皮肤上、桌子上摩擦能产生静电等,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愿望,这一环节进一步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使幼儿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合作。

(五)、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摩擦起电现象。让小朋友们以后要注意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把它记录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说活动特色:

1、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如:铅笔、梳子、尺子、彩笔、吸管等,只不过孩子们从未观察、探索过这些材料摩擦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观察、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符合“做中学”的思想。

2、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做中学”的四大环节:

①面对问题提出假设 ②动手实验 ③记录实验信息 ④ 表达交流

科学说课稿12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科学说课稿13

说教材:

《研究自行车》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知识基础上,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是学生综合认识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作为教学重点,把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自行车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但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应用简单机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学法:以交流、动手操作为主。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行车,变速自行车。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

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

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

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

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

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

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媒体:播放“自行车” 视频。

小结: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的类型 所起的作用

车把 杠杆、轮轴 转向、平衡

踏脚与大链轮 轮轴 动力传递

刹车装置 杠杆、滑轮、轮轴 刹车

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

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

活动:

1. 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

2. 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

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

小结: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

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

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科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本事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一样的层面、用不一样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终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本事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必须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经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本事稍差。所以对于本课资料,要采取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明白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本事目标:能从不一样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忙他们构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经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构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很多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能够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完美情感态度。以到达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本事、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教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境来上这节课,大家想明白今日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之后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之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忙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经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到达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经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貌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能够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之后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经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经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我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本事、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景。(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齐参加果实大会)之后鼓励学生一齐帮忙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齐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之后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样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齐去,谁明白为什么呀。之后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过主角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科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鱼儿妙锦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鱼儿妙锦囊》是苏教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鱼儿是幼儿喜欢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鱼儿的避险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思考,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正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2.能力目标:发展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难点定为: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来谈一下对学情的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幼儿之前已经学过《美丽的海洋世界》认识了许多种海洋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我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准备游戏道具:鲨鱼、章鱼、石头鱼、小丑鱼的头饰,以使幼儿获得全面真实的体验,为掌握鱼儿妙锦囊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问答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谁能给老师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图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待幼儿说出海洋生物的名称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是怎么躲避危险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讨论。

2.讲故事。

我会给幼儿讲《妮妮游览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种类的海洋生物,他们具有各自的避险方法。锻炼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故事讲完后,会向幼儿提出问题“每种海洋生物都有什么样的避险方法?”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贴小鱼活动。

在幼儿基本掌握各种小鱼的避险方法后,我会描述避险方法,请幼儿思考这是哪种海洋生物的妙锦囊。并请幼儿将相应的海洋生物找出来贴到黑板上。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避险游戏。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的头饰,扮演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我来扮演大鲨鱼。引导幼儿用相应的避险方式躲避大鲨鱼的袭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三)结束部分

评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小结。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不止某一次特定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会采用家园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搜集一些鱼儿的妙锦囊。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15篇

科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 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 师指导:“ 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 (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 检验方法

蛋白质 ---- 燃烧

淀粉 ---- 滴碘酒

糖类

脂肪 ---- 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科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科学说课稿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2、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

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

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科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彩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多元能力实践课程大班下册科学领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教学与学法、活动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正如《纲要》中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就拿“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它常常出现在夏天雷雨后,云层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时,经过阳光的折射,就会在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但往往孩子们还未仔细欣赏时,它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人难以捉摸。根据以上情况便生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次活动。

接下来我对幼儿现状进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美丽的彩虹》。

二、说活动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标: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达成以上活动目标,我制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教学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选择晴天开展活动2、物质准备:课件一份,镜子人手一份,盆中装满水,圆珠笔,色拉油,白纸,三棱镜,放大镜,泡泡等。

五、教学与学法《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为幼儿指引了探索的方向,减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并理解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

2、尝试探究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最终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使孩子们懂得真理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体验探索的乐趣。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过程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的过程:

