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春版《乡村四月》教材解读
长春版《乡村四月》教材解读
一、写作背景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温州)人。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有很多诗歌,是可以绘成画轴的,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画,不仅有写意,而且有留白之妙。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可以联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来,几千年封建社会,能为劳动人民而歌的诗人毕竟不多。
二、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再插田,实际上可能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三、教学价值
本课是由一首七言绝句、一幅农人忙碌地运送禾苗的插图、1个要求会认的字和2个要求会写的字构成的,课后还有四道练习题。
这首诗描写出了初夏时节江南水乡的美景:山原葱绿、畦水泛白、杜鹃声声、细雨霏霏,农家忙着插秧采桑,紧张快乐。自然景物与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读了这首诗好像跟诗人一起赏美景,感受劳动的紧张。
而课文中的插图正好配合了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可以结合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反过来这首诗又把美丽紧张的画面跃然纸上。诗与画浑然一体,给学生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是针对本课的两个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字的不同含义。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正确书写。“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再各组一个词。”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它们的细微的差别,通过组词能区分开来,加强对所学生字的巩固。“讨论。”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运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古诗中字词的意思,然后再体会诗句的意思。给出的四幅图画,对应的是文中的四句诗,指导学生先观察图画,说说图意,然后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把相应的诗句写在下面。借助图画学习古诗,也是感悟诗意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边看图画,边读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地位作用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板块《劳动》的第一课。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水乡景美,劳动的人们更美。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感受和体验。
另外,本课的教学是在第二板块“春之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春光美景还没有走远,就自然过渡到劳动创造美,衔接紧密让学生始终处于美文之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对于大自然对于劳动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古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学习《乡村四月》这首诗,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体会环境的优美和劳动的欢乐。
二年级下册第八板块已出现了“劳动”这一主题,诗人范成大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告诉人们农人们的生活是如此地辛劳,却又如此地坚强和充满力量。只有劳动才能过上好日子。可以说这一板块已为三年级的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从比较浅显的道理提升到“劳动创造了美”这是情感目标上的一次飞跃。
五、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本课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体会劳动带给
人们的快乐。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本课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体会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
六、方法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自主地学习。所以针对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语文课堂气氛浓厚的学习氛围。
例如:
1、导入部分,我首先简单介绍翁卷的生平,引发学生学习诗的兴趣,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学生读诗的过程中,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用来揭题激趣、总结点题、伴乐朗读渲染情境等。让他们的读书声和音乐声融合在一起,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同时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词的语言美。
3、图画再现。根据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相应的图画,同时也进一步感悟古诗的内容和词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朗读品味,读中感悟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手段,对于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教学中,我是按以下几步进行读的指导、训练的。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一名同学初读课文,根据读的情况相机进行重点字词的学习,如“规、插”等。为正确、流利地读扫清障碍。通过指导,学生字音读准确了,课文读通顺了。
2、图文导读,适当领悟。
课文插图既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体会重要词句意思的有效工具。教师引导好学生图文对照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悟其法和悟其意。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3、深化朗读,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感知了内容,观察了图画,领悟了词句,体验了情感。此时让学生转换角色“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
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让我们读出对景对人的赞美之情吧!
