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L塑料壶 实验教学设计《测量肺活量》
2L塑料壶 实验教学设计《测量肺活量》
目标: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同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器材:2.5升油壶、塑料水桶、橡皮管、弹簧夹 实验设计思路:
肺活量大或许使人获得更很多很多的氧气,要知道壹人的肺活量需要用肺活量测量仪;教材中的测量装置制作困难,操作不便,实验难度大;实验时指导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利用“排水集气法”制作简易测肺活量装置,再运用自己动手做的装置测量肺活量,从装置的制作到测量都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要探究形式,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同时学或许对自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判断,了解到规范行为、经常锻炼身体的好处;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
1、改用安全环保易得的实验器材,适应性更广;
(1)原装置钟罩等要一定规模的学校实验室装配,对于规模比较小的村小则有可能没有,取材难,而且是玻璃制品,既笨重又易打碎;
(2)改选的塑料油壶等材料易找,携带方便,塑料材质质量轻,学生可独立操作、使用安全;而且主材料为废品利用,符合环保理念;
2、改进实验装置使其设计科学,易于操作,增强实验效果;(1)比方果要按要求将装满水的钟罩大口径朝下,放置在水槽里面的支架上,十分困难,2L塑料壶,而且装置中的水位不易控制与0刻度持平,实验时向装置里面吹气,装置里面水位或许不断下降,水槽里面水位或许不断上升,这就有可能使装置里面水低于水槽里面水位,影响读数,水槽里面水也或许因为上升溢出,影响实验操作;
(2)在油壶底部钻小孔,利用了“连通装置”原理,在“排水集气”时水可直接从小孔中进入到瓶中,操作容易,省去了大量的准备时间;实验过程中装置里面的水位与桶中的水位始终保持持平,水也不或许溢出;实验效果好; 操作过程:
1、介绍装置:
实验前准备好测量装置,水桶;水桶里装水,水的高度不低于装置的0刻度位置;
2、实验过程:
第一步:打开装置的盖子,将测量装置轻轻地放入水桶中,水或许从装置底部进入到装置中;
第二步:把装有导管的盖子盖在装置上,拧紧;将已经清毒过的橡胶导管的一头沾上水,套在导管上,沾上水既可以增加密封性又可减小安装时的磨擦力; 第三步:握信装置手柄,调整装置的高度,使装置的0刻度与桶中的水面持平,同时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防止空气进出; 第四步:使用酒精棉在吹气口清毒,被测者深吸一口气,广东,一手握人身上含有丰富的铁和钙,所以人很强大手柄,一手松开弹簧夹,然后向装置里面尽最大的力呼出一口气;测完后,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
第五步:握住手柄,适当调整装置使其平稳;读出数据同时记录;此次测得的肺活量大约为()毫升;
3、测量小组里面每个人的肺活量;比比谁的肺活量大; 小结:整个实验安全可行,完成一次测量用时少,为了减小误差,可反复测量,取最大值;在课堂中分组实验,有很多很多名被测者准备都不或许太耗时;实验效果明显,又快又好;而且该装置材料易找,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不仅可以在课堂中测量,还可以在家独立完成制作到测量的整个过程,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解决问题;
这是新建文章1.html,请修改添加正文里面容;
第二篇:《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
南河中学
蔡道敏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 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助沉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方法不仅有这一种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篇: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教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回忆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电阻的方法引入,另外还让学生回忆,测量电功率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用伏安法来测,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进行新课探究
1、实验目的
由学生回答实验目的:测量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功率
2、实验原理
学生回答实验原理:P=UI
3、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实验器材:干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灯泡
4、设计实验 由学生设计实验路图,其中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电路图。
在进行实验之前,用课件出示实验时的要求:
A、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B、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又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电功率。
C、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电功率。
进行实验之前,先回答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1)、开关在连接电路时,应处于什么状态?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前,要进行什么?
(3)、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是什么?
(4)、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规则是什么?
