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7:4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2014-2015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第二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11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会符号化思想。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行有序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不重复又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衣服卡片。

设计理念:

在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课堂伊始,教师找到贴近学生的情境——组织学生旅游,提出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获取数学信息,提取本课的教学素材。这种取材于学生生活的实例,对学生来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不能忘记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肯定,“你是一个很会合作学习的学生”、“按顺序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肯定,顺手拈来的语言,无一不是数学方法的引领,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有兴趣去数学乐园玩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广角》中的问题,共同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搭配衣服

为了让同学们玩得尽兴,老师请了一位导游,可是这位导游姐姐现在遇到了点儿困难,想向同学们求助,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导游姐姐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出去玩,她现在有2件上装和3件下装,可是却又不知道该怎样搭配衣服了,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你们可以给她一些建议吗?从同学们给导游姐姐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那这样吧,我们把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让她自己选择,好吗?听清老师的要求:一会拿出学具袋里的卡片,小组合作,把这2件上装和3件下装进行搭配,看看可以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哪位同学愿意来汇报你搭配出了几种不同的穿法?你是怎样搭配的?那么怎样摆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

来呢?要有顺序的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刚才我们是通过有顺序的摆学具知道了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我们不移动学具,你可以在图中直接表示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

谁愿意来汇报你是怎样搭配的?刚才我们是选定1件上装分别和3件下装连线搭配,还可以怎样连线搭配呢?也可以选定下装和2件上装连线进行搭配。不管是选定上装分别和三件下装搭配,还是选定下装分别和两件上装搭配,只要我们做到有顺序的进行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2、搭配早餐

导游姐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选择了一套她喜欢的服饰,那么她现在又在为怎样给同学们准备早餐而伤脑筋了。

同学们看,她为我们准备了哪些早餐?有饮料、有点心,挺丰富的!

从饮料和点心中各选一种,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搭配的方法有几种?再与同桌同学交流、讨论。

谁愿意来汇报你选择了什么方法进行搭配的?(用简单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字母加连线、列式„„)

我们班的同学真能干,不仅会动手操作,更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记录搭配的好方法,真了不起!

3、搭配数字

做好了准备工作,我们终于来到了数学乐园,可是大门怎么关着呀?原来需要输入通行密码。我们来看一下密码提示:密码是两位数,十位上可能是2、4、9中的一个数,个位上可能是3、6、8中的一个数,密码是在所组成的两位数中从小到大排第三的数。现在就请同学们写出有可能是密码的两位数,然后再找出密码来。

我们来输入密码,恭喜同学们成功第破解了密码,数学乐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了。乐园中的小动物们也跑来欢迎大家了,它们想与同学们玩个数字游戏,请同学们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在练习本上写出用3、7、9组成的不同的三位数。

我们在写数的时候,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再确定十位和个位,这样有顺序地排列,就不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了。我们再来看用3、6、0这三个数字又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4、搭配汉字

不仅数字可以搭配,连文字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搭配,这里有三个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呢?谁能有顺序的一口气说出来?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研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搭配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这个知识,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了用图片摆一摆、用符号画一画、列出算式来帮忙这些好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会应用这些方法,灵活解决更多的问题!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桌上来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一袋红枣和一袋木耳。它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看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得到两个解决办法:掂一掂、称一称(教师板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红枣比较重,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红枣究竟有多重?

师:那我们现在就用秤来称一称。问题:观察秤面,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生:我看到指针指着数字1,还有英文kg.提问:昨晚我们已经预习过了,kg表示什么呢? 生: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师:那现在显示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1千克。

师:如果我在加上一包,指针由会指着数字几呢,表示几千克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推算出指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千克。

3、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感受一千克有多沉,数一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师: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为什么各组数出道个数略有差别?(2)进一步认识和明确整千克数。

谈话: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

1、依托“想想做做”第一题教学“净含量” 出示教学挂图: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米袋上标明5千克。

师:如果把这一袋大米放到秤上称一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由此理解“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理解1000千克有多重。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上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4、做“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秤面上各种物品的重量。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星期天到超市去看一看,记一记,那些物品重1千克,那些物品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拟写人:杨志军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在已有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发现问题

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板书:移多补少

② 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平均 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 教学目标:

知识: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课件 班班通电子白板  教学设想: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课一开始,便用班班通出示了两个小组投篮比赛结果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奖牌给哪组?》,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移多补少、计算平均数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一过程的设计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帮小熊进冰糕、儿童歌手大奖赛的评选、植树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篮球比赛结果的统计图。师:这是某两小组比赛的情况,谁能说说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发言,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一)活动二:那一小组的实力更强一些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哪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给优秀裁判以表扬,各小组加油哟!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问:在比赛中,男生组一共投中了25个,女生组一共投中了24个,但人数不相同,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板书)第四组(6+5+6+7)÷4=6(个)师生小结比赛的结果。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篮球比赛的实力,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

(二)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二、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板书:移多补少

② 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案例分析5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买矿泉水》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向阳小学杨建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住新房》教学案例 西坝小学方建新 一、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师:你们还记住了哪些难忘的日子? 师:刚才同学......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

    大山乡松明小学 三 年 级 教 学 案 例 分 析 教师李双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大山乡松明小学:李双双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都是新中......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案例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1. 根据新课程概念......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尽量讲深讲透,生怕遗漏,将讲整理好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的吸收,机械的记忆,重复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