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 《给教师讲作文》

时间:2019-05-15 03: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 《给教师讲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 《给教师讲作文》》。

第一篇:作文教学 《给教师讲作文》

给教师朋友讲写作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研究背景。

1994年2月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我写的《老师,您会作文吗?》。文章里有这样的话:“喜欢并会作文的老师能教出喜欢并会作文的学生”“那些轮到上作文课时跟学生一样头疼的老师,只宜送给他们三个字:不称职。”“作为教师,无需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比学生强。不过,在他负责教学的这一方面总该有‘一手‟才行。否则,凭什么为人之师呢?”“一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因年龄关系要求退休,但他却写不出„体面‟的申请,而去请人代笔。这种想象,应当看作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这篇文章在很多地方都引起了反响,十多年后还有人提及这篇文章。

1996年秋,我提出了《作文教学必须打假》的口号。当年11月6日《语文教学周报》及1997年4月2日《教育时报》先后发表了我写的文章。那文章里说:“作文‘作假’往往是教师‘导演’出来的。明明是‘没啥写’,却‘应要写’,便只好随意杜撰,或者照搬抄袭。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学生写《我们的学校》,竟是‘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民族文化宫的后面’。一个学生的外祖父是连县城也没进过的乡村农民,却被写成‘工农红军第503旅副旅长’等。在记事叙人的文章中,这种病例举不胜举。”

1998年1月17日《教育时报》和当年7月号《中学语文园地》发表了我的《教师与写作》。那里有这样的文字:“教作文的必须常写‘下水作文’。不写,便难把握其要领;不写,便难知其甘苦;不写,便难尝其乐趣。一句话,教作文的不写作文,不称职!”

1999年4月5日《商丘日报》发表我的《是‘学生写不出’还是‘辅导不得法’?》文章说:“„„学生就有写好文章的本能。问题是我们未必都这样看。据我所知,有的老师,教了多年的书,讲给学生听的话,大多是自个儿上学时老师说过的,教案上那一段段文字,也大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抄下来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话不多。倘若要他们也写一篇像点样的文章,恐怕比学生还困难。评讲学生作文时,尽管他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实际上或许他连什么是好文章也说不准。比如教游泳,一个不敢下水的教练,能训练出优秀的运动员吗?从这一点讲,教作文的教师经常写点文章,并将自己的文章拿给学生看或读给学生听,学生自会受其感染或熏陶,渐渐地便会喜欢上作文。”

2000年12月12日《语文教学周报》发表我的《作文打假 任重道远》。文章对我“作文教学必须打假”的想法有点儿补充:“作文造假,是文风不正的一种表现,而文风只是社会风气的一个方面。只要社会上还有不正之风,作文打假就难于完全凑效。”看得出,这里有点儿无奈。不过,我依然坚信:“允许作文造假,作文教学就没有出路。”

经过几年的思考,我觉得,作文教学还是要坚决打假。2006年,我写出了《重提作文教学必须打假》。先在咱们的《虞城教研》上发表,又被6月号《作文教学研究》及9月号《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刊发。文章里,我列出了假作文的几种情况:(1)迷信所谓的写作技巧,忽略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2)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钻营投机取巧;(3)盲目崇尚华丽,排斥通俗朴实。我在文章的最后说:“ 如此等等等等,真应了这样一句话:教作文的多,教好作文的少。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批评,也寄托了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坦诚地面对。”在这篇文章就要结束的时候,我特地写上了这样的话:“将上面这些一下子摆在教师朋友面前,他们好像还有些委屈。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社会风气就这样,我们能改得了吗?应试教育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我们能挡得住吗?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别说跟社会相比,就是跟应试教育相比,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即使再渺小,我们也应该是有完整人格的人。我们无法改变社会风气,但我们应该能够管住自己,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少一些功利,少一

些浮躁,多一些真诚,多一些自然。同时,我们也无法挡得住应试教育的洪流,但我们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教学方向,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既让学生能坦然地面对考试,又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多储备一些积蓄。唯有如此,才对得起语文教师的称号,也才无愧于现代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这之后,我个人感觉到,我对作文教学的思考走出了沼泽地,走上了快车道。2007年末,我写出了《别把作文的基础打歪了》。文章的核心是四句话:作文与说话分家;盲目追求华丽,摒弃朴实;作文越来越远离生活;作文不再联系做人。2008年1月22日《作文指导报》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编者按里说:“韩宪臣老师批评了作文教学中的‘作文与说话分家’的现象。这个观点其实还是值得讨论的。”而几乎同时,中央教科所《作文阅读个性化·课题通讯》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编辑万九州先生却以大篇幅的“编辑寄语”对这篇文章给予了肯定。这里我摘录其中几处:“XXX老师在‘别把作文的基础打歪了’中,就当前作文教学的‘作文与说话分家’‘盲目追求华丽,摒弃朴实’‘作文越来越远离生活’‘作文不再联系做人’四大弊端是造成中小学时期‘把作文的基础打歪了’的原因,问题提得尖锐!”“X老师在‘作文不再联系做人’中提到的,有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说‘写不出就编,编不出就抄’,并认为是‘本事’的现象。确有这样的语文教师,他不仅没有认真学习和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没有担当起为国‘育人’奠基未来的重任,这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曾在一所实验学校听一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他说:‘作文,就是瞎编,就是吹牛’,而且还列举了某某作家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瞎编和吹牛’的观点。其实这位老师把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学生的作文有何本质的不同、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的虚构和脱离生活与时代本质的‘瞎编’、‘吹牛’等等的区别都未搞清楚,就去指导学生作文,确实如X老师所说‘恐怕谁也高兴不起来’,‘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作文教学„„对社会不只是无益的,还可能是有害的’,‘如果我们不想让这种失误继续下去,那就要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这时候,我前面提及的那种感觉似乎又出现了:我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应当说,是走出了混沌,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幼稚。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讲作文就是一种享受!当然,听我讲作文的朋友,也会受我这种“享受观”影响的。

到这里,算是说完了一个部分。我想补充几个小插曲。一个是,1997年,当我提出“照三老思想作文”的时候,全国中语会时任秘书长陈金明先生就肯定地说:“照三老思想作文,就是素质教育。”“沿着这样的方向走下去,贵县的作文教学是大有希望的”这对我以后的研究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另一个,2004年,我的《作文教学与人的发展》课题结束了,专家组给了极高的评价:“该课题选题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前沿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研究成果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具有学术规范性,在我省同类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有推广应用价值。”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鼓舞。就是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鼓舞,才使我在作文教学的反思中持续地走下去,并且走得乐此不彼。

下面说第二部分。我想着重说两个方面。一是怎么看待写作,二是怎么看待作文教学。

先说第一点,关于写作。

在我的藏书中,有一篇十多年前写的短文,题目为《写作时快乐的》: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袋,一种思想,一种情愫,一种感悟,如自由自在的小鸟,似无拘无束的野马,在飞翔,在奔跑,在笔下流淌。// 不要问辞藻是否美丽,也不要问情节是否精彩,更不要问能否在哪家报刊发表,只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写呀写。写出你的不满,写出你的愤怒,写出你的苦闷,写出

你的欢欣,写出你的快乐,写得心情舒畅,写得心花怒放。// 在笔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是讴歌了慈善,或者是抨击了邪恶,社会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小鸟飞回了山林,绿色回归了大地。//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袋,便能将怒气冲散,将悲伤冲淡,换来一个充满激情、信心百倍的自我。// 写作是快乐的。

写东西一点也不难 

—— 回答段海良朋友

段海良朋友:

见到你的《写东西咋就这么难》,我想跟你聊几句。

你说:“觉得要写的东西很多,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要写吧,又)抓不住要害„„后悔没有好好读书,没有好好练笔。”

在我看来,你对写作的困惑也有代表性。在我们县,像你这样的朋友不少。“觉得要写的东西很多”,这是实话。人都是要跟别人交流的,或喜或悲或叹或惜,说出来,都会叫人明白。不能说的时候,写出来,这就是文章。应当说,稍微识几个字的人,都会写文章。你属于有文化的那个阶层,你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来。譬如你写的《写东西咋就这么难》,就很清楚明白嘛。因此,说自己不会写文章,是一种自卑,是不应该的。

“不知道如何下笔”。我说过,所有不会写文章的学生,都是不会写文章的老师教出来的。你可能已不是学生了,但你一定作过学生。你一定还记得并且迷信老师讲的“写作技巧”。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写作技巧”以及你对它的迷信害了你。当你掂笔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老师讲的“写作技巧”。于是,你不敢写了,你怕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种“怕”,就是老师教出来的。要我说,只要你会说话,就会写文章。试一试吧,嘴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可以绝对地说,网上的朋友都会写文章!让人读你的文章,能就像当面听你说话一样,那绝对是一种高水平!

