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韦宁
梁侦晨,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跟幼儿园老师了解,该生在幼儿园里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把脚放在椅子上;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在家表现是阳奉阴违,父母面前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
评析:
通过我对李子阳家长的了解,此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级语文书上的很多的知识,故此上了一年级以后,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根本就满足不了他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觉得课堂上没有意思,不遵守纪律的情况就随之产生了。当然在这个孩子身上也有一些多动症的特征,如: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时候也是短暂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多动是该症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多动”不仅是活动过多,而且活动时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均是症状之一,而且老师反映,他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屈居中游,纵上所述,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但是,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定说是多动症。
方法:、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
4、当然了教育不是万能的,低年级孩子的自制力差,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的提醒和监督,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孩子能够学会克制自己。
5、树立榜样,给孩子学习的方向。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形成正面的竞争风气,有助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学校生活,他已经成长为一个遵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学生。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练字上,短短的两个月,这个孩子不仅可以坐的住,而且还能写一手很好的字了,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才会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待之。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他们接受不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热爱之情,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
第二篇:(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描述
2019年9月。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
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他小时候主要是妈妈带,与爸爸时间相处较少。三四岁的时候就非常黏妈妈,常常会因为和妈妈分离而哭闹。他的爸爸非常严厉,性格很急,不善于表达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教育往往是粗暴的。从亲子关系角度来看,小赛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较为疏远。
后来他的父母要外出打工,小赛只能哭闹,他妈妈没办法,只能将他带到外婆家。小赛过了一个多月之后,她妈妈不顾他的哭闹,最后还是外出打工了。外婆说他妈妈走后,小赛在家时常哭闹,连睡觉都在喊“妈妈”,甚至还听到他说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只有外婆了”这样的话来。与母亲的分离,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得他极度地依恋外婆。
3.环境因素
应激事件特别是与威胁和危险有关的应激事件也促发分离焦虑。有研究发现,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而且相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由于是新学期开始,并且刚升一年级,开始学园生活,小赛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在与他交流时,他告诉我,外婆说过,“学校老师很严厉,不听话会被批评;会有作业,不做完作业不能玩”。这些话语加深了他的焦虑情绪。
刚开学,小赛不能适应小学生活,不愿融入到集体中。在社交上,小赛表现出一种回避的态度。刚开学,我发现他不太愿意跟别的同学玩。下课时间通常是跑到三楼去找二年级的表哥玩,上课铃响了,还不太愿意放开捏着哥哥衣角的手。有时候,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涂鸦,或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别人玩。在交谈时,他还说“只有哥哥才是我的好朋友”。
三、辅导方法
1.放松训练,心理暗示
在和小赛交流时,帮他做放松练习,躺在床上深呼吸。告诉他,当你忍不住想外婆的时候,可以深呼吸,缓解焦虑情绪。
同他一起说:“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很不错。”自己鼓励自己,加强心理暗示。
2.指导家长,加强情感引导
同外婆分析小赛出现哭闹的原因,帮家长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告诉外婆方法,改变孩子与家长的交感互动,特别是父亲的陪伴必不可少。明确告诉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支持,多对孩子表达爱意,比如多视频聊天、打电话,关心他,帮助他,让小赛有安全感。
家长一定要耐心,帮助小赛正确认识导致其出现焦虑情绪的事情,教他正确管理情绪的知识,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小赛讲讲上学的趣事,鼓励他与其他同学玩耍,让孩子对上学充满向往,消除恐惧焦虑。
外婆要注意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完成作业、收拾物品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外婆过分依赖。
3.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认知会影响其情绪及行为,是治疗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认知重建是指识别并帮助患者纠正在思维、自我形象、态度和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上课时,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出来后及时肯定,增加成就感;在他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后,在班上表扬他,并选举他为劳动委员,增强归属感;他很听外婆的话,能主动给老师打招呼,在班会课上表扬他有礼貌;在他情况好些后,选他为护旗手,升国旗。经过表扬和鼓励,强化他优秀的品质,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4.建立积极的师生及同伴互动,增强归属感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而出现不安全感。帮助他建立新的依恋关系,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在学校,对小赛多加关怀,了解其学习进度,关注其心理状态,多鼓励引导,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给班级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笑话小赛,反而要多关心他,帮助他,并且请一个细心的女孩关心他的情绪,一个开朗的男孩陪伴他玩游戏帮助他融入集体,感受同学的友爱。这样一个月下来,他有了新的朋友,笑容也多了起来,变得更加开朗勇敢。
四、评估反思
分离焦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情绪体验,一方面它会激发人们去彼此想念和珍惜,加深彼此的情谊,催生美好的诗句。另一方面,如果对它缺乏了解,不能正确的应对,就可能发展恶化,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小赛和朋友嬉戏玩闹,积极乐观,已经看不到往日哭闹、焦虑的样子。他的外婆也说,小赛不再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现在很开心,很幸福。“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教育需要爱,需要方法。再多的教育手段,都离不开对孩子的爱。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
土
门
学
校
2015年10月
小学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李珂,今年七岁,男,一年级学生。长得聪明可爱。爸爸、妈妈忙于上班,对他疏于管理,放任他,纵容他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一般,上课纪律比较差,没及时完成作业,经常欺负同学,没注意卫生,双手经常脏兮兮的。
