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语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在小语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加入WTO对教育构成的严峻挑战,面对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前提就是保证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语文教材虽经多次改编仍保留这篇文章,可见它的教育性和艺术价值极高,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字里行间洋溢出强烈的热爱祖国和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堪称神行兼备的佳作,我以这篇文章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围绕学生主题地位的确立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氛围,创设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观潮》一课中,我运用了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能从对方吸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思维的欠缺或不足。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具体学习哪部分内容就由学生们自己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你们最想学的是哪一部分?显而易见,“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深深吸引了每个学生,于是我们就先学习这一部分,学生的意见被充分尊重,学习成为一件主动认真和感受快乐的过程。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
小学语文必须采用丰富多变的手法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和再学习的兴趣。
我在布置《观潮》一课预习任务时,让学生提前查找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扩大信息量,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一组磅礴气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读潮来时内容时,穿插配放一些相应的图象,使本来就很生动优美的文字变得更加浅显贴切,课文内容掌握后,我还准备了一些其他地方的潮来时录像,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其与钱塘潮对比,进一步调动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布置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查找有关资料开拓知识面。
三、以读代讲、培养学生自悟能力
曾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虽然都是“懂”——由教师讲懂还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读懂将决定学生如何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决定学生的主体性能否确立。
我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的读,让学生入境、悟情、激情,最大限度地引发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观潮》一文语句优美明白,除个别词汇外,没有晦涩拗口的句子,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做到一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拦路虎;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三读课文,提出问题交流心得。结果多数学生初读就能体会出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发现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等感性内容,这里应强调把握的是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即可。
2、精读课文,体会感悟。在初读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精读品味,体会较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观潮》一文的三、四自然段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一读——一人代表读,同学思考,找出主线;二读——同桌相互讨论,划出描写声音和景象的句子;三读——以小组读、师生读、朋友读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重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涵义;再读——整体再体会,是文字与景象结合,让学生站在“观潮人”的角度进行再度创作。
3、美读欣赏,品味文字,学生理解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其法,品其形,以为我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在今后习作中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描写的习惯,真正达到读为写服务、学有所得的目的。
总之,通过执教《观潮》一课的感受,我认为小语教学有着广阔深厚的创新空间,但其中任何尝试都必须坚持以建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基础、以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依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只有按照教育科学的固有规律去探索求实,才能保证小语改革在继承即往优秀传统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
汉铁小学
张晓敏
第二篇:作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几大缺憾: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脱节;不善于从教材文本范例中得到启发;不会从课内外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疏于动脑深思;学生作文远离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因此,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到的“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就流于空谈。笔者认为,作文创新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淀为源,以创新思维的运用为突破口,使学生作文成为生命飞扬,情感灵动的展示平台。使学生写作为愉悦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以下理念:
一、遵循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育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动发展的学生。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多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把自己观察思考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的指导,力求简练有效,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加以适当的点拨,唤起学生自我表现的热情。
教师要给学生灵活的训练,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的表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收集素材、提炼观点、激发灵感、酝酿情愫。空间上不必拘于课堂、课外、家庭、阅览室等它们都可成为学生写作的场所。
创新素质是学生最宝贵的一种素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作文教学和训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表明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情感上突出自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带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思考。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情感表达,珍惜学生智慧的萌芽,珍爱学生个性创新的浮露,让作文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成为表述自己创造欲望的个性化活动。
二、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淀为源
不断扩大的知识领域和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作文是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倾注于文字的一种创造过程。
生活经验是学生作文的直接养料,让学生学会观察,关注日常生活,把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一切声和色;一切山川草木、天空大地等作为留心的对象。同时注重思考,把更为本质的联系寻找出来。
另外,要把生活、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阅读,从他人的优秀文章中,体味语言的使用,领略他人的深刻思想、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想像。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其内容可成为作文素材的间接养料。
只有知识储存充足,生活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才能充实其文章的内涵,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三、以创新思维的运用为突破口
作文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投入之后,灵感、激情时时伴随美妙的语句衍生。它是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的新阶段。
在作文创新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生活中多注重思考,不受固定思维的束缚,着意寻求事物现象中隐含的更为新颖深刻的含义。学生具备了这种创新意识后,关键是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学生写作文,易受范文的影响,无论情节结构,还是语句都爱套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借鉴中创新,从类同的形式中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语句,并力求剔除作文中不成“文”的口语。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生动活泼、新颖有创意,是思维灵动有创新的体现。古人的“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创新不是最好的证明和榜样吗?
