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儿童的心田,就像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老师在上面画上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更像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儿童初步接触、理解并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而听、说、读、写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儿童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过程中,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听、说、读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加深理解,增强语感。教师在这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形成有感情朗读的自觉。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
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
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眼、口、耳、脑等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书面语言里所包含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融入自身的深刻感受和体会,这样就有一个对课文内容再加深理解,再创造的过程,这就是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形象的过程。
在老舍的《林海》一文中,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和生动地描述,写出
了原始森林独特的美,作者抓住了树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又通过岭的数量多、样式多和它的温柔来表现岭与众不同的特点,还有小溪,各色的鲜花、蝴蝶、草丛中的小红豆等景物的描写,既有动又有静,还有美丽的动人的色彩,使学生在学习文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不自然地就把自己融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视觉、思维、情感和声音都参与到朗读之中,培养了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二、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感知作品内涵的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是何等的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指导朗读有关父亲,儿子的段落,体会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而感受到在困难面前,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是亲情使父子坚信,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会在一起。而《钓鱼的启示》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钓鲈鱼的不易,我的心情由高兴——不理解——委屈——乞求的变化,以及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从而了解到是父亲严格的教育,才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拒绝诱惑,坚守道德。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同时也受到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的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三、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学习的角色,特别是语文课教学,教师单纯地说教,只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如果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主动地探索,再加上教师正确地引导,就会受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材中,对一些较浅显的文章,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反复地朗读,自然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学习课文《秋天的雨》和诗歌《听听,秋的声音》等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仔细体会,学生很容易地就会了解到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和香甜的味道,还有美妙动听的声音。学生在反复地读中的感悟,比老师单纯的说教会更深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朗读可以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因此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文章的结构美等也就在朗读中得到了真切的感受。不同的文章应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可以把我们带入不同的天地。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在《火烧云》一课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
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又如《春风吹》作为一首儿童诗,诗的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
容浅显。在教学中,可首先采用简笔画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柳绿、桃红、燕归、蛙醒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认清春天的特征,理解四个拟人句,然后重点指导朗读,找出四、六行末的韵脚(用·表示),让孩子读时把韵脚稍稍拖长。根据诗的内容划分成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再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形成了节奏鲜明的、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孩子们反复地吟诵,陶醉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中,陶醉在诗的优美旋律中。通过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变为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当然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
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让学生读书。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早在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人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体会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强调“读”的重要性。现当代语言大师鲁迅、茅盾、巴金等在青少年时期硬背“古文观止”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更是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读“读”呢?
一、确立朗读的正确指导思想
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语言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朗读是与这个基础和核心密不可分的,它还是语文课的课堂特征之一,语文创新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大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课堂上倘只是教师的满堂讲析哪怕讲得天花乱坠:唾沫四溅,学生也无法理解那母子之情,也无法体会夫妻之爱,无法领悟丧母之哀,更不能明白其中的爱国情感。只有通过读,而且是放声地朗读,反复地朗读,它的韵味、情感、精妙之处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朗读的功率实在不可少。因此,树立正确的朗读指导思想十分重要的。
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妙处,提高他们朗读的兴趣
朗读的妙处主要有四点:
1.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
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作者表达的思想、以及抒发的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2.有助于听、写、说能力的培养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句法,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的语感渐渐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听、写、说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一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以排斥。
4.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朗读时,学生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不加字、不减字、不掉句、不错行,此为“眼到”;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调芬芳,此为“口到”;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此为“耳到”;记于心,依文赋情,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此为“心到”。这样,眼、耳、口、心并用,久而久之,一进入课堂、一接触课文朗读,学生就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注意力相应的也会高度集中。
三、朗读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大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摆在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位置,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总体时间上看,每学期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总时间量不得低于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阅读教学活动中每节课内朗读的时间,同样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学生朗读时间多了,耽误了教师分析点评的时间,其实学生吟诵朗读透彻了解课文,可以减少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分析,特别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初中语文课文第二册,短文两篇《敬畏生命》(张晓风)和《热爱生命》(蒙田)通过反复的朗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不析自明。相反,若只有教师的讲析,没有学生的反复朗读,是较难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此类课文朗读比分析更为重要。
四、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朗读氛围
氛围就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工作要有工作氛围,学习要有学习氛围,朗读也要有朗读氛围。只有在特定的氛围中,朗读训练才会有实施。营造朗读氛围的常用手段有:
1.利用录音机
对于有朗读录音磁带的课文,上课就可用录音机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初听―跟读一再听一再读,从而营造朗读氛围,掀起朗读高潮。
2.教师范读、领读
在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教师的范读,领读就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在班级营造朗读氛围。
3.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等优势。易于创设特定的环境。
4.成立朗读兴趣小组
由学生自愿报名,小组每一个月活动一次,在活动过程中,朗读小组将课外一些优秀文章在班级朗读或制成朗读磁带欣赏,既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课外知识。
总之,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读”上做文章,把“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用“读”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景必将是另一番天地。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学)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 莫 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 重要性 形式 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视。
