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时间:2019-05-15 03: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六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探究区 课前自学 课堂互动 【主干知识】

一、甲午日本侵华战争 1.背景

(1)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扩张道路。(3)导火线: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兵入朝。2.经过

(1)丰岛海战: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2)平壤战役:清军退回国内。(3)黄海战役:日本控制黄海。(4)辽东战役:日占辽东。

(5)威海卫战役: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解读与点拨] 北洋舰队:也称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深化探究1] 材料

“刘邓林叶四管带,定致经靖舰同来。视死如归抗强敌,英勇不屈正气在。” 问题:

(1)这首诗描述的是哪次战争的情景?

(2)尽管邓世昌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奋战,但清政府最终还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结果:中国战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解读与点拨] 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深化探究2] 材料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中英《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问题:

(1)《南京条约》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了什么侵略权益?与前者相比,为什么说它更具危害性?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二、义和团的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甲午战争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山东、直隶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爆发

1900年,英国人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3.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和清军阻击敌人,取得廊坊大捷和杨村车站大捷。

(2)清政府:天津之战清政府被迫宣战,既无应战决心,也无抵抗部署。4.结果: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解读与点拨]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兴起的,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深化探究3](瓦德西认为)“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问题:

(1)义和团运动导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有何变化?

(2)你认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能实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2.条约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多两。(2)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3)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途的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解读与点拨] 《辛丑条约》虽然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 2 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深化探究4] 材料

问题:

⑴请概括说明漫画反映的主题。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

⑵《辛丑条约》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课堂探究答案 [深化探究1](1)甲午中日战争。

(2)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②日军武器装备先进。③清政府统治腐朽,国力贫弱。④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战斗力差。⑤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深化探究2](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商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

(2)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权益。因为后者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商品,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掠夺更加直接方便。(3)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深化探究3](1)帝国主义暂时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扶植清政府统治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没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深化探究4] ⑴漫画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工具。最能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中的惩办“首祸诸臣”等。⑵《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篇: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 新课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 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 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从中寻找出路。其“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危机出现加快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步伐。(3)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4)此外,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和清政府的腐朽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2.甲午战争的爆发

(1)挑起战端——丰岛海面偷袭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舰偷袭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舰 艇,战争爆发。

(2)陆战——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损失惨重。日本还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全城2万余人遇难。

(3)海战——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甲午战争的结果

战争以清政府的最后失败而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迫于法德俄三国的干涉,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

为赎辽费,归还辽东半岛。

4.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首先,主权进一步丧失;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其次,宣告洋务运动失败,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第三,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对日本来说:从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实力大为增强,挤进了列强行列,提高了国际地位。其次,利用中国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对远东国际局势来说:中国地位下降,日本地位上升并加快吞并朝鲜的步伐。同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列强的争夺与矛盾,引起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1)政治原因:外国教会势力肆意欺压民众,导致民教矛盾激化。民众积怨难申,因此组织反抗。(2)文化原因: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以及传统的民间习俗有很大矛盾。

(3)地理因素:山东为孔孟之乡,民间传统十分深厚,是战争受害最严重地区,列强瓜分的起点。(4)组织因素:甲午战争后,山东、直隶二带以抗洋为宗旨,大刀会、梅花拳、神拳等群众武装团体迅速发展,为义和团的广泛兴起提供了组织上的基础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加义和团斗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带有盲目排外的弱点,其“扶清”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的警觉。它不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2)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由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此得到了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清政府也“默许”并承认义和团,这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遍及到京津地区的客观原因。

3.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一路烧杀抢劫,犯下滔天罪行。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清军一度与义和团联手抗击八国联军,但在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在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并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2)失败原因: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纲领,组织分散,对清政府丧失警惕,盲目排外等。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强大。

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2)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严重危害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既窒息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生机,又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

(2)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组织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根据,也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主要表现。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西方列强长期驻兵于中国战略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使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俨然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属于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利了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执行有利于西方列强侵华的外交政策。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内政使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的产物。

(2)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制度,并且有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措施,也没有革命纲领。

(3)斗争规模:太平天国坚持14年、转战18个省,规模远大于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北、京津地区,斗争的时间也大约只有一两年。

(4)宗教特色:太平天国领导人汲取外来宗教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创立新的宗教组织。而义和团运动则反对基督教势力在中国的发展,并利用中国本身的各种宗教及封建迷信思想来发动群众。

(5)对外关系: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以是否信奉上帝划线,“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生认敌为友的错误。另外《资政新篇》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发展资本主义等。而义和团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在于无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侵略及其先进生产方式的区别。

(6)结局:这两次伟大的革命运动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7)影响:虽然运动失败了,但其反抗、救国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时运动也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思考:为何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列强侵华的转变

(1)侵华方式的变化: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2)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

(3)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对中国的侵略,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19世纪末形成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2.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的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民主革命进程发生变化

(1)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2)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为救亡图存,战后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3)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板书设计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甲午战争的经过

3.甲午战争的结果及条约的签订 4.甲午战争的影响 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辛丑条约》的内容 2.《辛丑条约》的影响

作业布置:同步完成练习册作业 课后反思: 4

第三篇: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记忆方法:割赔开厂。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华民族工业(或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第四篇: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10历史班 黄喜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内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

第五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基本确定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它的签订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初步确立。《马关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1)条约使日本割去中国台湾等大片领土,这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它直接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疆土的野心,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

(2)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财政经济的危机,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而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马关条约》还为列强勒索大宗赔款开了恶例。