二、个案的行为表现
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经常玩东西,把铅笔衔在嘴里,把橡皮擦弄得碎碎的,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书写迹潦草,要他做作业不是没有铅笔,就是没有橡皮擦。他上课经常影响别人,喜欢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屡教不听。下课喜欢动手打人,经常小朋友来报告。其实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这节课的内容他突然感兴趣,他会稍微认真听,便能回答我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李珂其实算聪明,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认为他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且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制他,放任他,纵容他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便改正不来。
四、采取的措施及辅导过程 首先,加强学校老师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明白孩子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生活中显现出来,正是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措施造成的,我劝导他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其次,孩子行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那么教师就要需要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切忌不要害怕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现象,而因此急燥泄气。
引导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一开始,下课我经常找他谈心,我采用摆事实,利用浅显的道理引导,使他认识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遇到问题要趁热冷静处理,不急燥。有一次他打人,我及时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真实想法。问他为什么打同学,他说某某叫我打的。可见他及其的单纯不懂事又目中无人,根本没有是非观念。我告诉他,随便打人就是一种不对的行为,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知道它的对错,不动脑子就去做,和傻子可没什么两样。以前不懂做了错事,老师不怪你,以后再这样就是明知故犯了。
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对于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给予肯定。有时会对他说:“很多天没有听到你打人的消息,真让我高兴!坚持!”“这么难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你真棒啊!”
五、教育的效果及引发的思考
经过半学期的教育引导,候俊杰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今后加强教导。
土门学校 2015年10月
第四篇:小学生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孙占运
刘洋是我们班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她用那甜美的声音向我问好,她的身姿非常挺拔,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让她担任领操。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差,动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所以我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领操,换下了她。但是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很有灵气的,我决定帮帮她。
有一次,我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地批评了她,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我找来了她的家长,她的家长反映,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满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帮助她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在给她换同桌的时候,我找她好好的谈了一次心。告诉她,别的女孩子是多么的爱干净,学习成绩也是学么的优秀,要她向别人学习。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经过我和她谈心之后,她就觉得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尽量让自己和别人做的一样好。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小队长,她也非常开心。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所以有好几次我都“威胁”她,如果再不好的话,就把小队长标志收回来。这样的“威胁”对她很有用,她为了“保住”她的“官衔”,在一点点地进步。这个学期伊始的班干部换选中,她被学生们推荐为中队委员,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她的进步。
刘洋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
第五篇:小学生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王鸿丽是二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她用那甜美的声音向我问好,她的身姿非常挺拔,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让她担任数学小组长。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差,动作也很慢,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所以我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换下了她。但是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很有灵气的,我决定帮帮她。
有一次,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我就很严厉地批评了她,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我找来了她的同学,她的同学反映,在小学她也是这样的,同学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帮助她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不够专心。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在给她换同桌的时候,我找她好好的谈了一次心。告诉她,别的女孩子是上课专心,学习成绩也是优秀,要她向别人学习。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经过我和她谈心之后,她就觉得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尽量让自己和别人做的一样好。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课代表,她也非常开心。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所以有好几次我都“威胁”她,如果再不好的话,就把课代表收回来。这样的“威胁”对她很有用,她为了“保住”她的“官衔”,在一点点地进步。
反思:王鸿丽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
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对于王鸿丽这样聪明伶俐,但是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我发觉对她进行全班的批评好像没什么大的作用,相反和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倒是非常有用的。
现在的初中学生,别看他们年龄小,可是他们都非常要面子,你要是太严厉的批评他,效果反而不大。因此,我觉得,我作为教师,我要做他们的“知心人”。就如我对待王鸿丽那样,当她做错事时,很真诚的和她谈心,让她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她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像对待刘艳丽这样比较有灵性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就要采取潜移默化式的,要让她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王鸿丽从一个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转化为一个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其中我的督促是起了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