担心“抓不住要害”,也是一种“怕”。这种“怕”,就是自卑。平时你跟人说话,怕不怕?不怕吧。跟人说话时,该先说的一定先说,该详细说的一定详细说,该留点“后手”的也一定会注意。什么“写作技巧”?就这些!越迷信“写作技巧”就越不敢写东西!我说过,写作就是读书人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里不必讲什么技巧。你会骑自行车吧,你说,有什么技巧?

“没有好好读书”,有道理,多读书比不读书好,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不过,我要说的是,读书是一种吸收,写作是一种表达,不是一回事。把不会写东西归于读书少,解决不了问题,或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没有好好练笔”,这才是根本!常写文章的人,随心所欲都是文章。不常写东西的人,就怵写东西,而且越怵越不敢写。只要你写了,你就会写了。试试吧,朋友!

我只读到你的一篇文章,就罗罗索索地说了一大堆,是不是说多了?

朋友 韩宪臣(69岁,退休教师,虞城人)

2011年1月24日 关于写作的闲聊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的不常写作或者不喜欢写作。说起来,我倒有点儿理屈词穷,这些朋友倒显得理直气壮。不甘于这种状况,就在这儿闲聊吧。

“你一个人多清闲呐!哪像俺,老人需要伺候,男人需要关照,孩子需要呵护,一睁眼就是忙忙忙!”

这些,也真是理由。老人面前,要做个好儿女;丈夫面前,要做个好妻子;孩子面前,要做个好母亲。这都十分必要!可是,不要忘记,你的第一身份是什么?你必须当好一名教师!如果你在当教师上掉价了,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儿女都会对你的好打折扣的。

“我没有耽误工作。教课上,我一直是尽心尽力的。”有朋友这样说。我恰恰注意了解过这类朋友:凡是自认为“尽心尽力”的,凡是自认为“对得起”学生的,往往教学都是应付差事的,譬如教语文的,学生中竟有的不喜欢语文的!请问,这种“尽心尽力”够吗?

忙,不应该成为拒绝写作的理由。恰恰相反,越忙,生活的感受就会越多,可写的东西也就越多。不是吗,酸甜苦辣都可以变成文字,风霜雨雪都适于用来抒情。正如我说及的一位朋友:夸了她几句,她写出一篇文章;批评她几句,他写出一篇文章;不夸也不批,凉她几天,她还是有文章。相反,要是一点都不忙,整天无所事事,那,你就该真的没啥可写了。许多常写作的朋友,肯定会支持我这种说法的。

“没人说教师必须写作吧?”是的。没人说“必须”。但是,说“应该”的人倒不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魏书生先生也说的明白:“不写教研文章的教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常写则可能是创造型的。写得多,写得好,未必是名家名师。但,不写,就永远不会成为名师名家。”

“我不想当名家名师。”有朋友又这样说。行,你可以不当名师名家,但,不要忘记,社会在发展,大家都要与时俱进。你不会像驴拉磨那样打发教学吧?考复印教案来对付教学,你不觉得自己太浅薄了吗?

“要是法律上说,教师必须写东西,我就写。”这样是不是太悲哀了?教师的某种习惯,倘若必须依靠法律来维系,这种习惯能持久吗?

“不管怎么说,我就是不写。”这是又一些朋友的心态。在我看来,这种人更可悲。上级布置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他显得无所谓;领导传达了张桂梅的事迹,他觉得“与我无关”;有人当面请他写点东西,他仿佛一副铁心肠。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不会感动,实质上,照某些人的说法,是良知与天性的颓丧!请不要以为这话说得重,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韩宪臣 2010年5月16日 语文教师要带头写作 ——在罗庄小学的发言

诸位,借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交个朋友。接受不接受这个朋友,大家请便!首先,申明我一个观点:我很普通,很多时候我甚至土得掉渣。我不追求高尚,但我决不卑微;我可以不当英雄,但也不想让人看成是狗熊。

言归正传。红霞同志要我谈谈写作的问题,我只好从命。我今天说的,全是个人的看法,只能供诸位参考。

第一,语文教师当以不写作为耻。

我十分推崇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咱都是语文教师,应当听叶老的劝诫,窦桂梅老师有句话:站在台上,你就是语文!我们敢这样说吗?自己从来不写东西,咋要学生喜欢写作?当你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作文的时候,不觉得底气不足吗?

第二,我最近有篇文章,叫《写作要远离功利》,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平常人应当有平常人的心态。写作不过是咱们读书人有别于他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读书人特有的一种倾诉和宣泄方式。像那骂街的泼妇,咱学不来也不想学吧;像那油嘴滑舌的痞

子,咱也不会恭维吧。咱们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手中一支笔而已。”朋友,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保留一点真实的自己,已经蛮不错了,可别冷落了自己手中的笔!记住:写作可是咱们的身份证哪!

第三,别把写作的路子走歪了。

余秋雨先生说过,许多成年人说话幽默,谈吐生动,可就不善于写,写出来的跟说出来的判若两人。这种会说不会写的想象,叫“从一开始就把写作的基础打歪了”。今天,我说及两点:一,写作要用书面语言,但决不能排斥口头语言。而且,我主张,初学写作,要从口头语言开始。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把口头语言写活了,再试着用书面语言,这是正路。二,万万不可迷信写作技巧。一篇文章要怎么写,写到什么地步合适,全是作者自己的事。用于永正老师的话说:你只要一写,就会了。

至于写什么,我的看法是:开始阶段,不必设置禁区。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长短不限,体裁不限,随心所欲都是文字,就成。

看看人家朱金梅吧。乡村妇女,38岁,睢县匡堂乡人,高中肄业,1994年22岁结婚,丈夫在外打工,上学时就喜欢写作,婚后,常将孤单与思念写成文字,几十本日记,丈夫回来时就互相切磋。2007年末,丈夫给买了一个二手电脑,开始上网,跟丈夫的交流也捷了。2008年5月,经丈夫推荐,《美好生活》或新浪博文大赛金奖,获奖金6000元,2009年参加人民网、中宣部宣教局、国务院网络局等13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国庆60周年“喜看新农村变化”,她的《新娘歌》获金奖,并获奖金10000元。正月十八,撒贝宁来访。

凡人写作语录

(我是凡人,我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凡人。不过,凡人也有“不凡”之处。)写作犹如分娩。完成一篇作品后的感受,可以借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痛并快乐着。

—— 八里堂中学

赵国岭

有心事,人都是需要倾诉和宣泄的。我选择了用文字的形式。当我感到心里积郁太多纷杂的情绪时,我就习惯性地拿起笔来细细梳理。当我终于一吐为快后,所有的困扰也就随之释然了。

—— 贾寨中学

孙改芝

我喜欢写,是因为写东西的过程很美。我喜欢这种过程。心烦时,开心时,矛盾时,郁闷时,都可以来几下。嗯,确实很美!把自己想说的统统至于笔下,看着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在自己手中酿成,不由得一阵阵窃喜。

—— 王集中心小学 吴苏英 20100705

爱好需要我写。年少时,一心想当作家、当记者,谁知咱不是那块料。但,我的笔闲不住,碰到好事写一写,心情舒畅;见到阴暗事也写出来,解气!

—— 黄冢中学 李忠良 2010 07 12

写作既提高自己,又宣泄了自己。坚持写作会让你内心得到安宁和坚毅,何乐而不为!