5、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要求学生填好数据,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课件出示]
实验要求 发光情况 电流(A)电压(V)电功率(W)1 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小灯泡两
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
小灯泡两
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
6、分析和论证
由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7、交流和评估 由学生交流和评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从中知道实验中的不足和做的好的就要继续发扬。
三、小结
由学生小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规纳能力,并对知识起到巩固作用。
四、学生谈收获和疑惑
五、布置作业
第四篇: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
反思二: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公开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思路明确,准确的完成了知识与目标的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少有同学能回答问题,这足以暴露我这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缺乏实效性。课后反思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
1.问题设计的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太简单,导致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设计在教案里,是自己根据实况想到的,这种想到就说出来的无难度小问题,是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其二是问题设计的过难,导致学生即便经过思考,还是不能形成确切的表述。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是直接问这种关键性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搭台阶,层层递进的问问题,既有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失引导,使同学能迅速解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把关键性的问题“分步化”,大问题化成有层次的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缓冲,使得问题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炼自己的语言,不要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喜欢哪句讲哪句,想到那个例子说哪个例子,这些都会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繁杂并重复,这种未经过加工的教学片断是不成熟的,对学生来说很不利。
2.要分清谁是课堂中的主角。这节课设计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分清教学主体,导致课堂仍然停留在“以讲代学”旧模式中。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甚至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录音机,笔记本,仅需听讲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单方面的灌输。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会听的很累很无趣,容易走神。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传授知识与学生动手实验穿插进行,让传授知识与学生的问题思考穿插进行,慢慢的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与训练发展。有的时候,备课中也考虑是否让学生动手,但又怕学生一动手就乱哄哄,不好维持纪律,所以就拿掉了这个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演示。现在想想,这种担心虽不是多余的,但是以拿掉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代价换取的课堂纪律,是无意义的。所以,今后要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反思三: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反思四: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第五篇:塑料教学设计
《塑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它并不像前几课一样通过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引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虽然探究性比不上前三课,但其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深远意义却远远超出前几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塑料制品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多种多样的塑料。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点与缺点。
难点: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塑料制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塑料的应用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咱们在一起学习已经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的时光里,你们的聪明、快乐、勤奋和积极的探索能力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好多的礼物作为奖励。你们想要吗?都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塑料制品)
2、这些礼物好玩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塑料做成的)
3、你们呢知道塑料是谁发明的?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出示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598.htm?fr=aladdin
4、自从1910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德研制出合成塑料之后,塑料便与我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了。老师知道你们也收集很多塑料制品,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5、是呀,玩具,学习用品、家庭用品有许多都是用塑料制成的。其实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你们看,农民们种蔬菜用的薄膜棚、塑钢门窗、放货物的集装箱是用塑料做的;在国防与尖端技术中,飞机、舰艇、火箭、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塑料也是不可缺少的材料。
6、看了这门多的塑料你有什么感受?,塑料从它诞生到今天,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而是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被广泛应用。那,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它究竟有哪些优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塑料》。
二、探究新知,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一)了解塑料的优点
1、塑料到底有哪些优点呢?老师给每个小组带来一些物品,请大家在小组内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找出塑料的优点,记录印发的表格上。
(1)塑料尺和木尺(2)塑料口袋和纸口袋
(3)塑料杯和玻璃杯(4)塑料盆和陶瓷盆(5)塑料凳和木椅(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
2、各小组汇报塑料的优点。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正因为塑料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它深受人们的欢迎,在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它还在不断地发展着。你们看(课件出示新型塑料)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抗菌塑料、纳米塑料,生物塑料、防弹塑料、塑料血液,塑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感知塑料的缺点
1、塑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却被英国媒体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是为什么呢?(污染环境)
2、对,其实不仅仅是塑料袋,那些塑料饭盒、饮料瓶等所有塑料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都叫白色污染。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白色污染的资料,谁愿意展示一下?(学生展示资料)
3、是啊,白色污染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你们看,播放白色污染视频。
4、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5、多么触目惊心啊!白色污染已然成为困扰全球环境的一大难题!塑料垃圾很难分解,一般要过二百至四百年,有的可达500年;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容易引起火灾事故;它破坏市容、景观,导致农作物减产、动物生病,甚至死亡,使水质变坏;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污染地下水,严重地危及周围环境…现在白色污染已然成为困扰全球环境的一大难题!
(三)防治白色污染
1、人们厌恶“白色污染”,于是开始怪塑料。你认为“白色污染”是塑料的错吗?
2、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呢?
3、介绍易降解的新型塑料。
三、总结延伸,合理利用塑料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小结: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合理利用塑料,为减少“白色污染”出一份力,好吗? 板书设计:
5、塑料
优点: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 缺点:不易分解,污染环境 教学反思: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本课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和工具了解此塑料的优点、缺点,让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充分抓住孩子的实际和年龄特点,力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前,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使他们很快就进入这一课的探究活动中。课堂上我共设计三个活动:
一、展示收集的塑料制品,感知塑料在生活中国的广泛应用。
二、观察比较,找出塑料的优点,体会塑料之所以深受欢迎的原因。
三、交流白色污染的资料,感悟塑料对环境的危害。课堂上,学生有感而发,积极交流,并通过探究性的活动,认识了塑料,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也体会了塑料危害,从而树立了“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上就显得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上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