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案例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案例
祁 爱 玲
案例主题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本课能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那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师生如果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不只是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动的外显,体现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因此,在这堂课中,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和活动,尽量使用生活中的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以猜谜引领学生进入空气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空气与我们生活,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设计一系轻松的游戏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愿意去感受到空气的新鲜以及空气的性质,对人、动、植物的生存有了浅显的了解。从而对空气和我们生活有具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材料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 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怎样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不让他们明显感受到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教师设计的导入是一个猜谜游戏?“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有感觉,人人都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的气氛。]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也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教师还设计鉴别气体的方法,让学生怎样鉴别。
师:这里有二杯气体,分别是空气、二氧化碳。没有贴标签,你怎么鉴别,你所选用的鉴别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桌子上鉴别这两瓶气体,具体的做法是: 1.用两根火柴划燃后,同时放入这两个瓶里,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2.让学生自己说:一个瓶里火柴继续燃烧,另一个瓶里的火柴熄灭了。师:燃烧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空气。
师:熄灭的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二氧化碳。
(二)通过活动,感知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在平静的时候,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马上数一数,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每两个人一组进行比赛,在平静的时候,另一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2.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再为那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3.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字,我们能知道平静、跑步的脉搏每分钟不同。[在这一环节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修改,增加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教材的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平静与跑步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新鲜,每分钟呼吸次数不同。二是通过每两人一组进行比赛,看谁憋气的时间长。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空气的困难,还让学生正式认识氧气这概念。结果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接受这一概念并没有困难,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三)开展跑步比赛,引领学生作出假设。
在认识空气以后,通过跑步比赛,失败的学生找原因。这个游戏让学生提出假设;跑得慢的同学,一个是力气不足,呼吸有困难引起的。
这个游戏使这一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避免了较为深入活动开始后的沉闷氛围。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被激发。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对空气性质进行深入探究的体现。师:用手憋气的时间长了,就会晕倒,这是缺氧气而晕倒的。[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没有空气(氧气)的人、动、植物就不能生存。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利用跑步进行更深入后探究活动,寻找到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了表述和观察记录(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空气的其他问题和现象,对以后继续对空气进行探究有了兴趣。)从而证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科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了解科学,并应用所学去真实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对学生们的最好锻炼。] 案例分析
1.教师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研究与发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入手,通过“跑一跑“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2.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民主化。对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不断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较好地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共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3.教师角色的把握有待于提高。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把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中,仅以同桌两位同学为一小组,有几个组的学生基础很差,根本无法开展自主探究。
反思
这是一节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空气的知识,知道了空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导向,从做中学,在玩中求知;让小组长带领他们去自主互动的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潜能的开发。这里我把实验目的的要求以跑步的方式出现,使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地促进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这些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第二篇:空气教学设计案例3
空气教学设计案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
验
导
学
探
究
原
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 察
记
录
分
析
讨
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
析
讨
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归 形
纳 成总 概
结 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 气(第一课时)
第三篇: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谢红梅
学 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
2、飘扬的红旗;
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
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
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⑴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⑵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硫+氧气二氧化硫(无色气体)镁+氧气 氧化镁(白色固体)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⑶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汇报:
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汇报:
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已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 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汇报:
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第四组(蜡烛做燃料)汇报:
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第四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时。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孩子们在面对新知识得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具准备:
教具:
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
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蜡烛、打火机等。教师备份材料: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
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自由流淌的风,涓涓的流水,缭绕的迷雾,.穿过浓密树叶还会看到会跳舞的阳光。好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清馨画卷,多么美妙的早晨呀,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熟悉的“深呼吸”活动引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刻的切身体验,同时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探究空气奥秘的学习欲望。另外,动听的音乐与形象的语言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课件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袋子里真的有空气吗?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注意要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教师可适当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点拔。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空气鼓起来。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
③把玻璃杯倒扣水中。④吹气球„„)
3、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演示实验过程,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培养学生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与实验能力。】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然后把它们填写到课本77页。)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
①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水比较轻重。②装一袋子空气和一袋子水来比较。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将所学的新知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完善。根据课堂生成,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五、总结与延伸
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更新。】
第五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邢台市家乐园小学 安小静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在第三个环节当中涉及到了水,本课又是空气部分的开始一课,所以它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学生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设计理念
1、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
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以“找空气”为重点,设计了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发现式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主猜想、实验,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作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透明塑料袋、烧杯、水槽、注射器、吸管、气球。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实验报告单各一张。【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谈话:孩子们,首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和老师们吧!接下来,让我们把激动的心情放松一下吧,(排三下,坐端正)闭眼,深呼吸三次,吸气,呼气、、、、、、孩子们是否轻松了好多,接下来请回答安老师一个问题:刚才你们在呼吸的时候吸进去的是什么? 孩子们:空气。
老师:空气在哪里啊?你的左边有吗?右边有吗?前后有吗?安老师的四周有没有空气?后面听课老师们的周围有没有空气?所以说空气就在我们周围。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我们周围的空气吧。
二、新课讲解
老师:据我所知,我们班的孩子们最喜欢玩闯关游戏了,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这一节课安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个大闯关,(出示三个大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和安老师一块儿闯过去啊?
