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

时间:2019-05-15 03: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目前的师生关系

当今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而不再是仅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将课本一合,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不说,反而使他们原有的想象力、思维力都退化了。

4、注重个别差异。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有些则恰恰相反。语文教师要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老师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将会给老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很大的便利。新的时代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论文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2、目前每个班大都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注意了新时期学生的个体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激趣素质教育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是双边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 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 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 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 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 1

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我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欲以“不教”之手段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要将自 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抑或学法运用中的教法指导,以及教法指导下学法运用,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附教法于学法之表,两者无不贯串着这种统一。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运动规律,不仅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渗透着学法指导的因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 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学习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

应当指出,处理好上述两种关系,并不等于适应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就自然产生了,它还需要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我坚信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的。

第四篇:师生关系论文1

浅议当代高校师生关系

引言

古人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尊师一直都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美德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当代大学生的师生关系却并没有进步。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早已不用隐藏,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呼之欲出。2008年闹得风风火火的杨帆门预示着师生间紧张的关系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已对师生关系产生了诸多的不满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巨大转变,这些问题具体都有哪些,在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条件下作为同学或老师应该怎样去改善,以争取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境界。

一、师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师生沟通存在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从生因性、师因性、客观因素三方面内容来分别进行讨论。

(一)生因性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在大学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从来不喜欢也不擅于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然而,和谐的师生沟通关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石,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社会其他阶层。自身的素质在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自身的素质是从小培养的,是在生活中父母传授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良好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生活素质对于大学中的师生沟通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部分学生性格过于内向、人格异常

沟通是一切事物进行的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惧怕和别人进行沟通,不喜欢和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随着自己身心和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会导致自己与不断更新的社会脱轨,另一方面会导致自己的身心都受到很大的伤害。对于大学这个小社会,学生只有在小的方面做到优秀才能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所以学生应该使自己拥有一个活泼开朗豁达,为人和善的性格。

(二)师因性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1、认知偏见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与自身的角色固着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关键。大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文化底子较薄、行为习惯较差,这导致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所有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容易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这些认知偏见往往使教师过度放大学生的缺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有意无意的践踏学生的尊严,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师抱怨学生难教难管,学生指责教师偏见武断,师生之间缺少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土壤,沟通效果可想而知。固守一种角色,不能根据生活现实的需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角色心理转换,就表现为角色固着,教师的角色固着倾向是导致师生沟通障碍的一大杀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应该扮演多种角色,如果不分场合,总是以教师自居,不懂得转换角色,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师生之间的沟通必定受阻。

2、语义曲解与表达不当

教师对学生的语义曲解与自身语言的表达不当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基础。很多大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可能词不达意,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理解的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说话的含义,不要想当然,更不能有意曲解学生的意思,借以讽刺学生。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想法不被教师理解与接受,教师将会被学生拒之“心”外,不管信息发送者头脑中的想法多么清晰,仍有可能受到措辞不当、疏忽遗漏、缺乏条理、表达紊乱、句法笨拙、陈词滥调、乱用行话术语及未能阐明信息的含义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本来认识能力就不强,再加上敏感、自尊等特点,教师与他们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的妥帖与简练,不要使学生产生误解。误解是消解或降低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误解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是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之一。现实中一些教师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误会与冲突不断产生。

3、技能缺乏与个性不良: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能的缺乏及教师不良的个性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根源。师生沟通是一门学问,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沟通技能的缺乏往往成为制约师生进一步沟通的“瓶颈”。比如,有些教师不能用语言与学生友好沟通,不能充分发挥“说”和“听”的技艺,不能巧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使声音、表情、体态、距离都能准确地传递有关信息。师生沟通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的个性对师生沟通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师德高尚,二是教育教学技艺精湛,三是个性优良。其中,教师的个性特点是受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高等学校师生沟通的障碍正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豁达大度、昂扬乐观、平易亲和、幽默风趣的个性品质。

(三)客观因素又分为以下几点:

