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 教学实录
常丽梅:《马说》课堂教学实录
【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
【课前动画欣赏——《汉字的演变》】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动画,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能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带着对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播放 课件——作者简介(填空)】 师:请一名同学来完成。
生:韩愈(768~824)
唐
代诗人、文学
家。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
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 文起八代之衰 ”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好。希望大家能熟记于心。那么,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
生:“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师:很好。【教师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
本节课的学习分三个板块:诵读·积累·领悟(大屏幕显示)。接下来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生读课文】
师: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谁能帮刚才读的同学订正一下字音?
生:“食马者”的“食”读做sì。“才美不外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读成xiàn
师:对了。大家要注音文中的“食”字的读音。除了读准,还要读出感情。《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抓住两个字“语气”。首先,通过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家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课件——点击链接】
师: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说说你听到的,哪些地方要停顿?
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生:“呜呼”前停顿较长。
师:很好。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大点声,注意停顿。【学生齐读】
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都不可能)。特别是第三段,“呜呼”前要停一下,因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句与句之间停顿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注意语速,不能快,要缓慢。
【教师范读】
师:大家自己读读试试。【学生模仿朗读】
师:第二点,是通过句中的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学生数——11个】11个。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段,给大家听听。【三名学生先后读】
师: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A同学读得语气不够深沉。师:哦。那请你深沉地读一读好吗? 【生读】【师生笑、学生掌声鼓励】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要把它读得轻松、欢愉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范读】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师范读】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师范读】要读出作者的愤慨。下面,我放录音,大家随着录音小声读一遍。
【课件——点击链接——录音】【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师:好,下面我们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不要往前赶。开始。
【学生读】
师:读得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悟性也很强。诵读到此为止。
第二个板块是——积累。
第一步:听记积累。就是边听老师讲边做记录。【教师边讲解边观察学生,对不能认真记录的同学适时提醒】
有这样几个难懂的地方要记下来:
【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
【马之千里者】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还有四个没有注释的词,老师告诉你: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
第二步,叫做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一词多义。以前咱们曾经积累过。现在,大家仔细看课文,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教师巡视】 师:说说你找几组?分别是那几个词。【学生纷纷回报自己找到的词语】
师:好。那我找同学来说说你找到的词语。每人只限说一组。要读出句子,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学生发言】
师:很好。大家都找到了。这里有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之。想想看,“其”字我们以前还学过它的什么用法?
生:一般都是做代词。师:都代什么?
生:可代人、代事、代物。
师:对。特别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之”字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用法?
生:宾语前置的标志。生:做动词。
师:“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助词、代词、动词。做助词的时候,它又有多种用法:结构助词“的”、凑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有一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代词时,可代人、代事、代物。还有就是做动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广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老师也把这些词归纳出来了。【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课后也把它整理在你的学习笔记上。
第三步:叫做翻译积累。
请同学们用替换法和添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说出来。自己试着说一遍。
【学生各说各的,教师观察、巡视,答疑】 师:下面请三名同学来说,每人说一段。【三名同学发言】 师:他们翻译的比较准确。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教师用探寻的目光扫视全体同学】没有疑问,我们进入到第三板块——领悟
《马说》表面上是写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个形象的比喻义。【课件】
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来做个练习:把下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译读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然而),(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屏幕显示文本】教师以前两句做示范: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谁来接着往下说呢? 【一学生主动发言】 师:这回懂了吗?【学生示意】
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
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课件】 那么,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这还得从韩愈的人才观说起。
【课件】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现实中的韩愈是个人才不?——是个人才。【结合第一课时关于韩愈生平的介绍,师生一同回顾】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结合课件说明】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你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结合课件说明】 第一段,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换句话说,“世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预示着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马者愚妄无知。又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今天的学习到此为止。希望大家按照我们平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及时复习。
下课。
同学们再见。
一、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即“分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一石 衹辱于
骈死
槽枥
粟
食马者 师: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师: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个而字表转折,第二个而字表修饰。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二个而字表顺接。
师:顺接和修饰有什么区别呢,顺接表示两个动作或行为依次顺序发生,如果前一个动作是更为了清楚地表明后一个动作的情态,那么,就是修饰了。举例来说,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羞涩的词语“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第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饲养,第三个也是吃,一食就是吃一顿。师:请问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么? 生:我食了馒头。师:好食吗?