—— 城郊孙尧小学 王 丽 20100713

文字,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每天,我心中都有文字需要倾吐,或欢喜,或烦恼,或忧虑„„只要拿起笔,我就寻到了心灵的慰藉,我的精神家园就有所依托,我这个人就活得安宁洒脱欣慰。

——第一职业高中 谢素珍 20100727

写东西就像佛家入定。首先必须心无杂念,神定气闲,然后慢慢将自己的灵魂逼出躯体,从而让自己变得通体透明„„还有个感觉。仿佛我头顶上点着一盏灯,灯油就是我灵魂的精髓,燃烧了灵魂,灰烬化为点滴的文字。一篇文章成了,我也似乎耗尽了。

—— 开封 千江月 载树人网 0731

我写作,只是从一个人女人的角度感觉到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我用笔留下它们,纪念它们。

—— 《河南教育》编辑 李 迪 o820 再说第二点,给作文教学个说法

按照传统的理念,“作文教学”可简称“教作文”,即“老师教学生写作文”。多少年来,没人怀疑过这个说法,似乎它就该是亘古不变的永恒。

如果这个认定是成立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老师深谙作文之道,既有宏观高论,又有写作实践;二,学生是白痴,有脑袋没思想,甚至连话也不会说。事实上,这两个条件都难以成立。先看老师方面。笔者手中有一个材料,在对近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73%的承认自己并不懂作文,97%的承认没有自己的见解,86%的承认没有写作实践。具体到某一乡镇或者某一学校,情况可能比这更悲观。有些调查还显示,老师比学生更怵作文。而老师怵作文比学生怵作文更可怕。再看学生方面。校园里几乎没有傻瓜,个个都有头脑有思想,有些学生可能比老师还机灵,其聪明、乖巧,常常为老师所不及。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儿童爱作文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释放表达欲望的心理需求。还有,将“作文教学”认定为“教作文”,主动一方总在教师,教师掌握着作文的主动权,掌握着作文优劣的裁决权,而被动的一方总是学生,学生完全处于任老师指挥、任老师裁决的困境中。因此,我们说,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已经积淀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懂作文的老师硬扮作内行,一味地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强制学生写作文。作文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快乐,而变成了一项“苦差”。这就难怪教师感到作文教学困惑重重,学生也大多不喜欢作文。(有那作文特别突出的,也大多得益于校外的因素,而不是得益于教师的辅导。)

社会在发展,一切观念亘古不变都已成为不可能。这里,我想给“作文教学”一个新的说法。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称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些要求里,有几处关键词:

“师生平等”,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 “创设环境”,即提供学生用笔说话的机会;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是老师要求学生怎样怎样学习,更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圈套引导学生入圈;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从这些思想出发,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解释为:灵活多样地创设写作环境,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一句话:引导学生写作。

给“作文教学”这个说法,不只是文字上的改变,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观念一变,一切就都变了。

教师如果不懂作文,就别充内行。先当学生的学生,再当学生的先生,要不耻下问。(做到这一点,对许多同志来说会比较困难。因为困难,才更需要努力做到。)

学生会说话,就应当会作文。只需将自己想说的话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对学生要放手,学生能随心所欲地写作,也就不怵作文了。

作文就在我们身上。如果把作文看得太神秘,作文就会离开我们。如果一味盲目崇拜技巧,技巧就变得高不可攀。人人都是写作的高手,如果把自己看得太卑微,不仅写不出作文,久而久之,还会连自己也毁掉。

写作文不能无病呻吟,也不必故作玄虚。唯有倾吐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写作文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应有学生自己做主。学生觉得怎么写好就怎么写,老师别给太多的“规矩”,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生态”。

学生无话可说的时候,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氛围或情景。作文教学打假,首先要“打”那些硬充内行的“假老师”。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做好人。人做好了,作文也就正派了。

写作技巧是为写作服务的。把写作技巧看得太重要,会把写作引上“技术至上”的邪路。

作文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写作便会远离真诚。写作是一种发泄,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倾吐。写作是愉快的,师生都应该体味到这种乐趣。生活中有欢乐,有痛苦,也有思考。因为作文,欢乐多了,痛苦少了,思考也变得成熟了。

因为作文,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的作文理论

由于省中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会的宣传,我县作文教学理论引起了许多地方的关注。大家应当知道,咱县的作文教学理论是全县中小学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都要珍惜它,也有义务去充实、发展它。这里,我们将作文教学理论分条目列出,供大家参考。

1.前两年社会上批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讨伐应试教育; 2.让作文成为它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

3.教作文不是教学生写作而是引导学生写作;

4.好作文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编”出来的; 5.急功近利加浮躁是作文教学困惑的根源;

6.“学生没有生活”是因为“教师没有生活”; 7.学生不喜欢作文是教师的过失; 8.不写下水作文的语文教师不称职; 9.作文教学呼唤教师的个性;

10.教师怵作文比学生怵作文更可怕; 11.虚构是艺术,虚假是骗术;

12.创新不言模式;

13.“生活第一”不是“技巧至上”; 14.真情实感最可贵; 15.让想象展开翅膀;

16.作文教学打假应当成功;

17.“台上三分钟”与“台下十年功”; 18.“精批细改”劳而无功; 19.学生要学会修改文章;

20.教作文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 21.作文教学应该也能够“多快好省”;

22.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作文; 23.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24.心中要有一份阳光; 25.倡导“绿色作文”;

26.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师; 27.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28.还学生生活的本来意义; 29.要“眼中有生活”;

30.因为作文,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美好; 31.作文没有差生;

32.“生活面窄”更能写出好作文; 33.乡村学生要学会“扬长避短”; 34.作文语言应向说话看齐; 35.要提高说话质量; 36.规范我们的口语;

37.口语与书面语应当结合起来; 38.作文要有滋有味; 39.要学会积累;

40.“没词儿”首先是思想的贫乏; 41.要学好人民群众的语言; 42.风格各异、流彩纷呈好; 43.命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权; 44.具有个性才具有人文性; „„

(写于2003年,曾发表在当年12月好《新作文》,编辑称“虞城专版”)现在看来,有遗漏,譬如

“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吗? “学生没生活”是教师拒绝研究的借口;近几年又想到的还有: 45.好作文应当感动人;

46.好作文要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想; 47.作文基础要打好,不要打歪; 48.命题作文是强奸民意;

49.小学生习作应从写好口语开始; 50.别看不起口语;

51.让写作语言明白如话不是一个低要求;

52.喜欢作文的学生是自己的造化,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 53.精神自由是创作的前提;

54.没有个性张扬的人就没有个性鲜明的作文 作文教学与精神自由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写作,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精神状态决定着作文教学的成败。而实际上,在作文教学中,“主体”完全被教师“主角”所替代。不是吗,作文写什么,“主角”要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要多写有积极意义的素材,比如尊敬教师,比如拾金不昧,比如助人为乐,比如团结同学,等等等等。作文怎么写,“主角”也要“不厌其烦地”“指导”:记叙文要写成记叙文,议论文要写成议论文,小说、诗歌那不是学生干的活儿。我曾经无可奈何地说过,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像马戏团里的动物训练:看似那些猴子、熊猫、老虎等在“精彩表演”,其实完全是驯养人“良苦用心”的外现。猴子熊猫们永远成不了马戏团的“主人”。

这种境况下谈精神自由,近乎天方夜谭。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写自己的理想:“我要做一只狗,天天蹲在家门口,让阿妈安心地睡觉。”文章虽然仅有140多个字,却非常感人,一位老作家说:远离贫困的家乡,我已在城里生活了多年。经历多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情让我感动。然而那一天,我被这个孩子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我敢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心愿!然而就是这篇小作文,老师竟给打了个大叉,没给分,意思是作文严重不及格。可以说,小作者的“自由精神”尚未发育成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一个高一学生,几乎没交过作文。问她为什么不写,她说不会写。后来才知道,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说她“根本就不会写作文”。她“接受”了老师的“裁定”,本就打算跟作文“断交”。不料她竟有幸结识了一位高明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作文,学校编印的《优秀作文选》还收入了她四五篇作文呢。

北京大学著名语文教授刘锡庆有言:“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作活动”。如果承认这个说法正确的话,那么,下面的推断也就成立了:一,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作者自己的事。任何他人都不能替代。因此,“命题作文”式的训练是强奸民意,是对学生“精神自由”的无端剥夺。二,没有“精神自由”就不会有好作文,没有“个性张扬”的人也就写不出有“个性”的作文。三,这里的两条见解,远没有在作文教学中达成共识。所以说,我们的作文教学是成绩很大,问题不少。而问题的要害在于,它剥夺了写作者的精神自由。

有人说,精神自由是写作的水、阳光、空气。因此,没有精神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写作。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

不要说学生,就是许多成年人也自认自己不是一块写作的料。为什么?这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凡是上过学的人,都受过这种被剥夺了精神自由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一旦进入幼小的心灵,就一辈子也难以治愈。儿童作家秦文君说过:现在儿童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也有消息称,中国的官员不如外国官员会说话。这种从小到大的“语言贫乏证”,不能说跟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不无关系。