创新思维具备发散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从发散性出发,应培养多层面、多角度、逆向性、求同性、求异性的思维模式。如今的人教版新教材的以思想内容主题为单元编排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它让我们明白:同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不同的教材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融会贯通,在方法论上形成自己的感悟,活跃自己的写作思维。从集中性特点出发就应训练学生把握事物,认识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刻度。
总之,只有当学生以创新意识进行主动积极的写作活动时,学生才成为真正的具有主体地位的写作者。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是工具课,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全面完成“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任务,单靠教师讲授或繁琐的课文分析,是培养不出听说读写能力的,更完不成语文教学任务必须在教学实体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教师在观念上一般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那么,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师应从思想上改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内在的主体能力。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在课堂教学中,要么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要么还停留在“提出要求——学生活动——反馈交流”的模式上。如:有位教师在教《看雪》一文,课堂的活动流程是: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台湾小朋友想来内地看雪一词。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台湾小朋友为什么不能来内地看雪?接着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整个过程学生的活动量很大。即有全体自学活动,又有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一点明显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师“指令”。所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主观上改变观念,真正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在一次低年级的识字课教学中,老师出示象形家,提问:“这幅图像什么?”一位男生就回答:“它像月亮,还像香蕉,一根烂了的香蕉。”教师随机点评:“××同学,真聪明,能用像„„还像„„”造句子。它像月亮,像香蕉还像什么呢?班里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还像水饺,有的说还像小船等等。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
自主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两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会有长短,何况一个班六七十位学生呢?在制定学习目标上,应该给学生自主权,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能力较强者可以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本课生字,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在掌握本课生字的基础上,把本课的其他生字全部学会,或者把本课的课文做到会读、会背、会默写等。学习方法也有千百种,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独立学习,或分组合作学习等等,充分放飞自己的个性。
第四篇: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的确立
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的确立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可谓重大,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效、持续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丧失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为继的。然而,就我个人观察,更多的情形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虚假认定。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做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颇不容易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扎根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校园剧的创编排演活动中,我通过“选题——创编——排练——演出”几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其自主意识,锻炼其自主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较为牢固的确立。
校园剧活动能作为课程纳入校本研究的周课时计划,这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结果。在人教版七下语文课本中有“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但戏曲与学生的生活毕竟有一段距离,就我校学生状况而言,戏曲并不具备作为一项活动课程的基础。学生在对比中自主选择了戏剧,在戏剧中又选择了校园剧。从本质意义上说,戏剧是没有类别可言的,它关乎人生。这是唯一出发点,再没有比这更基础的了。只是校园剧更贴近学生,一座校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给学生提供优美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留下美丽的成长故事。校园剧,是学生喜爱的表现成长故事的艺术形式。学生用这种形式自编自演,把生活与学习中的和谐与冲突、喜悦与烦恼、感悟与困惑等,用“现场”的形式加以表现,说自己心中的话,演自己成长的故事,解决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美好的情感共鸣。她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学生对校园剧、对演自己的故事投赞同票,正是对自己主体地位的一种诉求。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诉求,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
在剧本创编之初,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埋头于经典文本,让学生浸濡经典戏剧,并且坚信这些高雅文化注入学生的生活中,会取得比低级喜剧好得多的效果。然而,根据调查情况显示,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会错得离谱。演出莎士比亚、曹禺等大家名作不但会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隔阂,而且也会产生风险——当表演没有达到与剧本同样的高度,往往是作品越伟大,演出就显得越糟糕。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初步感知经典剧本的高度都很困难,遑论表演?恰恰是没有大师、没有典范,倒使学生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和执着,这不见得是坏事。在剧本创编过程中,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参与学生的意见,最终讨论明确的剧本定位是反映自己校园生活的轻喜剧——《我选择,我喜欢》。剧本情节简洁明朗,取材于我校的校本课程选修。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叫杨雪的女生渴望选修管乐,父母却不同意,以种种理由阻挠,在班主任老师和几位同学诚恳而耐心细致的劝导下,杨雪父母深受感动,转而赞同女儿选修管乐。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围绕矛盾冲突分为三幕,情节走向是“起——落——再起——再落——三起”。其后是创编台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每一幕都有学生的妙句和奇想。比如第一幕中,当众人在想办法劝说杨雪父母时,余枫却调侃杨雪:“瞧你这可爱的小绵羊,人见人爱的,撒娇卖萌不就行了嘛!”这句台词谐音和新词并用,使沉闷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喜剧效果顿显。再如第三幕中,设计了初二年级一位学姐为实现杨雪的愿望,要利用课余时间教杨雪吹萨克斯的情节。正是这一情节促成了杨雪父母的态度转变,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为教师,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将各位同学的创作集中、梳理、整合、作进一步发挥以及稍有深度的开掘。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创作原则:生活和戏剧,两者毕竟不一样。进入戏剧的生活不应该是原生态的,戏剧的时空是被压缩的,台词自然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更凝练,而且更有可读性、更集中、更有张力。我的引导创造了一个良性的活动空间,将各位学生的能量汇聚起来并有所提升。我跟学生说:“如果这个剧本的成稿要署名的话,应该有十几个人之多”。对学生的自主创作充分尊重,为排练、演出做好了铺垫,吹响了前奏。
