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课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论课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较为重要,直接决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情况,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实验课的教学情况,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融合在一起,创建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更好的理解初中化学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科学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合理的教育机制,满足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
关键词:课外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 应用措施
在初中化学教学期间,教师应树立正确观念,合理使用课外实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总结丰富的操作经验,更好的进行教学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课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期间,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c要求,创建科学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初中化学教学可靠性与有效性。具体作用为:
1.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用课外实验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建“自制汽水”、“淬火和回火”等课外实验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创建良好的实验条件,积极思考其中的实验内容。同时,初中化学教师应了解具体的课外实验教学特点与要求,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且初中化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形成自主观察模式,提高学生的判断与操作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2.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课外实验方式的应用,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主要因为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相互探讨与交流,在合理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总结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科学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方式与方法。且在课外实验期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使得小组之间的成员相互制定课外实验内容与环节内容,更好的领悟初中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教学需求。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用课外实验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首先,教师使用课外实验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创建合理的教育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更好的学习化学实验知识。其次,在课外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通过课外实验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总结学习经验,提升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4.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课内知识
初中化学教师应用课外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外知识更好的巩固课内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总结丰富的经验,更好的使用实践操作方式,提升整体实验教学工作水平。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创建合理的课外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课内知识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满足当前的实际教学要求[1]。
二、课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在初中化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合理使用课外实验方式,创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明确各方面教学要求与内容,创建先进的教育模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具体措施为: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意识,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好的进行创新与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石墨导电”的课外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总结丰富的经验,更好的学习知识。同时,在初中化学教学期间,教师应树立正确观念,利用科学措施指导学生在实验期间自主操作,培养学生的判断与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升整体学习水平[2]。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化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得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更好的领悟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课外实验小组,要求实验小组自主分工,在明确分工内容与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初中化学教师需制定完善的合作实验方案,通过课外实验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与学习水平[3]。
3.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师使用课外实验教学方式,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实验探索与创新精神,更好的参与到课外实验活动中。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建“叶脉书签”课外实验模式,简化实验内容与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化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再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鸡蛋壳成分测定”实验,使得学生在实验期间,观察各类物质的实验反应与状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4]。
4.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创建现代化与科学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期间,总结经验,养成良好习惯,更好的学习知识。一方面,教师应制定完善的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外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创建合理的教育模式,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5]。
结语
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合理使用课外实验教学方式,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技能,在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情况下,协调各方面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宏茹.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7(11):199.[2]夏秀丽.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0):220.[3]陈方荣.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7(93):155.[4]丁德云.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0):85.[5]丁士书.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2017(11):274.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郭 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82 更新时间:2009-5-9 22:35:56
兴义七中:郭 娅
实验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化学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也是由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过程。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占有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能力为指导思想。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是一个问题,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一、在真实、生动、鲜明、直观化学实验中,让学生认识物质,理解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对事物感性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如果老师自己拿一瓶收集好的氧气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以为没有什么东西,但是,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瓶氧气,再让学生检验它的存在,学生就能深刻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有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断的升华,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分组实验中,重视培养学生实验的合作精神。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为此,实验教学中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尽量安排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观察能力强或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的学生。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同学介绍该组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实验过程中通过上同学相互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三、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