季羡林先生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活时说过,在青岛读高二那一年,语文老师每到作文课总要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大字:“随便写吧”。就那一年“随便写”,季老觉得作文进步最大。我举出这个例子,决不是建议对学生实行“大放羊”,而是主张该对学生放开的时候一定要放开。就目前来看,命题作文训练固然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自如地表现自我,或者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跟自己跟他人跟社会跟自然对

话。如果老是把学生当做“小绵羊”,手里的羊绳一会儿也不敢撒开,到头来,“小绵羊”只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猎物。那,莫说作文教学难以成功,连教育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韩宪臣

初草于2008年2月 定稿于 2011年2月4日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什么时候大家随心所欲都能皆成文字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就算大功告成了。这里的随心所欲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会怎么写就怎么写,能怎么写就怎么写。

第二篇:给材料作文第6讲

材料作文如何写

(二)(多个立意的作文题)

一作文审题七注意:

1).注意材料的标题(若有标颈的话)。有的文章,标题就是文章主题。

2.)注意材料的开头,有文章,开头就点出了文章中心。

3).注意材料的结尾,更多的文章在结尾点题。

4)注意材料里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往往在文章借助议论抒情句点出文章的中心。

5)注意材料后面的要求或提示语

6)注意材料里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

7)注意截取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立意

二作文审题示例: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图中这位“大眼睛”姑娘名叫苏明娟。1991年,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区采访,在众多的贫困学生中为“大眼睛”苏明娟拍下了张著名的照片《我要读书》。从此,这个8岁的小女孩明亮的“大眼睛”和渴望求学的目光和希望工程联在了一起,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象征。在此后的11年间,苏明娟依靠着希望工程的捐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奦业,于2002年觨进了安徽大学。成为大学生的苏明娟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业。于是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诚恳地要求退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对她的捐助计划,希望将这金钱用在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身上。

提示: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适时拒绝帮助是督促自巰上进的有效方法。接受帮助和适时拒绝帮助,哪一种更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呢?

1、认真观察图片,结合材料内容,发挥想象,以《我要读书》为题,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苏明娟当年渴望得到帮助、继续读书的心理。150字左右。

2、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思路提示]题1较为简单,就是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注意两点,一是要用第一人称,二是要写细致,要写出“我”要读书的强烈愿望。题2的思路在材料的提示中已有,材料最后一句是重点,写作时,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关键是要把握好问题的关键,无论怎样选择都要突出“哪一种更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这一问题。(1,接受帮助,有利于我们生存和发展。2,拒绝帮助,有利于我们生存和发展。)此外,材料只是个例子,不要只抓住材料不放,应该由此谈开去,要放得开,收得拢。力求谈深刻,谈出道理来。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春节晚会上,小品《足疗》、歌曲《让爱住我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对此,两个作品的创作者谈了自己感受。

黄宏: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作为我本人来讲,还真就是两个女性给我洗过脚。小的时候,我妈给我洗脚,现在是我老婆给我洗脚。小品的结尾我还加了一句台词:“将来呢,咱孩子可能还给你洗脚。”实际上,这个简单的台词里面,贯穿着中国人的家风,乃至民族的民风。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代人,有多少人给父母尽过这个孝。可能洗脚这个举动并不大,但是它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麦玮婷:《让爱住我家》是我写的词,我先生谱的曲。多年来,我们夫妻一直很想出一首体现家庭温馨和乐方面的作品。我们愿意把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爱和家庭中的相互体谅,希望这首歌能成为大家爱的动力。

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请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提示]这个题目的材料主旨是显而易见的。(1们生活中体会较深的内容,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材料写作的要求已近似于话题作文,所以写作难度不大,主要把握一点:写出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蚂蚁的脚步总是那么执着而又匆忙,可只要用樟脑球在它前进的路上轻轻地画一道线,它会惊慌失措地立即掉头而去;赶到它前面再画一道线,它还是马上望风而逃,翻来覆去都是如此,等它跑累了,再画一个圈把它圈在里面,蚂蚁就转来转去没有头绪,将包围圈缩小,它在其中左突右扑几下后,发现无路可走,不得不鼓足勇气奋而突围。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许多障碍,刚开始我们眼前都是那么沉重而无奈,而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掉以后才发现它不过是蚂蚁面前的那道樟脑球防线而已;蚂蚁最终尚且敢于背水一战,可又有多少人在障碍面前一直抬不起头啊!

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自拟题目。

材料简析:这则材料是用蚂蚁做的一个试验,然后联系社会生活而感发出一番议论,说明应鼓足勇气,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道理。值得思考的是,试验本身提供了多个立意的角度,因为在反复“碰壁”之后,蚂蚁才“奋而突围”。这就为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1,遇到困难马上放弃或冲过去。2,遇到困难犹豫后放弃或冲过去。

勇敢的选择

列夫·托尔斯棰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与困难、挫折战憗的糏历。Ꮺ有在障碍面前鼓足勇气克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我䛾经看过这䠷一篇小短文:在一只匆匆赶路的蚂蚁面Ꮺ用樟脑球画一遑线,这个小小的生灱便会望风而逃;赲到它面前再用“樟脑”画一道线,它又会惊慌失措地立即离ἀ。翻来覆去都是如此。到最后,等它跑累了,再画一个圈把它圈在里面,这小家༙就在圈里转来转去毫无头绪。然后逐渐将包围圈缩小,它便会在其中左突右扑,发现无路可走后,只有硬着头皮冲出去„„

看到这里,我想蚂蚁终于冲出了樟脑球所画出的“防线”,可以继绉前进Ꮺ。这勇䰔固然可嘉,否则只有困死其中,但如果蚂蚁在遇到第一道樟脑防线旖就能冲过去,此时想必斩已走到了更远的前方了吧!

普希金曾经说过:“好像上帕没有创造出平坦的道路一样,上帝也没有赐予任何人平坦的人生。”朋友,你现在是否意諆倰,怑们人的一生也是在和自己面前的“樟脑防线”在斗争吗?

“樟脑防线”面前却步不前的人,䰀事无成。

在“樟脑防线”面前犹豫徘徊的为,可能在最后时刻鼓足勇气冲出去的人,固然能取得成功。但묌我更赞扬那些在遇到第一Ꮺ“樟脑防线”前就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Ꮺ,因为他们在面对有如“樟脑阢线”一般的障碍、挫折时,不是想着如何逃避,而是勇于面对,大胆抛弃迵ᇺ,恐惧뼌以无畏的精神去迎接这重重困难。

小小的蚂蚁在最后还敢于背水一战,而以“造物主”自居ᇺ我Ꮺ既有一开始就勇于向Ꮺ的人,也不乏有一开始就放弃的人。所以,朋友,在你遇到一道道⁗樟脑防线”时缌是一开始向前呢ᇺ到最后再努力呢,还是到半路就放弃呢?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点评:这篇作文的作者能够认真阅读、审视材料,并从晐䖙中分析出三种情况:遇到“防线”就冲过去;犹豫之后再冲过去ᇺ在“防线”面前选择放弃。这种辨证的认识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文主题鲜明,立意较为深刻。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语言简练、流畅。

(四)阅读下面材料,可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著名作家在《开学致词》中对学生和家长说:这个忠告你们要像记住古老的纪念碑上的格言那样,印入脑海,打入心坎:这就是不要忘怀你们的童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假如老师装作知晓一切的人,那你们就宽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认自己的缺陷,那你们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们爱戴的……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从旧的教科书里抄来的,旧的又是从老的那里抄来的,老的又是从更老的那里抄来的……亲爱的孩子们,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2002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此题可以提炼出多个论题,且论题隐藏较深,审题难度较大。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写作任

务。写材料作文必须注意题干的要求,此题则必须注意“选择感悟杀深的一点”这一要求,不要对材料中的观点一一逐个论述,只论其一即可

2、吃透材料含义,提炼写作论点。这一烹是写作的关键,要读懂材料,首先要对材料反复研读,读懂材料含义,其次要注意通过现象把握本质,从中挖出论点《有些文题常在材料的最后一句暗示论点,因此可适当关注结尾句。有的题末一句便是揭示材料本质的句子,吃透了这一句,作文就好写了。而此题中每一节都暗含了一个论点,临考时你可能不一定把几个论点完全把握,但只要你明白了一个论点,作文也是可以完成的。此题㬬一节是谈要拥有童心;第二节是谈什么值得尊重ᇺ第三节是谈要敢于否定䝃威,树立自信;第四节则谈父母奐Ꮺ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几个论点哪一个你感受最深就写哪一个。

