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教学设计
课例研修报告
(1)研究主要问题: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2)研究过程:
A.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a.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系统,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语文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整个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引导语文教学: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引导语文教学:组织有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语文教学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所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就应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落实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b.语文教学设计要熟悉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熟悉一切语文资源,开发和利用一切语文资源。
B.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目标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树立语文课程新理念等问题,而且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需注意以下问题。
a.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b.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c.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尽管有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C.预想教学过程,制订最优策略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a.教学设计要预想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安排施教的程序,然而更重要的是预想每个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并对此制定预案。教师设计的某一项教学活动,未必全体学生有相同的反应,而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却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多想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并对此有所准备,才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b.教学设计要制订最优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制订最优教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问题讨论:
1、学校的外推力和教师个人的内驱力之间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学校的外推力究竟怎样通过内驱力而发挥其作用,是摆在“教育叙事”栏目组织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最大问题。外推力过大,容易引起教师反感;外推力过小,教师不当一回事。外推力度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教师参与学校层面或教研组层面组织的活动,任务完成质量较高,而教师主动参与意识还较为薄弱,只有少数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解决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问题
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在当今校本研修中较为突出。怎样让教师感觉到“教育叙事”对其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有切切实实的推动作用,变成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越做越精,越做越好,形成长效机制,乃至洋泾中学校本研修品牌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突出问题。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只有等到教师感受到了网络研修带来的变化和好处,才会慢慢的接受这一方式。
3、与其他校本研修方式有效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洋泾中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围绕学校的新一轮发展规划,围绕学校近期的工作重点,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多种形式的共同实施。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研修的优势,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流程,生成教育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4)研修结果:《马说》教学设计 【概述】《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喻为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设计理念】本课重在体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导为辅的课堂教学;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拓展;
3、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情感目标教学,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Ø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理解中心的能力。Ø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落实文言文的翻译 2.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文章主题; 3.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4.通过交流感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Ø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感情,联系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争做新时代的“千里马”。【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单元是人教版第八册(初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课文都是文言文,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中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语言感受能力。2.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文言文学习习惯,掌握一些翻译课文的基本方法,通过预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策略选择】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型活动。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运用练习、讨论、交流、体验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文章主题。本节课采用了网络课件、幻灯片教学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资源准备】
1.相关的网络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用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诵读文章
1.教师活动: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听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模仿语气 2.教师活动:安排学生两人小组互相读课文,提出具体要求:纠正读音、停顿 学生活动:两人小组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停顿 3.教师活动:组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放声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意在让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目的为纠正字音、准确停顿,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疏通文义: 1.教师活动:安排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具体要求:提出分歧和疑问 学生活动:两人小组活动,口头翻译全文,并找出分歧和有疑问之处
2.教师活动:安排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提出疏通文义的题问和学生之间相互解答,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对重点语句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分段朗读(听)课文,提出疏通文义方面的问题,互相解答。3.教师活动:安排学生独立口头翻译课文(巩固复习)学生活动:口头翻译课文,巩固知识 4.教师活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检测(幻灯片)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即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交流中质疑、在生生解疑中学习,在反复的口头练习巩固知识,教师通过提问进行反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主题,体会情感
(一)读文章,概括内容 1.教师活动:问题引导,本文写的是一匹千里马的遭遇,但是作者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否只是一匹马的遭遇? 布置任务:阅读资源[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资源中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现出韩愈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伯乐与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写法,联系《爱莲说》,从已知入手,学习托物寓意手法,明确本课主题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托物寓意的手法,明确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深入体会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很多古代文人都怀才不遇,但是对待怀才不遇的态度不尽相同,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要求:阅读[拓展材料],思考:屈原、柳宗元、李白遭遇怀才不遇,各是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阅读,并思考问题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体会三者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个别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多角度认识怀才不遇。
