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5 03: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

背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优良方法。古人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乃至背诵不但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促进写作。在《新课标》中就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文,并没有降低背诵的要求。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抓好背诵收获颇多,下面是我关于背诵作用的几点体会:

一、背诵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储存”就是将输入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本本上。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不能储存,学习活动就无法深入发展。不断的储存,逐渐积累,就是语文学的基本形式。而储存积累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方式,便是背诵。现代语言学认为,不管语言如何复杂,它只是一种操纵的习惯。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塑造、模仿而成。小学生头脑中没有多少有关书面语言的认知结构供其作为学习和记忆的参照物。背诵名家名篇,可以为他们提供典范的遣词造句的样本和参照物,进而构建一个合乎规范的语言运用参照体系。背诵的所有范文,都将成为学习者整理语言编码的系统的参照物而发挥积极规范的导向作用。

二、背诵有助于理解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读书百遍”在古人中不就是背诵吗?可见这诵读的功效吧!但学生的自行背诵往往是只顾背诵,且不管背的内容是什么,更不会在背诵中去领悟含义和美妙所在。如果能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就能事半功倍地将要背诵的内容记下来,而且能促进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训练之初,内容上从“少”而“精”开始的,我首先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对所背诵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清层次,归纳层意,培养先理解后背诵的良好习惯。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背诵任务,就要不断地对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清层次,概括出层意,然后在背诵时通过回忆来帮助自己完成背诵任务。这样久而久之,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分析、概括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在背诵的训练中“其义自见”的目的。

三、背诵有助于增强记忆

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说,所背诵的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遗忘的。人的记忆遗忘的速度是和重复的次数成反比的。要想永久的记忆,那么就必须反复地背诵。

大脑越用越灵活,在反复的诵读背诵中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力,积累也就多了,在运用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了。笔者在每篇的课文里精选了部分优美的语句或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背诵训练,来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记忆力,通过分散训练(指每课的部分段落)学生的记忆力不断的增强,词汇量大量地增加,语文的成绩也随着逐步地提高。

同时,背诵必须与默写相结合,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默写不仅是培养写的能力,也是考察学生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的正确性。有些学生能够背诵得滚瓜烂熟,可是一落笔却是错字百出,说明他的记忆当中,还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和漏洞。

通过默写就会促其改正自己的背诵方法以达到最终目的。而且经常地默写一些优美的语段或句子,为他们在今后的习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所以我采用“以默写代替面背”的背诵方法,这也可以把我们老师从繁重的检查背诵中解脱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很好的达到检查的效果,还能促进他们写作能力地提高,这样“一箭多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背诵有助于积累素材

有位著名语文教育家说过:“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好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功夫是省不得的。”这“笨功夫”不就是在背诵中积累好词佳句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为后来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写文章不用查资料就能准确地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这是与他青少年时期大量背诵文分不开的。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重视熟读成诵、博闻强记。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趁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的时候,多读多背,不但要背诵课本上的名篇名段,还应注意积累课外书中的精彩段落,充分占有典范的语言材料,这对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不断地背诵,开发了大脑,开发了智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背诵并加强“背功”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老师要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在背诵中形成“兴趣合力”。我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背诵兴趣。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背功”的培养中,语文老师应努力花心思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尝到背诵的甜头。

五、背诵可以促进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的好坏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及时训练能够唤醒学生记忆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心理学研究发现,6—13岁是学习母语的黄金阶段,也是记忆的关键期。大概在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最高峰,但往往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这一高点上。20岁后,常常会因为种种干扰而造成记忆力衰退。台湾学者王财贵做过一个试验,他将自己的儿女与成人在记忆速度方面做了比较,发现童年是记忆的最佳阶段,因此他主张背诵经典一定要趁早!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到,她任教的班级学生在她的引导下,大量背诵、积累,一个个在记忆力方面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进步,也因此促进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当她不无自豪地说“我抢救了孩子记忆的时代”时,引起了全场与会教师的共鸣。小学生的记忆水平是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过渡,并逐步发展为理解记忆,同时,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尚处起步、不稳定阶段,而巩固强化就成为关键。于是大量背诵,对此时学生的记忆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利用这一关键期,一个人一旦错过了13岁以前发展记忆力的黄金阶段,不能形成足够丰厚的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背诵若能抓住记忆的关键期,便可促成质的飞跃。