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
当然,课文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需要我们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啊!祖国的山水多美呀!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以上是对重点段落的范读,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们也可以范读全文,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但必须注意,无论哪种情况的范读都得把握好读的语气、声音的轻重强弱、语速的快慢及情感。有些课文也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要求要恰当。
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读什么,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即可,细读时,则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这是的朗读就应该掌握并传达出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学习完一篇课文后的朗读,主要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总之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老师应这一目的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
三、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有利于体会课文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鬼子的狡猾,雨来的镇定和勇敢。在赛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体会到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二是对鬼子的痛恨。连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显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四、要善于指导学生具有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应是指导学生朗读,逐步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理解句子里的声音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朗读的速度和语调,停顿的地方和时间,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
当然,课文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需要我们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啊!祖国的山水多美呀!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以上是对重点段落的范读,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们也可以范读全文,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但必须注意,无论哪种情况的范读都得把握好读的语气、声音的轻重强弱、语速的快慢及情感。有些课文也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要求要恰当。
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读什么,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即可,细读时,则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这是的朗读就应该掌握并传达出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学习完一篇课文后的朗读,主要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总之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老师应这一目的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如《永生的眼睛》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及主人公前后的思想变化时的不同语气。学生就必须按要求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后,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可以先自由读,在指名读,如读的不合要求,老师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加以引导力求达到要求。
三、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有利于体会课文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在学《乡下人家》时,我特意选了一首优美抒情的乡间小曲,显然学生根据曲调来体味课文的感情。然后让他们根据小调来读课文,学生的敏感度极高,他们在乐声中慢慢找到了那种恬静、纯朴而美丽的感觉,朗读的情感基调柔和舒缓,而拟人化的句子又读得那么轻快活泼。再如《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鬼子的狡猾,雨来的镇定和勇敢。在赛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二是对鬼子的痛恨。连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显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四、要善于指导学生具有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应是指导学生朗读,逐步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理解句子里的声音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朗读的速度和语调,停顿的地方和时间,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单位:余干六小
撰稿人:李小朋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 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还严重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简单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全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丰富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对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分析把握课文,理解课文情感大有好处。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一次公开课上,示范课老师就一直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那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比赛读、学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熟读中把握课文。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勇于体验。后来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借尾巴”。“小壁虎们”有的说:“请问,您可不可以把尾巴借给我?”有的问:“我的尾巴断了,您的尾巴能不能借给我用一下?”还有的说:“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此时,学生已经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以前所学的语言,来转述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时,就会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全文,了解三个孩子对幸福的理解,然后设计一组问题,如: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幸福的?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感悟,运用自己的语言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无形当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2、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尤其像《可爱的草塘》、《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有感情朗读,就是指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有表情地朗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鸟的天堂》中重点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三是要有表情动作配合。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同时双眼射出光芒,右手由胸前往上抬起。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似乎亲眼看到了那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榕树,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无限美好。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坚定的目光配以右手握拳在..胸的动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感受当时当地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教学中,使学生深受感染,并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中情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优秀教师杨军在教学《长相思》时,就要学生用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将士们的艰辛。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他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有感受到将士们历经的无数艰辛呢!”于是第二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他又评道:“呀,我终于看到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的将士们走在飞沙走石的关外,风雪撕扯着他们的面容,思念折磨着他们的灵魂……”杨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将士们的语句又重复了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其实是强化学生的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心领神会,读得趣味盎然。在读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作为一名教了几年书的青年教师,几年的教书生活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的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a、朗读的时间不够,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b、朗读的对象不广,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c、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d、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有的教师朗读水平不高,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
2、针对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我总结出几点加强朗读教学的方法:a、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b、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在课堂朗读教学中读好。c、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男女读、小组读、比赛读等,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d、教师自身需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e、朗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又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到相辅相成。
四、结语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