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饭钱》教学反思 沪教版(2018秋)
《饭钱》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核心。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渲染语言学习氛围,还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理解完课文,体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我充分发挥故事本身的魅力,把表演带进了课堂,让学生发挥其想象以及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演一演阿凡提付饭钱的场景。学生自由组合,找自己的好朋友,四人一组,兴趣非常高昂,配上动作,当堂表演,通过惟妙惟肖的语言、肢体动作,把阿凡提故意诱导巴依上当的情境表演了出来,再加上教师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肯定,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且提供了道具——一个小钱袋,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感、满足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备课时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阿凡提的智慧和可敬以外,还要理解阿凡提在和巴依正面交锋中运用的“以牙还牙”的语言魅力。因此,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阿凡提、穷人、卡子的语言,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轻声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上动作朗读……同时我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们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以标准化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朗读。把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自己学”,“互相教”。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饭钱》教学反思
《饭钱》这篇课文来自一则民间故事,写聪明的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巴依,用钱袋里钱的声音抵偿饭菜的香味,结清了帐。文章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一个穷人请阿凡提帮忙;第二部分写阿凡提帮穷人“算”清了帐。
针对课文特点,如何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出语文课的特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课前我努力钻研教材,细读文本;设计时,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思维要素。
一、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课文的情节性很强,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体会到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但是学生又很难说清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帮助穷人付饭钱,以此来对付蛮不讲理的巴依说穷人吃了饭香就要付饭钱的妙处,这是学生的疑惑之处,也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于是,我摒弃了以往先总结阿凡提的聪明再看他聪明在哪儿的这种演绎的方式,而是紧紧围绕“吃饭香”、“付钱声”这两个疑点展开教学。
在导入课文时,我直奔难点,先请学生们完成一道连线题,当学生根据惯有思维完成练习,即闻饭香、吃饭菜、付饭钱、听钱声之时,出示老师的答案:吃饭香、付钱声,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饭香是只能用鼻子闻,怎么能说吃饭香呢?”“应该是听声音,为什么是付钱声呢?”……看了这奇怪的搭配,一个个问题学生们脱口而出。
在学习第一到四小节时,我创设情境,老师来扮演巴依,让学生扮演不愿付饭钱的穷人来反驳巴依,扮演围观的人来说公道话。在“巴依”与“穷人”、“围观人”的对话中,逐渐理解巴依不讲理地认为穷人闻了饭香,就是吃了饭菜,等于吃了饭香,这是在逼穷人付钱。那么在结尾处学生对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付饭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正是学生逐渐释疑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阿凡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付巴依的聪慧过人。
二、品读文本,学习表达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征,有的流畅平直,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的单元目标、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饭钱》的文字比较通俗,但不乏生动之处,尤其是几处提示语的妙用、关联词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围绕着“饭钱”、“吃饭香”、“付钱声”这三个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理解了文中“穷人、阿凡提、巴依、卡子”在在维吾尔族语言中各是什么含义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有时我们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开始,相信,在以后的反复练习中,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
又如在体会阿凡提答应穷人恳求时的爽快和巴依、卡子听到钱声时的迫不及待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字、词,而且帮助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位置。让反复的朗读、品位中体会提示语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说明内容连得很紧的妙用。
此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时,不仅要取方法于范文,在读中指导写,还要取材料于原文,在写中促进写。如文中出现了“一……就……”这个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理解卡子“看见”、“叫起来”是前后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体会卡子的迫不及待,也促进理解卡子的贪婪。在后文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巴依听到钱声后的迫不及待,设计这样的训练:“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一(),就()。用刚才学到的“一……就……”说一说。在说话训练中,巩固了这个关联词,也促进了读,深化了读。
《饭钱》教学反思
近期,校领导要求我上一节教学节的展示课,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的心里诚惶诚恐,“展示课”,我要展示一些什么内容?是教师个人素养的展示?还是教学设计的展示?亦或者是学生的展示?纠结于这几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想:既然要展示,不单单要展示我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展示我的孩子们。教师的“教”正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学生不能有所得,那我们的“教”便失去了指引和方向。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三年级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饭钱》,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写了聪明的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巴依,用钱袋里的声音抵偿饭菜的香味,结清了帐。文章内容有趣,语言浅显,幽默。我班学生大部分比较活泼,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喜欢朗读和表演等形式的教学,这也是我选择本文的原因。下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
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老校长对我说:“小赵,刚刚这节课有三个学生没有参与,他们在开小差,你发现了吗?”老校长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光顾着一个人在那里侃侃而谈,却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从此以后,我明确了一点: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只有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我的课堂中,我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教学6-9小节时,我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阿凡提如何付钱的句子,并用直线划下来。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开始自学。在学生都能找到相关语句后,我再次要求他们大声地去读这段文字,找到动作的词语,并能边做动作边读,每个孩子都投入在自己的朗读中。作为老师,我只需要去看看角落的孩子和单独坐的孩子学习是否达到了我的要求即可。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关注作者的表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理解词语,把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总结一下,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为此,我几番修改了教案,最后将落脚点放在“品词”和“读句”上,从文章的小处着眼,以“品词”为抓手,以“读句”为训练点展开阅读教学,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教授了“恳求”一词,通过让学生找近义词的方法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自己感受为什么不能用“请求”,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迫不及待”一词的教授过程中,我先请学生自己交流了解词义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由于经常有学生把“及”写成“急”,因此在这里,我通过让学生了解“及”的字义来与着急的“急”相区别。我认为,句子要读得好,首先得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把词语读好。为此,在我的阅读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了解作者表达的准确。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词义,关注了作者的表达,阅读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三、关注文字的情感