五、谈古论今,抒写收获
1.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情境,布置写作任务,布置学生阅读资源[谈古论今]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并在平台上打写 2.教师活动: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读(听)学生作品,学习借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怀才不遇现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如意。
六、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比较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细细体会二者怀才不遇的细微不同。
设计意图:继续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情怀,深化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顺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校搞经典诵读活动,背诵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2.解题《马说》
二、反复诵读,理顺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出示重点字音)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直接举手问老师。
5.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重点把握。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千里马的悲惨的命运是_____________,它被埋没的原因——————(2)表现食马者的愚蠢无知————————————————————(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仅仅是在说马?(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食马者不知马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小议论文《马说新解》,观点要鲜明,不少于500字。
第三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板书课题(直接出示)
2.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读出,确保每位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2)自学时间20分钟。
(3)学习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检测《学习与评价》积累与运用中1、2、3、4题和《练习册》积累运用中1、2、3、4题。
5.学生自学
(1)看书(学生看书时,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或给与鼓励或给与暗示,确保学生能专心读书,紧张思考,但教师的活动不能影响学生的读书)
(2)检测
检测形式为各组比赛积分,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检测学生多数以后进生为主,这样能够暴露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共同解决。回答问题的形式分为口答题或者是黑板板演。
6.后教
(1)更正。对于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且首先让中等生解决,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优等生也就没有必要了。纠正学生的面要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叫几名学生
(2)讨论。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班同学都不是很懂,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能完成的即好,完不成的教师给与点拨,并把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方法和技巧,如在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抽象,教师要结合背景予以解答。
7.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后联系一、二、三题
(2)选做题:《学习与评价》拓展阅读检测与《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中的(二)。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先学是实施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为此我注重了对学生自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的小组积分制竞赛的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有序,高效。每一位学生唯恐给本组丢分,力争给本组加分,让本组的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认真看书,详细做笔记,热烈地讨论,生怕自己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高效的自学,所以课堂中的检测,当堂训练都能顺利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把这种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型学习,一种考试型学习,从而变得主动,有趣是应用好这种模式的重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不满
千里马人才
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文言文。本课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名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章入选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和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和“其、以”等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及作品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七、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伯乐相马”的视频,引入《马说》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解释题目以及“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2、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有《昌黎先生文集》。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
4、听文章的朗诵音频,注意停顿和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5、讲解要注意的字
伯乐bó lâ祗辱zhǐrǔ骈死pián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而食也sì不外见xiàn策câ邪yã
6、齐读课文,读完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同学讨论,试着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句。
7、请同学把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8、在疏通了文意后,再次齐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再次齐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本文的论点、千里马的命运和遭遇、本文的结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补充讲另外两个“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②是马也。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再次齐读,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先齐读一遍课文,后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四)分析理解,交流评议
1、用文中原句回答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说说下列词语的寓意:
千里马伯乐千里马不遇伯乐食马者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以此化解教学难点。
4、自由讨论: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①总结重点字词句
②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拓展延伸:以“韩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来宽慰韩愈。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八、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第一课时
论点:伯乐 → 千里马
命运:祗辱骈死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现与常马等不可得
结论:不知马
第二课时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
马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肃宁三中 陈坤俭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故事导入。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2、文体简介。
3、述:首先,我们先解题,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4、作者和背景简介。
5、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明确学习目标。
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流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3)理解课文的寓意,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实。学生一读课文
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练习口译。(投影出示相关注释)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⑴述:自学暂停,根据课下注解和屏显字词注释串译课文。
辱:只 骈:一同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能:能够 是:这 能:能力 才美:才能 见:通现,等:等同 安:怎么 策:鞭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难道
请三位学生翻译,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2)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检查自学效果
五、当堂训练(投影出示练习)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2、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__比作“千里马”,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如果你是千里马,请站起来奔跑!》
“如果你是千里马,又没有遇到伯乐,你应该怎么办?”(1)不要被动等待,而要主动奔跑。(2)不要相信没有机会的说法。(3)我们的长处是奔跑,而不是埋怨。
(4)我们活着的价值不是为了证明统治者“不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