(3)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群起效尤,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从此,列强以条约为“依据”,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从而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沉重打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帝国主义通过这一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这个条约也是清朝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慈禧太后还明确表示,此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毫不掩饰地讨好外国侵略者,甘心充当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巨额赔款,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摊一两白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清政府把每年的2 000多万两赔款强迫各省分摊,遂使广大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社会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外债永无还清之日。

使馆界的设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

大沽等炮台的拆除,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外国军队,便于帝国主义随时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清政府也完全处于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黄海海战 ②丰岛海战 ③威海之战 ④辽东之战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①④

2.甲午战争后,新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今天成为直辖市的城市是()

A.重庆 B.沙市 C.苏州 D.杭州

3.清朝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是在()

A.《马关条约》中 B.《南京条约》中 C.《辛丑条约》中 D.《北京条约》中

4.《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C.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能力提高

1.有诗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推断,诗中“去年今日”是指()

A. 1893年4月 B. 1894年4月 C. 1895年4月 D. 1896年4月

2.《马关条约》各项规定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A.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B.割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C.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商埠

3.下列有关《辛丑条约》及其影响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赔款数额居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之首 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使中国北方地区国防门户大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三)延伸拓展

1.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软弱可欺

B.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D.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2.《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所享有

C.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根本原因是()

A.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要求夺取更多殖民地

B.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只剩下中国这一块殖民地

C.《马关条约》的刺激

D.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4.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主要的表现是()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 B.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四)模拟练习

1.《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够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A.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

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是()

A.旅顺 B.大东沟 C.舟山 D.威海

3.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有人统计,从1885年5月到1895年5月的10年间,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军经费436.5万余两。再加上颐和园工程所挪用的860万两,清廷大修园林所挪用的海军经费总数达到了1 300万两。

──引自《晚清海军兴衰史》

材料二 当时,北洋海军的主力是七艘战舰,即“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以上购自德厂)、“致远”、“靖远”(以上购自英厂),共花银778万两。

──引自《晚清海军兴衰史》

材料三 1887年3月14日,日本天皇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元,聊一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1893年,天皇决定每年拨内帑(内帑:皇室府库)30万元,并要求国务大臣、枢密顾问官及贵众两院议长在此期间每月从薪俸中拿出十分之一,两院议员则主动献出薪俸的四分之一,全部用作造舰经费,以加速扩充海军。

──引自苏小东等:《中国近代海军一百年》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统计数字,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三,你对中日两国海防情况有何认识?

(3)1894年发生了什么战争?结果如何?你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通过图片了解历史信息

“左图右史”“所象于图,所理于书”,说明图片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物、文物、场景的图片,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融入历史之中。一些当事人所作的具有讽喻时政意义的漫画,也可以让我们从当时人们的角度接近历史,理解历史。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图片,从中找到有效信息呢?

首先,看清图片的题目。题目往往可以为我们提供图片的时代背景、反映的主要内容等信息。例如,本节课教材中引用了“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片,就可以直接从题目上得到这些信息。其次,关注图片上的细节。看图和研究文字材料一样,都要求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找到隐藏的信息。还是看教材上的这幅图片,主画面上代表各列强的众多大小人物,手中握着各种各样的利刃,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将代表中国的巨龙按倒在地,进行肢解。看到这些内容和细节,不知大家能否感到切肤之痛,为我们祖国饱受欺凌而痛心疾首。而这样的感受和效果,可能是文字材料所无法达到的。

(二)例题解析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解析:本题答案为C。从题干来看,题目要求的是“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扩张”,而此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经济的发展,它们此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寻找资本输出的场所。因此,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就满

足了列强此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学习拓展

阅读、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编辑整理成一个大事年表,并以“海峡两岸,骨肉相连”为主题,在班里组织一次

演讲比赛。

(四)自展才华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日本曾两次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战争期间,都发生过日本军队有组织地对平民进行集体屠杀的事件。请搜集相关资料并认真思考,这种野蛮行径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举人等栋折榱坏,同受倾压,故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统

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

何以谓弃台民即散天下也?天下以为吾戴朝廷,而朝廷可弃台民,即可弃我,一旦有事,次第割弃,终难保为大清国之民矣。民心先离,将有见土崩瓦解之患。„„故谓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喝,全岛已割。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俄、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启,有一不与,皆日本也,都畿必惊;若皆应所求,则自啖其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

──引自康有为:《公车上书》

(二)历史随笔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大肆屠杀中国无辜平民。短短4天时间里,共有约两万人惨死于日寇的刀枪之下。

当时亲身经历这场大屠杀的目击者、英国海员阿伦曾撰写了一部回忆录《旅顺落难记》,如实记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日寇暴行:“我立的地方极高,望那池塘约离我一丈五尺,只见那池塘岸边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难民逼向池塘里去,弄得逃难的人挤满了一池。只见在水里攒头搅动,忽沉忽没,那日本人远的放枪打,近的拿枪上的刀来刺。那水里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池塘里的水通红一片。只见日本兵在岸上欢笑狂喊,快活得了不得,似乎把残杀当做作乐的事。那池塘里活的人,还在死尸上扒来扒去,满身的血污„„我不忍再看,回头逃走„„一路上那枪声、喊声、哭声、临死的哀声、行凶者的狞笑声,嚷个不绝。满地血肉模糊,残肢断体,铺满道路。”“这种屠灭人类的罪状,这种奸淫掳掠的凶恶,我临死也不会忘记的。”

日军在旅顺灭绝人性的暴行,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公愤和谴责。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报道了日军的残暴行径;美国报纸也痛斥日军的兽行,指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野兽”,“日本人今脱掉文明之假面具,显露野蛮之

本体矣”。

下载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