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践行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践行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模块开展项目教学,课本中的知识不再被分解成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项目设计渗透在项目作品的制作教学中。以Flash动画《新年贺卡》制作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实践。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信息技术;Flash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95-02
教学内容分析与整体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高中信息技术Flash动画制作第一课。在教材选择上,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地图版和教科版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以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部分中的Flash相关内容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学情,让学生能熟练使用Flash软件,使用帧、动作、形状动画等手段达成作品创作的目标。
整个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具体教学思路为:在学生初中阶段所学习Flash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制作Flash动画《新年贺卡》这一项目作为学习达成目标,预设3~4课时完成。依据Flash模块课程内容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先模仿,后创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生先掌握精髓,后发散思维。
第1课时,教学重点为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作为初、高中Flash知识衔接的第一课,将复习回顾与新知讲授兼顾,以帮助学生重识Flash为目标,仍然是以学生模仿为主,欣赏教师范例作品,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其创作的能力,为今后独立设计作品打下基础。
第2课时,教学重点为文字、绘图等工具的运用。复习上节内容制作祝福语、中国结动画,绘制动画素材。
第3课时,教学重点为引导层动画、按钮。运用上节课绘制的素材制作引导层动画;制作动画播放按钮(绘制按钮的三种状态)。
第4课时,教学重点为背景音乐、简单代码。为贺卡添加背景音乐,代码设置按钮播放动画。?W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复杂的学情。理论上讲,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Flash的基础知识,如基本工具使用、帧、关键帧的概念等,能够完成逐帧动画、动画补间动画等基本动画的制作,但也仅限于模仿完成任务,自主创作尚欠缺。但是从学情看,此内容在初中阶段学习已久,加上平时很少运用,大部分学生虽有印象,却已经忘了。这样导致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课件是必需的,于是制作详细的网站学件来辅助学生学习。
Flash动画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各种各样精彩的Flash也总是使学生的眼球舍不得离开,对于亲自设计制作Flash十分渴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较好地实现学习内因的激发。教学过程与设计
导入 即将跨入新的一年,播放教师制作的新年贺卡,送上对学生的新年祝福,激起学生共鸣,引出课题,制作表达心意的Flash贺卡,送上对老师、同学、亲人或朋友的新年问候。
再识Flash 学生依据学件自主学习,回顾、重识Flash
的基本界面、窗口等知识,以及重要概念(帧、关键帧和图层等),重拾旧知,解除畏难情绪。
知识的细化与应用 剖析新年贺卡中的不动元素,根据学生实际反馈情况,选择由教师操作演示或者学生依据学件制作贺卡页面(搭建动画舞台),完成相关Flash基础工具的回顾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制作,教师辅助指导,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打下后面操作的基础。
任务一:根据自己喜好,选择1~2幅图片作为贺卡的页面,并修饰贺卡动画舞台。学生模仿完成,掌握动画舞台搭建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舞台搭建好了,演员在哪里呢?(元件。)剖析新年贺卡中的“变脸演员”――影片剪辑元件(逐帧动画),教师操作演示。从最简单的动画入手,引导学生创作,解除畏难情绪。
任务二:新建影片剪辑元件,制作逐帧动画:变脸演员小星星。学生模仿完成,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致疑:星星只有一个,想要多个如何处理?变得慢一点儿又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剖析新年贺卡中的“舞蹈演员”――图形元件(动画补间动画),教师操作演示,加深学生对元件演员身份的认识。
任务三:根据喜好,选择1~2幅图片新建图形元件制作动画补间动画:舞蹈演员福到。学生模仿完成,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
拓展任务:1)对比影片剪辑与图形两种元件,中国结往返重复运动如何实现?(从元件自身的动或静考虑。)2)祝福语动画如何实现?实现分层教学。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三者相结合方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再加上民主性、公正性的评价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面 项目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体验、实施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是项目经理人,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该让学生体验项目确定、计划、准备、实施、评价这一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反思本项目设计中对于素材准备阶段,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准备,而是依据项目主题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准备了,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作品也因素材的限定而缺乏多样化,没有完全体现出属于学生年龄层次阶段的个性化作品。
教师教学理念方面 项目教学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南京市教研员也为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做过项目教学的国外游学专题培训,但学校于2016年新高一年级才开始实施(换用广东版教材),也是响应南京市信息技术教研室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要求。虽然之前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观摩、学习了很多关于项目教学的公开课与讲座,但总认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好学生,像中等层次学校的学生,连分步的任务驱动都完成不好,更别谈项目制作了。其实这是教师把自己对新教法的畏难情绪强归因于学生,是安于现状的体现。作为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 采用项目教学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依据课件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与研讨,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观点(不再是“教师演示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的状态),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双面收获。结语
项目教学是在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以及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结合高中年龄层次段学生的特点,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中汲取营养,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求让学生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发展。
第二篇: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应用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从而悟出项目教学法并不摈弃众多优秀的传统教学法,要注重项目的选题,适当把握教师的指导分寸,有时有必要向学生提供项目创作的相关资料。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应用 注意事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高》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如果我们老师的教学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我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究,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寻找典型的教学实例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照项目内容要求选择信息资料,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分为拟定项目、项目具体实施和项目总结评价三个阶段。
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我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
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中的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等内容时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中Word 2003教学实例“制作班级板报”作一简要叙述。
