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 优质教案
《桥》教学设计
师(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听,这首歌熟悉吧?它的歌名叫《为了谁》,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歌颂的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个老汉,可是课题却是——《桥》,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教师出示课后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文中有很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 师:同学们,文中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读找到的句子)
师: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吗?
生1:大。
生2:猛。
生3:狂。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呢?这些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有三种表达特色。
[ 出示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
师:现在看谁反应快。请听题,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
生(异口同声):第一种。
师:在哪儿?
生(读):像泼。像倒。
师:两字就是一句。读读!有什么感觉?
生(读):像泼。像倒。
师:读得再有力些!
生(读):像泼。像倒。
师: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一起来。
(生再读)
师: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就是第一种表达特色。
(屏幕上,在第一组句子后面批注:雨的力度)
师:第二种,有四个语句,咱们也来读一读,换一种方式读——请三个同学分别读前面三个语句,最后一个语句,全班一起读。
(学生按分配读语句)
师:满意吗?
生(评价):没有读出洪水的来势凶猛。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1(教师在黑板上画音乐中的渐强号和渐弱号)
师:哪一种符号可以用到这句的朗读中呢?
生(异口同声):渐强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洪水来势汹汹,向村庄狂奔而来,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生2:因为这样读才能表现洪水越来越凶猛。
师:瞧,多聪明!你们把句子读懂了。那咱们再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老师手势指挥,读得很到味)
师:这样读就把洪水的来势读出来了。
(屏幕上,第二段句子后面批注:洪水的来势)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自己发现吧。
生:“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那我们的感觉呢?
生:可怕,简直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找出句子读)[屏幕上出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
生:洪水的可怕。
生:令人畏惧。
生:让人胆战心惊。
(句后出示批注:洪魔的恐怖)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
生(读):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瞧,他不仅读得好,表情也很投入,用一个词来评价他,那叫声情——(生接:并茂),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
生(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指导):提个建议,在“逼近”这个词前面稍作停顿,大家一起读。
师:这样读才够味儿!
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此刻危险吗?你担心吗?把这种感觉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老师特别欣赏她读“爬”这个词的感觉,轻声重读,把对老汉的担忧读出来了。你 2 能再读一遍吗?
(生再读,读得更投入。)板块二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段划出关键的词语。
(生汇报找到的词语)
师:同学们,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板书:老汉)
师:该选哪些词语来表现老汉,也在3-10段中找到几个关键词。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 师: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能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吗?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老汉的镇定呢?
生:我从“不说话”“盯着”读出老汉的镇定。
师:加上这些词语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对比了。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目光在告诉人们什么?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再说一遍。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说:“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现在老师要送她两个掌声,第一,她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她不仅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叫会读书。
生:我想补充一点,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
师:老师要和你握手。因为你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啊!
(其他学生回答略)
师: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思考,现在,让我们来对比着读。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左):左拥右挤
师:快点儿,再来——
生(再读):左拥右挤
生(右):站着
师:稳一点儿——
生(再读):站着
生(左):疯了似的师:还很有理智哦!
生(再读):疯了似的生(右):不说话。
生(左):跌跌撞撞
生(右):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再读——
生(再读):盯着
生(左):乱哄哄
生(右):像一座山
师:像山一样镇定,全班读——
生:像一座山。
师: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
[播放影像: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指导学生在洪水的声音中静静地读句子,感受人们对老汉的信任和期待。)
师: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你们读出来了吗?
(学生沉默)
师:想想,为什么要首先强调桥窄?
生1:桥窄,所以一定要排成一队。拥挤必然桥毁人亡。
生2:第三句也很重要。因为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党员越应该起带头作用。
生3:我想补充一下,党员排在后边,才能保证队伍迅速撤离。
师:瞧,你们能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板块三 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师: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插图)
师(指图)谁?
生:老汉的儿子(板书:儿子)
师:老汉在干嘛?
生: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
师(明知故问):难道老汉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吗?他对自己的儿子没感情吗?
生:不是。
师:当只剩下两个人没过桥,儿子推父亲先过桥,老汉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书吧!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老汉对儿子有情无情?
生:有情!
师(故作不解):又是吼,又是推的。这样凶巴巴的态度,还算有情?
生1:太危险了!
生2:桥在发抖了!
生3:没时间多说了!
生4:此刻必须争分夺秒,才可以让儿子脱险。
师:是的。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生1: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地呻吟了,你读——
生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洪水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了,你读——
生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吼,这一推,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哦?那我就不明白了——
[出示片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谁来读。
师:“揪”,老汉是无情还是有情?[屏幕出示:无情?有情?] 生:因为老汉已经发出了让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儿子是个党员,为了保证队伍能有序撤离,老汉必须忍痛揪出儿子。他只能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
师:好一句“把爱深深藏在心里”,你几乎触摸到一位父亲的心啊!
