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3:0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塑造符合社会期望人才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平台,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研究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以探究式学习为本位,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适时指导是基础,学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关键。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改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基础知识雄厚,方法得当,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才会得心应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必须从掌握基础知识开始。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跟踪学科发展趋势,有针对性选取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还原科学思维的历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此外,在每个知识点讲解上,教师尽量介绍该知识点研究的前沿以及应用前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前沿,并向学生推荐权威学术刊物最新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课下阅读,以便了解最新动态,并引出新问题,从而鼓励学生课后去跟踪查阅新知识以解决新问题,由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关键。作为教师,应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学生能力转变,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性学习环境。事先要求学生去阅读与所要讲授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将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进行对比,教师在将学生的对比结果进行集中分析。教师在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综合性和研究型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研究、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研究、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背景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可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而实现。研究性学习当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扮演的角色以“权威”居多,课堂互动中教师处于控制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教师自己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严重挫伤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对求知的渴望。因此改变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控制地位,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促进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发展。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的理念。“把学生确实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知识认识体;把学校生活看做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不再把教学简单当做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做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

四、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师生互动的质量受课堂环境的影响,宽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师生有效互动,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由此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彰显主体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需要出发,对课堂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培养对学生的责任感,以身立教,同时建立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关系。

小结: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为大学生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课堂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课堂教学应遵从高校培养具有研究性学习能力人才的目标。在知识的选择中,不仅要兼顾知识发展的内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知识的传授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一年级第33页的练习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第77页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图中的事物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的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数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

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如另一位教师在学习“9加几”时,她采用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装十个玻璃球的小盒子,在里面装入九个玻璃球,然后在外面放五个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活动中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球”的方法。在操作与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这时教师先不急于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

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

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名同学和2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童趣引入课堂,把猜谜、故事、游戏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练习上也重视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例如一个数分别加上0,1,2,3,4的一组算式,或一个数(比4大)分别减去4,3,2,1的一组算式,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塔形的蛋糕图,每层蛋糕写着一个算式,问学生“你想吃哪一块呀”,算对后可以鼓励学生:“你真棒!这块蛋糕就送给你了!”这样不但重视趣味性,也渗透了算法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多1,得数也多1 ;被减数不变,减数每多1,得数就少1 ”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这些感知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将学生从“呼吸──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三篇: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今大学生应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大学篮球教学的特点,并设计了在教学实践中团队合作的培养方案,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篮球教学 大学生 团队合作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宝平(1963-),男,天津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与社会体育学。(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189-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化的社会中,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Stephen P.Robbim曾提到:“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产生积极协同的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水平之和。”卡曾巴赫和史密斯也说过:“工作群体的绩效主要依赖于成员的个人贡献,而团队的绩效则基于每个人的不同角色和能力大小而产生的乘数效应。”构成团队的要素包括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对这五个因素施加影响,可以促进团队合作的开展,目的是提升团队的绩效。

篮球的教学活动、比赛方式都与“团队合作”密切相关,篮球教学和比赛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位置、分工、配合等,可见篮球教学应充分体现团队合作。与其他学科相比,篮球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因此,在篮球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而在大学篮球教学中实施的“合作式”教学就是依据团队合作的理念,通过篮球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运用团队的构成要素,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二、篮球教学中实施“小组式合作”的培养方案

(一)准备阶段

1.合作小组的划分。(1)组内异质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固定的合作伙伴,选择时应注意:首先,合作伙伴应与自己配合较默契且彼此能够较好地沟通;其次,为形成互补优势,应选择篮球基础水平和综合身体素质等方面都优于自己的;再次,为了取长补短,教师应调整那些整体水平相对较弱,或组员个性不合的小组。(2)组间同质划分。篮球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将篮球基础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层次,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在此前提下,再基于学生的意愿,将全班学生按照其个性、交流能力、课堂表现搭配分组,一般以6~8人为一组,并保证每组都有能力强的学生。这样可以确保每组的总体水平大体相同,便于开展公平的小组竞争,并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和整体控制。