排练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只有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有较为理想的排练效果。我校聘请了南京市话剧团的一位演员和我一起指导排练。剧本拿出来了,但要通过表演具体呈现剧本时,那就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硬套,需要在表演中赋予剧本血肉和情感。初中生在组织和自控等方面毕竟不够成熟,一开始的表演并不自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促使学生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然后自觉修正。我和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进行示范表演,指导学生动作、语调的表演尽可能地道。在比较中,学生自己体会到必须对自己的表演做出改动,否则看上去就像傻子似的,那是无法容忍的。排练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创造剧本以外的台词和动作来改善剧本,因为剧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舞台表演的每一个细节。但学生在排练形成熟套后就害怕改动,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动都无法适应,搭建了又拆掉,会让他们找不到方向。我觉得这和某些老师上研究课或赛课之类的情形很相似,一旦教学环节安排就绪,只要稍加改动,就会迷失自我,在上课时要么遵循老一套,要么就乱了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逐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打破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合理地自主地扩大自由发挥空间。还有一位学生,排练到最后阶段已经不耐烦了,说台词、做动作都显得浮滑,不够扎实,很难再保持情感的充盈。这个问题在引导他看到更深入、更成功的表演后,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管是创编剧本,还是排练演出,必须意识到每一个词,也许它显得很单纯,其实绝不单纯。在这个词的内部,还有词与词之间无声的间隔里,都潜藏着复杂深广的内蕴系统。成功的表演就是说出看似简单的词,却给观众强烈的生活的感受,仿佛与日常生活没什么两样却又着着实实地高于日常生活。一些学生能朦胧地意识到这些道理,也许他们永远不能达到要求,但是能自觉投入到一次次的排练中而不觉厌烦。排练中最难得的是这样的精彩瞬间——能够照亮舞台的“火花”,演员的原创力和表演的张力瞬间迸发,点燃观众的兴趣点和新鲜感。在剧中,杨雪的一位好友——一个要选修搏击的“野蛮女孩”和两位男孩拉开架势,紧张对峙。此时,一位男孩说道:“搏击课还没上呢,你就学了厉害招式来了?兄弟们……撤!”“撤”这个词一说出口就营造由骤然紧张到骤然松弛的效果,但这位男生演员始终不能将这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表现到位。对于这些能照亮舞台的“火花”,我们希望能在舞台上多一些,但对于演员是初中生,又不可强求。因此,在排练中,我们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也懂得尊重学生自主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一事实。这样,我们就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戏剧可能是最难的艺术门类之一,因为它必须在同时完美和谐地建立起三种联系:演员和他的内心,和他的对手(同台其他演员),还有和他的观众。”带学生登台演出前的一刻钟,我对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话有了更深的感触。登台演出而且参加比赛,评委和观众的审视会给这些初中生演员造成压力,带来紧张乃至恐惧,也容易导致自主意识的迷失,思维的短路和空白。如果自主意识在心中扎下深根,在舞台上就能优裕自如地应对考验。从演出现场来看,我感觉几位主角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表演中,清醒而稳定的自主意识流贯始终,紧张心理偶尔浮现但又在全情投入的表演中自然消除。评委和观众在场是积极的挑战,但也会促使他们时时保持灵敏和警觉。学生们在意识中既是和表演对手对话,也是在把台词和潜台词传达给观众,通过表演把观众的心带进来,也没有什么故意取悦观众的过度表演。能达到这一步,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
校园剧,融合了阅读欣赏、文学创作、艺术表演以及改编、导演、化妆、现场调度、宣传设计、多方协作等多种元素,整个活动历程的关键环节,都要由学生亲历自为。不刻意追求演技的纯熟,只求展现学生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是唯一出发点,再没有比这更基础的了,再没有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更重要的了。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学习科学、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主要舞台,在学生的增长知识了解自然社会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同时也间接影响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角色。
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自动性、积极性和活泼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知识能力掌握的多少直接受课堂教学的影响。学生认识了这种关系,就会产生极强的驱动力,激发一种自动的积极好学的学习欲望,就会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传为辅、学为主”的主导思想,绝不能盲目生硬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做到讲者有神、听者有趣的环境,同时更应做到将只有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讲,即将“一言堂”变为“多方堂”,这样既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又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既传授了自己必需传授的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倾向。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活跃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课堂教学要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好、运用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纯洁的友谊,更应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良好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课堂教学机制,培养学生自动好学的优良品德。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机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发挥自己个性、表达自己见解、提高自己的机会。但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忽略教师的教育,同时,还必须注意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吗?所以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中国早就有了。