学生再读课文,就不仅仅是能够领悟词句的自然停顿了,而是声情并茂从生动的语言朗读中领悟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理解诗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理解古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别人……)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此时不仅仅是答案的探讨更有方法的交流。研讨的过程即是诗意内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合作性。
(四)我的一点看法
另外,课程标准中指出,中段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要想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讲好古诗,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不同风格的诗歌,老师要把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境与处境,了解作者创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便于老师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3.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只有做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悟。
(五)一点建议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复习旧知,做到学法迁移。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教师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学习方法,这节课仍要点拨、引导,挖掘旧知,进行小结。如: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有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画进行想象,问老师同学……”巩固方法,学为所用。
另外也可以把歌曲《乡村四月》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加深了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二篇:长春版《藏羚羊跪拜》教材解读
长春版《藏羚羊跪拜》教材解读
一、地位作用
《藏羚羊跪拜》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板块的主题是——动物之美。本板块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一只贝》、《藏羚羊跪拜》、《和小鸟最相亲爱》、《鸟的天堂》,都是记录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篇篇融情于文。学生通过学习本板块的课文,可以增强对动物的美好情感,感受到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藏羚羊跪拜》一文最为震撼人心。
纵观全国其他版本的教材,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以及鄂教版中都有该篇课文,我想这主要是由于本文的独特之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敬重,也正是这些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光辉,深深打动和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的心灵。《藏羚羊跪拜》已成为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美文。
二、文本解读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被称为可可西里的精灵。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的边缘。
《藏羚羊跪拜》叙述了藏北高原一位老猎人的一次奇特经历:一头母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幼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猎人放生。而老猎人在杀死了藏羚羊母子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从此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作者意在借这一凄美、悲壮的故事,揭示母爱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忏悔与自责。文章的每一个字都震撼读者的心灵,唤醒人们心底的那份善良,激发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以一般读者的视角来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品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定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三、教育价值
阅读完这篇课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广告语久久回荡在我耳边。我们不能不重新而郑重的思考“保护野生动物”、“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沉重话题。在《藏羚羊跪拜》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中最圣洁的母爱,并体会到了我们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之私欲,冷酷无情地屠杀生命的无知和罪恶。以此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四、教学目标
鉴于本课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地位,结合五年级大部分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理解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学习,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多种形式朗读、对关键词句的品味,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人世间伟大的母爱和慈善情怀;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重和爱护之情,感悟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心理理解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
五、解决策略
文章一大亮点就是语言极为纯净、灵动,而又感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反复读中,积累语言,体会情感。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重要的目标。
同时还要采用探究讨论法,抓住文中描写藏羚羊和老猎人动作、神态的句段,通过圈点、勾画和批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善于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树立形象的性格特点,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这些写作方法恰恰是学生在作文中缺少的,就应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训练重点。
在具体的教学互动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解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以“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这句作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内容。
(一)直奔课题、整体感知
课堂伊始我先请学生汇报查找藏羚羊和可可西里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出示文本的第二自然段)。出示课题,直奔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藏羚羊的跪拜?
(二)品味文本、感受意义
此处抓住“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两条线索进行研读。
线索一:“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读后课文后,提问:你认为老猎人是个怎样的人?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如第三自然段的外貌特征,表现了他作为猎人,已经屠杀了无数的生灵,和“杀生”一词相呼应。如“他无名无姓……平安无事”这段话写出了他自己生活艰苦,对于他来说,丰盈的收获会换来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的幸福与“慈善”一词相呼应。“心头一软”说明身为猎人的他对动物也绝非无情。“双眼一闭”说明藏羚羊的泪水和跪拜唤醒了老猎人对生命的尊重。多处细小的动作,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心头
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在颤抖着……他的手仍在颤抖……”细微的动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猎杀藏羚羊后一系列的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他最后的举动,都充分表现了他未曾泯灭的慈善之心,他内心的忏悔、内疚和自责。
对于本文的朗读要突出老猎人的情感变化,这是朗读的重点。当老猎人看见那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时,“他眼睛一亮”,“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要读出他内心的兴奋;当他看到藏羚羊跪拜时,“心头一软”,这是人性的复苏,他对动物也绝非冷酷无情,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解剖藏羚羊时,全文的高潮出现了,要读出老猎人心潮起伏的感受。
对于怎样理解这个人物,应引导学生辨证地看:老猎人杀生,是为了维持生计,并接济他人。可以说,“杀生”是“慈善”的条件,只有他打到更多的猎物,才有可能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后去接济别人。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全文的内容。
线索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的重点词句,理解这个核心句子。“望、行、跪、流”是描写藏羚羊动作的词,“乞求的眼神”是神态描写,“扑通”说明跪得坚决,这些都突出藏羚羊伟大的母爱和牺牲精神。这句话含蓄地发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吁,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那一跪,跪出的是藏羚羊崇高的母爱;www.xiexiebang.com那一跪,跪出的是老猎人内心的慈善。那一跪是良心的觉醒;那一跪是爱的牺牲,更是爱的觉醒;那一跪是自然母亲对人性本善的呼唤和哀告。朗读这些语言时,我们要读出对它的同情与感动。
(三)再品文本、揣摩写法
请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老猎人的重点词句仔细品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理解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的作用。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训练重点。
(四)三品文本、升华主题
通过入情入境的品读课文,体会到老猎人的情感变化,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动物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有着一样的尊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所有的生命。爱,从来不卑微,不论微小的生物,还是万物的灵长——人类,他们都是生命的主体,都有着生的权力,活的理由!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与我们共同生存于一个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五)拓展作业、诠释感动 布置几道作业题,任选其一:
1、老猎人为什么从此“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想象一下,以后,他会做些什么?