以前,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只是实验操作的机械化重复。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无须太多的思维活动,只要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做下去就结束了,甚至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每一步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更不会分析实验出错时的问题所在,只是将实验结果按照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实验结束了也不知所以然,达不到实验的更深意义,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从化学实验这门学科而言,就必须通过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把反映客观物质本质性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得出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有的甚至实验失败。对此,学生往往会向教师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提问,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验操作中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 “ 照方抓药 ” 式的实验操作 , 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 , 停留在表观层面 , 缺乏足够的思维。针对上述现状 ,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 , 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同时 , 对教学过程中建议了多个设计实验的题目 , 例如 :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推断孔雀石分解产物等。实验教材中也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 , 例如 : 设计简易灭火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 也增设了相应的设计实验题目 , 例如 :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等一系列实验 , 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样在实验器材很简单的情况下也能设计多个实验题目,例如:蜡烛燃烧实验探究.㈠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㈡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㈢蜡烛燃烧后的产物?㈣蜡焰各部分温度是否一致?㈤蜡烛熄灭后的遗留问题?这些是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处理 “ 有用 ” 与 “ 有趣 ” 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同一事物,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四、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如实不苟地记录。谁认真谁就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反之将得到错误的信息,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严谨的基本品格。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探究性的实验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去重复实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寻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不要直接地将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再进行验证。我在进行教学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并且分析排除另外几种的原因所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争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更重要的是有了探究的成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实验的经过,让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一般通过 : 化学实验问题 → 猜想与假设(或化学实验事实)→ 实验验证假说(或科学抽象)→ 科学结论 →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 实验教材中关于 “ 质量守恒定律 ” 和 “ 燃烧的条件 ” 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 ,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 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学要不拘泥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于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媒体虽然形象、直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化学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它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大多数农村初中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留下伏笔。信息技术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时,课前精心设计一份课件,在这份课件上不仅有详细知识点,而且做了很多动画,同时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最后还配了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事后证明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述要好很多。
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可以把所有的化学仪器分成若干组,构成实验专题,用录像分别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问题,然后精选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组(最好是历年中考题)做成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仪器,让学生按题目要求选择需要仪器,然后按步骤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如果违反操作规程,计算机会及时提示。实验搭配好后,可选“开始实验”按钮,计算机会简单模拟出气体流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一个专题的复习,这在传统教学中至少需要半节课。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发时,该实验要求在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这个较多量是不太好把握的,如果提前停止加热,固体不会被全部蒸发出来。演示起初学生是有兴趣的,在搅拌的过程中,性情较为急躁的学生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到停止加热时,到底滤液被蒸发到什么状态,有些学生已不再仔细观察,而且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此处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若把蒸发的演示实验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等。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只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整合,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西永安初级中学)
第四篇: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74101227.doc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从创新的定义出发,着重论述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人才,提出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一方面的借鉴。【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教育模式
【引入背景】
曾经在新东方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一则征集论文的信息,要求的主题范围是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由此想到创新在当今飞速变革命的社会中的重要性是日渐突现,那么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否能担负起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巩怕当今的中国教育界,还未对创新在教育中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所定位。笔者想借用此文对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一点探索。【正
文】
既然要谈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就不得不先谈一下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一词早有专家研究过,起源于英文词汇Innovation翻译而来。在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
从熊彼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只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组合即为创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面。第一种方面即为一种原始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创新,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二种方面的是对世界上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把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从以上创新定义的分析,其实做到创新未必要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只要对已有的东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见解加以改造都可以视为创新。其实微软公司的很多软件也是在借用其它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那么我们必然应该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是否必须要象爱迪生那样有自己的原始创造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根据现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其实不是这样。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博精深的知识
74101227.doc 这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这里所谓的知识不只是指学校教授的学科知识,社会间接信息也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很难有给创新的逻辑联系条件。
(二)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智能。
这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核心条件。包括这几个方面1.创新的求异思维2.敏锐的观察力3.创新的想象力。这是一个人有创新思维过程的几个必要的环节。
(三)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必然有创新相关的品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自信与乐观2.善于独立思索的习惯,而不盲目从众。3.善于向合作者学习,增加自己的思维面。4.有强烈的好奇心。5.有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
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为我们该去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创新培养须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造就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环境体系,使我们的育人环境能真正地培养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到作用的人力资源。那么创新在教育中能起到什么的作用呢?这是我们重点要分析的问题。
总的说来,创新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推动人类教育向前发展和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创新在教育中产生的作用分别加以论述:
(一)创新是推动人类教育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凡是教育工作者皆知道,自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便出现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可以看作社会教育的雏形。但那时的教育手法显然很单调,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非常发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群学习。若没有创新作为动力,人类的教育始终就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无法进一步发展,满足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