孔子对其的阐述对我们现代的教学很有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兴趣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习得学习的方法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才能有成就感和自信心,继续学习,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知者”这样我们才算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感受学习的乐趣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在学习得领域里有着无法克服的(初看起来觉得是这样的)困难和障碍,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应当越多地关心使他也在其他活动领域中表现自己,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算是一个教育者,因为我们看到了整个花朵。若具体到某个学科,比如我所教的历史,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学历史,因为我们的历史课本更趋于理性化,擅长理性思维,喜欢推理因果联系的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学习历史。而对一些喜欢感性思维的学生而言,历史课本就显得很枯燥。事实上,历史本身有着感性的一面,历史上充满了鲜活的历史人物: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提倡“无为无不为”的老子,力主“兼爱、非攻”的墨子,认为“知识即美德”的苏格拉底,宣扬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的亚里士多德,以及说着“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目的”的康德,与他们有关的历史小故事总会使学生感受到智慧的魅力;精忠报国的岳飞,和生动的历史事实,他们或所以历史教师利用这一点,比如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与历史有关的一些现实生活,教师也可利用幻灯片和视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便我们看到了整朵花朵,我们还必须具备培养他们的技巧。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我们可以借助导学案,使学生明确新授课的基本线索,并搭建引桥解除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也可补充一些参考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另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收集与新授课有关的史料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史实,使学生习得研究历史的方法。而在课上我们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及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既要让学生在课上自主学习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合作,比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后,课下的复习,不要一味的布置一些有着标准答案的习题,而应该让学生做一些能自由发挥自己观点并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后作业。
要想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必须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从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意志人格、和审美人格四个层面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通过自己的人格、修养去感染、熏陶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课上、课下感受到我们的人格魅力,才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引导和所授予的技巧,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得益彰。
新课改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来。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前教科书侧重呈现式,呈现了传授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而现在的教科书则突出探索的过程,就要求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摸索出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满堂灌的做法,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实践、总结。这样,对于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节新课,如何铺垫,创设情境,在教师精心备课中无不体现了以生为主,以师为引导作用的新课改要求。在复习巩固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订正。在总结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创新教法之路,只有教法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二、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个非常融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他们怀着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展示出来。老师怀着对学生的爱在课堂中解疑释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教师起引领主导的作用。假如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不是一潭死水就是乱哄哄一片,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怎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占主角唱大戏。所以,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教师工作的激情,就没有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无法实施新课改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1.善于创设情境,设计疑问,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或者对新知识巧妙的铺垫并适时加以引申,先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再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2.在课堂上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绝不可以越俎代庖。让学生在多种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总之,面对新课改,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形成高效型新课堂,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本人近年所上班级较多,但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学效果有不同;这是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虽然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内因上。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谈几点教学实践的体会,期望与同行们共商。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目标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史中的司马光、爱迪生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教育,让学生在对人类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更多知识,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分析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进而变得更加聪明。