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时间:2019-05-15 03:5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师:你们还记住了哪些难忘的日子?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每句话都提到了哪几个相同的字?(师揭示课题)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说一说?生:(自由发言)师: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吗?大家都带来了年历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些年历卡,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同时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生:(自由发言)

2、教学大月、小月师:你们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生:(自由发言)师: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师: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生:(自由发言)方法一:用左拳记忆法。方法二: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教学评析: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当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时,教师只要担任好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即可;当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在已有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发现问题

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板书:移多补少

② 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平均 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 教学目标:

知识: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课件 班班通电子白板  教学设想: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课一开始,便用班班通出示了两个小组投篮比赛结果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奖牌给哪组?》,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移多补少、计算平均数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一过程的设计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帮小熊进冰糕、儿童歌手大奖赛的评选、植树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篮球比赛结果的统计图。师:这是某两小组比赛的情况,谁能说说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发言,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一)活动二:那一小组的实力更强一些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哪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给优秀裁判以表扬,各小组加油哟!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问:在比赛中,男生组一共投中了25个,女生组一共投中了24个,但人数不相同,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板书)第四组(6+5+6+7)÷4=6(个)师生小结比赛的结果。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篮球比赛的实力,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

(二)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二、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板书:移多补少

② 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桌上来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一袋红枣和一袋木耳。它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看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得到两个解决办法:掂一掂、称一称(教师板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红枣比较重,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红枣究竟有多重?

师:那我们现在就用秤来称一称。问题:观察秤面,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生:我看到指针指着数字1,还有英文kg.提问:昨晚我们已经预习过了,kg表示什么呢? 生: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师:那现在显示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1千克。

师:如果我在加上一包,指针由会指着数字几呢,表示几千克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推算出指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千克。

3、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感受一千克有多沉,数一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师: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为什么各组数出道个数略有差别?(2)进一步认识和明确整千克数。

谈话: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

1、依托“想想做做”第一题教学“净含量” 出示教学挂图: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米袋上标明5千克。

师:如果把这一袋大米放到秤上称一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由此理解“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理解1000千克有多重。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上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4、做“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秤面上各种物品的重量。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星期天到超市去看一看,记一记,那些物品重1千克,那些物品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拟写人:杨志军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2。

二、教学目标:

1、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并能根据这三个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表象。

五、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六、教具准备:

米尺图,尺子,纸条,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教师评点)

2、填空。

1米=()厘米 1厘米=()毫米 7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 一根跳绳的长约2()直尺的厚约()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学生估算课桌的长和宽,汇报估算结果。(2)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尺测量课桌(双人桌)的长。(3)汇报测量方法:

①以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②以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8+18+18+18+18+7=97(厘米)③以1

2厘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④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测量方法,小结: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多,但计算比较简单。

(4)引导学生认识分米。

针对学生中的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师: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2、探索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时提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离吗?(出示1分米的纸条与1米长的直尺)这1米长的直尺可以分成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3、单位间的换算。

师:我们已经推导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据推导出来的进率独自填空吗?

2米=()分米 30厘米=()分米 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①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②举出生活中长、宽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③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练习

1、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分米。

2、小组合作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习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关于本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你有哪些认识?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5+15+15+15+15+15+7=97(厘米)18+18+18+18+18+7=97(厘米)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下马家学校 马彩红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分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产生的实际意义?如何让学生确实认识到分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分米作为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完善学生的长度观念。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分米产生的需要,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测量课桌的长,并让他们进行计算,再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10厘米、10厘米为一段的测量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简便得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计算、体验感受到分米产生的意义,深刻地认识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问题不太,但对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仍会混淆。如:长颈鹿的高约55(),学生想象不出具体高度,分不清要填米还是分米。而对于练习一的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这就需要把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可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下载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向阳小学杨建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住新房》教学案例 西坝小学方建新 一、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年 月 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年 月 日 教学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材简析】:《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

    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10x = 5.5 x - = x 1.2 = 6二、填空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认识分数

    题 目:分数的初步认识 撰写人:苏专玲学 校: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组:苏专玲【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

    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还是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