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对“香味”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已经了然于心,但是实际操作下来,还是感觉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地明白。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文字也是有感情的!”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文章提示语的同时,却忽略了提示语位置转换的原因。其实这种提示语置后的用法正是语言文字精妙之处!此处,阿凡提虽然一口答应穷人的要求,但是却没有把想法说出来,对于接下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早已了然于心。如果老师在揭示文章主旨的时候,能够适时加入想象说话,给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自己去找到这层关系所在,岂不是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往往过多关注环节是否精彩,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到位,却忽略了文字的情感。
总而言之,这次的展示课的机会于我个人而言,是极为珍贵的!校教研组的每一位语文老师,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有资历的老教师们,都对我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例如文本中“饭的声音”和“钱的声音”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理清,重点部分花的力气太少,演一演不够到位,想象说话预设不够等等,我如饥似渴地记录着,反思着,因为这些问题和建议是我在外上课所听不到的,真心地感谢大家,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自知身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问题的出现才是促进我前进最好的动力,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山茶花》教学反思 鄂教版
鄂教版《山茶花》教学反思
鄂教版《山茶花》教学反思
《山茶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既有美的熏陶又有很深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其中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读进行阅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比较、评读、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和多元化、启发性的评价,不仅是给学生朗读的信心,也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不能以老师自己的想象来替代事实。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如果教师把上课作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计来做回答,那么学生就成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谈不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了。因此,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四十分钟内都能受益。好一朵美丽的山茶花------《山茶花》教学反思
《山茶花》是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李华岚用浓重的抒情笔法描绘了山茶花的美、娇、艳,并使人感悟到山茶花的神韵,即“山茶花骨朵有股特别的劲儿”。进而使读者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引发出人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另外,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逼真,将人能置身于茶花烂漫,芬芳四溢的花海之中,令人留连忘返,美不胜收。
一、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其实,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学生多感受、多积累语言文字,在课堂上就是应该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书的课。读,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要求要逐渐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能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能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和言外之意。
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多引导学生读,“读一读山茶花美在哪里?边读边勾画。”“读一读作者是怎样描写不同颜色山茶花的?”“读出你对山茶花的美的印象。”……几乎整篇课文我都在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默读、自由轻声读、品读、同桌合作读、分组比赛读等,进行读书活动,整节课上书声琅琅,学生们在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了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作者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受花美。
这一课中,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的全是山茶花的花色美、花形美,句子都是比喻句,描写得生动优美。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够形象的,比如,白色的山茶花,为什么会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那样晶莹?什么是晶莹?墨茶究竟是什么颜色?一汪碧绿的清潭又是什么样子?粉红的怎么会如轻纱?什么是单瓣?什么是重瓣?什么叫大小疏密、排列有致?什么又是潇洒和舒展?……这些问题,孩子们在头脑中是难以想像的,仅凭读是不够的,理解不能深入。
为了上好《山茶花》,我不仅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就鼓励他们进行了观察山茶花和收集山茶花图片的活动,而且在上课前,我还在教室里墙上、窗上,都贴上了美丽的山茶花的彩色图片,课件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将不同颜色、不同姿态的山茶花和相关图片随时提供给学生观赏。这样,以入图片呈现的方式,就使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山茶花的具体形象,这时再来读句子,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比喻是多么的恰当,描写是多么的精妙!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粉红的山茶花瓣“像仙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时,我特意将一条粉红色的纱巾做成一朵山茶花的造型,别在胸前,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轻纱。同时,为了让他们对作者的描写精妙加深印象,我特地拿纱巾做的花和粉茶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品读,体会山茶花的美——那是“仙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普通的纱巾是不能和山茶花的花瓣媲美的!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得到形象的感知,他们获得了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加激发了对山茶花美的喜爱。
三、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这一课中,有个很好的练写机会,我抓住了。课文中作者对白茶、墨茶和粉茶的颜色和花形进行了很精妙地描写,句子优美、生动。我在引导学生学完2、3自然段后,将在课文中只提到但没有进行描写的红色、黄色和紫色的山茶花图片呈现给学生观赏,并鼓励他们也学着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写一写这三种山茶花。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读、欣赏和感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再加上又看了这许多美丽的花图,心中已经有了各自的体会,这时正好用文字抒发出来,所以在课堂学生们都写出了各自对山茶花的感受:“山茶花的红,那是怎样的红啊!像一位身着火红纱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黄色的呢?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