1、固有的时间模式

大学是一个相对更加自由的天堂,学生不需要6点起床,等到晚上11点了还依然为一道习题愁眉不展。在大学里学生除了上课的时间,其他的时间自己都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可以整天在图书馆,可以出去逛街,可以和同学一起打球,但是这样的自由也为大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每一节课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毫无表情、声音平淡地念讲稿,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得麻木漠然,师生间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心理上都远远隔离。课程结束后,教师收拾教具便走,师生间很少有平等的交流,形成了淡漠的师生关系。其实,大学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更要求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思想上心灵上的碰撞,没有这种思想与心灵的碰撞,则不会有火花的闪烁;没有情绪的感染,则难以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也不在于视听设备和图书资料,而是在于师生关系的某些品质,要创造一种以真诚、关心、相互理解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的代沟

时代的变更使得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价值理念的差距越来越大,父母总是不喜欢孩子的穿着,不喜欢孩子结交的朋友,不喜欢孩子听的音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偶像剧,所以老师也常常扮演像父母这样的角色,不喜欢学生的很多东西,不赞成学生的太多想法。所以渐渐的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久,师生之间看待问题的分歧就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更加不喜欢对方,不愿意和彼此交流,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代沟,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异化”,学生感到能从某个教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而个别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交往变为交易,给师生情谊涂上了其他的色彩。在高校特别是研究生流行称导师为老板,这个称谓的变化上实际已折射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趋于简单化和功利化。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老板”,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研究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大学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它除了要有学术和业务的氛围,更要有人文和道德氛围。大学的改革应该摆脱功利化,重新设计并发展健康共进的师生关系。

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针对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大学生群体中发生师生矛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归纳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生因素产生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中,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大学生正好处于从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到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这一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处的这一时期让他们自信心极度膨胀,同时想要开始与他人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因此,当大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极度膨胀的自信心会让他显得格格不入,而他本身又很想与老师形成一种类似朋友的关系。这种极为矛盾的心理与现实社会又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即老师并不能再像初高中那样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到学生上,因此学生就可能会形成“无人管”的一种状态,同时潜意识里会觉得既然没人管索性就再放开自己一下也是无妨的这样一种赌气似的心里。

这种心理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师生之间真正的隔膜,学生就会恶意揣测老师所做的每个决定,对老师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发生一点足以激化学生对老师信任度的事情,也许就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在校园里出现的事情。

(二)师因素产生的原因: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与初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老师几乎一上完课就会走,学生根本没有像以前那么多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如果想要在课余时间找老师的话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联系老师,师生关系主被动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拿西安财经学院来举例,老师几乎一下课就要赶班车回市区,不能留下太多的时间给同学提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当然,大学毕竟与初高中不同,老师不能一步一步的扶着你走,但是也不能除上课时间以外没有任何一点交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一种老师不识学生,学生不识老师的局面。

老师的确很忙也很辛苦,每天都要在几个校区之间和家里奔波,但这并不能成为老师推卸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的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因此,即使再忙,老师都应该花哪怕是一小部分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努力营造出一种师生间互相信任,亲密融洽的气氛。

(三)客观因素产生的原因:

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校区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化“大学城”,远离市区,师生居住地并不在一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既要照顾家,还要教授学生,分身乏术,再加上社会上有很多诋毁老师名誉的言论,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他可能还并不具备能够正确提取出真实信息的能力,由于这些言论的流行,使得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时往往会轻信谣言,对老师怀有一定的防备,影响了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

学生长期住在远离市区的地方,不能与社会进行一个良好的互动,所能够接触的人中老师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将对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影响现今师生关系出现如此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大学生的心理无疑是敏感的,可能别人无意中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会为他们带来莫大的困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再到与人的和谐共处,带给了很多人以美的享受,学生与老师之间难道就不能如此吗?如何塑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信任的“大学城”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如果主要矛盾能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那其他一切次要矛盾必定会随之迎刃而解,师生关系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解决师生问题的措施及相关建议:

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师生问题,树立良好、正确的人际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师生之间的相处以及正确的处理师生之间的问题。针对有关师生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建议,我们主要摘录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生因素方面来讲

