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分析高光龙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白鹅》教学案例分析
丰乐镇双枣小学高光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
2.教学挂图。
学情分析:
鹅的外形特征已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课文写的并非是鹅的外形特征而是写白鹅的性格特征,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说,学习这一课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学过的古诗描述鹅的特点。
2.用几句话赞美鹅。
3.这节课我们学习《白鹅》这一课,看作者是怎样写白鹅的。
板书: 《白鹅》
点评:导入课题时尊重学生的意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识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
2.小组相互检查认字,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词语。
4.出示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
三、整体感知全文。
1.说说读书的方法,然后朗读课文。(找好词好句,圈出不理解的词等)
2.朗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白鹅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高傲
3.出示书本插图,感受鹅的高傲。
4.默读课文,想课文从哪些词和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白鹅的高傲?
学生1:左顾右盼
表现出白鹅刚到我家不受拘束,说明白鹅高傲。
让学生表演左顾右盼,进行理解这个词。
学生2: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也能看出鹅的高傲。
板书:
左顾右盼
叫声
步态
吃相
5.鹅刚到作者家,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使作者发出什么感叹?
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再次感受一下白鹅的高傲。
6.从鹅的叫声中作者是怎样写白鹅的高傲?
学生3:见到生客进来,它必然厉声叫嚣,仿佛大声训斥别人似的,表现它的威严,远处有人走动,也没惹它,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好象在责备别人打扰了它的安宁。
(1)如果你是白鹅,你会说什么?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近在尽职,难怪主人喜欢它呢!
(2)
你认为读好这一段,应读好哪些词语?
(3)
板书: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它可爱的语气来。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鹅的高傲和尽职。
点评:反复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7.自读4-7自然段,自主发现。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鹅高傲的句子。
出示:a、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b、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C、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2)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4:我发现这些句子表面上是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而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特别喜欢这只白鹅。
师:用“缺点 ”赞美白鹅
学生5:我发现作者一直把白鹅当作人来写。
师:那你觉得这只白鹅像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5:它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警察,走起路来像一个京剧里出场的净角,吃饭的时候像一个要专人侍侯的大老爷。总之,像一个很高傲的人。
学生6:我发现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写鹅的特点,更显出了鹅的高贵和傲气十足。
师:作者用这些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点评: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感悟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鹅的高傲。
再一次读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7:前半句与第一段相联,后半句概括了后四段,用“更”字将前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体会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
试用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你家的鹅。
点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创造性表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白鹅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厉声叫嚣
厉声呵斥
引吭大叫
高傲
步态:局促不安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喜爱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总评: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读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案例
石安镇中心小学陶有奎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1-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
(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
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1、长城
观察长城:
联想人民:
赞美工程:
远景近景 血汗 智慧 雄伟奇迹2010年9月2日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案例分析
故县小学2016-2017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
《长城》教学案例 故县小学 王淑娟
教学内容:
17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 字:崇 峻 嘉 峪 瞭 屯 垒 魄 课后练习:
1.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2.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的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一、课题:长城
二、课型:精读课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
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长城。一起来读。
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师生交流,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远看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设计巧妙 奇迹 血汗智慧
3、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品读第一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先来看“崇山峻岭”这四个字,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带着感受读读这个词语。
(2)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所以作者把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一条长龙)
带着感受齐读这句话。
(3)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长龙?(播放录像)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读出龙的气魄。
(4)欣赏了远处的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刚来我们从远处欣赏了长城的壮美雄姿,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走近它的一砖一石,来触摸它,感受它。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对长城又有了怎样的印象?(2)感受高大坚固的特点
①学生汇报划出的相关语句,交流体会。
②补充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③齐读描写高大坚固的语句。(3)感受构思巧妙的特点
①刚才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你还有什么感受? ②学生汇报交流,随机学习理解“垛口、瞭望、屯兵、堡垒”等词语。
③你能在图中找到长城的这些部位吗?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出示长城近景图)
④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样依靠长城来作战的?(播放城台场面录像,进一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目的。)
⑤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⑥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
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指明读第3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2)品读体验:
①“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凝结是什么意思?
凝结的是什么?(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②作者为什么说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这万里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生汇报。
③(课件出示第2句)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相信你能找到答案。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谈感受,体会重点词语。
A “没有„„没有„„”有的只是什么?(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这巨石压在了一双双肩膀上,这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
B “一步一步”“陡峭”
八达岭有多高?相当于300层楼高!C.“数不清”“两三千金重”
(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把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3)补充文言文《孟姜女寻夫》及故事。想一想,他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也同样震撼着全世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课件出示)
长城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自豪的对全世界„„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1、同学们,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和自豪。然而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老师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长城永不再发挥它的战斗作用,希望和平之花永远盛开,也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力量去筑起新时代的长城。
2、作业:面对长城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它记录下来。
日期:2016-11-26
班级:四年级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案例
《长城》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理念: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是值得探索。教学流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二、交流信息,资料共享
师:同学们,在我国有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自公元七八世纪开始修筑,延续不断地持续了2000多年。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齐答:长城。
师: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由于各种原因我想你们肯定没有去过长城,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来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教学目的:
一、教师借用资料激情导入,让学生对长城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研讨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当导游,感知课文
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明白处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3、师:看来大家的感触和老师一样,这篇《长城》真是景奇文美呀,谁愿意充当小导游,把长城介绍给大家?