学生:有。
老师:为了帮助那么顺利的闯关,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孩子们仔细地认真地欣赏。(播放视频: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看完了,收获一定是大大的吧。接下来,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进入我们的第一大闯关吧-------我们知道的空气.(板书)
闯关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在科学上我们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时候,常常要用到这样的一种图------中间是被研究的物质,然后四周冒泡,这种图叫? 学生:气泡图。
老师:(出示气泡图)我们知道的越多冒出的泡泡就会越多。现在每一个小组都有一张这样的气泡图,如果你们知道的很多很多,你们可以再增加几个泡泡。如果你们知道的不够多,没关系,可以空几个泡泡。但是最后我们要比赛看哪一个组冒出的泡泡最多。接下来一起讨论,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信息分享给你们组的小朋友吧,记录员负责记录。(学生讨论、记录,老师巡视。)
老师:孩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七个泡都完成的组长举手、、、、、、七个泡以上的组长举手、、、、、、孩子们谁特别想把你们的气泡图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们、、、、、、(孩子们上台,老师展
示)、、、、、、看来孩子们知道的好多啊!
老师:孩子们你们的气泡图都棒棒的,但是看屏幕,安老师的还空着呢,一起帮助一下安老师吧!、、、、、、样子、、、、、、用手捏住鼻子,不能坚持的可以松手啊、、、、、、好难受啊!说明人要呼吸空气,还有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是空气。最后一个泡泡好难啊这可怎么办呢?奥,我想起来了,我为你们准备了两个动画,孩子们想不想看? 学生:想。
老师:但这是有条件的,你们看完后必须帮助安老师把这个泡泡填上,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孩子们谁来说说?、、、、、、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大功告成、我们终于顺利的闯过了第一关,点赞。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行为教育。)
老师:孩子们,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存在吗?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第二大闯关-----空气存在吗(板书)闯关二:空气存在吗
老师:孩子们你们猜想空气存在吗?
学生:存在。
老师:我们把手伸到鼻子前,会感觉到有空气吹向了手掌,把手放在胸部,会感觉到胸部的起伏,都可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老师:孩子们虽然刚才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除了体验也可以利用桌上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注射器、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其他成员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记录员要选出一种你们组最喜欢的实验写出报告单、、、、、、孩子们开始吧、、、、、、基本上每个组都完成了,材料管理员把你们组的实验材料整理整齐了吗?现在哪一个组想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展示报告单,共同点评。
老师:孩子们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除了空气之外比如还有、、、、、、?谁知道?(细菌、病毒等)所以我们吃饭以前要洗手。
(设计意图: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培养孩子们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到此为止,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空气的好多信息,那么它和我们刚学过的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大闯关吧、、、、、、比较水和空气(板书)
闯关三:比较空气和水
老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好多特性,还记得吗?(学生回答)这样看来,水和空气既相似又不一样。
老师:孩子们我这里有两个一样的烧杯,这是一杯水,这是一杯空气,很明显水是重的。现在我把这杯水用完了,能否扔掉? 学生:不能,浪费。
老师: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留下了的水可以洗衣服、洗手、浇花浇草等。现在我把它倒进水槽(倒水)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在流动。那么空气会不会流动呢?孩子们教室里有点热,让我们用书扇一扇吧。你感觉到了什么?(风)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说明空气会流动。除此之外还有孩子们玩得吹泡泡、红旗迎风飘扬等都可以说明空气会流动。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机器都运用了空气的流动,比如:电扇、空调、风力发电机等,所以我们要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科学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老师:接下来,我们用曾经学过的维恩图来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吧。(出示维恩图)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是一种东西、生物都离不开、、、、、、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较重等。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较轻等。老师;
三、总结与延伸
老师: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好多特性比如: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透明、会流动、生物都离不开等。我们又知道健康需要新鲜的空气,近期,我们都经历了好多天的雾霾,雾霾夺走了孩子们喜欢的室外体育课;雾霾引起车辆限行,给大人们上班带来了好多不便;雾霾遮盖了诗一样的蓝天白云;雾霾使得满大街变成了来来往往的口罩、、、、、、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平时做到爱护花草,保护树木,不乱扔垃圾、、、、、、我们渴望清新的空气;我们渴望白云绵绵、蓝天无限。
老师:最后,安老师把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的一段名言送给孩子们,希望你们带着对科学家深厚的感情大声一起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同时养成向科学家学习的良好品质。)
四、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存在吗
三、比较空气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