生:很好食啊!
生:第一个虽是即使,第二个是虽然。
生:我反对,第一个是虽然,第二个是即使。师:虽然和即使有什么区别呢。
生:即使是将来时,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虽然是现在时,表示这种情况是已经发生了的。
师:呵呵,你真是学贯中西啊。简单地说,“虽然”表示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而“即使”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根据文章分析,作者认为“有名马”是假设的情况还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呢。
生:实实在在的情况,所以第一个应该解释成虽然,更合情理。师:举三反一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文言学习方法,它能够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中更好地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思。投影: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有时
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或置酒而招之。
师:我们马上还能在下一个单元中学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也是同样的用法。安解释成怎么的例子很难回忆,好好想想。生: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嗬,记性真好啊!如果我们平常能有意识地用举三反一法去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跟老朋友约会一样了。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个重点段落。投影:
5、难点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
师:现在,关于文言文的“言”,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里,似乎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食马者,那么,这个之字到底指代谁呢?
生:指代千里马,鸣之,就是之鸣的倒装。
师: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样倒装的方式,但是,你根据平常的学习经验来推测的方法值得表扬。
生:之指代千里马,食马者在句子中间省略了。师:或者说,之字没有意思,是作者为了凑足音节,和前文构成排比句式而加上的语气助词。因为,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非常讲究文章的文采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的文和言,应该有机统一。解决了“言”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本文的 “文”。经过预习之后,你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独特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请大家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组织语言。生:韩愈写《马说》有什么用意?
生:我觉得千里马好可怜,遇不到伯乐,而且遭遇还那么惨。生:我为古代那些有才之士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生:我觉得,千里马也不必愤怒,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生:我在想一个问题:千里马为什么一定需要伯乐呢?
师:你是不是想到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同学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用心贴近文本的独特感受,很好,我们希望的就是这样的读书方式——用心用情。
三、马能千里——福兮?祸兮?
师:而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马,成为一匹千里马,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乐极生悲嘛,千里马的命运多么悲惨。
生: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千里还是可以逃脱奴隶人之手,奔向自己的广阔天地的呀。生:我觉得是好事,我还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师:你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特别积极乐观的人。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千里马的才华太出众了,有可能就会被人欺负,遭人嫉妒。
师: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凯旋之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他非常苦闷,这时候一个跟他友善的人就劝他放宽心态,他说,你看鸡群里,那只挨啄最惨的公鸡,一定是鸡群里最漂亮的一只。
师:身为一匹千里马,是福是祸,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现在,让我们回到韩愈的时代,联系他的处境,用韩愈的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我们将要在文本中穿梭,看看你们能不能跟得上节奏,请注意听老师的提示语,大声说出正确的句子。对于千里马来说,才美能不能外见,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称,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遇到伯乐,因为——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是依赖着伯乐而存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传说中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投影: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师:看来,韩愈说的一点不错,真的是——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俗话说,慧眼识英才,有了伯乐的慧眼,千里马才从普通的马里脱颖而出,但是不幸的是——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就决定了许许多多的的千里马难逃厄运,常常只能—— 生: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从表面上看,千里马不以日行千里著称的原因是——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师:但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师:关键字是哪两个? 生:不知。
师:食马者不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且还有种种更加过分的不知马的表现——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师:请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形容食马者的种种行为。生: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
师:这是多么无知和可笑啊。可是,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无马!请你仔细读读,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食马者。生:愚蠢。生:可笑。
师:一个人可笑往往是因为—— 生:无知。生:自欺欺人。
师:欺人者,必先自欺。
师:面对这样的食马者,作者怎么说?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呜呼,后面加一个感叹号。一般表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我们在本册也学过的。生:《藤野先生》,“呜呼!无法可想„„”
四、天下无马——是耶?非耶?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师:天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请咀嚼这句话中的带点词语,你能从中品味出作者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同情。师:强烈一点,怎么说。师:深切的同情。
生:对狂妄无知的食马者的辛辣的讽刺。
师:关于“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大概是不知道千里马吧;第二种是其实是不知道千里马呀。你认为,哪一种翻译更切合韩愈所需要表达的意思。生:我觉得是第一种,这样表明作者希望千里马以后能够遇到伯乐,因为大概表示一种猜测。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因为我觉得作者认为当时没有伯乐,他非常肯定这一点。生:我觉得是大概,他可能是觉得虽然伯乐少,但是总还是有的吧。生:我觉得是其实,作者对食马者的行为非常愤怒,语气很强烈。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其实表示肯定,程度重,大概表示猜测,程度轻。请这边的“温和派”和那边的“激进派”分别读读两种翻译,想想,哪一种比较切合作者的意思。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师:再读。对比明显点。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生:还是用第二种解释,表达的讽刺的意味更强烈一些。
师: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对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控诉。“天下无马”,是耶?非耶?如果千里马能说话,千里马可能会怎么说?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不知马也。师:注意,是千里马在说话,千里马知道自己是千里马,他所悲愤的是,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无伯乐也!师:齐读。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无伯乐也!