2.小组队员角色选定与轮换。(1)组长角色选定。以自我推荐为主,组长应具有自信心、责任感、篮球基础水平中等并有一定的领导力和感染力,他的任务是保证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对本小组工作进行监督、协调,组织小组成员商议制定本组计划、策略和实施步骤。(2)队员角色确定。组内队员各司其职,可采用由组内几个队员共同负责一项任务,而其他队员负责另一项任务的方式。例如,一个小组成员为6人,对于“双人传接球”这样的简单任务,需要由两个角色完成,可采用由三个队员担任“传接球”的角色A、角色B和独自角色C,另三位队员则为“记录员”,注意查找错误。而在“传切”这样的复杂任务中,组内队员分别为传球者、切入队员,其角色扮演各不一样,他们要在完成各自的子任务后再组合完成小组总任务。(3)角色的轮换。组长扮演两个角色,他负责整体控制小组的任务,同时扮演着普通角色,如传球员、记录员等,组长扮演的普通角色也应经常轮换。角色轮换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换位思考和沟通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的舞台。

3.制定团队的规范。团队的规范应包括篮球课堂纪律,组长、组员职责和任务以及奖惩制度。在教学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在充分信任与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经各组讨论后,形成一整套团队的规范。

4.创造和谐的合作氛围。(1)教师的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特点,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如在教学环节,让小组中水平较差或者较内向的学生完成简单的练习任务,使学生体会成功完成任务的快感,增强学生的信心。(2)教师的表扬。教师对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少批评或不批评,纠正错误的态度要和蔼。(3)学生间的相互帮助。组内能力强的学生要带动全体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加入任意一组,扮演普通小组队员角色参与活动,并进行交流指导。

(二)实施阶段

1.小组合作目标、内容的确定。(1)确定合作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并突出合作性。例如,在进行“传切”配合教学时,教学目标可分为以下两个并列的子目标:第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传切配合概念(学术目标)。通过教师示范完整的战术要领,讲解配合行动要领,建立正确的传切配合概念。这部分是新单元导入练习,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第二,学习掌握传切基础配合(合作能力培养目标)。这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观察、练习、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包括倾听他人意见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角色扮演能力。(2)小组合作的内容。第一,建立正确的传切配合概念,再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小组学练,如无防守的传切配合、两人传切配合、三人空切配合等。第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通过观察和请教师示范,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共同讨论,改进练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组合作方式的选择。小组合作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任务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水平来决定。以下是选择小组合作方式的三个实例:

例1,在原地持球突破超越技术教学中,可两人组成一组,一人防守,一人持球突破,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换。在“角色扮演”环节既可以继续两人一组(防守人变为持球突破者,持球突破者变为防守人),也可以让小组内更多成员参与(如3~4人),进行更生动的练习。

例2,以进攻基础配合教学的“传切”配合学习为例,这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任务,宜采用合作性冲突法进行。(1)明确“传切”任务,把小组分为进攻方与防守方,并且确定组内各自位置分工,如进攻队员、防守队员、记录员、总结员等,然后开始练习、研讨并做好记录。(2)练习、研讨结束由双方队员各自发表本方观点并做好记录。(3)双方交换角色,并进行练习、研讨、记录。(4)进攻方与防守方双方总结。

例3,对于“半场人盯人防守战术”的教学,采用的是将总目标任务分为几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最后,子任务完成后再组合完成任务。操作方法如下:(1)确定总目标,安排总任务。教师宣布每组总任务,包括脚步移动的掌握、正确选择防守位置、防有球队员的投篮和传球、堵截运球突破、防守无球队员的接球路线,能深刻理解半场人盯人防守内容,并进行扩展性的角色扮演。(2)分割总任务。教师将总任务分成4个子任务,即防守无球队员的接球路线学习;防有球队员的投篮、传球,堵截有球队员的运球突破的学习;结合进攻与防守转换,练习半场人盯人防守;与队员合作商讨角色扮演。(3)建立专家小组。各小组接受相同任务的队员要成立“专家小组”,相互交流与探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子任务。(4)组合子任务,完成总目标。此时撤销专家小组,回到原始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最后组合子任务,完成总任务。