如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讲到为什么“劳动是促使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主要因素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答道“因为通过劳动,古猿会用火来烤食物”“还会用火来驱赶猛兽”“还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手脚分工明确”......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学不久,我首先抓紧时间去记住学生的名字,因为本人任课班级教多,所以课上课下能准确喊出学生名字,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们了。学生被老师尊重,关爱所感动,自然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和谐亲密了师生间情感。如在开学第三周时,在学习到“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讲到春秋五霸时,我提问:有哪个同学知道“春秋五霸”分别是指哪些人吗?由于惯性使然,我把目光自然而然地投落在平时比较积极回答的学生身上。可时间过去了几分钟,教室依然一片寂静。此时我有些急了,之后迅速扫描了一遍整个教室,还是没人响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随意地叫了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起来,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到很意外。于是我特别表扬了他一番。整节课下来,我时不时地往那位学生看,好家伙,上课真认真。
4、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分数老提不上来,主要就是课堂没认真听课以及做好笔记。课后又没有及时复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如讲到“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与其直接向学生灌输古代当官的途径,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如,需要考试吗?考试的内容又是什么?今天政府的官员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今天的考试制度与过去的考试制度有何不同?......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然后进行学生间讨论辨析,这就增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不熟、流于形式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课堂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我教《黄山奇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处奇石,着力了解,反复诵读,然后由学生分别做导游介绍,并回答其他同学(游客)的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振。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放手让学生充分看图学文,在图文中探究发现,从而“自得”。从教学效果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钻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中,获取文本输出的知识信息,刺激了获取各种信息的疑问,开拓了更开放的课堂思维空间。
2、分层次要求,激励学生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 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德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 “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弹涂,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打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平台
课改理念纷繁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深感应接不暇,疲于学习,疲于应对,而再看课堂现状,总感课堂发展步伐缓慢,究其因,我认为大量的课改信息扑面而来,导致教师难于建立一种稳定的理念认知,难于形成个性化的执教模式,难于分清理念的主次和缓急。另一方面,作为培训机构,今天请西家,明天请东家,没有建立起系统性知识体系,往往带有重复性,单调性,也缺乏针对性。再者,理论学习多与课堂操做,给一线教师立的课堂案例少,培训总是和课堂贴不近。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有必要给教师建立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操作平台,为课改的落实寻找更简洁的途径。为此我选择了更小的切入点,即如何建立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平台。
该课题在整个课改理念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挑战型,它是对传统教学最有力的推翻,它彻底矫正了课堂方向,它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界限,它找准了课堂最鲜活的元素,它直击教学对象,没走错路与弯路,它是整个课改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这是我对课改现象整合后的认识之一。我更认为对课堂的这一突破最为关键。
报学生看成主人,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主人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和学生的交往中大量获取代表学生各种水平,能力的信息,对学生团队有真实,准确,客观的认知,这是教师上课的基本基础。如何获取信息呢?认真分析作业和试卷,透过现象分析基础知识,运算,逻辑推理,记忆,文字概括,自主性,习惯性,发现问题,表现力等。进一步分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对学生有准确评估。多渠道深入学生学习生活,跟踪学习过程,从过程中发现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建立比较爱机制,比记忆,比发现,比概括,比速度等,进一步确认评估的准确性。
教师和学生课堂功能不同,教师的职能是:引领,点拨,启发,指导。而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观众,不是容器,不是奴隶,不是服从。教师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把认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把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把方向交给学生让学生追索。学生把困惑交给老师让老师答疑,把想法交给老师让老师评析,把结果交给老师让老师欣赏,把进步展示给老师让老师鼓舞,把错误呈现给老师让老师矫正。老师必须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做,学生做不了的事老师给与适度的指点,始终不包办。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尊严相同,面对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分工,其中也有必须的合作,教师有先知的经验,有相关联知识的储备,有为人师者的特殊地位之自然是优势。但学生有鲜活的思想,有冲破习惯认识的新思维,有对知识过程进行创新的个性做法,对老师和教学能提供更真实而深刻的提示,从另一层面上看学生是老师获知的老师,学生身上有无尽的教育资源。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成绩,包括尊重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相应的课堂职能。
在课堂关系上,老师和学生是共同工作的合作伙伴,有平等的身份,这种认识定位具有出人意料的课堂影响力。首先它是信任的基础,师生间心心相印,坦诚交流,排除了交流障碍。其次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热情的氛围,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再者教师回馈的信息真实,互动效应强,能有效提高问题效益。
课改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且隐蔽性强,稳定性差,结构成分复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原则,突破技术瓶颈,走技术引领之路,摈弃传统观念中落后思想,使课改理念尽快转化为课堂实用技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最主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利手段,教师只有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呢?