五、韩愈《马说》——说马?说人?
师: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韩愈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世上的伯乐稀缺到了什么程度。投影: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师:韩愈的这种亲身经历遭遇,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搜索你的记忆,你还能想到和韩愈有同样遭遇的古代名人吗? 生:杜牧。苏轼。杜甫。
师:韩愈曾经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理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人的不平之音。投影:
同是怀才不遇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由此可见,《马说》说的不仅仅是千里马的遭遇,也不仅仅是韩愈个人的遭遇,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你的理解来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生: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怀才不遇。
生: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多好啊,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许会加快很多。师:作者面对这种现象,心情如何? 生:愤怒。
生:但是又无可奈何。投影:
本文通过对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师: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愤懑之情,不能直接说,或者不愿意直接说,于是就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含蓄地表达。我们再来回答开始的问题,《马说》是说马还是说人?是直陈其事,还是另有寄托? 生:另有寄托。
师:由此我们知道,韩愈的《马说》和去年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都是作者借外在的物来言说自己内心的志,即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投影:
说: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师:在托物言志的文章里,事物往往因为有所寄托而获得了新的含义,而这种含义又因为广为流传而成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符号。就像我们现在说到莲花,就很自然地想到君子一样。说说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在现代语境里的含义 投影:
千里马——贤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食马者——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千里马难遇伯乐,就像贤才难遇明君。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所以,千里马难以遇见伯乐,几乎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该怎么办?韩愈的一篇《马说》给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的难题,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解答。投影:
韩愈,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与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并列,成为“杜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观点影响深远。
师:韩愈一生的成就是辉煌的,如果你是当朝皇帝,在他死后,要给他一个谥号,以概括他的最突出的成就,你会用哪一个字? 生:文!
师:呵呵,确实。看来大家都有当皇帝的才能啊,都是千里马啊。作为一匹千里马,和大多数人一样,韩愈也没有幸运地遇到伯乐,但是,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崛起,从人生的山重水复走向了柳暗花明。
六、怀才不遇——崛起?沉沦?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人类历史上,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多,慧眼独具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同社会,到目前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果有一天,当你也陷入怀才不遇的困境,那时的你,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也像韩愈那样不平则鸣,有感而发吧。学生写作。师:就快要下课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只能给一个同学展示的机会了,谁要争取?没有人?要记得,此刻——
生:此刻沉默,你将埋没。
师:哦,有三个人都不想被埋没,怎么办呢?你们猜拳吧,公平竞争,我可不想充当埋没人才的食马者啊。
学生猜拳,周元胜出。
师:面对着机会,周元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坚持和自信,赢得了展示的空间,掌声送给这匹顽强的千里马。
周元: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安慰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坚持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鼓舞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行动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相信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自信
是的
假如怀才不遇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一定会承认自己
并且
更努力
让全世界都接纳我自己
师:周元,你的诗写得真好,幸亏你争取了,否则就被埋没了。是的,千里马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也可以自己争取甚至创造机会的。我也写了一首诗,也不想埋没,所以,也要自己创造机会展现一下自己。投影:配乐朗诵
我知道
卢望军 如果,我竟