3、联系实际,巧妙用材。材料作▇的写作一般都要联系实际ᇺ这个“实际”主要立足于我,以“∑”或“我身边的事物”为中心,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此外,写作议论文,题目敐料一定要用,否则有离题之嫌,具体写作时,材料可作为“引子”引出论点;材料也可以作为论据论证观点;材料还可以画龙点睛、突出论点。若写记叙文,则需注意,所叙之事一定要体现材料的主旨。可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或以“尊重”为中心,或以“爱戴”为中廃,或以“理解”为中心,或以“保持童心”为中心,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加以叙述。并加以简短而适当的抒情议论就能写出情感真挚而又切合题ℏ的好文章。苅写散文,基本要求也是一样的。无论怎样写,都必须围绕材料的ح心,决不能脱离材料题旨随愎下笔。

难忘的一课

那是两年前的一堂语文课。[开䤴简洁,将视角引向过去。]

“这节课老师就讲到这里,看看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从语言描写入手,切入角度把握的好,老师的话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下课铃响起的前五分钟结束了,[“精彩”一词用得准确。]王老师像往常一样利用这五分钟解答同学们自由提出的问题。“老师,……”一位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A举起了右手。[波澜初起。记叙文写作最讲究曲折动人。情节应注意波澜起伏。]现在我已记不清当时他提的是什么问题了,印象中觉得那个问题很独特,又与刚讲完的课文有关,所以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等着他给我们答案。[不写具体问题,很好,因为文章的重心不在这里。“目不转睛”一词用得准确,反映了同学们对“问题”的重视和渴望得到解答的心情。]但是,面对A提出的问题,王老师似乎并不轻松,他低下头,紧锁眈头,思索着……[转的好,波澜再起,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简痭的神态描写准确地刻画了王老师此时的心情——很想给同学们一上完美的答案,却又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叮铃……”,下课的铃声响了。[情节安排很紧凑,响亮的铃声使得老师不得不做出选择。]王老师抬起头看着我们,终于吐出了几个字:“这个……我不知道。”[老师的话,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千钧,震人心魄,一位优秀的老师能做出这样的回答,其高尚的品德尽显无遗。]

全班同学一下子怔住了,[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同学们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师。]他可是授课教师中最优秀的一个,同学们都很崇拜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随便敷衍几句,我们也一定不会怀疑,他也不会有这丢面子的一幕。[细写同学们此时的心态,合情合理。]

教室里鸦雀无声,[照应上段第一句]王老师红着脸说:“噢,对不起同学们,我回去再查一查,明天给大家答案。”A也红着脸站起来,尴尬地说:“老师,我是瞎问的,说不准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两个“红着脸”写得好,第一个“红着脸”写出了老师惭愧的心理,第二个“红着脸”则写出了学生A尴尬的心理。]王老师微微一笑,紧接着严肃地说:“不,你提的很好,这个问题的确是我应该注意的而没注意到了。你不要为顾及老师的面子说谎,面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们学到准确的知识,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诚实。下课!”[这一段师生间的对话写得较为细致,突出了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美德。这正暗合了文题所供材料的第二节的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考题要求。]

同学们用敬佩的目光送着王老师离开教室。[正面写同学们的反应,突出“敬佩”二字。]王老师是值得我们爱戴的,因为在这难忘的一课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以简短的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写出了这一课让人“难忘”的原因。]

[总评]这是一篇初读稍觉平淡。细思令人赞叹的考场佳作。

文章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要求,选取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小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值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材料吃得透,内涵挖掘得深。这正

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基础。

在故事的叙述中,小作者选择了平和质朴的语言,并不极力堆积华丽的词藻,而是依靠精当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这种写法实乃考场记叙文写作的法门。在描写中,人物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了。另一方面,小作者很懂得讲故事的技巧,所谓“文贵曲折”,这个小故事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老师为难”再到“老师承认缺陷”而后“学生解围”最后“老师勇敢面对”,可谓一波三折。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鲜明的主题树立起来了。此外,文章材料详略安排得当。“学生提出问题”是个引子,所以文中略写,一笔带过,而“老师回答问题”才是体现老师性格的地方,所以细描细画。

总之,这篇作文无论是对材料的把握,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做得很好,夺取满分,理所应当。

三作文训练:

铅笔即将被集装箱运走,制造者还是不放心,就把他们叫到一边: “我还有五句话要告诉你们,如能记住这五句话,你们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1.你们将来能做很多事情,但是有个前提:不能盲目自由,必须允许有一只手握住你。

2.你经常会感到刀削般的疼痛,但这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更好的铅笔。

3.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勇于改正它。

4.无论你穿上什么样的外衣,都要清楚一点:最重要的是在你的里面。

5.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无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都要走下去,生活永远都不会没有意义。”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任选角度构思立意写篇文章,或记叙写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体裁不限,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600。

第三篇:作文教学二十讲

作文教学二十讲

第一讲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6)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 《读书乐 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 《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3)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复 《“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 《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2、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阴天•雨天》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2000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2000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其他形式

(1)转换角度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或是从侧面来拟题。如《下周我不回家》这个题目就很有吸引力,写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误会之后,决心少回家,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回报父母的故事;《第四号戒令》从侧面来写老师对学生的过分约束,读时令人忍俊不禁,读后发人深思。

(2)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要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1—1] 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把看法浓缩成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是一道拟题训练题。角度很多。

1、你可以就事论事,如:有的同学说:“从小偷懒胡闹,大了怎么得了?”有的同学批评老师布置作业交代不清,标题拟为:“说话要力求准确,无歧义”。有的批评老师教育方法不对,过于严厉,拟题为“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还有的说老师布置作业太烦琐,拟题为“干嘛非写满全篇?”这些标题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但都只作了表面文章,十分浅俗,很难给人以启迪。

2、你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意。如:有些同学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拟定了以下标题,如“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冲破束缚,锐意创新”“鼓励创造,发展个性”“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止了”“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这个„懒‟偷的好”“标新立异„好‟”“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确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相信你能拟出有一定深度、一定新意的论点型标题来。

[1—2]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这些标题赞颂季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4、还可以从赞扬或批评学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人与人只须平视”“不必仰视,不可俯视”“不必„惊讶‟”,这些都有相当的新意,这类标题能给人以新鲜、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第二讲 抓住关键 审清题意

知识要点:

1、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

2、审题要快速、准确。

3、审题就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考试说明:

随着考场作文命题形式的演变,考生们除了审视“题目”(材料),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体会。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

1、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学习是青年学生特别突出的任务》一题,就要注意强调“特别突出”这个限制条件。青年学生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有各种任务,但是比较起来,学习是“特别突出”的任务,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是“特别突出”的含义。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论文。

2、审清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者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二是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极好地扭转了考试时猜题目猜类型范围、事先准备作文的现象;三是由于给了材料,学生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既减少了学生无材料可写的现象,又能全面考察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所以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1)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

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2)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如,当听钢琴协奏曲《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审清作文“要求”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还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同是1986年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齐齐哈尔市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有两条:①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②字数:600字左右。而武汉市的题目为《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①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③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④不要写成诗歌;⑤字迹清楚,书写规范;⑥不少于600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还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数多或少50字的要扣5%——10%的分。

因此,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加以注意就行了。而且,诸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等要求是每篇作文都要做到的,也不是哪篇作文的特殊要求。倒是对像前述齐齐哈尔市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的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这类要求特别注意,因为以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作文写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在审这些要求时,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与要求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过程中都要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将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2—1] 以“我爱唱的一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思:应试作文审题是关键,不仅要分析清楚文体的含义和结构,尤其要抓住重点——题眼来做文章。

1、《我爱唱的一支歌》中心语是“歌”,只能是“一支”,而重点落在“爱唱”上。为什么爱唱?这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

2、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更是处处有歌声、时时有歌声,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唱歌,所以说,本题的选材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得高分,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比较一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写我爱唱这支歌,是因为它是某某歌星唱的,另一篇写我爱唱这支歌,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内容好,哪一篇得高分呢?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后者,这就是立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区别。