1、教学目标。本课主要是通过制作《班级板报》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及处理一份文档的完整过程,包括文字录入、编辑、排版、页面设计、打印文稿等等,以便于工作中熟练地运用Word处理软件文稿。
2、内容。制作《班级板报》内容主要包括:(1)确定板报的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学校、学校的实际确定板报的主题、名称和风格。(2)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得新颖将会大大吸引读者,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也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板报的栏目及板块的设计。要求栏目及板块设计新颖、合理。(4)内容的选择及编辑排版工作。(5)排版合成,打印作品。编辑排版完成后,要将所有内容合成一体,进行整体效果的预览及修改。
3、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主要分四个阶段:(1)自主选择栏目及板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进行栏目设计及内容构思。在《班级板报》制作之前,由教师安排一次课,介绍该课题的意义,大致涉及内容及注意事项,并且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校园刊物的制作实例。(2)设计方案。让学生上网去检索一些刊物资料,体会优秀校园刊物的设计思想,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4组(每组10人),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简单的小组、个人分工,组内、组外既有合作又有分工。(3)展开研究。在收集稿件时主要以本班学生撰写的稿件为主。收到稿件后,要充分运用所学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编辑、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4)总结评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采取过程及结果相结合、评语式及记分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人、小组的特点或有创意的地方采取评语式评价,而对栏目板块设计的适当性、分析的正确性、资料的多源
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页面的美观性则采取记分式评价。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具有超前意识,运用知识的方法是否独特,是否有合理的奇妙想等等。
4、拓展延伸。在班级板报完成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组队完成学校校刊《芦花》的排版等制作。
三、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项目的选题
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各项知识点,难易度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选择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主题。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调查法取得
4、要适当把握教师的指导分寸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扮好合作者与帮助者的角色。在项目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分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切忌不着边际与一视同仁。
通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体会,积极动手制作富有创意的个人作品,这些在以前是少有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组织形式难方面的问题,教材组织的难易问题等,但是我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参与创造活动,使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加主动,让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林林:《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职教通讯》,2006、6。
[2]王晶。《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优势》。《科教信息》,2009、4
第三篇:“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长汀二中
钟启仁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与当地的重点中学学生的状况相比,知识水平相对较差,且极不平衡,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他们在初中有的甚至连计算机机房都没进去过,他们所在学校,一方面学校的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并且硬件条件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般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结果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我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法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就“分层教学法”的依据和实践作一些论述。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什么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理论的缘于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结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 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在班级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熟练运用分层施教,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有目的性的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
(一)“分层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升学教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总是“充耳不闻”,即使举手,也是“熟视无睹”,甚至被 “劝”离学校。这些做法客观上剥夺了后进生应有的权利和个性得以发展的机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创造条件,提高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教育对象,并能提出都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二)“分层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 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像我校学生更是如此。“分层教学法”强调个性差异,坚持从个体实际出发,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三)“分层教学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教学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学生升人高一时成绩的差距,意味着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均处于不同层次。如果从班级的平均水平出发,后进生不会因知识间的断层和学习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会渐渐丧失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习。“分层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逐步提高,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步骤及遏用
在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1.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询问、调查、各种测试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组的学生是属于对信息技术较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的;C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差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状况分成A类(好)、B类(中)、C类(差)三个层次,过半个学期作一次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以上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A类学生(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B类学生(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类学生(学困生)能掌握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学习任务。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根据全体同学的分层情况,分层次进行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再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对课堂中每一环节精心设计。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C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内容。如:如在EXCEL的函数学习时,对C类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函数的作用及掌握2-3种常用函数的用法,对A类学生则要求根据常用函数的学习,灵活掌握函数的用法,可根据未学过的的函数的功能介绍,对该函数进行正确的应用。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C组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难度,以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及练习的设计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目,让A组同学回答、演示,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在备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充足的发展。