六、背诵是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

背诵是学习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犹如通过起步、跑步、正步来训练士兵一样,虽然简单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锻炼思维角度来看,一方面,学生经过大量的背诵之后,一些语言自然会内化。而语言又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语言表达的敏捷性、逻辑性也正体现了思维这方面的品质。另一方面,从小学课文要求背诵的文体来看,有一般性记叙文、散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抽象,或具体,或分析,或综合,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把“积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阐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同时,新课标也强调“背诵是积累和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和‘好方法’”,规定整个小学阶段的背诵量不少于160篇或段。如第一学段(1~2年级)是这样规定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把“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放在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之首,每一单元的练习中也都安排了“读读背背”,内容有四字成语、歇后语、优秀诗文等。由此可见编者的意图就是要多增加学生的一些积累。所背诵的内容一旦记牢,其词句、章法、思想内涵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其语言能力大大提高。

八、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是积累的目的之一。以下主要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习作能力两方面阐述背诵的作用。

1、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

我们知道,口语的发展要先于书面语。但由于受方言、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存在一些问题,语句不完整,罗嗦重复等。小学课文语言规范,也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自然会用规范的语言改造以前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并适时、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要想作文写得好,头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优秀的小学生作文,在立意上取胜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绝大部分是因为行文的流畅,语言的优美。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也可以使其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北大荒的秋天》中的比喻、拟人;《我们爱你啊,中国》中的反复、排比等)、篇章结构的安排(《小镇的早晨》分总、并列等)。平时加强背诵训练,日积月累,习作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词汇语句就会自然流露出来,习作练习就能完成由模仿到运用甚至创新的质变的飞跃。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鲁迅在谈到他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过,大概全是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他们的例子正道出了背诵对于习作的重要作用。

九、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朱熹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都强调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的作用。比如哲理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苏教版第五册第4课)中由对一片叶子的赞美到一个人的赞美,由一片叶子与树的关系联想到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一些难度,即使老师多番引导。但是,在学生多遍的目视、口诵、心惟直至能够记忆之后,相信他们就一定会有所领悟。另外,背诵还具有传承历史、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众多作用。

第二篇:背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背诵,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良好作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方法始终没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极为不利的,要恢复背诵应有的地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扭转了过去片面强调双基的倾向,大力加强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更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普遍开展,又极大地改进了现行的传统模式。但仍有一些老师,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却放松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抽掉了自己的釜底之薪。因为,能力是不能凭空培养的,发展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技能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以,如果我们重视能力的培养,就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苏氏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能力和技能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所谓技能是人们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由此可见,不掌握足够的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同样会落空!背诵就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确切地说,是一种智力技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诸如“记住字形和读音、词义、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写作年代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厘毫不爽地进行记忆。其主要方式有背诵课文(包括全文和片断),背诵语法、修辞、逻辑或文章的定义、概念等。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而记忆能力正是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学生认识能力之一种。可以说,人们的一切心理特征、一切智能都根源于记忆。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他就会永远处于初生时的蒙昧状态;一个人如果失去记忆,他的心理就会永远停留于原有水平而不会提高。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而记忆是储存知识的宝库。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不设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就会象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比喻的一样:他拼命地赶着马,却忘记把所装载的东西好好捆在车上。

当他飞快地赶到目的地时,东西早在沿途失散光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名的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规律:人们对事物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的。所以学生学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巩固。巩固,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只有巩固了原有知识,才能积累知识,扩大知识,知识记得越牢固,当需要时,就越能迅速、恰当地加以运用。所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重视对巩固知识的方法的研究,指导人们加强记忆,与遗忘作斗争,而背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巩固语文知识的方法!

二、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1.通过背诵,学生多次接触课文,必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读的遍数越多,理解也就越深,从而受到教育感染。久而久之,既熟记了课文,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思想境界。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对阅读的主张是“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篇》)。据朱熹解释,所谓“诵数”就是诵读的遍数,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思考领会,达到通晓文章的大意。朱熹也强调熟读成诵的作用。他说:“凡读书……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修辞格式,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从而积累丰富的材料。在运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这些材料便会从舌底笔端奔涌而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这“神”从何而来?即从头脑中储存的大量语言信息所酝就,一经触发,便势如泉涌。

3.通过背诵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识记方法掌握得如何是背诵技能发展水平的标志。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背诵课文时,会自动地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识记方法,如逐句识记、合句识记、按内容分层识记、按文章顺序分步骤识记、抓住关键词语识记、通过形象识记、运用联想识记等方法,都是人们常见用的。当然,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的能力是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在这过程中,他们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而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而且,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在语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熟读背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赖以进行思维的语文材料,这就为发展其思维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总之,背诵文学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语言运用均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学生们要先熟记大量的诗词散文名篇,才能丰富自己的语汇和语文知识,才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第三篇:浅谈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泰来农场学校 林青明