3、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首歌,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里的引用切不可全盘照搬歌词,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议论或抒情,做到引议结合,不脱节。再加上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 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不要在这里找他,不要在这花果飘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荆棘丛生的地方去找他吧,到那需要用胸膛抗击风雨、筋肉爆发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导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多具有象征意义。诗中赞美了拓荒者与拓荒者的精神。

1、审题时,仔细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的含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开拓,永不停息;②无声奉献是精神;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3、然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材料到观点进行写作。

第三讲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考试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如《选择》(原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基本要求(准确、正确、明确)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是正确积极的。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段交往。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精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深刻而有意义。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的、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3—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学们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考生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到底靠什么”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体验。

2.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考生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功“靠”什么的警句,如:“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罗曼·罗兰)“学习知识要靠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如此等等。这 些源于生活的“靠”的秘诀,都会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3.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是写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如《小痘痘》《自信》;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口子开小,内容写实,开掘求深,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有适当的限制性。文题中要求“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命题者特别在“你的”下面加上横线,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因为话题强调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标题,文章 600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拟题:

1、就“文化快餐”现象评说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于弊”“„文化快餐‟弊大于利”“„文化快餐‟亦喜亦忧”“„文化快餐‟≠肤浅媚俗”“给„文化快餐‟一席之地”“„文化快餐‟缺乏营养”“„文化快餐‟浅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滓”等等。只是这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则可以如此:“雅与俗互相包容,相辅相成”“„文化快餐‟赏心悦目”“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娱乐消遣也是文化”“我为„文化快餐‟喝彩”“不必担心„戏说‟”“„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莫把„快餐‟当正餐”“要吃饱,更要吃好”“对„文化快餐‟实行„拿来主义‟”“当心消化不良”“别吃坏了胃口”“还历史以真实”“文化重在一个„品‟字”“„文化快餐‟远离了文化”“品味„文化快餐‟,弘扬民族精神”“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真谛”“缩写,缩掉了精华”“想吃啥就吃啥”“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信息时代的宠儿”(比“„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文化快餐‟挡不住的诱惑”(比“„文化快餐‟赏心悦目”要生动、深刻、新颖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说„戏说‟”(比“还历史的真实”更具体、明确、角度更集中),“„鱼‟与„熊掌‟兼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题目不俗),“既是„戏说‟,何必当真?”“吃名家名店的„文化快餐‟”,“不妨尝口新鲜的„文化快餐‟”(三个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次),“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四讲 围绕中心 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

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2001年中考作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迷**功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功,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迷**功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2001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 》。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命题要求是以“发现”为话题作文), 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2001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有位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盖茨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4—1] 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4—2]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第五讲 理清思路 合理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妈妈的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

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5—2]

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

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

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六讲 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

知识要点: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御书面语言的能力。

2.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考试说明: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6—1] 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凡人琐事”,“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琐”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要写好“凡人琐事”这个题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记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不是以阐发人生哲理为目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应包含在记叙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浓墨重彩。

2、所选事件应着眼与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生活的常态入手,昭示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6—2] 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600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1、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

第七讲 工于记实 善于写虚

知识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不仅使百草园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而且含蓄地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少年鲁迅扩大了见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用好插叙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谓“用好”,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顺叙转入插叙,再由插叙回到顺叙,要过渡自然,不能让人糊涂,也不能生硬;二是插叙的内容不宜多,文字也要力求简洁,不能喧宾夺主。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如前面所举课文《老山界》,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二是以事件为线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即起因、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客观事物进行说明时,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加以说明。这种有层次包括三方面: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是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记“实”的任务。

2、善于写虚

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人、事、物、景等,而是写作者主观的情、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虚”和“实”常相联系。即主观和客观是常常结合并贯通着的。我们知道,文章在展示“外部世界”、再现客观事物的同时即流露出或寄寓着作者对事物或浓或淡的感情和或浅或深的认识。比如写景,写出的景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的,因此,人们才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而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笔下,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则,纯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是毫发毕肖,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感受到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写景是这样,写人写事也是这样,离不开作者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议论,是两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①通过叙事抒情。用叙事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叙述,便带了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精密、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时,叙述只具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经够了,目的是达到抒情的效果。

②通过议论抒情。在记叙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端,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主观的感情色彩所支配的,它与一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而只是一个判断。作为抒情工具,这个判断已经够了,那周密的论证是不必要的。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有这样一段:“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在小蜜蜂的身上,作者发现了生活的哲理,通过对小蜜蜂的议论、赞扬,抒发了强烈的崇敬、感佩之情,这种感情,极为真挚、深沉。

③通过描写抒情。通过描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这也是较为常见的抒情形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是很多的。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往往要通过景物描写抒情,优秀的篇章,把写景和抒情揉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描写抒情,作者的感情色彩总要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来,这是它不同于一般描写的地方;当然,表露的程度和方式,是与文章的体裁及作者的风格分不开的。例如:“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鲁迅先生这首《送增田涉君归国》的绝句,前两句是对日本秋天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怀念之情,怀念在日本的“华年”。这首小诗,在平淡的字句中,抒发了纤细、深沉的感情,体味起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诚挚,那样的感人。

④直接抒情。除了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抒情以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不能用得很多,但也是常见的。直接抒情用得过多,会伤于空泛,并不好;但浓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是能深深打动读者的。例如,在汉铙歌中有一首《上邪》。全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没有叙述事件,也没有议论或描写,而是把内心的感情袒露出来,用了最直接的抒情手段。由于感情浓烈,虽是把誓言、决心直接倾诉出来,感染力也是很强的。

(2)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不象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和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提醒幸福》中这样写道:“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几句中肯的议论,言简意赅,揭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旨。

以上表明,被生活的情景触动,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事物有感悟、有认识就会有深刻的议论。抒情,发自内心,不是硬加上去的;议论,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在写作中,我们应善于“写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更优美、深刻的表达。[7—1] 初中生活富于幻想,易动感情,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一定会不断地萌发出许许多多“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好友,渴望获得成功,甚至渴望获得一条漂亮的裙子、一个小足球等等。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完整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②以叙述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③不少于700字。

导思:中学生风华正茂,情感丰富,易于幻想。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有很多的“渴望”产生,如何获得成功,渴望有位知心朋友,渴望师长的理解等等。如何把这一“渴望”叙写清楚,确立深刻主题,应成为本次写作重点。

1、首先应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时注意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记叙要具体、生动;议论要简明、精警;抒情要含蓄、真挚。

3、语言要清新自然,真挚感人。字数应不少于700字。

[7—2] 我爱家乡的

要求: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导思:常言道:“谁不说咱家乡美?”家乡是每个人生长的地方,熟悉的地方,是每个人都难于忘怀的地方。我国国土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各有特色。

1、根据命题要求,本文要以写景状物、描写说明为主,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而题目中的“爱”字就决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总的来说,同学们要在对家乡风物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抓住地方特色,或记叙文、散文,或说明文、议论文,为自己的家乡唱出一曲深情的颂歌,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2、本命题的写作要点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行文自然融合,情系于中。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佳作来。

第八讲 多读多写 养成习惯

知识要点:

1、多读多写是一条通向学好作文的成功之路。

2、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

考试说明: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1、多读是很紧要的

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也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读这样的著作,我们仿佛直接进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高尔基的名言:“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

2、多读还要熟读

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的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坐在板凳上哇啦哇啦的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庄子》,我们就学到庄子的句法;读韩愈的文章,又学到了韩愈的笔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3、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像游泳、开车、踢球、唱戏等,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不能例外;同时,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4、要大胆放手写

有些同学怕作文,遇上作文,笔头咬烂了,还常常写不出几行字来,这就是一个“难”字挡住了思路。要知道,这艰难费力,正是因为你手里的笔不熟练。不要怕写不好,初学者写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你大胆放手去写,你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自然会顺畅,肚子里的话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

5、还要养成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它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等等。

多读多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当你体会到读书写作的无穷乐趣时,你的作文必能一天比一天圆熟自然,得心应手。

[8—1] 读

真快乐(痛快、感动……)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一书名或文章名;②篇幅在600字左右。导思:这是一篇考察同学们“多读”的文章。

1、你一定读过不少书或文章,其中有没有使你越读觉得心里越快乐的?或者特别受感动,或者觉得特别过瘾?请你写一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使你读了真快乐(痛快、感动……)的书。

2、这是一道半开放的题目,在所读的内容和读后的感觉、感想方面都给了你一定的选择自由。不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使你快乐(痛快、感动……)上。