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学习动手制造“彩虹”--交流总结--延伸活动。 我是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亲身体验,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会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入活动中。(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会不见了。请你猜猜我是谁?引导幼儿根据经验猜出谜底--彩虹.)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以下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1、幼儿自由玩镜子。幼儿在玩中和同伴说说从水中的镜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射。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数一数有几种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我开始的直接提问是让孩子们拿着镜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讨论自己的发现,幼儿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语言提示他们“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一照”,这样有目的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彩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镜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颜色。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动手制造“彩虹”。

经过前一环节的介绍,幼儿对“彩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么漂亮的彩虹一会就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直接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肯定会说:“我们可以自己做一条'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镜、三棱镜、圆珠笔、白纸……幼儿自由地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交流、合作。本环节是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科学说课稿5

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石门县楚江镇第一完全小学的吴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一、说教材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水”这个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浮与沉》中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在学习了第一部分物体的沉浮现象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这部分的教材,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在宝贵的40分钟里,通过“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点,作细致深入地探究学习,从改变沉与浮一个层面进行探究,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达到一定高度后,“怎样使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则可由学生课外去自行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亲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轻重及承载的液体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做中学”的探究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槽、鸡蛋、烧杯、食盐、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针若干、各种漂浮物、马铃薯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运用“情景法”、“演示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并创设相关情境,适当点拨启发、及时反馈评价。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体现,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本着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探索——应用三个环节

(一) 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伊始,我给学生讲一个有关死海的传说,听完故事我顺势问学生:“这些奴隶是不是真有神灵保佑呢。”学生回答不是,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盐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书上看到的。这时候我从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着手说:“那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往水里加盐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吗?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我通过使学生亲历三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其方法。对于这三个活动设计我主要抓住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的特点来进行。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关于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比较轻的、像船型的物体物体可以浮起来,另外,部分学生也已经从书上了解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物体上浮,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因此,我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加以引导。

第一个活动:首先,让大家猜,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猜测也就开始,有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验证,这时我请个同学将鸡蛋放入水槽中,学生观察到,鸡蛋沉了。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吗?”学生受前面故事的启发很快想到水中加盐的办法。时机成熟,学生现在急切的想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行,分组实验开始。这是学生自我展示时间,当然我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实验过程加以指导。比如:怎样放盐及搅拌盐的方法。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有的小组没有成功,请成功的小组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让没有成功的小组继续试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定要放足够的盐,鸡蛋才会浮起来,也让每个小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完成了我们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第一个要点:水中加盐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盐水中都能浮起来呢,我紧接着出示一块橡皮泥,问:“如果把橡皮泥放入盐水中会怎样呢?”学生结合上面的实验活动都猜“浮上来”,我请一个猜浮上来的学生来演示,将一块橡皮泥放入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中,结果验证猜测是错的,橡皮泥没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 “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上来呢?”这时候我先组织让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船状,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这部分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究。实验后交流,先让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来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实验结果怎样,并请一小组到前面演示,这样做既让他们有展示的空间,让别的小组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们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体浮起来。小结并板书。捏成船状或碗状估计有不成功的,让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不成功的小组继续改进,还让借漂浮物的小组也用这个方法试试,因为下面,我设计了一个竞赛,待橡皮泥浮起来后。往“船”或“碗”里放回形针,比一比在“小船”不沉的情况下,哪一组放得回形针最多。在课堂组织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时,要让装回形针最多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原来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间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小结并板书: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橡皮泥浮起来,这一阶段的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中第二和第三两个要点:借漂浮物和改变物体形状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活动三:我拿出一个沉有土豆的烧杯,采用变魔术的手法使这个土豆浮起来,土豆怎么会浮起来呢,学生疑惑,开始猜测,我揭晓谜底,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因为这个土豆的重量减轻了,这时学生很想亲自来验证,我继续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两点:1、明确减轻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实验才会成功。这个探究活动是我根据书上所介绍的潜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设计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这个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第四个要点:知道通过减轻物体的重量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三) 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第三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思考题,使学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方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你能解释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吗?