2、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一份以“藏羚羊”为主题的手抄报。
3、运用描写连续动作的方法,写一篇记人的小文。
4、观看影片《可可西里》。
(六)课件渲染、震撼情感
上课伊始,播放蓝天白云下自由的藏羚羊,讲解它的习性。文章接近尾声播放,惨遭猎杀扒皮的一具具血淋漓的尸体,鲜明对比,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藏羚羊资源正遭受十分严重的破坏,我们也在积极的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三篇:《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初稿)【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总是来去匆匆。假日里,我们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在哪里?(乡村)好吧!跟老师来看看吧!(播放课件2-7)
2.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那么恬静;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那么灵动;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那么朦胧;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那么忙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有关乡村的诗歌,板题:乡村四月。请齐读诗题(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读出向往之请)
3.时间是农历四月,春末夏初,草长莺飞。哪里的乡村呢?是江南一带的乡村,因为那里是诗人翁卷的故乡啊!(课件8,介绍翁卷)
二、初读,悟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1(你能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顺)
生2(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你心中的乡村四月)
全班读(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做游戏,拍手读(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明白了哪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你用什么办法理解的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这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三,品读,描美景
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2.师导: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
辐射: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呢?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无数种“绿”
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晚春:树头花落未成阴 初夏:草木成荫满目翠
在“山原”前面加个词,描绘出你想象到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遍
3.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这“川”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川”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川”意)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5.师:适逢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亮亮、白茫茫。(出示课件9)看啊,就是这样的白亮亮、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师: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 6.雨如烟
这般的乡村,这般的美。青山白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闭上眼,落在你脸颊上,那软绵绵的,凉丝丝的是什么?(细雨)那绵绵细雨的,像什么?(牛毛,花针 青丝 轻尘 烟雾。。)
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7.子规
听(播放子规声),这是什么声音?(杜鹃鸟,子规,布谷鸟)它在歌唱什么? 师(染情导读)孩子们,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以表示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课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结语】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这14个字啊!诗人竟用14个字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
四、品读诗句,感受人忙
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他们此时又在干什么呢?咱们看看去。(课件出示鸡群乡村)咦?人都哪去了?怎就不见一个人呢?小朋友,请你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生:蚕桑
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蚕桑”吗?养蚕要做些什么?
你知道水乡人家是怎么养蚕的吗?咱们去见识见识吧。(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采桑——给桑——“上山”——收茧)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尘泪始干)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怎么样?(繁忙 辛苦)
是呀,多么繁忙而辛苦啊!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你知道什么是插田吗!(播放插田图)这就是插田。你们插过田吗?面朝黄土,背朝天。实在是辛苦!饭桌上的粮食——来之不易!因此,请记住:(师)谁知盘中餐,(生)粒粒皆辛苦!
