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和指导方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从古代起人们就很重视朗读。小学语文课标也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那么朗读究竟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早在《三国志》里,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书读得多了,其中之意义自然出现。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半在声
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开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知道学生朗读,让朗读成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朗读上,让学生获得语感。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这既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妙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就能充分吸引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深层把握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隽永的材料。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如此,学生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到那绝美的境界中,感受到文章中那些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自然慢慢提高了。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还能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提升审美鉴赏力。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实效性。那么究竟可以从那学途径着手来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
激发“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连环画,让文章的内容在画面中呈现,也让学生能进入到画面的情境中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老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连环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
二、明确目标、读有实效
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想去后,更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为了避免学生泛读走过场,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
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林海》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1)细声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找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朗声通读全文,读懂词、句、段,看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怎样描述它的岭、林、花的特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精读课文,摘录文质兼美的文段反复读,看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学生朗读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具体的目标使学生读有方向,走有路子,达到阅读要求。学生的朗读技巧也在多层次“读”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得到提高。
三、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
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评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等。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
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明确目标、读悟结合、练评结合地开展朗读才能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我们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书境界:“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
当然,课文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需要我们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啊!祖国的山水多美呀!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以上是对重点段落的范读,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们也可以范读全文,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但必须注意,无论哪种情况的范读都得把握好读的语气、声音的轻重强弱、语速的快慢及情感。有些课文也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要求要恰当。
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读什么,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即可,细读时,则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这是的朗读就应该掌握并传达出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学习完一篇课文后的朗读,主要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总之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老师应这一目的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如《永生的眼睛》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及主人公前后的思想变化时的不同语气。学生就必须按要求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后,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可以先自由读,在指名读,如读的不合要求,老师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加以引导力求达到要求。
三、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有利于体会课文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在学《乡下人家》时,我特意选了一首优美抒情的乡间小曲,显然学生根据曲调来体味课文的感情。然后让他们根据小调来读课文,学生的敏感度极高,他们在乐声中慢慢找到了那种恬静、纯朴而美丽的感觉,朗读的情感基调柔和舒缓,而拟人化的句子又读得那么轻快活泼。再如《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鬼子的狡猾,雨来的镇定和勇敢。在赛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二是对鬼子的痛恨。连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显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四、要善于指导学生具有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应是指导学生朗读,逐步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理解句子里的声音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朗读的速度和语调,停顿的地方和时间,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单位:余干六小
撰稿人:李小朋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 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还严重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简单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全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丰富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对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分析把握课文,理解课文情感大有好处。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一次公开课上,示范课老师就一直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那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比赛读、学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熟读中把握课文。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勇于体验。后来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借尾巴”。“小壁虎们”有的说:“请问,您可不可以把尾巴借给我?”有的问:“我的尾巴断了,您的尾巴能不能借给我用一下?”还有的说:“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此时,学生已经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以前所学的语言,来转述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时,就会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全文,了解三个孩子对幸福的理解,然后设计一组问题,如: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幸福的?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感悟,运用自己的语言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无形当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2、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尤其像《可爱的草塘》、《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有感情朗读,就是指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有表情地朗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鸟的天堂》中重点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三是要有表情动作配合。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同时双眼射出光芒,右手由胸前往上抬起。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似乎亲眼看到了那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榕树,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无限美好。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坚定的目光配以右手握拳在..胸的动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感受当时当地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教学中,使学生深受感染,并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中情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优秀教师杨军在教学《长相思》时,就要学生用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将士们的艰辛。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他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有感受到将士们历经的无数艰辛呢!”于是第二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他又评道:“呀,我终于看到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的将士们走在飞沙走石的关外,风雪撕扯着他们的面容,思念折磨着他们的灵魂……”杨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将士们的语句又重复了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其实是强化学生的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心领神会,读得趣味盎然。在读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作为一名教了几年书的青年教师,几年的教书生活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的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a、朗读的时间不够,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b、朗读的对象不广,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c、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d、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有的教师朗读水平不高,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
2、针对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我总结出几点加强朗读教学的方法:a、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b、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在课堂朗读教学中读好。c、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男女读、小组读、比赛读等,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d、教师自身需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e、朗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又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到相辅相成。
四、结语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和指导方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1]因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面对新一代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读悟结合、练评结合这几种途径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小学生;重要性; 途径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从古代起人们就很重视朗读。小学语文课标也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那么朗读究竟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早在《三国志》里,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书读得多了,其中之意义自然出现。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开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
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知道学生朗读,让朗读成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朗读上,让学生获得语感。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这既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妙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就能充分吸引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深层把握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2]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隽永的材料。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如此,学生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到那绝美的境界中,感受到文章中那些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自然慢慢提高了。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还能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提升审美鉴赏力。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实效性。那么究竟可以从那学途径着手来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3]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连环画,让文章的内容在画面中呈现,也让学生能进入到画面的情境中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老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连环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
二、明确目标、读有实效
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想去后,更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为了避免学生泛读走过场,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林海》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1)细声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找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朗声通读全文,读懂词、句、段,看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怎样描述它的岭、林、花的特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精读课文,摘录文质兼美的文段反复读,看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朗读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具体的目标使学生读有方向,走有路子,达到阅读要求。学生的朗读技巧也在多层次“读”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得到提高。
三、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评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等。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明确目标、读悟结合、练评结合地开展朗读才能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我们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书境界:“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次印刷
[2]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94-296.[3]张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1)
附作者简介:
朱向敏(1984-6)女 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 小高职称 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就职学校:湖南农业大学子弟小学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滨湖小区5栋403
联系电话:***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感情的基本途径。因此,小学生只有不断地朗读,才能不断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才会懂得注重情感的体验,才可以积累到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又是各个学段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因此,面对新一代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
【关键词】朗读、小学生、重要性、途径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从古代起人们就很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课标也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早在《三国志》里,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书读得多了,其中之意义自然出现.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
确的诵读开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课文内容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激活文字的重要途径。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如果读得声情并茂,便能通过人物语言深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草船借箭》第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通过反复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铭记在学生心中。
二、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 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 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知道学生朗读,让朗读成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朗读上,让学生获得语感。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这既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妙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就能充分吸引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深层把握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二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隽永的材料。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
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如此,学生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到那绝美的境界中,感受到文章中那些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自然慢慢提高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著名学者张中行认为:“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可见,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同时,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自然也就有了章法。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
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