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杨氏之子》丨人教新课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许永超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ppt课件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第 1 页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ppt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 “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第 2 页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预设方法六:……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孔君平诣其()父 此()是君家果()为()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第 3 页(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第 4 页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板书: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惠 有教养
第 5 页 有礼貌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次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
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第 6 页
第二篇:2018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杨氏之子_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三月、四月是我们的读书月,为了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学校将这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经典词句,我们一起来练一练吧。
有志不在年高,()。少年易老学难成,()。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书犹药也,()。
2、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3、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4、你姓什么?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5、介绍《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
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2、下面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总结一下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开始吧。
3、汇报交流读书方法(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查找工具书或资料书。
4、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5、猜测、补充。同学们个个都是读书小能手)
4、你们用这些方法学会了什么?这些字的意思你们弄懂了吗?又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呢?
5、交流反馈单个字词的意思。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单个字的意思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谁读懂了?(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2、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理解“聪惠”。
4、指名读。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
(二)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3、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齐读。
4、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5、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读一读。
评: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板书:孔雀——孔家禽)
3、解释“夫子”。夫子在古代是指对有文化有涵养的男子的尊称,例如孔子可以成为孔夫子,孟子可以称之为——孟夫子,咱们的李校长可以称之为——李夫子。
小孩称孔君平为夫子说明了什么?“应声答曰”又说明了什么?
4、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理解:未闻,夫子)
3、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再读再感受。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预设评:同学们也是“甚聪惠”!
四、美读感悟
1、孩子们,古文有其独特的韵味,读懂以后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的赞美。(指名读)
2、想一想,要是加上动作,该怎么读,先自己试一下,然后指名展示。(看来同学们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五、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你会用下面的成语夸一夸杨氏子吗?表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那些?
六、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同桌互背
七、好书推荐、作业
回顾方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除了字面的意思,我们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杨氏之子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杨氏之子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第四篇:10、杨氏之子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
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2、补充:杨氏之子是南朝的杨修,不是三国中曹操的谋士杨修,但是也很聪明。
师: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吗?是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还有问别人得来的。你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语文。
3、介绍本文的作者和出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师: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关注作者以及文章的出处。解释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
轶事,也写作“逸事”,一般是指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
汉末至晋代:大约5、60年的时间。士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章的障碍。
1、本篇课文只有55个字,非常简短,内容风趣幽默,学起来很有意思。同学们你预习时,读课文时有什么感觉啊?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2、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古文也叫文言文。我们平时学的文章叫白话文也叫现代文。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读好文言文对你们来说是个难点。
3.扫清字词障碍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指导文章中家禽的读法,应该分开来读:家/禽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您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呀。”
三、,背诵表演课文内容
1.背诵课文。(找两名学生)2.师背诵课文,并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加动作背诵课文。(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背诵)全班一起背诵。
四、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杨氏之子的聪明表现在哪?
师: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杨修很聪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也就是说话时要把话说好,怎样才能说好呢?说的话让别人能接受,而且还爱听。比如:禁止践踏草坪。别踩我,我怕疼!你觉得那句话好更好接受呢?我来跟杨修学学怎样说话,首先我要先学会倾听。
“聪”就是一个耳朵旁,就是告诉我们会听才是聪明的人。从哪看出来杨修会听了?从哪看出来杨修会说了?
学生交流问题: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水果。
(3)杨修听出孔在拿他的姓开玩笑,他听出了话中话,这是会听。他也用姓说孔君平,是会说。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聪明。
2、你觉得杨氏子除了聪明以为还怎样?为什么?
除了聪明还很有礼貌。学生说理由。
3、师小结: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之间相处的更和谐,学会听,学会说,让自己的变得更聪明。
五、老师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
1、读古文的方法
多读几遍,遇到不会的词要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断句,加上动作表情,读
2、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10)_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第 1 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 2 页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第 3 页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第 4 页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第 5 页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第 6 页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第 7 页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第 8 页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