在指导学生读、写、分享的过程中,我还不失时机地渗透写法教学,让学生了解对于花、植物等的描写可以从色、形和特别之处着笔。这样知情结合地教学,让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进行读中学写,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地理解和运用能力。
《山茶花》教学反思
《山茶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既有美的熏陶又有很深教育意义。本文以设问句“你见过山茶花吗?”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介绍了“山茶花”的颜色形状,又以“我”和“老花农”的对话作为过渡,写出因为花骨朵有一股“特别的劲儿”,所以花才会这么美,最后以感叹号结尾,赞扬了山茶花的坚忍顽强品格。
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读进行阅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比较、评读、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和多元化、启发性的评价,不仅是给学生朗读的信心,也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
在教学时,我突出了重点段的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结合文中的比喻句,指导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山茶花的颜色进行朗读。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山茶花,我收集了各种颜色的山茶花的图片,特别是文中写的那几种颜色展示给学生看,与同学们讨论,想象山茶花的样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山茶花的美。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瑞雪 沪教版
《瑞雪》教学反思
听袁老师的课,那抑扬顿挫、激情洋溢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老师的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他用不泯的童心与孩子一起学习体验,耐心地带领学生感悟语文世界的美丽,正如课文中所提及,袁老师的这堂课也如这场瑞雪般喜人欢乐又不乏壮丽多彩。纵观整堂课,扎实而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感染了学生,袁老师丰富的教学智慧也让我深受启发。
《瑞雪》是一篇写雪景的文章。文章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喜人的瑞雪图,展现了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赞美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欢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字词,朗读的能力也正在不断加强和训练。袁老师多次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反复品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背后蕴涵的美感,进而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可谓水到渠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会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袁老师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各自的理解去朗读文本,进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另外,袁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十分到位、扎实,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自然流畅。袁老师整堂课从课题入手,紧紧围绕“人们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分别从“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最后回归到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瑞雪”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可谓扎实而到位。在教学中,袁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将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感受到了雪大、景美、人乐,受到了热爱生活、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熏陶。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袁老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快速指出正误,在与学生对话、互动过程中适时调控教学节奏,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作为新教师的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最后,让我十分感慨和敬佩的是袁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课堂上生动的媒体资料和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地表现了袁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充分的课前准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袁老师并不凭借经验行事,他对文本反复推敲,对教材耐心细致的解读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我想这也是任何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瑞雪》反思
《瑞雪》是一篇写雪景的文章,作者按雪前、雪时、雪后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壮丽喜人的瑞雪图,展现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抒发了人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课文重点描绘了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情景,突出雪大和雪景的美,并通过农谚道出这场雪称为“瑞雪”的原因。
在备课时,我想: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极富情感,适宜朗读、背诵的课文。它提供了优美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给足时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品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一个辅助学生的作用。我力求让学生们多读、读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优美的朗读,激发他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所以我把朗读训练作为本课教学中首先任务。
其次,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于北国的冬景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这对理解、感悟课文的语境带来困难。于是我利用了ppt,将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同时,我在试讲这篇课文时发觉没有突出下雪后,也就是第三小节重点段落。而将重点平分为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有点拖沓。基于此,我又对课件进行了修改,力求突出重点段落,着重让同学理解瑞雪“瑞”在哪里。
在上完课文后,个人感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在各位老师的指导点评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原本设计的导入环节略显拖沓。我以提问“你见过雪吗?雪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意在让学生用简单的话描述大雪的情景,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后文教学作了铺垫。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反映不积极。经过课后评课,我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把重点落在“瑞”字上,以“瑞”字作为贯穿课文的线索,教学目标会更为明确,教学思路也会更清晰。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抓了“凛冽”、“笼罩”、“霎时间”、“耀眼”等重点词。在学“凛冽”的时候,播放刮大风的音效声,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凛冽”的意思;在理解“笼罩”时,我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教学;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学习“霎时间”;用“耀眼”造句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在尤其在感受雪大这部分时,我抓了“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这句话。通过和“傍晚,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山川、田野、村庄都在大雪之中了。”这句话的比较,请同学找出两句的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作者加上“大片大片”、“纷纷扬扬”、“笼罩”等词的原因。这使同学充分认识形容词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在分析课文时,我分成三大块,即“雪大、景美、人欢”。重点落在“景美”上。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在第一部分“雪大”上花了过多笔墨,所以使得重点不明确。在教第三小节时,时间太仓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我也运用了师生配合读、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填空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景色,同时再配图直观体验这些壮丽景色,但却没有使学生充分体会雪景的美,没有恰到好处地激发他们赞美美好事物的情感。现在想来,如果在体会景美处,在“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的“好”字上做文章会更便于学生理解。这是文章的精彩之句,如果将去掉“好”字的句子与原句比较着朗读,从中悟出“好”字包含的“太美了,太令人激动了”等意思,会促进学生对瑞雪的喜悦与赞叹。