以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概率 拥有了千里马的资质和模样 我一定不会忘记
磨砺我的蹄子,迎向雨雪风霜 因为我知道
世界是堵冷冷的墙 我必须让自己强大
才能去到我魂牵梦绕的远方
可是,远方
也许烟雾迷离,尘土飞扬 而我的肩上,也许拖着根根沉重的马缰 没有蓝天白云青青的牧草,也没有广袤的原野供我四蹄飞扬 但我不会叹息,说
命运如此不公,实在叫人沮丧 因为我知道,当我好成一颗珍珠,沙土便再也难掩我的光芒
而现在,当阴霾重重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 我只需要 把心安顿好
静静地做自己的事 我相信
远处一定有广阔的天 有欣赏的目光
如果有一天
我真的也怀才不遇 我想这一刻
我比任何时候更确切地知道 我的故乡在远方 而我的脚
始终在前行的路上
师: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
第二篇:《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5、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史上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马的内涵太丰富了。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六)扩大阅读:(课下)阅读韩愈的《龙说》、岳飞的《良马对》附:《良马对》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已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鉴赏提示:从中可见,未满足其高要求的千里马,是一匹病马,连日行百里的常马也不如!岳飞以和宋高宗关于良马的一段对话,来分辨贤才与庸才的差别,除了阐明贤才自爱自重的道理,还隐约有讽谏高宗贤才应任用之意。
(宋高宗遂封岳飞为太尉)
第三篇:《雨说》教学实录
《雨说》教学实录
资兴市兴宁中学唐朝进
使用教材: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着重在认识诗人创作风格方面领会诗歌意境的创设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简介:
两个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学生背“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可是很迷了老师一阵,比琼瑶的小说精致,一句诗就可以让你失神半天,“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学生笑)
郑愁予也是台湾诗人,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他笔名“愁予”。
老师问:谁能说出几句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愁绪的句子?
学生回答: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老师:对,诗人的笔名来自屈原的《湘夫人》其中一句“弟子降兮白渚,目渺渺兮愁予。”诗人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受古典诗词的浸润是明显的。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一节,一朗读技巧较好的学生范读一节。
学生评说。
教师点拨: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调子很舒缓。
三、请大家回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句,想好的同学自行上台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出的诗句有: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老师: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四、在《雨说》中找出你觉得和上面诗句中创设的意境基本相同的地方。学生:第一诗节,等待久了的那些自然万物就是需要雨说我来了,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描绘的意境是一致的。
学生:“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地间一片雨朦胧的意境。
学生:“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表达的意境是一样的。
学生: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境一样。老师:我们也找个同学仿写一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对象变成了鱼和燕,且是雨天。
学生:几处塘鱼出水面,谁家紫燕穿细雨。
老师:还不错,有点意思。
老师:古典诗词中的雨或者是好雨,或者是朦胧的雨,或者是轻柔的雨,总之自然万物为他而欣喜而沉醉。那么本诗歌中的雨其实也是温柔的带着爱心来的带这祝愿来的,给我们中国大地上那些还不快乐还不自由还不幸福的儿童以滋润以笑声以幸福。
老师:看这一句“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我们在朱自清的“春雨图”中看他是这样描绘的吗?
学生:不是。
老师:那一起背一背?
学生齐背:“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在雨里静默着。”
老师:我曾经指导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写雨,他说今天下雨了,我不能要求妈妈带我去玩,所以没有日记可写,我很高兴。我说你到雨中去玩玩,然后再写,他在雨中踩水,我就说这就是你要写的动作,踩出了什么?水花,对,这个就是情景。然后他写出“我踩,我踩,踩出无数的水花!我很高兴。”
比如我们学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看过一同学的作文标题《一夜春风梨花开》,这样的标题绝对吸引读者吧?
比如我们假如以泪水为话题写文章,这个是老话题了,悲伤的时候我们有泪水失意的时候我们有泪水痛苦的时候我们也有泪水。可是,我们幸福的时候要流泪水我们激动的时候要流泪水我们成动的时候同样会有泪水。
《有一种水叫泪》,这样的标题也够味的。
“雨是天空的泪水”,如果你感悟了这个诗句的魅力,那么标题又怎么写?请看后面的写作活动课,大家可以更多的了解一些诗意蓬勃的句子。
五、说说你喜欢的诗句或者还看不懂的句子。
学生:对“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不大理解。
老师:领会“遥远”“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雨说我有自由和幸福,也愿意带给你们以自由和幸福,像在摇篮襁褓中的婴儿所应该有的幸福。学生: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为什么要勇敢的笑?