2、讲课分层进行。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类中等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及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操作软件的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B、C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C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层次性和梯度。即讲解、演示、操作均应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尽量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重点知识,分解难点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教学中尽量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有成功感受,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讨论中,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鼓励并协助沉默的学生发言,这种方法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锻炼,从而消除“被冷落的学生”。
3.课堂提问分层。
A层学生以发展性思维、拓宽性知识为提问中心;B层学生以分析性思维、系统性知识为提问中心;C层学生以印证性思维、规范性知识为提问中心。例如在VB程序教学中,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中60名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总分和平均分”的程序问题。对 A层学生,你能用两种不同的算法设计这程序吗?对B层学生,你能在已知的源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吗?对于C层学生,你能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吗?
4、分层训练
信息技术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堂上机操作练习一般情况下,为达成学习目标,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的量上可以设置必须完成的练习、思考探讨题,使练习具有弹性,使学生能有选择。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的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础强化练习(模仿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比如在“创建图表”这一课中,在讲解完柱形图的创建后,对C类学生要求能模仿完成柱形图的创建;B类学生要求能完成饼图的创建;A类学生要求充分发挥所学,制作的图表能更精确详细的反应表格数据,更符合美学。又比如在文件属性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理解只读和隐藏的含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探索将隐藏的文件找出来的方法和要修改只读文件的做法,促类旁通,探索逆向操作。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指导到位,及时反馈,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尤其对C类学生,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类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测试和评价。
发挥阶段性测试全面及时反馈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进行测试及评价的分层。把握好试卷的密度和难度,大部分试题为基础题(占70%)和较易题,少部分为综合题和难度题。分层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激励。以分层测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考察研究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进退程度,使达标学生及时被调整到高一层;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好心理辅导,分析原因;对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和学习辅导,鼓励为主。总之,教师要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继续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让更多学生感受成功喜悦,增强自信。
7、根据隐性分层法,成立学习小组。
首先,通过调查和观察,教师掌握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等,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学生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组内隐性分层,既使各层次的成员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产生竞争,促其发展,又使全组同学为了组的集体荣誉,实行组内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组内隐性分层次,能使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
四、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我们对学生的分层是否科学、客观、合理,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管理的范围拓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尽职尽责。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的工作。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分层教学是为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消除“被冷落的学生”,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分层施教既能体现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又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认真研究,找出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教改做出最大的贡献。
五、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多角度讲解细化,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充分,尤其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教材内容,减少或清除“旁观生”。同时,分层次教学也能较好地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加深其知识的难度,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满足其“吃饱”的需要,杜绝“干坐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学习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各得其所,全体学生获得了良好发展,落实了素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分层教学》,教育热线网
2.姚爱姬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 验的做法和体会》 浙江教育网 http:// 3.段生军 《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4.付裕东 《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第四篇: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的高中学校都加大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力度,可尽管如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大部分农村学生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教学,与更早接触计算机的城市学生相比,水平相差甚远。然而当这样一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在一个高中班级时,教师要怎么做才能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问题呢?分层教学法针对这种水平悬殊的教学有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才能让学生充分发展、共同进步。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学生存在水平差异而不得不采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线。由于初中接受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到了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自然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采取中等的教学方法教学,就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学不透。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反而更加艰难。因此,分层教学法是解决这种两难问题的最好办法,将学生按照基础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不至于让基础好的学不够,也能让基础差的接受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切实践行了学生有个性差异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正视学生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顾及并照顾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他们最好的水平。