纵观全课,“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这样的探究过程一直贯穿始终,以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科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头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并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本事培养方面,属于“实验本事”和“归纳本事”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资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经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我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必须的操作本事,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经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明白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必须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设计比较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必须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比较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本事。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比较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将用到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团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资料。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经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经过自我设计的比较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导入

我将采用复习法:本课教学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样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所以,那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教师能够这样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一齐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说说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请生回答教师小结:江河湖海,动植物体,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空气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气。

这节课教师将和大家一齐,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趣味的现象,下头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此刻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我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包含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那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能够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那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明白,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教师给你供给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能够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比较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一样?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明白,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仅有一个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个不一样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一样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构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能够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比较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比较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比较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比较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发生。所以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比较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比较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教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包含趣味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结

凝结:水蒸气--受冷-→水

五年级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构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资料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说课稿7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 :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 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新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存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形成--与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运用生活经验及观看录象带,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交流有关风的经验。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说课稿8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调查讨论活动。

本课的学习活动与下两课时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与下面两课时统筹设计,进行单元备课。

活动目标

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活动过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_文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主要包括:

(1)科学发展的进程。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

(2)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些内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_时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

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

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

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此教

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①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②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

③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

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

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带来厂环境问题。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

两步进行。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

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

(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查阅资料等。

(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

(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

科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三、交替周期 2。特点

科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科教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资料。教材分为四部分(课件出示四个部分一: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二:观察温度计。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活动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度数。)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经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温度,并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第二个活动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第三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认读和记录第四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其中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读和记录,难点是引导学生识读零下温度。

二、依学情说目标

我所应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温度和温度计没有很深的了解。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所以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来测量。本事目标:经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本事。情感目标: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件出示: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本事。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课件出示: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问自我不懂的地方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做自我研究的实验,说自我理解的资料,用所获的知识释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取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课件出示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魔术,神奇的现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视觉上的感知提升到脑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我设计教学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经过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把学生不熟悉的热胀冷缩现象呈现于他们眼前,经过简单神奇的小魔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明白其中的奥秘吗2、在今日的学习中,你还想明白什么)经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能够让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热胀冷缩现象中提出自我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本事,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课件出示二、设计实验,比较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经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本事和思维本事。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两杯水的冷热,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由此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之后让学生动手感知、比较桌子上的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要求动手体验,交流讨论,并做记录,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起自我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们充分实验感知后,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实验情景。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一样,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明白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课件出示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的观察思考,互相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说自我看明白了什么,对于观察中产生的问题,能够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教师的帮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情景,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刻度,有的组发现温度计上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还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了这些感性的发现,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出示:1、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当你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温度计构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情致。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课件出示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准确的区分零下温度的正确读写并让学生明白温度读数时的方法。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设计了与资料紧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总结揭秘,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物体的冷热程度和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有的学生说明白了温度计的构成和每一个刻度表示的度数,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用正确的方法读写摄氏温度,还有的学生说发现了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学生有了如此多知识收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课前开始的小魔术,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学带来的神奇现象,之后我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小魔术,让学生自我发现魔术的秘密。最终我再做了总结揭秘,让学生对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任务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探究本事的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对摄氏温度的认读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课件出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6℃读作写作;-1℃读作写作)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本事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贴合了学生获取想明白,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我相信经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取的思维,主动的探索,欢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说课的资料,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多谢!