最后是通过理解农谚来体会老农的喜悦,这是个难点,我补充了瑞雪作用的小知识,从而理解农谚,感受到老农的喜悦之情。
回顾这节《瑞雪》,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节好课是要不断钻研的。这不仅要靠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要靠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堂的良好掌控能力。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坚持不懈,必须在教学中花大力气进行课后反思,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地练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瑞雪》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概括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堂课,呈现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会听
按照心理学研究,“听”的过程是一个接收、理解、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语言的接收主要指对语言的感知和辨析;理解是指对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领会;储存是指言语信息被大脑理解后进行编码和记忆。所以,在本堂课了解课文内容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在 “听”的过程中,接收、理解、存储语言信息。同时,在整堂课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插嘴、不抢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会说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口语的应用范围与频率,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说话的准确性、严密性与敏捷性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给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成了在教学设计中萦绕我心头的一大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确设计了多处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地方,如理解词语,用“因为……所以……”、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话,说说雪停了孩子们可能在雪地中干什么……学生确实在这些 “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会读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现代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朗读就成了重中之重,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本册教材从第七单元开始,对学生提出了默读的学习要求。本单元训练重点中也有“静下心来,认真默读,边读边思,不断提高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的要求。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安排了两处默读训练点,分别是: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分别找出描写雪前、雪中和雪后的语句。
二、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圈,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课堂中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陶冶性情,在朗读中积累文中生动的语言并能够进行背诵。
四、会写
本课的写作结构清晰,分别按照“昨天中午——傍晚——今天清早”这几个时间点也展开写作的。所以,在教学最后,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二年级时曾学到过得两篇课文《雾》和《初冬》,以今年秋游那天早上学生所遇到的那场大雾为契机,展开写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仿照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大雾天的早上周围的景物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情的变化,通过写作体会雾的恼人,与“瑞雪”形成对比。
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学思路也是比较清晰的,能较完整地呈现教案上所设计的内容,完成初定的教学目标。但通过这次比赛,我还是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教材的钻研能力还有待提高。
《瑞雪》一文的篇幅并不长,但可挖掘的教学点却很多。在本次备课中,我明显发现自己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有多么的力不从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迟迟找不出突破点,最后也仅以时间这一条简单的线索简单地教学着。其实文章还蕴藏着许多知识点,如在景物描写中,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而我在这一课堂中却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教材钻研能力的薄弱确实为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认真钻研教材,多多研究优秀的课堂教学,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略显欠缺。
虽然今年已是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四年生涯,但一上公开课就手脚发抖的怪毛病还像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缠着我,怎么也甩不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完全放开自我,反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在忘记台下听课的教师的同时,把学生也给“忘”了。所以,对学生的关注度也欠缺了,才会出现把应该留给学生讲的内容让自己给讲光了;才会出现理解“分外”一词意思时,学生讲了“十分”我理解成“时分”而否定学生答案的错误……对课堂的生成问题的处理显得很欠缺,所以课堂气氛也没有原先想象中的那般热闹。我想这过弱的心理素质也必将成为我教学道路阻挡我前进的拦路虎,改正势在必行。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32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反思 沪教版
沪教版一年级下《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反思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合作学,积极思考,共同提高。所有的教学活动能紧扣目标进行,所有的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彼此衔接,过渡自然。识字与朗读两个教学重点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有实效。总体来看,这堂课有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采用“分组合作、自主识字”的方法,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八个生字两次分组集中学习,第一次以讨论字形,学习部首查字法为主;第二次以运用部首查字法,通过比赛提高速度为主。每一次都有明确的要求,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形式,学生们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学生们识字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有序的小组学习能保证“练”到每位学生,使人人都有机会。程度较差的学生在好同学的“指点”下会有所获,也能学会不少;而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时一定会提高得更快。我想,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们不但会感受到知识方面的提高,更会体验到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