1.1尊重、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技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因而,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来对待,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亲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忱地培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专长,期望他们成才,并甘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才能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
1.2讲求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评价法对学生的看法、独到的见解,给与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答错的问题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坐下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发表。
1.3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说“不”,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探讨和交流,教师不要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是抓住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与该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只要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的需求,用各种符合心理和生理的手段,如讲幽默、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利用多媒体手段、时事述评、主题论坛、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赛等教学形式,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样能唤起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主动追求。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写教案和试教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学生自已确立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使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使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活动的“大脑”和“心脏”。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过程,是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学生把握学习主动权的过程。由学生自己确定重点和难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性。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和“润滑油”。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求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写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剧本创作”。让学生参与写教案的过程是根据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选择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全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进行汇聚和编织成知识网的过程。
而试讲则是教学活动的“排练”,是让学生担任“小先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参与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充实,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程度更广、更深、更活、更全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归宿
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因此,政治课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它具有主导性和长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是要先预习后听课。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的帮助或同伴合作的条件下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的前头。因此应先学后教。在预习中,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教材的部分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二是先思考后提高。陶行之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什么问题才是有深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分析的能力。
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设疑导入,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努力探求,有所发现,有所进步;也可通过演示直观教具导入,唤起学生表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或者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置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极思维。良好的提问和回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感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计问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设问的难度要适宜。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范围,则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则浪费了时间,所设计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启发学生领会知识,提升学习的能力。同时,设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有“跳一跳”就要“摘到”的感受,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而对于同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角性、求异性。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作为教师,无论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是启发式、讨论式等,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如何思维、如何理解、掌握和探求知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回顾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分得非常清楚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以老师的讲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统治地位,学生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被动地听什么。然后,学生就老师讲解的例题完成作业,老师再讲评作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是分开的。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学得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老师直接传授的,有点死记硬背的感觉。虽然我们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强调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是老师永远不可能教完给学生的,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学生的不“教”。
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实现中民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学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们普教战线。教学改革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希望。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交流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力开发出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把平常在数学教学中是怎么进行的讲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过去教学目标是“精英教学”,为培养国家的高级人才服务的。从过去培养“英才”升学为主的教育转向为大众提高素质为主的教育。为了一切人的数学成为数学教育的主流。因此,在平常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我们教育方向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考虑人人都可以学数学,人人都可以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可以学好自己的数学。这样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情况时才不会乱了方寸。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学生要学。如果学生不学习数学。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怎么能体现呢?要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有成功一半的机会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讨论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将来择业的需要,结合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学好数学,而且能使他们热爱数学,会学数学。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老师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服务者,交流者,合作伙伴,允许在课堂上与老师讨论,争论数学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发表,并且充分的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民主。只有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他们才能喜欢你所教的数学,为学生学好自己的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应给学生敢于发问的机会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并且对有些结论可以质疑老师。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话语提出问题,杜绝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要使学生敢于提问老师,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发问奠定基础。学生的发言不论好还是不好,老师都要积极鼓励他们,不要用批评的语言埋没了一个“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找到成功成名的感觉,这也是 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为主人的观念。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鼓励学生成功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手发动学生自己讲,自己做,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定理、法则的由来都是他们自己经过 努力发现出来的,让他们感到自己很能干,有成功的喜悦,有成功的自豪,才有学好数学的自信。过去我们提得很多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一个学生老是失败,他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可能没有了,还有什么激情来学习数学。可能他全想的是失败,从而厌恶数学。老师创设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成就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例如我教授“同底数幂的运算时,与学生一起复习有关乘方的意义。让学生做、观察、分析、总结出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am.an=am+n(m、n是正整数),然后再让他们看书。看到他们发现的结果与教材上完全一样,学生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方法很多,以上是本人一孔之见,仅供参考。欢迎同行朋友一起讨论数学教法。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位置,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作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不同反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学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应把握机会,从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开讲,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或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论证新的知识点等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引出新的知识点,综合小组意见,阐述不同观点。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积极引导,从而有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良好有序的开展,对于教学的质量是一种保证,对于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不同情况下,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在检验学习成效中,学生之间或许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竞争环境,教师需要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有效地利用学生这种竞争的心理状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寻找各自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优点应积极的倡导和表扬,而对于不足之处应教导学生及时改正,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在试卷评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扬长补短,教师可从中获得学生的学习的不同阶段,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应材施教,跟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遇到教学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商讨,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得机会。对于学习进步者及时鼓励表扬,提高学习兴趣。