生:试着解说,教师提醒字词读音并帮助梳理解说词的结构。
4、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初步读出语言的灵魂感,然后在全班自由展读,互评提高。教学目的:
根据课文内容生成解说词,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同时又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
三、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来描述。
(学生在描绘长城的雄伟时,教师提示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形象。)
2、师:同学们的描述各有特色,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齐读文中作者描述长城的语句。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长城从远处看的模样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蜿蜒盘旋
像一条长龙
3、范读: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蜿蜒盘旋”通常被用来描写蛇的模样,作者在这里却说长城像条龙,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从龙字中体会出作者对长城的敬重之情。)教学目的:
对照插图读文,让学生对长城的外貌有一个整体印象,并通过抓住“蜿蜒盘旋”,“像一条长龙”等词语初步从读中悟情。同时也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放权学生,并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的。
四、近看长城,分析结构
1、师:出示课件,作者又来到长城的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我们接着看课文,看看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生:读书后回答。
教师板书: 长城的高大坚固 城墙顶 外侧的垛子 城台
2、师: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生:交流回答:第一幅图观察点在远处,即在长城外;第二幅图观察点在长城上。第一幅着重表现长城的“长”;第二幅图着重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让学生明确: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由远景推倒进景,由第一段自然过度到第二自然段。)
师:该段的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上面的交流很自然回答到:过度作用。)教学目的:
这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同时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而且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五、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1、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思考:
⑴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为什么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提示:
要重点体会“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四个动词的作用,明白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自然展开的联想。
⑵ 师:为什么说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让学生抓住“血汗和智慧”“凝结”重点词语来展开想象。)
生: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⑶ 学生读第4段:
说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小组合作讨论:因为:
① 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
② 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
③ 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齐读课文第3、4段。
3、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师:长城是我们的骄傲,现在我们共同唱起国歌来结束本文吧!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案例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教师大量的理性分析显然是多余的,惟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从细微之中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
二、案例过程
以教学1—3自然段为例,体会猫确实古怪,但又着实可爱。片段一:
(一)多种形式理解朗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等重点词语的句子。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师:什么是“蹭”? 生:摩擦的意思。
师: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
生1:我觉得用“摩擦”的话,小猫就不可爱了。
生2:我也有这种感觉,不用“蹭”的话,小猫就不温柔可亲了。(老师在进前一位同学身上重重摩擦)
生3:不对,应该是轻轻地摩擦;因为如果擦得很重的话,老社爷爷会不舒服的。
生4: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中意主人的腿,其实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
生5:我觉得“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知道自己在老舍爷爷面前这样撒个娇,会博得老舍爷爷的高兴!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老舍爷爷的腿,还能蹭出什么? 生6:蹭出可爱; 生7:蹭出友谊; 生8:蹭出顽皮;
生9:蹭出它的天真可爱;
生10:蹭出与主人之间的亲情。师:请同学们和你们的同桌蹭蹭。(学生蹭)把这种体验放在朗读中该怎样做? 生11:轻轻地读,充满感情地读。师:那就试试吧!(生饶有趣味地读)
师:还有没有觉得别的词特别生动的地方? 生12:“小梅花”用得也非常好。老舍爷爷喜欢猫,就连它踩在稿纸上的脏爪印也会成了美丽漂亮的“梅花”。师:真是“‘我’家小猫脚爪印,各个梅花淡墨痕”,让我们一起边想小猫可爱淘气的样子边来朗读这句话。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中猫的形象,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畅,使学生的审美之情油然而生,有关的情感体验也随之活跃。教学中,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蹭”,从这个字中令读者感受到那种蹭出的情感。在学生掌握词语确切含义的基础上体验感受,抓住关键词语这也是提高语言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
2、他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想象这只猫会怎么样叫唤,来理解丰富多腔。
[在学生对文本充分地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的脑海中便浮现出生动活泼的画面达到身临其境的程度。当学生浮想联翩时,他们便能更好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体会中去,语感能力相应地就会提高。] 片段二:
(二)理解猫的古怪 生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他的确有时候很乖„„” 师:学了课文第一到三段,古怪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1: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使人觉得很奇怪。师:那么我们就照着你的理解,运用古怪来说一段话。生2:老师,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师:是吗?
生2:您跟我们说过您敢一个人骑自行车去旅行,我觉得您很了不起,可今天刚上课时,后山“轰”的一声炮响,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竟吓得大叫一声,您真是既勇敢又胆小。生3:我爸爸的性格也有些古怪。每一次吃饭时我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他都让我捡起来,可我要向希望工程捐款时,他一次就让我捐了100元,可大方了。生4:我的爷爷也很古怪„„ 生5:我家的小狗也很古怪„„
师: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话中你还体验到什么?
生6:我发现“古怪”从字面上看好象作者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却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生7:是的,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想起我妈妈,妈妈平时跟别人讲到我的时候总是说:“我们家的淘气包”。
师: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当中去。
(生动手写短文,一篇篇生动的作文跃然纸上,如《我家的小狗》《我的爸爸》等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运用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在学生反复诵读,对课文的语言有所感悟,有所积累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使学生将文本语言进行内化转变,再创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灵性与情趣。]
三、案例分析
语感,据我理解,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这是一种语文能力。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为此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感交流的机会正是语感培养的需要。通过品味词句、入情体会、理解运用也能提高语感的敏锐。当然语感是有差异性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和体验。这些因人而异的“语感”需要表达交流,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生命的需要。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表达与交流中提高了。
特别是在理解运用这个环节上,我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地应付学生对我“古怪”的评价,而是尊重学生的感受;我没有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教案框定学生的思路,而是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写好作文打好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