二、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具体方法比如说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个人,甚至可以通过考试来分层,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可以分为A、B、C三层。然后根据这三层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但需要记住这个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期都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目标分层。
既然已经将学生进行分层,那么教学目标自然也需要分层,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毕竟学生本身基础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已经形成的学生分层将教学目标分层,如A层的学生一开始就要求能够达到基本水平,完成基本任务就好;而C层就要求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还要自我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B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居中就好。
(三)备课讲课分层。
教师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后,就需要采取措施来践行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要想成功教学,首先需要备好课,通过认真研究教学大纲,阅读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教师需要将对于A、B、C层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制定出来,如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要怎么做才能够既符合A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A层学生学习到新的信息技术的课程。其次,讲课时教师需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分层授课,在课堂上可以对于C层的学生尽可能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对于A组学生则需要多加关注,必要时可以进行单独辅导,以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有效的,但分层教学并不是分班,只是教师对学生基础的必要衡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而不是重点培养优等生,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分层教学讲求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同一个班级、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让教学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 任务驱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87-0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从“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讨论、讲解、操作等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并根据相关操作实现成果检验。“任务驱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设置任务,体现信息教学多元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教师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系统性、兴趣化、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任务设置要达成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集合应该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单元任务的设计更要围绕整体任务展开。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管理?什么是数据管理技术?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读这三个概念。这三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只有弄清这些概念,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任务设置还要凸显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也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就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学习时,教师可结合“阿波罗登月”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设计,可使问题感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从故事中总结道理,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呈现“爆棚式”发展,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一致。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如“从网上搜集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个任务虽然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搜集到的数据信息量多寡不一。
任务设置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操作接受特点,无论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操作训练。
二、执行任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身份转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对于课堂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解决。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服务者、辅助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历练机会,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还要跟进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有效活动,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并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交流,这对同学之间探索新方法有重要帮助。如学习《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教师给出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全班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表、运动消耗热量表、食物营养表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处理,给体质存在短板、健康不能达标的学生做一份建议书。学生在小组长统一指挥下,先对相关数据进行排序,再对健康指标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对照学生相关情况,制定任务完成汇总表。
三、检验任务,注重学习评价鼓励性
学生完成“任务”有快慢好坏之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会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具体表现中找到共性问题,并能制定对策。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现代课堂教学要多从正面给学生以积极评价,期望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要多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意掌握学生个体进步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不只是看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还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数据的查询》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给定的学习资料,查找所有作品的作者、所在学校和联系电话号码。学生在进行独立操作时,大多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个别学生存在操作困难,教师给予鼓励,并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了相关“任务”。如表间的关系删除问题,很容易会造成查询结果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和引导,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并不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看问题难度系数大小,还要看学生学力高低。这样给出的评价才会有积极意义。
“任务驱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围绕既定“任务”展开学习活动。教师要用系列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侯广军.浅谈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18).[2]古丽孜拉?加依热别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