生: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的百姓。
生:我觉得老汉是舍小家,顾大家。[屏幕出示: 在公与私面前,老汉选择了—— 在集体与个人面前,老汉选择了——](学生接答)
师:我们用一句话来给这个问题做个总结:道是无情却有情!板块四:轻轻抹去,深深留下,感受“桥”之内涵。
师(缓慢凝重的语气):五天过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呢?
生(含泪):不要。因为桥虽然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百姓,人们会永远记住它。
生:这是一座精神之桥,是老汉的精神化身,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师:是的,它已经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再读课题——
生:桥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质教案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生活中你感受到谁给你的爱?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长大,(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法国—罗曼•罗兰)(爱,可以创造奇迹。英国—莎士比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爱的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齐读课题。指导峡的书写:本义是指两山夹着的水道。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海峡?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昨天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主要人物是?
板书:1999年9月22日,杭州,台湾,小钱,青年,李博士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都是记叙课文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如果把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说清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试着说一说呢?
指名说
评价:以后在学习同类的课文时,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要素串联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词交流解决 3检查初读:a凋零 含苞 绽放 你发现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出示句子)在文中,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
面对这样的小钱,你有怎样的感受?
评价:瞧,抓住关键词来谈体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
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好不好,为什么?“生命即将结束” 评价:是呀,作者是生动的比喻来写小钱,让我们对他的不幸遭遇更加痛心难过,带上你刚才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试试? 指名读,评价,配乐朗读。B暂停 间隔 骨髓 涓涓流出 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涓涓流出”
3. 词语都读准了,长句子读通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能读得准确、流利。
4. 指名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是什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哪个场景?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的3、4、5、6自然段,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把它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在一旁记下来。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台湾青年:
句1‘’在这场灾难中……期待他的骨髓‘’ 你能想像此时他的家人都会有怎样的遭遇?
展开丰富的联想是走近人物内心,感悟品质的好方法。引读:此时,他的家人也许在地震中受了伤,他不知道,他只知道……
他的家人也许平安无事,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
他和小钱远隔万里,非亲非故,却把他看得比亲人更重要,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句2“针头向皮肤刺去……涓涓流出”
比较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的,小钱和台湾青年所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从这个静静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同样的一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但两次的情感和意义都不同,作者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用了一个静静地,将台湾青年那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他着想的品质刻画地淋漓尽致。
自由练读句子,指名读,齐读。李博士:
句A(“步履匆匆”,“沉着”句。谈体会。)
沉着,打动你的原因是?李博士却沉着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他在想些什么?你,走进了李博士的内心。齐读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句B.(音乐中深情朗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对于65岁的李博士来说,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
难怪文中用上了奔波和连夜两个词语来写李博士的不辞辛劳。请你再读这句话
出示:骨髓的保存期……移植手术“ 3小钱得救了,你的心情怎样?
带上你的感受,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钱得救了……传下去“ 4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无认是身患重病的小钱,还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新的理解,能不能说说你的体会?
是啊,这是一次跨起海峡的生命大营救,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是地域无法阻隔的,而且会永远流传下去。
5拓展写话:
两年后,小钱已经完全康复了,有一天,他们见面,那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来写一个片断,还可以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第三篇:《桥之美》优质教案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桥之美》优质教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桥之美》教案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桥之美》教案 第二篇
目标:
1.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
2.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方法:朗读欣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
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板书:桥之美。
简单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三、自主学习
1.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不美的原因
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2、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回到课文100页,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3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美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在小桥流水边是一撞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 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
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
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
(齐读这句话)
四、合作探究
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丽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
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如果学生沉默,我们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
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美)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
品味、赏析“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语言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罢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赏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学生展示后全班齐读这几句)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明确: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明确: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又和谐统一。
归纳:
(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桥与密密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之美
(2)江南细柳下的石桥——桥石与细柳刚柔相济之美
(3)宽阔水面上的长桥——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之美
(4)广西等地的风雨桥——桥与险峰、激流配合的安闲、对照之美
小结:以上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让我们如沐春风,如品甘霖。以上四个例子中的桥以及后面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里的小桥,它们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这些关键作用作用构成了桥之美。
5、根据我们对上面一些例子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桥之美,美在哪里?
明确: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那么,这个规律我们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明确方法:个别例子——抽象规律
五、欣赏表达
既然我们已经从文章中归纳出了欣赏桥梁的规律和方法,那么我们何用一用呢?