科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二、说学情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四、说活动准备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五、说活动过程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科学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滴》,

一、 说教材

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自然物质之一,水作为自然物质,也是孩子喜欢玩乐的对象,在课间总会看到孩子在卫生间玩水,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对水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玩弄中,而是会思考水的各种科学现象,比如:水的流动性、溶解性、水的动力等等,都将吸引幼儿好奇心。《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

《神奇的水滴》这个活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和各种材质的纸,他们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幼儿探究、内化水滴在不同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起点和归宿,以《指南》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为依据,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发展水平,结合本活动的内容,我制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观察,发现水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

2、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说重难点:

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水滴在不同材质纸上的渗透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对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用自己的符号或图画来记录,有点困难,所以将目标二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此,我遵循材料生活化,活动中我准备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便于收集、可供操作的教具,以及幼儿表述交流所需要的材料。

1、不同材质的纸张:餐巾纸、报纸、打印纸、蜡光纸等,各种材质的包装纸,塑料包装纸、牛皮纸、铝箔。

2、水、滴管、大小记录纸、笔。

五、说教法: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2、观察指导法。针对幼儿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采取随机指导,适当调控活动进程与节奏。

3、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丰富感知经验,巩固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六、说学法:

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感知、表达,在探究过程惊异科学,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操作体验法。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积累经验,因此,为了加深对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渗透性特性的了解,我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亲历探究中感知体验。

2、记录法。

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避免遗忘,便于幼儿进行比较,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记录其实也是对幼儿实验结果的一种表达,一方面能让幼儿掌握记录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经验。

3、表达交流法。

引导幼儿围绕“不同纸张的不同渗透性”这一个问题进行表达交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一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力求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1、设疑猜想,激发兴趣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3、集中交流,提升经验4、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环节一

一、 设疑猜想,激发兴趣。

1、教师以猜谜导入,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朋友,手脏了要找他,衣服脏了要找他,口渴了也要找他,他是谁呢?引出“水”,今天水要和一些朋友来玩个游戏。

2、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滴管,铝箔,抛出问题:如果水滴在铝箔上会怎么样?引导幼儿猜测,水滴是停留在铝箔纸的原处?散开?还是渗透到铝箔纸里?

此环节我运用提问法设置疑问,运用猜测法,让幼儿对水和铝箔将会发生的状况产生疑惑,产生想获得答案的强烈欲望。幼儿会带着猜测的问题去有目的的进行实验,为下一个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

二、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1、第一次实验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第一环节幼儿的疑问。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滴管, 让幼儿自由探索,(1)水滴在铝箔纸上, 可以多滴几滴,看一看水滴是如何形成的?(2)用滴管在水边缘划动,又会如何?(3)能不能将水滴推移到一处,几滴独立的水滴在铝箔纸上移动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合第一次的实验操作的结果,教师小结:水滴在铝箔纸上,水不能渗透铝箔纸。

(2)在第二次实验前教师出示不同的纸张和记录纸提出规则和要求。(可以做一个实验就记录一个结果,防止弄错结果。)

1、根据做中学的理念,先请幼儿猜测,“水滴滴在不同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画记录在记录纸上。

2、接下来幼儿自由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动作,及时提问进行引导。与幼儿探究“纸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

在第一次实验活动中我出示滴管和铝箔纸让幼儿自由探索水和铝箔纸之间交互,此环节我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察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实验,利用直观可见的实验,将幼儿较为抽象的猜测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经验,帮助幼儿加深水滴在铝箔纸上产生的现象,得出铝箔纸不能渗透的结果。

随后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纸张,提出问题:“水滴在这些纸张上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实验。

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比较,运用了记录法进行记录,因为记录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

幼儿自由的探索,能更自主更主动去了解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的渗透,在操作中进行记录,学会思考和发现,能有效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有了记录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分享交流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

三、集中交流,提升经验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体验,记录结果,具备了大胆简述自己发现的条件,先让幼儿相互交流,让幼儿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师生共同交流、记录。

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与纸的不同表面有什么联系?教师用大记录纸帮助幼儿小结。(如果实验有异议可以集体来验证一下,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结果,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南》中也指出:交流是探究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

此环节运用了表达交流法,让幼儿进行实验结果交流,鼓励他们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发现表述出来, 与同伴交流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幼儿在自由交谈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把获取的经验进行梳理。教师在幼儿实验结果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小结,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环节四

四、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请幼儿按纸的吸水性来给纸张分类,并说说纸的从特性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如:吸水性强的纸用作餐巾纸,吸水性差的纸用作包装纸。