(二)创新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造就者。既然是未来社会的造就者,若没有创新的精神,就无法开拓未来社会。当前教育界提到的素质教育口号已多年,但真正有多少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恐怕很少。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为了所谓吸引生源,满足家长的功利思想,就一味地按照中考,高考的出题方式进行教育,制约了人才的真正素质培养。学校教育成了考试辅导教育,而非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为了能培养出具有未来社会造就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很博大精深的活动,须要不断地根据需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会依葫芦画瓢的操练工具。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思索,并勇于实践解决问题的
74101227.doc 精神。
(三)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当前的社会无不充满革新的需求,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当前教育体制下,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老是守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就无法解决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所遇到的众多矛盾。教育中的评价机制问题,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教学手法问题,教育理念问题对我国教育已经困扰已久。若不加快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加以创新,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的接班人可能就不能适应当时的世界民族的竞争。所以用创新的手段改革以往的陈规,是一条不可绕开的路。
(四)创新是人才不断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的发展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人如何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人才,其实就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地打造一个变化的自我。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须向前人的先进理念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面,为自己的创新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独立思索,发现前人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也符合熊彼德关于创新的定义。举例来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提出惯性定律之间,就已有其它的科学家,如伽例略等对物体的惯性运动作出了研究。牛顿在考察其它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之后,完善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提出了著名的惯性定律。
(五)创新是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特色的前提条件。
基础教育改革,口号提出已多年,然而应试教育的统一性,使几乎使所有的学校都走的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之路。其原因根源可能在于中国长期的科举文化使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观简化为了人所拥有的学校毕业证,而非人所有的社会贡献力。这是一种对人才观的曲解。
然而随着考试升学制度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的教育之路恐怕还得要从真正培养人的能力入手。这要求学校的办学当中要体现自己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从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出发去思考办学思路,而不是盲从学生的升学优率。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而不能停留在考试辅导教育上不思进取。尤其是学校的人才观要有根本的创新,这样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人才观。否则,学校的教育总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总结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在教育上的作用之后,我们不勉要问,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中,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教育的模式?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离开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阵地的。
创新教育模式是指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学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
74101227.doc 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的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1] 下面笔者对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加探讨。
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有探究教育模式,试错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
(一)探究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探究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提出以来就开始提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现在已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去,并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手段,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最终形成新的结论。
从这一种教育模式来看,具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的优点,这对于形成人的创新思维力,并形成本人对知识的建构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要有相应的步骤。首先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本堂课达到的目标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对新问题的发现。然后创造适合的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这个过程是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过程。教师要鼓劢学生想象各种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验证问题的结论。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我思考总结,归纳,发表学生的看法。这是对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形成创新升华的一个必要步骤。
当然,课堂的探究教育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内容适当地采用。
(二)试错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试错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该教育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各种学习中的误解,再由教师点拔,对比正确的解答,使学生深刻思索,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中,发生了理解上的错误并等于是坏事,桑代克的思想是学习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返应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又是通过试误建立的,即在重复的尝试中,错主的反应逐步被解除,正确的反应则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尝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学生集体分析,辩论,抢答等手段,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敢于发表自己看法,实际是引导学生创表思维的开展,而不据于权威。
(三)问题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问题教育模式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马赫穆托夫。其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形成问题情境,以对话为直接交流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须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做到问题精炼,能够激起学习的思考兴趣,特别是要适合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设计问题时,须要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提出的问题,学生才能乐于思索,学生的创
74101227.doc 新才能成为可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想问题的解决方案,尽力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案例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案例教育模式首先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的方法是教学中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使学生接触现有的案例,让学生把自己处在此案例的背景中,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来思考对待事物的方法。操作步骤是课前要将一个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好自己的思考。课学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见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记录,并加以评价,学生将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和课堂上其它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法不需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其实这一切的行动都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展开。案例无非是给出一个给学生思考的素材,但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思考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了解他人的先进之处,扩大自己的见识面。
以上讨论的是几种创新教育模式中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过程。我们在懂得了这一些教育模式中的创新原理之后,对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方向。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无止境的过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基础教育的涉及面广而复杂,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好人才须要有长期不断的努力和大胆的创新魄力,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
参
考
文
献
[1]周鸿主编:《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李呈利
实验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探究,进行研究性实验,而化学实验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