出示图片,请大家运用我们刚才所探究出来的欣赏桥之美的规律和方法,寻找下面桥梁中的一座(或者你身边的一座也可以),进行赏析。要求:桥与……配合构成了…….的美的句式写话或说话。
六、课外延伸
其实,“协调、配合”不仅体现在桥梁建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规律。(可以问一个拓展问题)秀气的女孩子,化妆涂个像张飞那样的浓眉毛,那就不美了,我们云外的校园不是很美吗,那是因为注意了建筑物与绿化的协调、配合。
我们这一堂课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欣赏艺术的方法是多样的,介绍艺术规律的文章也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的《重复与变化》、日本当代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美学论文《米罗斯的维纳斯》。
小结:大千世界,可谓精彩纷呈、千姿百态,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的艺术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之中的美和艺术之中的美!
《桥之美》教案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以读带讲。
美景欣赏法。
观察法。通过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赏听——自读——赏析——总结
一、导入:
我们穿衣服,本质是为了温暖,而在保暖的基础上,而注重美观。桥也是一样,本质是为了不趟水过河,为了方便,而在方便之余,却讲究桥的美观。那么桥有多美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二、看视频,听配乐朗读
三、自读
四、罗列四种赏析法:
1、简笔画赏析:上这样的课文,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充分展示简笔画的长处,聊聊几笔,把桥画出来,再让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达到欣赏上的眼看心领的统一。
2、图片赏析:如果没有简笔画的功夫,可以借助网络上的相关桥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充分展示,阅读相关段落,达到文字与景像的统一。
3、自我赏析:假若再找不到图片,则让学生自阅课文,找到自己在吴冠中的笔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桥的文字,点出为什么?相互交流,达到欣赏目的。
4、重写赏析:让学生听读和自阅课文后,老师展示全文,把课文中描写好的句子取消,让学生关书填空,然后,再翻来看,与课文比较,找到差距。最后,安排一两句仿写,达到“赏”与“写”的结合,接近于写作训练。
五、课堂小结
第四篇:优质教案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优质教案
第一课时
寨乐中学 王邦
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6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板书 4.时区
七、教学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五篇:优质教案
优质教案
课题 《如果我能飞》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大胆想象“如果我能飞“的乐趣。
2、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如果我能飞”来进行思维想象、创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诗歌《如果我能飞》挂图
2、美丽的翅膀若干;太阳、月亮、小船等卡片。
3、背景音乐《隐形的翅膀》。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主题
1、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有什么会飞呀?(鼓励幼儿说一说:小鸟、飞机、蜻蜓、蝴蝶……)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飞行吗?(引导幼儿说一说)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也能飞翔,你最想做什么?
2、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飞行的乐趣。(教师引导:“飞呀飞,我们飞到哪里了?”)
3、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如果我能飞》,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诵一遍课题《如果我能飞》
(二)教幼儿学习朗诵散文诗
1、师:下面,请小朋友听老师把这首诗歌朗诵一遍好吗?
2、幼儿看挂图,完整地欣赏老师朗诵的诗歌《如果我能飞》。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4、教师教幼儿朗诵诗歌,教师读一句,幼儿读一句。(教师领读2遍)
一、引导幼儿拓展想象
1、师:“我”都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一边看图一边说一说。)
2、师:小朋友,如果你能飞,也飞到了蓝天上,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教师顺势贴出卡片太阳、月亮、云朵……)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也飞到大海上,飞到森林里,最想变成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顺势贴出小船、海鸥、灯塔等)
4、小结:哦,原来想象是这么神奇,我们想飞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想变成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学习仿编诗歌
1、师:小朋友,老师有一双美丽的翅膀。(教师一边做飞的动作,一边说:哦,会飞的感觉真美呀!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上海世博园里,变成可爱的海宝,为游人导游;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首都北京,变成美丽的百灵鸟,祝福祖国妈妈;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美丽的草原上,变成喜洋洋,战胜灰太狼……)
2、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双美丽的翅膀?老师为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双翅膀。(教师帮幼儿带上翅膀)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长上翅膀之后,想象力一定会更加丰富了。
3、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模仿飞一飞,相互交流一下自己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
4、播放背景音乐,幼儿展开想象,大胆尝试仿编(教师适时引导,并给予鼓励)五:展示仿编的诗歌
师:长有翅膀的小朋友,你们快点飞成一对吧!谁能飞到老师的面前,告诉老师,刚才你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老师用笔帮你记录下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
六、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自己长上翅膀想到的画下来送给爸爸妈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