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黄潭中学教案、课件设计:李胜强执教:张容
一、教材把握
《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却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只得帯着无限怨郁,离开长安。“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显然,本文是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借里马的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不识、压抑和摧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开篇借说千里马而起,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从而强调伯乐的重要,紧跟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转,道明实际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千里马悲惨的命运简直是必然,接着便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它可悲的遭遇。这一段作者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充满了作者的痛惜、难过之情,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文章第二段,从千里马特殊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接着切中问题的要害,即不识千里马的关键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也正是食马者的不知,又造成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惨剧。这些“不知”的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有千里马特殊的需要,有千里马的饲养方法,以至于,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都“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至此作者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委屈、不平与愤懑,谴责了那些昏庸无知的“食马者”。这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三段紧承上文,先全面地总结“不知马”者愚蠢、狂妄、浅薄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更为荒唐的则是,千里马明明就站在不识马的昏庸者的面前,他们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驱使它,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不懂得千里马的习性,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对着千里马,故作忧患、深沉地发出感慨:“天下无马!”。这里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将那些不识马者自以为是的丑态活画出来了。接下来文章以“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表达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束全文,点明中心,斩钉截铁地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这也是作者的感情达到极致的宣泄。结构上也回应了开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先是惋惜、哀叹,“不以千里称也”;接着是委屈、悲愤与谴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最后是情感的积聚爆发,是愤慨与辛辣的讽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显然,作者卒章显志,以马喻人,托物寓意,借说千里马说自己,说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愤慨和不平。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才能达到“才美外见”。
二、教学设想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教学内容应在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把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和学习文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上,则设计采用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领悟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过程方案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2、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过程与方法:以自读讨论——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朗读领悟为主完成任务。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情趣(出示课件图片)
雅典奥运会上,是他将欧美人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黑色碉堡“炸得土崩瓦解。其实110米栏赛场上的这匹千里马的出现,要归功于孙海平教练,是他发现并培养了刘翔,成就了他的辉煌。刘翔是优秀的,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幸遇到了孙海平能够尽显其才。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说》,看看文中的那匹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二、预习检查,初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的效果。(出示朗读要求)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请同学讲解课文翻译,并指出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学生相互纠正、教师明确。
3、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文件)
三、小组合作,自研读(出示研读思考题)
1、文中的这匹马有什么样的遭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谁该对这匹马的遭遇负责任?并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文章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本文中你感受到了韩愈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语句谈谈。
四、展示成果,读领悟
五、师生携手,共归纳(出示作者背景资料介绍)
1、作者其实是借说马来论述识别人才的问题,是以马喻人,那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什么呢?千里马难遇伯乐又喻什么呢?这是什么写法呢?(出示课件)
2、齐读课文,体会这种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感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六、课堂检测,明主旨(出示课件)
文章借千里马,最终,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现象,也表达作者的愤懑。
七、课堂延伸,阔胸怀(出示课件)
以“韩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或几句话来宽慰韩愈。
八、老师寄语,展未来(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生活中不要溜须拍马。做人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事事马到成功,前途一马平川!
第二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 裴娟娟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千军万()
万()奔腾
快((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识途)加鞭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1、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五)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
(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1、补充古诗
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小结: 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马诗》教学反思
司徒小学 裴娟娟
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策略之一。本课我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用画的形式凸显整首诗的意境,同时通过一个简短的仿写练习,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因为《马诗》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或者出示一些其他的托物言志的诗,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马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马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 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
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习,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象)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看作者知背景)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看诗文解大意)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诗词)
1、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五)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悟诗情,入诗境)
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
(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
(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当堂练习,及时检测)
1、补充古诗
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主题阅读的渗透)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竹石》。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说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写景抒情,说明它是借物喻人,“施展才华,为国立功”这是诗人的志向,借由写马来表达。
七、说教学反思
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策略之一。本课我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用画的形式凸显整首诗的意境,同时通过一个简短的仿写练习,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因为《马诗》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或者出示一些其他的托物言志的诗,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第三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 裴娟娟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千军万()
万()奔腾
快((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识途)加鞭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1、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五)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
(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1、补充古诗
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小结: 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顺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校搞经典诵读活动,背诵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2.解题《马说》
二、反复诵读,理顺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出示重点字音)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直接举手问老师。
5.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重点把握。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千里马的悲惨的命运是_____________,它被埋没的原因——————(2)表现食马者的愚蠢无知————————————————————(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仅仅是在说马?(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食马者不知马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小议论文《马说新解》,观点要鲜明,不少于500字。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板书课题(直接出示)
2.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读出,确保每位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2)自学时间20分钟。
(3)学习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检测《学习与评价》积累与运用中1、2、3、4题和《练习册》积累运用中1、2、3、4题。
5.学生自学
(1)看书(学生看书时,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或给与鼓励或给与暗示,确保学生能专心读书,紧张思考,但教师的活动不能影响学生的读书)
(2)检测
检测形式为各组比赛积分,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检测学生多数以后进生为主,这样能够暴露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共同解决。回答问题的形式分为口答题或者是黑板板演。
6.后教
(1)更正。对于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且首先让中等生解决,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优等生也就没有必要了。纠正学生的面要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叫几名学生
(2)讨论。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班同学都不是很懂,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能完成的即好,完不成的教师给与点拨,并把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方法和技巧,如在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抽象,教师要结合背景予以解答。
7.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后联系一、二、三题
(2)选做题:《学习与评价》拓展阅读检测与《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中的(二)。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先学是实施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为此我注重了对学生自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的小组积分制竞赛的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有序,高效。每一位学生唯恐给本组丢分,力争给本组加分,让本组的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认真看书,详细做笔记,热烈地讨论,生怕自己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高效的自学,所以课堂中的检测,当堂训练都能顺利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把这种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型学习,一种考试型学习,从而变得主动,有趣是应用好这种模式的重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不满
千里马人才
怀才不遇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