第一,大学生应该培养其自身良好做风、学风,增加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观念正确的告诉老师,从而使老师进一步了解自己,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良好化,达到与老师之间的正确了解与沟通。

第二,要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成为师生关系的主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交往品质,增进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并以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的态度对待老师,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从师因素方面来讲

第一,热爱学生,要最大限度的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以诚相待,做到真诚的与学生相处,从而优化老师个人的人格形象,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度,能良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真正的了解学生。第二,尊重学生人格,处处平等对待。不将自己的感情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待学生不偏不倚,更多的体察学生、真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待个别有问题的同学应该不断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善待学生,对待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在与学生交流之中,始终以积极、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减少学生心里的畏惧感,做到与学生良好的相处。

(三)从客观因素的方面来讲

第一,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应增加师生互动活动,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有关培养学生个人的素质以及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的课程,使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处理师生关系。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会为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第二,在各大学应该建立免费的问题咨询中心,使他们遇到此类问题有处咨询,及时排解心中难题。面对问题,虚心请教,保持稳定的情绪,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做健康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总结:

南宋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曾经提到过大学的作用和目的,即“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然而,想要很好地完成这四个方面要求的根源则在于师生之间需要存在一种良好共进的关系,这样才可以静下心来穷理、正心、修己,以至于治人,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有人说过: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相对于师生这个特殊团体来说,这句话就显得尤为在理。老师优秀的教学是建立在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上,学生长足的进步则立基于和老师的和谐交流上,二者缺一不可。当代大学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使学生适应环境,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人格。虽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是与初高中的教学过程相比,大学拥有更加有利的平台来改变这一现状。相对于沟通来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触。有人认为初高中的教学环节中师生接触的更多,但那只是局限于教学上的,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心理上的探讨较少。与初高中不同,大学拥有更加自由的空间,现在各高校招聘教师的时候均以年轻教师为先,就是有贴近学生这一因素的考虑。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和老师只要彼此主动一点,将会有比初高中更加多的机会来互相进行心的交流。当然,交流过程中老师在放下自己老师身份的同时,不能抛却自己身为老师面对学生的责任感。在当代社会中,教师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职业,他们一直都经历着“被羡慕——被冷落讥讽——被羡慕”的过程,作为教师,他的工作对象是人,他会影响一批人的一生。相信每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亲切、优雅、幽默、活力、饱学、一表人才、无所不能、有预见力、活动领袖、心理疏导大师等,但是大学生也应该明白——人无完人,大师们也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所以大学生也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给自己一个了解老师的机会,也给老师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在课堂上,大学生要明白聆听的重要性,这不但能够体现我们对于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与支持,同样也能够有效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应该积极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不要舍本逐末,忘记“尊师”之本,不知“尊师”之义。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更是学生的益友,学生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接受他们教会自己做人的道理。如果学生们都有这样的意识,相信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因良好的沟通而更加的和谐。

一个学生对老师真正的感恩,是明白做学生的责任,那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呵护,是明白做老师的素养,也就是真正的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一个好老师,他的人性道德的光辉必定胜过其专业的力量,肯定会让他的学生在离校几十年后仍旧怀念;一个尊师的学生,必定会成为一个懂礼仪、知荣、晓大义的人。只有学生在内心深处爱师、敬师,老师发自内心的体谅关心爱护学生,才会真正让师生心灵相通、思想碰撞,从而激发出师生最大的潜能,让师生一起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目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探析》 [3]《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探析》

第五篇: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论文

摘要:

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二)主导主体说。

(三)复合主体论。

(四)双主体论。

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4]胡敏中。主体主体性主观。哲学动态[M],1990。11

[5]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北方论坛[J],1994。2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的口才素养 灵川二中 王丽云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 :“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职教中心王满槐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借助研究性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樂園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

    小说教学中的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小说教学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小说教学中,不仅要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对作......

    《论文》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

    高中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摘要: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完美。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对比“公开课”和“非公开课”,语文教学应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