师: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既要忙着蚕桑,又要忙着插田。(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这边人们要忙着——(生:蚕桑)
那边又要忙着准备 ——(生:插田)
这边刚忙完了 ——(生:蚕桑)
那边有忙着开始了——(生:插田)
今天刚忙完了 ——(生:蚕桑)
明天又忙着开始了——(生:插田)你看,乡里人家,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今天要忙着蚕桑,明天又要忙着插田。孩子们,蚕桑辛苦吗?插田辛苦吗?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课件展示)读: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三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三个字?(才了。。又)读:才了蚕桑又插田(感受乡村人家的繁忙与辛苦)
读到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5、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读读这两句。
师:四月的水乡人家,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链接农忙谚语)三月雨,贵似油; 四月雨,好动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花正当时。
一句一句的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乡里人家忙完了蚕桑,又要插田,忙完了插田,又要忙着栽瓜点豆,这样的乡村四月,如此繁忙,人人不得闲。难怪留守家里的只有那群老母鸡、大公鸡。所以诗人会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鼓励学生作诗: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五、赏读诗句,感悟诗情
【渡】这样美的乡村,这么忙的人们,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四月。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吧!
(播放配乐)
师(导读):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
你能把诗印在心间吗?(背)
师(导读):多么动听的诗歌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文字中!读!——(全诗)
【结语】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可在孟浩然的笔下,江南乡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请读读他的《过故人庄》。(课件展出)这乡村美吗?人们忙吗?(恬适、娴静)
六、拓展读师,课外延伸 【结语】其实,这样的田园诗歌还有很多。光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为五组,每组12首。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田园乐》。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等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的诗读读,相信你对田园诗一定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收获。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归园田居五首》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孟浩然
宋•王安石
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莫笑农家腊酒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丰年留客足鸡豚。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山重水复疑无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板书设计】
乡 村 四 月
(宋)翁卷
山原
川
子规
雨
(景美)
热爱
闲人少
才了 又(人勤)
赞美
3、作业:)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
3.学习习近平仄规律。
师:吟诗要遵照平仄规律来吟,我们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一般来说,第一声、第二声为一类叫平声,用一横表示,遇到平声,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第三声、第四声为一类叫仄声,用一竖表示,仄声要读得短促。(板书:平仄 长短)4.学生想象吟诵。
第四篇: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学情分析: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5、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教师板书:翁卷)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
3.出示图片:(师:看,嫩绿是叶芽、青绿的蔬菜、绿油油的禾苗、墨绿的小草,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都是绿色的世界,甚至连水都被染绿了。)4.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5.师: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白满川)
6.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课堂练习:
神奇的画家
是谁
把无边的田野 耕耘成一块巨大的调色盘
春天里
调出奇异的夏天里
调出浓郁的秋天里
调出醉人的啊
我知道了
这神奇的画家
就是
7.“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鸟鸣、小雨沙沙)子规在喊什么呢?
出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师:子规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呢。)我哥回呦!我哥回呦!(师: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百度“子规”。)8.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9.想像画面,朗诵诗句。
10.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板书:闲人少
才„„又„„)3.用你的朗读,把农民的繁忙读出来。
4.读到这,你现在最想对农民伯伯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5.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伯伯要趁着这大好季节耕耘播种,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读读这两句。6.吟诵全诗。
师:这,就是乡村四月——(吟整首诗)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现在你就来到了四月的乡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出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 3.这是绝妙山水画!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 出示: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宋·赵师秀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唐·王维 4.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这就是美丽的乡村四月。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板书:人勤)1.小结:农家生活,人人有事做,个个都勤劳。
为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农民伯伯怎么闲得住呢?所以我们看到:(生读诗);
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农民伯伯怎么闲得住呢?所以我们看到:(生读诗)
为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民伯伯怎么闲得住呢?所以我们看到:(生读诗)。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读了这些田园诗句,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请你仿照补充完整。课件出示:
山清水秀、杨柳依依,乡村是美丽的;