摘要: 当今的语文教学忽略背诵。背诵在语文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培养我们的语感;能使我们深受文化、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还能提高我们的智力。当然,背诵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关键词:背诵

语文教学

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重视理解分析而轻视背诵积累。而几十年来的实践却证明,前者的效果很不理想。当今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语文功底还远不如旧社会读四、五年私塾的学生。究其原因,我以为是当今的学生背诵积累的东西太少的缘故。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重拾传统的“背诵”。

背诵可能许多人一谈到背诵就认为那是死记硬背,毫无益处,这是对背诵最大的误解。实际上,背诵是一种古老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精粹,其作用之重大在今天尤其值得关注。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就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就这样,他们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在言方面进入广阔自由的境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能背诵海涅、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名作。正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所以即使在他写的社会科学巨著《资本论》中,使用的语言也毫不艰涩。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在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能把这两部书倒背如流。这为他以后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使他受益匪浅。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全书。他以为,自己做学问的扎实基础来源于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华。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对学好语文具有重要作用。

背诵能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仓库,通过背诵,我们可以在其中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背得越多,“仓库”就越满,越丰富。学语言特别讲究积累,尤其是词汇的积累。通过背诵,那些名篇佳作中新鲜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就很自然的成为了我们的积累,久而久之,我们的词汇就会变得丰富起来。相反,一个不愿背诵的人,即使他读过很多书,但真正储存到头脑中的东西并不多,这样,他的词汇就永远丰富不起来。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无一不经过大量背诵。前面提到,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就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正是因为他们背得多,积累得多,他们的语言仓库才变得异常丰富,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诵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规范。我们背诵的课文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这些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慢慢地,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范。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了我们的语言发展。背诵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流畅。学语言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的过程。背诵那些名篇佳作,实际上就是对它们的模仿,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套路、模式。这样,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就很容易依据一定的套路、模式流畅地进行,而不会觉得受到阻滞。背诵还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迅捷。通过背诵而储存、积累在我们头脑中的语言,往往是浓缩的精华,既有储存轻便,更有提取快捷的特点,因此,当我们需要表达某一事物或思想时,我们就能迅捷地从语言仓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或者很容易找到某个最恰当的词,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背诵既能提高我们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背诵多的人,不但写文章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便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背诵能培养我们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读书体会:一些经典的著作,必须慢慢读,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且每读一遍对著作体会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同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思有可能不同,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慢慢地领会其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规律。而背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熟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品味出其艺术上的特色,妙处。这样,慢慢的,我们的语言感受力就提高了。一个背书多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语感,他能一眼看出一篇文章的动人处,一首诗的精妙处,并能进行较深的品味鉴赏。相反,一个背书不多的人,往往很难一下子抓住文章的要害,只能在表面磨蹭。背诵能使我们深受文化、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要求背诵的课文往往文质兼美:它们既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又有着很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及审美效果。多背诵这些文章,能使我们深受其熏陶,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尤其是背诵古代诗词,你往往能感受到诗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这样,你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的艺术境界,深受其陶冶。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学期间,笔者曾坚持背诵了三年古诗词。背杜甫的《登高》,我怎也忘不了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悲凉;背李白的〈〈将进酒〉〉,我总能感受到其“会须一饮三百杯”豪放与不羁。而且背诗还有个作用,那就是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和诗人融为一体。记得那段时间,我曾像曹孟德一样悲凉慷慨过,像东坡一样豪放旷达过,又像稼轩一样“摧刚为柔,潜气内转”,也如秦少游般伤感缠绵。通过背古诗,我不但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

的无穷魅力,更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这是一种多麽好的熏陶啊!

背诵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背诵是有意识记的过程,我们通过反复熟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的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实践证明,一个人背诵越多,他的记忆力就越强:他不但记得多,记得快,而且记得久。另外,通过背诵积累的大量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个饱诵诗书的人,在身临某一情境的时候,往往能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背过的相关诗句:当看到飞流而下的瀑布时,马上就会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漂泊在外,看到夕阳西下时,很自然的会想起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的儿子,因为背过孟浩然的《春晓》,竟在一场春雨过后的早晨,脱口念出了“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由此我们也可得知,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其才思的敏捷,在很大程度上应得益于他们的饱诵诗书。

背诵的作用实在很多,也很大。既然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多背点东西,尤其是多背点古代诗文。当然,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方面,教师要作一定的方法指导。背诵的方法很多,下面不妨列举几例。