2、以读为主,读思结合,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参与读书活动,教学时,我坚持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读书过程。一堂课中,我安排了六次读,从读课文到读懂课文,直至最后高质量地读好课文,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作品中。为了鼓励学生用独特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感悟,我还有意识地将读思结合起来,在阅读穿插了好些引发学生思考使之身临其境的问题。如:这些办法不行的话,诸葛亮会怎么样?看到小皮匠的办法获得了成功,诸葛亮会怎么想?怎么说?让学生大胆想象,灵活表达,深切感悟。这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虽说整堂课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堂课的教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读通读懂课文了。目前,学生在读书方面的能力应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一堂课教一篇课文,时间很紧,课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识字,难免要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重视读书、识字同时,加强听说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这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反思
《诸葛亮与小皮匠》这篇课文是讲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聪明人诸葛亮与三个普通人小皮匠之间发生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采用了观看有效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成功。
课文的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诸葛亮遇到的困难: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军队无法过河。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了解乌江,体会乌江的险: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
教学片段:
……
师: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看这就是乌江。(出示乌江的有关视频)
(学生们看到乌江的江水白浪翻滚,水流湍急,礁石在江中时隐时现)
(同学们边看边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水流好急呀!我还看到了礁石呢!”)
师: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生1:乌江水深流急。
生2:江中还有礁石。
师:是啊!乌江水深流急,江中又有礁石,这就是追击敌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谁来把这两件麻烦事连起来说一说?
……
由于学生观看了有效视频,学生马上就讲出诸葛亮遇到的困难,后来同学们在朗读时不仅能读通了这句话,还能把遇到麻烦时焦急的语气表达出来了,真是一能多效呀!
在介绍了诸葛亮想到的两个办法“架人桥”和“坐木筏”的“坐木筏”方法时,我也运用了让学生看有效视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木筏是用一根根木头做的。把一根根木头扎起来就做成木筏了。有了直观的感受再问学生:士兵们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能够过江吗?学生立刻回答:不行。因为江中有礁石,礁石会撞坏了木筏的。
在教学皮匠们制作牛皮筏子,帮助大军解决了困难,顺利渡江。我也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看看牛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学生马上明白了牛皮筏子好处。
教学中的难点在学生观看了有效视频后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感悟,并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当孩子对于文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感悟时,更能促使他们读好课文,提高朗读水平。观看有效视频,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特别有效。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之处:在学生了解了牛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后如果能让学生与木筏进行比较好坏,可能学生会对“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的更深。介绍了诸葛亮想到的两个办法之一的“架人桥”时,能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可能学生更体会此方法的不可行!
第五篇:沪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学生书写乱,学习习惯差。因此新学期中我要 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进行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xx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三、教学措施
1.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识字量,这是下限。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老师可以从这些安排中受到启示。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单独编写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教材,使用写字教材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因学生初学钢笔字、毛笔字,运笔技能常常掌握不好,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两个方面:理解和积累。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落实词句训练的基本要求,扎实进行训练。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引导的最好办法是表扬和激励,也可以适当进行检查。
( 2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 3 )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要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做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特别受感动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要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6)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人。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7)组织好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宜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3.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4.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通过交流,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5.口语交际教学
(1) 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中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还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层次性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提升。总之,一堂口语交际课,要能体现出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中语言发展的过程。
(3)全员参与。 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求口述的,一定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适合交际的,更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口语交流实践,提高训练效果。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 课堂上,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6)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6.习作教学
( 1) 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2) 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教材中不少“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有些话题,如“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有的话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语文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可以动笔的机会,要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习作。教学时,也可以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安排灵活处理,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范围,可以修改教材里习作的内容。
(3) 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要多创造一些学生习作交流的机会。
(4)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本册还安排了一次想象作文--编童话故事。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怎么想就怎么写,想象的合理这方面的要求不宜太高。教师在讲评时,可以表扬想象合理的,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