3、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读”。审题构思时,请予以注意。

[8—2] 日记一则——

要求:①自命一个副标题,写在破折号之后。②写你在学习、生活中的见闻、感受。③有记叙,有议论。不采用诗歌形式。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出现校名。

导思: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也不例外,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在加强阅读的同时,写写日记,则是练笔和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1、日记,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叙事状物,也可以抒情言志,体裁自由,因而坚持写日记并养成习惯,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2、日记,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无须苦思冥想,情境就历历在目,写来兴趣浓厚,经久不厌。因而坚持写日记有利于增强写作的兴趣,能促使自己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有利于提高主观分析能力。坚持写日记,不断分辨生活的美与丑,整理自己的思想,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素质。

3、关于日记的格式,一般开头一行是日期、天气等,下面是正文。为了便于抓住中心,利于文章的条理性,也可在第一行给日记定个标题。日记正文内容要具体,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叙写,语言要富有生活气息,自然流畅。

第四篇:“选择诗句”型作文讲析(教师)

“选择诗句”型作文讲析

一、2017年全国卷Ⅱ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这道试题无论在立意、情境还是技术等方面,都显示出非凡之姿。其在思维构建上的考查,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解句意

本题所给的前4句源自古诗文,正确理解它们的意思,是构思的第一步。2.析意味

尽管每个句子都有其固有的含意,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的表意侧重和具体情味不同;将几句话进行有机整合,应以对每句话的多向分析和具体认知为基础。

①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象传》。即解释卦象的文字,很多人知道加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徳载物”,就是清华的校训。此句解释纷争很多,流传甚广,普遍意义上认为: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包容万物。是让君子学习天的运行刚健,永不停息,其实就是主动与积极的面对人生。但从乾卦原意出发,说的就是遵从天的运行规律,刚健不息的人生态度。

它关乎“品格锻炼”,关乎“不屈精神”,关乎“面对困境”,关乎“取法自然(天)”…… 写作关键词应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②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杜诗名作《月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观赏秋月,倍增思乡念亲之情。第二句比较有名,将思多之情和月亮的亮度结合到一起,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标准,这两句视角新颖,无理而妙,抒写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牵引着人们思乡的情丝,但考虑到这面点明了白露这个时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要考虑到里面蕴含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它涉及“怀国与思乡”,涉及“自然与情感”,涉及“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涉及“人心(情)与寄托(物)”……

写作关键词应是:思乡念亲,家国情怀。③比如“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首词以群花作衬,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就是说这两句说桂花不须那些艳色,自有其风骨香魂,就是花中一流,这话不仅说了花品,也说了李清照的词品,还有人品。不以其颜色秀丽取胜的信心,来自这份清香和品格。

它含有“对个人魅力的欣赏”,含有“对独有格调的坚持”,含有“对大众标准的不屑”,含有“对内在修养的珍视视”……

写作关键词应是:注重内美,充满自信。

④比如“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这句出自魏源源《默觚・治篇十二》,这两句原意是作为后文“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也亦然”的类比,希望圣上广开言路,广泛采纳天下人意见。单独这两句来说,意思就是开多大的口子受多大的光,可以看见多大的范围,也就可以有多大的作为。这是六句里比较难的句子,估计选的人也很少,作者魏源应该在在历史书上见过,是《海国图志》的作者,是清末“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海国图志》就是当时中国最全面的介绍世界的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东传到到日本却被奉为至宝。梁启超说过:“《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

它可指“广泛学习以博大”,可指“利用地势以向上”,可指“尽力光照以担责”,可指“兼收并蓄以施人”…… 写作关键词应是:开阔眼界,广开言路。

⑤比如“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话出自出鲁迅先生杂文《论睁了眼看》,意思非常清楚,什么事情的开始就需要正视,无论是困难还是挫折,是耻辱还是过错,都必须从正视开始。正视是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即直面问题不回避。

它倡导“勇于面对”,倡导“重视前提”,倡导“循序渐进”,倡导“努力到底”。写作关键词应是:正视现实,勇于担当。⑥比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它明示“认同进化”,它暗示“时代催逼”,它标榜“新生力量”,它历数“代代向前”……

写作关键词应是:坚定自信,伟大抱负。

这6个经典名句,尽管都有它们的字面意思,但没有一个不能多向思考、多维解析。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它们之间找到更多“交集”。3.建交集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认识到这些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其合成以构成一篇完整文章的基础。句与句的勾连与构建,是个寻找“交集”的过程: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照四方”,它们的“交集”可以是“打破个人局局限,在求教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矢志不移,以毕生努力造福大众”。

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它们的“交集”可以是“家乡虽非大红大紫,但确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美”。

比如“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它们的“交集”可以是“今人要面对的生活正视的现实,是前人未曾有过的;今人的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定会写下新的华彩篇章”。

从理论上说,任何两句话之间都可以产生“交集”,这种思维活动,是将看似无关的东西构建出关联、讲出个道理,这种局部的“跨界”整合,是对全篇进行整合构筑的基础。4.辨功能

在寻找“交集”与构筑全篇之间还需要一项思维活动,即对每个句子组合功能的审视与辨别。

在这6个句子中,有的“个性”较强,与其他句子的组合能力较弱,比如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表意比较具体,独立性较强,为其他句子“服务”的余地较小;而有的句子“个性”较弱,与其他句子的组合能力较强,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其内部表意空间较大,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对不同句子组合能力的审视与辨别,有助于在整体构思中对不同材料做出相应的调遣与安排,使之各得其宜。5.谋整合

以上的种种思维构建,都是为了最后的整合收官。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一超越以往的命题设计,一方面“逼迫”考生向着立体构建、深入说理迈进,另一方面也为宿构和套写树立了一道“防火墙”。尤其是后者,相当成功,这是全国卷在大规模书面测试及评阅中为谋求公平公正取得的重大进步。过去,全国卷作文命题总将“防套性”挂在嘴上,所命制的那些“材料作文”其实收效甚微;而如果过分强调“防套性”,则可能因所选“材料”过于复杂甚至偏怪而令相当多考生无所适从甚至铩羽而归,这也必将为后面的评阅工作带来很大麻烦,一旦评阅简单处理草率从事,给一线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无疑是巨大的。

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样,一方面我们强调创新,另一方又钳制创新,原因之一是命题者长期以来一味用“让考生没想到”或“让材料复杂些”的思维来防套,未能用鼓励创造的思路和设计来让考生不能套和不想套,这就使全国卷作文试题尽管有思想内容上的引领作用,但带给一线教师最实在的指引是“核心角度”“沾边角度”及与之配套的什么“一级立意” “正确立意”…本来应该呈现的百花园般的考场写作,竟然像个打靶游戏一“聚焦靶心”“瞄准十环” “切勿脱靶”等准绳或者说缰绳使一届又届考生“噤若寒蝉”、灰头土脸甚至谈“题”色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17年全国卷作文试题展现出的胆识与智慧是令人仰仰视的。题意鲜明,通过让考生有选择、有创意地思维构建、组织整合来规避或摒弃宿构套写,这是对聪明人的引导与激发对于一个训练有素、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来说,不必说将两三个句子加以整合,就是将6个句子都整合起来,又有何难: 人是有情感上的强烈偏好的的。正如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而在一个思乡恋家的中国人心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时候,我们明知家乡并非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却依然深深赞美她依赖她,在我们们心中,这生养我们的地方“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第一流”。

然而,只有眷恋是不够的。对家国的感情,更要体现为一种忧患与承担。只有扎根在现现实的土地上,我们的思想与作为才真正有价值有意义。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是的,正视我们的基础,正视我们的问题,正视过去走过的道路,正视当今的态势与趋势…爱,需要冷静与真诚。

更重要的是,爱也需要资本与能力。“受光于庭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只有广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源源不绝地为这片土地提供能量、贡献才智。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先人们看来,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不仅仅是个人从逆境中站起,更是用毕生努力帮助我们的民族从困境中走出来,获得新生。所谓君子,其终极目目的还在于承担好自己的一份使命——改善社会、建设国家。

如今,这份使命交到了当代青年人手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准备好了吗? 以上这段文字,如果不做特殊的标志,基本看不出来是因题而做,对6个句子的整合比较自然、贴切。文字背后思维构建的路径相当清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其表意具体、最具“个性”,组合功能相对弱些,故其余句子要围绕它来进入文章;“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与它形成交集,此二句共同表现家乡在一个人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从而引出家国情怀,并由此形成整篇文字的主题;由依赖家乡的本能,上升到热爱家乡的情操,使“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和“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成为家国情怀的两点支撑,即“爱,需要冷静与真诚” “爱也需要资本与能力”;最后,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总结,将青年人对于家国的使命与责任抒写至高潮。

至此,解句意、析意味、建交集、辨功能、谋整合,命题对思维构建能力五个方面的要求,全部完成。审视以上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请以其中几个词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这一新的思维构建要求,最为核心的问题有三个一读懂,联系,立意。

【范文赏析】

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 “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 “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实战演练: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②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③修之至极,何谤不息。(张九龄)

④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欧阳修)

⑤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

⑥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弘一法师)

中国人历来注重修身和处世。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②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大意】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若过眼云烟。

【赏析】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理解】

那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和生活所带来的平淡后的宁静与幸福,“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时间验证的朋友味道;最主要的是“淡”如平静的水,而不是汹涌的波涛,真正的朋友之间不需要有大风大浪一样的日子,能够和气、平安、健康、快乐、珍惜、信任、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的友谊足矣!