在此环节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不同吸水性的纸会有不同的功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实验环节的操作结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才是幼儿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

延伸活动:谈谈说落在其他物质表面会出现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突显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科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走近科学家》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单元以科技改变世界、发展世界为主导教育思维,而本课以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熏陶和少年儿童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立科学之志、做科学之事的训练为衍生教育思维,通过切入科学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进步、未来发展的关系主题教育,引入支撑这一主题的培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及其创造发明的主要成就。

2、从科学家的经历、言行中,体会、感受他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吸取精神财富。

3、尊敬科学家,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我在处理教材上特别注意:虽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单元学习的主体的、直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具体“事实”——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介绍、著名科学家和他们探究、敬业的故事、儿童科技探索精神、兴趣、方法的培养等为教育素材。由此制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科学家爱国、勤奋、奉献、敬业、探究、不怕困难和挫折等精神和态度。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内化过程。

三、说教法: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比科学技术本身更为抽象。在前面课文中了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本课文从认识科学家入手,先取科学家爱国、奉献敬业、质疑创新、百折不挠的追求等几个行为侧面,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具体化。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讲授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科学家和他们研究的领域;运用讨论、体会、观看影视等方法,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科学态度;引用新闻、影视资料剪辑等,引导学生产生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共鸣;通过资料搜集、探究思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格言、名言的内涵,并引以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本节课我先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来进行教学。课堂上我运用了书刊、影像和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顺学而导,顺学而教,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如(1)书刊——各类反映科学家的文章、读物、科技杂志、报纸等。特别是有关张衡、冯如、陈景润、居里夫人、诺贝尔、爱迪生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人物的事迹。(2)影像——反映诺贝尔的影视纪录片、科学家的故事等。(3)实物——科学家图像、地球模型、太空知识挂图等。

四、说学法

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实验体验法、故事领悟法、直观法。

整节课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及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课前学生收集有关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资料,可以问家长,可以查阅有关书籍,还可以请家长帮忙上网下载资料。然后分小组合作编成小报,最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对科学态度和勤奋学习有了初步的感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活动一:我所认识的科学家

步骤1:制作如下表格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科学家

国籍

生存年代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步骤2:课堂交流对所搜集科学家的认识,如怎样搜集,为什么喜欢所搜集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贡献是什么等。

步骤3:交流讨论所了解的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活动二:引导学生提炼科学家爱国、献身故事中的感人语言、行为,设计“假如我是那位科学家……”的活动。

步骤1:有感情地诵读故事;

步骤2:让学生提炼感人的语言、行为,探究这些语言、行为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步骤3:“假如我是那位科学家……”的活动。

活动三:大胆质疑、谨慎求证的科学态度培养

步骤1:哥白尼质疑托勒密,开普勒质疑哥白尼事例分析;

步骤2:科学质疑、否定的结果:论证科学、改善发明。

步骤3:其他方面的科学质疑、否定的事例。

活动四:科学家格言大讲堂

步骤1:搜集各自喜爱的科学家格言;

步骤2:交流对科学家格言的认识体会;

步骤3: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榜样、努力方向。

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科学说课稿15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下载五年级科学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科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共5篇)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

    五年级说课稿

    习作要求: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仔细想想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

    五年级科学《摆的研究》说课稿(共五篇)

    五年级科学《摆的研究》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摆的研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旬阳县城关小学科学教师-----李洁。今天我带来的这节研讨课是......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计数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科学记数法》。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说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科学说课稿4分钟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综合小学科学6号,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 年级下册......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一:科学说课稿模版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大班科学活动《 》(板书课题) 首先说教材:本次活动是科学......

    大班科学说课稿

    大班科学说课稿:大家来环保 旧铺中心幼儿园 董凤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大家来环保》。 一、教材分析 1.说教学内容(活动来源): 《大家来环保》......

    科学说课稿模版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大班科学活动《 》(板书课题) 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活动方法、说活动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