在当代社会,教育是人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的有利开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方面,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对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认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认识上教师要十分明确:你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是“物”),你的工作任务就是要认真研究人、了解人、关怀人、尊重人和精心培养人。并且要看到:
你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了。这就是说,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使学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因,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因。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教师的教育要求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他们自身的需要,以使学生的活动产生教师所预期的效果。
二、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你的学生,不要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奋进、不断完善自己的内部动力,要像马卡连柯那样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高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了,总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教师能以爱心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他们,就能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内化为自发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忠诚愿望跨进学校的大门,并盼望着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期望着早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要努力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请记住:促进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力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三、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既然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他们必定具有各自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习惯,这就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既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又应该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特长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其个别差异,以便从各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四、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要改变那些专制式的控制、保姆式看守或者放羊式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学生的方式,都是忽视或不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这样做,只能培养出没有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的驯服工具,而不可能发现、诱导、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创造才能。高中生渴望自己有更多的独立自主性,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他们还不成熟,但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已明显提高。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是可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提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为他们创造独立活动的条件,引导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总之,在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单纯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而在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上却做得很不够,这正是我们违背教育规律的表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满足孩子们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上,应该表现在焕发出学生的自信、自重、自强的精神上,应该表现在启发、引导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而不应该禁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条件探析
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我国目前的教学理论研究中,重“教”的研究轻“学”的研究,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致使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教学原理仍停留在教育哲学的理论层面上,因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把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研究是我们今后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生主体性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总结我国多年从事一线教学教师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策略选择上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利环境等方面加以重视。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基础。有关的实验还证明,学生学业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品质不高,即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及对挫折的耐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较差。动机的作用正是通过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来保证学习质量。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是布鲁纳所刻意强调的,也是我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时必须给以极大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建立稳定的学习动机?
第一,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想学。这种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为内在动机,内驱力较强,维持时间也较长。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二,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提高学习动机的适宜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活动方面,而不是动机本身。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情况把握,精选背景材料,采用启发讲解、温故知新、设疑激趣等方式,通过录像剪辑、音乐欣赏、实况拍摄、动画制作等途径提出教学目标或创设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提倡内在的奖励,慎用外在的奖励。尽管奖励可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但值得提倡的是内在的奖励,外在的奖励和竞争对长远的学习过程并无裨益,不宜过分重视。
二、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
自主性学习要求把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研究者发现,高学习成就的学生会为自己设置更为明确的具体目标,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有更多的自我监控,而且更系统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来调整所投放的精力。”[1]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 [1]
近些年来,广大教师经过辛勤探索,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自主式教学模式。例如,讨论式、导学式、探究式、“三三六”式(杜朗口中学)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和灵魂。
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结构(即一种课型)。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程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讨论课追求的是主体性、探索性、信息加工的自主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交互性和相互启发性。在学习方法上,讨论课以生生间、师生间和文本间的对话讨论为中心,融启发式、活动式、研究式学习为一体,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以及班级学习相互补充,参与学习(个体)与合作学习(集体)相互结合,为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条件。教学活动由双边教学转向多边教学;对学习的评价也应该由学到了什么转向会学什么;评价的标准也从鉴定式评价转向发展性的评价。评价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学式和探究式的共同点是通过引导创设问题环境、师生平等探索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评价总结巩固成果、求异探新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评价解决问题成果和进一步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式得到科学引导,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上,而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程度和方式,由学生自主控制来完成,这是由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教学模式。“导学式”是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突破了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特长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发展。
三、营造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
(一)充分信任、理解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主体参与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尽可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机会。在营造民主氛围时,做到把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知识,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从发现中创设让学生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体验享受收获的快乐。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为了选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精心备课,要从备新课标、备教材,转向更多地备学生;从备教法转向备学法,备如何为创造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处理教材,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教学实践中,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要求自主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选背景材料,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方式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人。”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发现,人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总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这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现疑、析疑、辩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对增强学生学好的自信心,培养意志品质、交往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