老师:不会笑,不敢笑,没有快乐没有自由没有幸福,那么我们怎么寻找快乐,争取自由,创造幸福,就能够大方的笑,快乐的笑,现在看同学们的表情,都在笑了!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学生狂笑)
学生: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吃了苹果就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吗?
老师:苹果这个意象所指幸福甜蜜,老师在1983年的时候读小学五年级,那时侯一个水果真是奢侈,到春节老师才有零食就是花生胡豆自制的红薯片,所以,我觉得苹果作为一个意象代表幸福甜蜜是很恰当的。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第四篇:《说勤奋》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心中有理想吗?谁来说一下你的理想?你认为要想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应该怎么做呢?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议论文《说勤奋》。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说勤奋)学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同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标记。
师: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是啊,唯有勤奋,我们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唯有勤奋,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作者在课文的开头便表明了他的观点谁来读一下?
(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板书:勤奋)
师:谁能把问号去掉,读一下这句话?
师:谁接着这句话往下读?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投影:古今中外,每一个……浇灌出来的。)
师:鲜花指的是(),汗水和心血指的是()
师: 听老师读一遍,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任何人只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勤奋.)
你能举出几个靠勤奋取得成功的人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司马光 童第周)师:他们的成功都是用自己的勤奋换来的,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你们了解司马光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时候的司马光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资,真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啊。他取得的成就确实非常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同时思考:司马光取得了哪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边读边做记号。
师:谁来读一下司马光取得的成就?(板书:《资治通鉴》)
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自读这句话。
师:他是怎样做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谁来读一下?(投影出示小时候……叫“警枕”)
师:通过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的?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抓紧时间,警枕——这就是勤奋。好我找个同学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再读一下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颖,聪明过人,可他却还一直勤奋,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还读懂了什么?
(出示投影:即使是——的人,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板书:天资聪颖)
师:是啊,即使是从小聪明的人,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勤奋。这正是应了一句名言: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投影出示名言)
师:我们齐读这句话。
师:天资聪颖的人尚且需要勤奋,那基础差的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第二段的学习自己学习第三自然段。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板书:高难度手术)
2、你觉得他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对,即使你是个成绩很差的人也不应该灰心丧气,而应该——(急起直追)
3、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一下你体会到了什么吗?
(出示投影:“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照样可以成才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四、师:司马光和童第周虽然人生的起点不同,但他们都勤奋好学,终成大器。下面小组合作学习,借助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出示表格)(板书:基础差)(把板书连起来)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无论你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还是一个基础差的人,都必须勤奋。那仅仅一段时间勤奋行不行?
师: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投影出示:只有一生勤奋…应有的贡献)
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要想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必须要做到一生勤奋。
五、师: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同学,有的觉得自己比别的同学聪明,所以学习不勤奋,有的觉得自己成绩差,再勤奋也没用。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话来劝劝他们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并体会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
师: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勤奋学习?
师:当别人还在院子里玩耍时,你在——;当别人还在看电视时,你在——;当别人在尽情的做游戏时,你在——;当别人在教室里谈论闲话时,你在——(这就是勤奋)
师:勤奋是夏日里的挥汗如雨,勤奋是冬日里的寒窗苦读;勤奋是匡衡的凿壁借光;勤奋师孙敬的头悬梁,锥刺股。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学生同读)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好下课。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者:姚本文
【文本概述】
《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祗(zhī)骈(pián)一石(dàn)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泛读。第二步,全班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第三步,学生个读。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进而由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1:千里马的遭遇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作者的态度: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提问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以千里称也”
提问3:千里马的种种不幸,谁应该对其负责?
明确:
奴隶人——无知
伯乐 ——太少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 由此联系作者自己(介绍作者背景),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马吗?
明确: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3、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深意。
五、主题: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六:板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千里马被埋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不是没马,而是不识马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你生命中的伯乐?
(提示:学生自由谈论,畅所欲言)【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