鸟语花香、鸡鸣犬吠,乡村是;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第五篇: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长春版实验语文教材,总体说来,系由从浅入深,从感性到抽象,循序渐进,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六册以前基本采取的按学期所属的季节来编写,即秋季开学时,编有关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而春季开学时则编写春季和夏季的故事。作为课文,让学习的内容与环境相配合的好举措,易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以识字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综合学习活动为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其中。本册教材的识字写字任务仍然较重,但关注了继续实现由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向以阅读、表达为重点的转移。按照整套教材的整体设计,本册教材仍然采用主题板块式编排。全册共12个板块,依次为汉字家园、春之声、劳动、幽默、寓言故事、美丽的夏天、走进草原、花的向往、我们的世界、走进科学、关爱、伟人的故事。在板块或者课的后面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和8次习作、1次综合学习活动、6次具有综合学习活动性质的小型训练。各板块的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坚持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紧密结合,体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在统一,强调学生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具体凸显以下特点:
1.选材追求精品文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教材的人文内涵丰富,魅力无穷。选文中充满了热爱领袖、热爱人民、热爱自然、关爱生命、自主自信、劳动创造美、遵循规律、树立理想、珍惜时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等人文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题材广泛。教材反映了农村生活、城市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古人生活、今人生活、普通人生活、领袖生活、中国人生活、外国人生活,有助于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适应社会生活。
(3)体裁多样。教材中有古诗词、现代诗、歌词、游记、散文、记叙文、幽默画、童话、寓言故事、科普文章、名言警句等。不同体裁的内容语感鲜明、文质兼美、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极具趣味性、可读性、感染力。
2.采用主题板块式结构,强化教材的整合性。
为了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逐渐实现语文教材的整合性,本册教材继续采用板块
式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
(1)主题式的明线结构。每个板块都用一个主题或话题统整起来,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活,二是学生发展,三是语文学习内容。如《我们的世界》就是从小孩子的不同生活切入确定主题的;《走进科学》是从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的奥妙的意识和兴趣角度确定主题的;《汉字家园》又是以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为载体,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实现识字识词的有机结合。
(2)“三维”结合的暗线结构。每个板块都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整与贯穿,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如《劳动》《关爱》等板块。
(3)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多样化的板块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常学常新的学习的平台,创设一种保持学习兴趣的学习氛围。如《春之声》板块,又两首古诗、一首现代诗和一篇散文组成。学生通过阅读,懂得了是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幸福生活,从而感悟劳动的光荣和快乐,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构成每一板块的文章内容、形式、时代、国别等方面,尽可能是丰富的、多元的、立体的,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感受和体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材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通过多种鲜明可爱的形象和图标提示,提出各种学习任务、活动,并通过教材中的“老师”“儿童”“聪明的小龙”等形象,适时给学生以情感支持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
(2)强化读图训练。读图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以文字与图标、主题图、插图、卡通图、照片等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由此提高教材的启发性和视觉冲击力。让学生在人性化、情境化的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陶冶。
4.实践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教材设计重视留有空白,引发思考;提供示范,引导发散;巧妙启示,引起想象;设置专题,引领探索。
5.扎实的练习、训练,充实的实践活动。
(1)课后练习与活动既灵活多样,又突出重点。
教材的课后练习与活动用“读一读”“写一写”“比一比”“议一议”“猜一猜”“选一选”“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讨论交流”“搜集交流”等方式呈现。通过练习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了加强双基、重视朗读、强化感悟和运用等理念。
(2)综合学习活动除单独设计了“家乡人说普通话情况的小调查”外,还在有些板块和课的后面设计了指向较单一的综合学习活动性质的小型训练。如举办“春之声”博览会,夏天的发现,让我们一同走进草原,花的探索,想象涂色,办小报―――我了解的太空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材涉及了一次口语交际和8次习作,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6.重视积累。
创新离不开积累。本册教材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叠词诗句和对联、古诗、名人名言、名家名篇等精品语言材料或文章,供学生朗读和背诵,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还引导学生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拓展课堂以外的语文学习空间。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语文学习启迪学生思想,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现代和思想和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对学习汉字有比较深厚的兴趣,养成初步的主动识字习惯。认识217个生字,会写字楼79个生字。
3.继续学习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能用毛笔描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学习借助字典、词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在意。通过阅读能力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初步养成读书看报习惯,收藏并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
8.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9.继续学习习作。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0.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而
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1.能用普通话交谈,能就不理解的问题向人请教。学习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学习简要转述。能转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2.能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13.能逐步从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14.结合语文学习,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愿意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