(三)反馈阶段

团队合作的审核、评价更应注重促进学生改进掌握篮球知识技能的过程和合作方法。团队合作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内队员的个人评价与小组内队员的互相评价、不同小组的队员互相评价、合作经验分享评价、合作意识评价、教师评价、优秀成果评价等。在团队合作反馈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正确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多给予学生鼓励、支持,使学生充分体会团队合作的成功,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三、团队合作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不同,并在每个阶段担任多重角色,这就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开始阶段,教师要设计培养方案和布置任务,科学地进行合作小组的划分与调整(小组队员角色定位与轮换),制定团队的规范,创建和谐的合作氛围等;在实施阶段,教师要监督、控制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时解答团队出现的疑难问题,指导、参与各个团队的教学活动;在反馈阶段,教师要收集信息并给予反馈和评价。因此,教师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保证了团队合作学习的目标明确,领导学生发挥团队合作功能来学习篮球知识、技术技能。

(二)注重团队利益,尊重个人特点

篮球教学比赛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在准备阶段,一方面,由5名队员组成一个团队,以团队的整体利益为基础,每个队员在本队中负责前锋、中锋、后卫位置;另一方面,根据队员的特点,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如组织能力强的担任后卫,高大队员担任中锋,投篮能力强的担任前锋等。在实施阶段,第一要务是获得比赛的胜利,发挥团队的配合;在评价阶段,应根据个人表现与团队表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评价,尤其是团队的合作应占较大比例,充分地调动小组队员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三)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篮球教学选修课打破了年级、班级、男女生的界线,实行自主选课。篮球教学班的团队队员来自不同的学院、班级和专业,他们的个性、爱好不同。小组的划分、组长的选定、队员角色定位与轮换、方案的商讨都需要小组成员相互沟通。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尊重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团队利益,才能使团队队员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实现最佳的团队合作效率。

(四)保证充足的空间与实践,注重实效性

在篮球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在小组讨论中,更应该重视合作的意义,不应出现只求场面而不求实质的情况。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时间。

(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大学生责任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他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日趋淡化。在篮球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更要对团队的利益负责,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

(六)加强合作的过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完全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注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在篮球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有个人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等,其中,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是最重要的,对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有益。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要通过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学生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合作来实现。文章从篮球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团队合作能力的渗透式教育方式,我们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引入更多的团队合作实践项目,丰富的校园团队合作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评议机制。总之,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大学生在篮球课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愉快的团队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4).[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对新课的导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对新知识的导入,不采取传统的“复习提问”和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抛出新知识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的背景或者过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链接成思路通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教师要疏导学习疑难,学生在课堂上不单纯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排难解惑,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教学采用迂回式提问,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增强。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也都得到了培养。

三、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

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激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组织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努力上进。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希望得到优秀的成绩,通过激励,学生可能会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给班级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在学习环境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又给学校集体争得了荣誉。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四、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要创设民主性、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分组讨论,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同时,课本中的练习题也是互问互检的主要内容。多年来,我一直采取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安排“互问互检”教学段,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习”教学环节,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中解脱出来,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机会,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地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事实证明,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每节课讲到这个阶段,课堂气氛就达到高潮,同学们求知欲空前高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探索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前人的定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

2、选择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鉴别取舍之中,思维摄取与当前创新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3、综合性思维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综合就孕育着创造。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

4、构建性思维能力:构建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建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

五、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

2、合作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他人讨论。

3、如果是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4、适合小组合作研究的内容大致是:

①辨析概念性问题;②寻求规律的问题;③操作实验探究问题;

④选择解题策略;⑤集体竞争性作业;⑥学生间互评、互检、互查的合作。

六、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数学创新精神.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改变命运”。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

学生体验成功是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

1、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以赞许集体合作的成果为主,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赞赏。

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扬。注意表扬不要过滥,尽量减少由教师发布表扬令,应征得广大学生的意见给予表扬。被表扬者应表示谢意。

素质教育应时代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在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也为培养21世纪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下载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自2012年以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课堂教学中培......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研究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

    会计学生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会计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摘要:会计人员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会计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5篇)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初级中学唐斌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是主本,而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引导的辅助位置上。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

    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心得

    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心得 猫场中学:谢大军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教学......

    2012计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年度计划 2012年4月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 姚丽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阶段计划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于“自主探究性学习”,各种期刊已有不少此类文章,各地各校也有不少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