一、理解记忆法。在背诵文章时,我发现很多同学根本不理解课文的意思,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渐减弱,而理解记忆的能力增强。现在做老师了,对于文言文,我没有着意去背,却感到很多句子都能记住,究其原因,是在备课时,已经对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用法,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背诵起来自然轻松。学生在背诵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先理文意,再去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

二、各个击破法。即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三、顺藤摸瓜法,又叫首字提示法。学生背诵时常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下句怎么也想起来,此时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接着背下去。针对此,可用首字提示的方法: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写下来,作提醒之用。如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背的《归去来兮词》的第二段,在背诵时把“舟、风、问、恨、乃„„”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 “卡脖”时提醒自己。如此往复,就记住了这张图谱,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当然,背诵的方法远不止这几个,但不管是什麽方法,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自己去摸索出一些背诵的方法。

总之,背诵是对语文本质属性的回归。在语文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重拾传统的背诵,相信学生的文化底蕴会越来越深厚!

第四篇: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 徐建凤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小学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去负担。”如果语文课堂充塞的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课文分析,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背诵放到应有的位置,有义务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背诵。让死记硬背推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背诵古今的美文中收获快乐。但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对背诵已经有了恨之入骨的抵触情绪。该如何让学生将背诵视为一种享受,让孩子们乐于背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背诵为许多学者成名打下扎实的功底

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地烙印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书籍,不都是小时候一篇一篇背诵出来而终身难忘的吗?看看我们的苏轼、白居易、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的精彩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这位伟大的文豪的童年,就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

民国后还拖着辫子的满清遗老辜鸿铭,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背诵在少儿语文教学中作用

(一)、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字型和读音、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等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毫厘不差地进行记忆。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所以,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学生在背诵时,内心会有一种我要将它背下来的潜意识,也就是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这对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很有好处的。

(二)、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熟读的结果,学生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一方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手段的配合;另一方面,诵读者也在边读边想。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三)、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也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妙词佳句,那在与人交流时不就可以出口成章了吗?在写作时不就可以顺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了吗?

(五)、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文章背诵下来,首先我们得对文章进行理解,所背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某一段又具有怎样的层次需要进行深入理解。从这点看,背诵的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背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烟海,五千年的诗教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下流传下多少灿若星空的优秀经典诗文,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无不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要是孩子们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把这个民族语言最精华的东西牢牢背诵下来,积淀在头脑深处成为一种基本的素养,那么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就可以游刃有余。相信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背诵应重视教法完善

(一)、何为教法完善

背诵教学本身就是以背诵法这一教学手段为核心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法完善,是指立足于背诵法的基础上采用其它各种方法,去完成背诵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入情入境,并立足于言语活动来开展,言语活动的形式无外乎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所以,背诵教学的教法完善就必须调动各种感官,把“背诵法”和“听说写”及“其它的各种阅读法”构成一体系,去实现背诵教学的最佳效率。

(二)、小学背诵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高——背诵=死记硬背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错误的公式,即背诵=死记硬背=食而不化。以至于背诵被冷落了,而冷落背诵的结果,使“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使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受到影响。代之而起的是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只能先抓简单的课文背诵。于是,教师每天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催促着他们背诵考试的段落。日复一日,背诵成了任务,背诵失去了原来的快乐。背诵如同恶魔一般让人谈背诵色变。

2、方法不当。

读得少、讲得多、问题频、嚼得碎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这种掰开、揉碎、嚼烂的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35分钟,我们的老师把很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咀嚼课文上,对于诵读往往忽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讲解下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但还不能读通课文。连读通课文都还很困难,那如何再进一步的去背诵呢。

3、选择的材料不当

背诵不仅能使孩子储存积累一定量的文章和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因此,很多特级教师提倡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但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哪些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哪些是不适合孩子们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进行提炼,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对象,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给孩子们。但有些老师不管是不是文质兼美,从头背到尾,单调又乏味,又或者没有目的性地让孩子背成语,因此孩子常常“谈背色变”。

四、背诵教法完善的形式

(一)、挖掘“听”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一项听力训练,常用录音机播放,让学生闭目静听,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其实此法也可用到背诵教学中来,用录音机播放精美文章的诵读(当然要是名家美读),让学生尽情地谛听。在听中,学生会被那悦耳的声音,悠扬的语调,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情感和逼真的意境所感染,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为下一步自己去熟读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二人互相背诵,一人背一人听,听得多自然自己也能背,并且效率极高。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张耳广听,听别人说话,听电视,一旦遇到精彩的句子,便可选择记住。尤其是听高人的精彩演讲,对名言名句的旁征博引,听后便可铭记于心。总之,可以充分挖掘“听”资源以促进背诵教学的优化。