③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大意】道德修养到了完美的境地,一切毁谤都将自行止息。

【赏析】修养就是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

④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大意】君子修身养性,内里要保持心态正直,外表要保持容貌端正。

⑤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大意】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那么就算做到了仁爱

⑥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赏析】,用穹窿一样广阔的胸怀包容他人.那么品德就会一天比一天清纯高尚.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这个道理,你试着做一下就知道了,很简单的.

第五篇:作文评讲教学过程记录

作文评讲教学过程

▲回顾作文题目

1、《某某语录》

2、《瞧,我们这一家》

3、《宿舍大看台》

4、《我(们)的三部曲》

5、《“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6、《我从——中学到了语文》

7、《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关

8、《小议荧屏错别字》

▲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和书写认真的同学

佳作名单:

蔡百凯(90)《我们的三部曲》

陈美谕(88)《宿舍大看台》

符彬彬(88)《我们的三部曲》

杨晓蕙(87)《瞧,我们这一家》

李贤杰(86)《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林泓妙(86)《宿舍大看台》

书写清楚美观的名单:

陈柏莹卢梓然庞雅雯林泓妙杨晓蕙符彬彬

▲ 书写在中考中很重要,总分150分,书写占了5分。Word文档。

▲ 当然,书写很重要,行文也很重要,作文占了70分,是总分的一半。点拨一:《某某语录》

文章单纯的记录一个人的话语,比较肤浅,此话语必须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才能深化主题。【13班:0;15班:邓扬易,由夜入题,因为父亲的《时日歌》产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叹息”;李圣基,父亲对自己的教导与爱,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慨】

点拨二:《瞧,我们这一家》

作文应通过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家”的某种精神风貌(例如团结、友爱、快乐等等),必须有一个主题。【13班:杨晓穗sui;15班:石月莹,糖果屋···】

点拨三:《宿舍大看台》

与《瞧,我们这一家》要求相似,应通过几个典型的人物描写凸显宿舍的特色或风貌。【13:陈美谕、林泓妙】

点拨四:《我(们)的三部曲》

每个人每天生活大同小异,写作的时候无非从早、午、晚这三方面来写,所以必须提取一个独特的合适的角度,使自己的文章“一枝独秀”。人云亦云,例如感叹忙碌疲惫的生活只会使文章落于俗套,分数不高。【13:蔡百凯,符彬彬】

点拨五:《“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列举生活中体现语文的存在的例子,同时结合例子说出自己对你的启示,注意,必须有启示,否则,文章算偏题。

点拨六:《我从___中 学到了语文》

文章紧扣××中与学到的语文知识来写,注意,行文过程中不要扩大或缩小文题的范围。例如,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写着写着就把范围拓宽,偏向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李贤杰】

点拨七: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

必须审准题目“街头”,不要写其他地方例如荧屏、室内等。另外一点就是写建议,建议的内容必须体现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点拨八:小议荧屏错别字

同上,必须审准题目“荧屏”。

▲好,刚才简单的介绍了每一个题目应该怎么写,那我们接下来一起来欣赏一下别人的文章,大家边听边记录,看看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自己不足的地方又是哪里,待会老师会让同学来讲一下。

认真听范文,边听边记录,可从语言、构思、立意等方面赏析。

▲ 这位同学的文章写得很美,那么一篇好的文章有什么标志呢?她的开头,中

间,结尾又有什么特点呢?通常的,我们形容一篇文章的好用三个词来概括——虎头、猪肚、豹尾。(板书)(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不会用蛇、鼠这类的词。)了解了这些以后,老师来问一个问题,“认识事物的时候,最吸引你注意的是哪一个部分呢?”同样的,在作文中,如果你开头写的好,就会吸引评分者,分数自然会高。

开头指文章的开始,古时称为“起笔”。写好文章的开头很重要,要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倾心”。一篇文章,如果开头写得出色,后文写来顺畅,而且对于阅卷者而言,如果开头引人注目,他们就愿意读下去,否则就不想读。即使硬着头皮非读不可,印象也不佳。

开头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是能够引人入胜,使人乐于读完全文,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开头是文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应统一在文章完整的结构之中,而不能装腔作势,使得开头游离于文章主题之外。(板书:引领全文)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文章开头的句子,看看它好在哪里?

家是感情的银行,你把快乐存进去,回报的是更多的快乐。“家”,不仅仅是在父母的怀抱下,我们初一(15)班也是一个家,一个充满快乐的完整的家。——周彦《瞧,我们这一家子》

我们这一家子可谓是一个糖果屋,什么味的糖都有,下面就给你介绍一下吧。——石月莹《瞧,我们这一家》

语文,是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一层涟漪,惹我心潮澎湃,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语文》

●技巧1: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夜,静悄悄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毯。在窗边写作业的我,真想打个盹儿。可是,作业还未写完,明天就要上交了,怎么办呢?于是,我望着窗外······邓扬易《父亲语录》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 技巧2: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像。

我曾这样想过:只有书中才能学到语文吗?——符同金《我从路边学到了语文》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技巧3: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语言真是丰富多彩:幽默的笑话是我们开怀大笑;有好的语言是我们友谊增加;善意的谎言使我们信心百倍;流行的语言是我们生活精彩。我的记忆中,小学的语言使我最难忘。——刘宝镅《语录纪念册》

语文是一树繁花,点亮生命的春天;语文是一束阳光,明亮心情的大地;语文是一颗星星,照亮前进的道路生活处处有语文,她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与你一起战胜困难。——冯泳《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技巧4: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一年里四季轮回,四季不仅可以使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其中也蕴着不少文学气息,我便是从四季中学到了语文。——陈思敏《我从四季中学到了语文》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

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 技巧5: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从书籍报刊中获取知识,学好语文。——李贤杰《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技巧6: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下载作文教学 《给教师讲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 《给教师讲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反思:给作文松绑

    教学反思:给作文松绑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上,真正成为烩炙人口的妙品佳作的无外乎两种:一是真,即以情动人,能引起共鸣;二是新,即内容或形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作......

    未讲作文

    梦想的翅膀 芽儿,是春的梦想;荷花,是夏的笑脸;枫叶,是秋的寄托;雪花,是冬的翅膀。梦想是美丽的,是可爱的,五彩斑斓的梦,充实着童年。 梦想是地平线的曙光,带给男孩女孩心灵的阳光,追求成......

    作文评讲

    作文评讲 作者:段步武 同学们,作文竞赛终于揭晓了。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向获奖的同学表示衷心祝贺。今天,我就这次作文竞赛,谈谈我的体会,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作文方法。第......

    作文评讲

    作文评讲(思奇)——07年北京高考作文 一、 回顾作文题目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 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

    作文二十讲

    作文二十讲 第一讲 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

    第二讲作文

    第二讲作文 材料一: 祖国颂 我的祖国 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 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 辉煌的征程 如金色的灯盏 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带领普天大众 开......

    作文讲析

    中考作文的常见方式  1、开门见山式  2、创境导入式 3、妙用题记式 4、活用修辞式 5、故事导入式  6、巧设悬念式 7、自然入题式 一、开门见山式 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引出文中......

    民风民俗作文评讲——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的评论,俞老师让我负责整体,包括整理,整理和评论的组成,对于论文的整体效果,有几点我认为是相当成功的! n完成论文后,我咨询了老师的建议,问她怎么写这种类型的文章,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