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
大山乡松明小学
三 年 级 教 学 案 例 分 析
教师李双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大山乡松明小学:李双双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师:你们还记住了哪些难忘的日子?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每句话都提到了哪几个相同的字?(师揭示课题)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
师: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吗?大家都带来了年历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些年历卡,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同时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生:(自由发言)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你们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生:(自由发言)
师: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方法一:用左拳记忆法。
方法二: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教学评析: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当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时,教师只要担任好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即可;当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在已有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发现问题
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板书:移多补少
② 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
平均 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课件 班班通电子白板 教学设想: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课一开始,便用班班通出示了两个小组投篮比赛结果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奖牌给哪组?》,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移多补少、计算平均数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一过程的设计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帮小熊进冰糕、儿童歌手大奖赛的评选、植树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篮球比赛结果的统计图。师:这是某两小组比赛的情况,谁能说说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发言,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一)活动二:那一小组的实力更强一些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哪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给优秀裁判以表扬,各小组加油哟!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问:在比赛中,男生组一共投中了25个,女生组一共投中了24个,但人数不相同,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板书)第四组(6+5+6+7)÷4=6(个)师生小结比赛的结果。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篮球比赛的实力,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
(二)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二、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板书:移多补少
② 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桌上来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一袋红枣和一袋木耳。它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看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得到两个解决办法:掂一掂、称一称(教师板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红枣比较重,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红枣究竟有多重?
师:那我们现在就用秤来称一称。问题:观察秤面,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生:我看到指针指着数字1,还有英文kg.提问:昨晚我们已经预习过了,kg表示什么呢? 生: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师:那现在显示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1千克。
师:如果我在加上一包,指针由会指着数字几呢,表示几千克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推算出指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千克。
3、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感受一千克有多沉,数一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师: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为什么各组数出道个数略有差别?(2)进一步认识和明确整千克数。
谈话: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
1、依托“想想做做”第一题教学“净含量” 出示教学挂图: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米袋上标明5千克。
师:如果把这一袋大米放到秤上称一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由此理解“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理解1000千克有多重。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上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4、做“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秤面上各种物品的重量。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星期天到超市去看一看,记一记,那些物品重1千克,那些物品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拟写人:杨志军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向阳小学杨建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景导入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一、探索计算方法
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二、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4、“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