(二)、挖掘“说”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1、复述课文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了背诵。

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的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的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2、积累背诵法

教师们总把教本中的名言警句罗列成满满的几大张,或是让孩子们不甚其解的背诵出来。这样的背诵任务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放在平时的说话中。根据生活情境交际情况尽可能地引用要背诵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便熟记,更会运用。这样,对所背诵的内容既是理解,也是背诵。例如,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便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谈到一个人要有骨气时,便可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与朋友离别心情异常沉重时,便可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会背诵所要学习的名言警句了。

只要你用心去讲究“说的艺术”,便可让孩子在乐中背,在背中积累。总之,深入地挖掘“说”的资源,背诵教学也因之大放光彩。

3、以唱代背,背诵教学如虎添翼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

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孩子们结合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来进行学习。在执教李煜的《相见欢》可以结合邓丽君的《无言独上戏楼》这首歌曲来背诵等等。从音乐中感受词的婉约,从唱中记忆歌词。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除进行讲解分析之外,在把词谱成歌曲配以教学,会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记忆。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当学生默写不下去的时候,《沁园春·雪》的曲调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词也就忘不了。或者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古诗。让学生自己发挥,孩子的思维在自己喜爱的旋律的伴随下自由奔驰,从而使古诗教学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趣。结果是学生们歌唱熟了诗能背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

4、画中现文,快乐背诵

有信息表明.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将课文中固定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直观的形象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从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触摸作品的灵魂,感悟作品的内涵,避免从文字到文字的枯燥的说教。在执教《过故人庄》一课时,我让学生将诗中的的景色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这样一来避免了我的枯燥的分析。画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图画把古诗背出来,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画学生很快的就背了出来。同学们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视听中,很快就能体味词人柳永的思想感情,并能牢固地记住这些画面。这样,学生就能依照这些画面顺利地把全文背诵下来,这种情景加文字的背诵,可以说是背诵教学的最佳渠道。

第五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分诗七分吟”,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领略诗境。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可以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下觑的:

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

第二,朗读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朗读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

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还记得徐世荣先生说:“朗读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教学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二是通过朗读,辅助语文教学。朗读能打开‘听、说、读、写’四项要求的大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以贯之’的作用”。

这学期,我用九年级的诗歌单元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来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上的设想与设计。

《我爱这土地》朗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

【教学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题。

难点:探究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艾青的相关常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名家诵读音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爱这土地》,如果要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应该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爱的对象,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的是主语,应该怎么读?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题目,重音不一样,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重音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艾青的脚步,一起来感受他对祖国的爱。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注意字音和重音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尝试读出情感

3、结合屏幕提示齐读课文。(幻灯片展示)

(三)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诗人深爱的是一片怎样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为什么艾青用这些修饰语来形容土地,这首诗创作于什么时代?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有什么特殊含义?

3、除了土地这个意象外还出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点播

(预设(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换成悲哀好吗?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与悲哀的情感类似,这个词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悲愤)

(2)是什么人激怒了?被谁激怒?这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

(3)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奋起反抗,你说这样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达?说说这个词象征什么?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愤-赞美-对光明的向往))

4、男生读这几句并读出感情

5、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是借助什么形象来体现的?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女生齐读这几句

过渡:第一节中,诗人化为小鸟的形象歌唱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土地上抗争的人民,歌唱中华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泪水来歌唱,大家说说为什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低沉)诗中说“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悲愤、激动、对未来充满希望)泪水背后充斥着什么样的感情――爱得深沉

(四)听读,聆听名家朗读

(五)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小组合作展示朗读成果

(六)作业的设计: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的实际,你会唱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以“朗读”为活动线索的一次教学尝试。

基于这样的设想,导入时直接采用读题目导入,一方面直入正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题目的过程中体会重音在朗读时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重音并尝试读出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在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来重点研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通过品读这个环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读名家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最后让学生个性演读,诠释自己对诗歌最真切的感受。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这次朗读教学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仅仅有这样的一堂朗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应将朗读真真实实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巨大作用。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4年优秀教学论文送评材料 科目 小学语文 学校 惠州市XX小学 题目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姓名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日期 2012年10月8日 1 “读”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还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并且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儿童的心田,就像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老师在上面画上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更像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儿......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语言和文字,所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却偏......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淮阳县鲁台二中徐勇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

    朗读与背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与背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级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牢记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这就离不开朗读和背诵。朗读是综合性的语言操练,即语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